圣人胸襟 大儒情怀

2017-04-14 23:32杨玉军
蒲松龄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蒲松龄杜甫影响

杨玉军

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蒲松龄和杜甫在生平、思想、性格与文学创作方面都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杜甫在思想和创作多个方面均给予蒲松龄以丰富的精神滋养,蒲松龄也堪称是“诗圣”杜甫的后代知音和优秀的继承者。

关键词:杜甫;蒲松龄;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蒲松龄和杜甫虽是“萧条异代不同时” ① ,但细察二人,又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杜甫为有唐一代大儒,既是诗歌创作上的“圣者”,又是人格思想上的“圣人”;蒲松龄亦然,既是文学大家,小说、诗歌兼善,又同样以高尚杰出的思想和人格赢得“圣人”的美名。在人生的履历表上,他和杜甫有着相似的坎坷经历;在人格性情上,他和杜甫有着相同的狂傲、痴拙和仁爱天性。更耐人寻味的是,蒲松龄常常在诗中以杜甫来自比,在诗歌创作上,说杜甫是蒲松龄未见面的老师也不为过。可以说,杜甫在多个方面予蒲松龄以极大的精神滋养,蒲松龄则从前辈杜甫那里受益良多。

一、生无逢世才,一拙心所安——相似的人生

比较起来,蒲松龄与杜甫的人生确实有许多共同之处:两人自幼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都是儒家“爱人”“仁政”思想的忠实信徒,都有“济世利民”的远大政治理想,且都对理想极为执着。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一生矢志不渝地信奉和实践儒家的理想和信条;蒲松龄也是出生于书香世家,自明万历年间祖上几代科甲相继,高祖为邑廪生,曾祖为邑庠生。当然,与杜甫不同的是,蒲松龄除是虔诚的儒家信徒外,还信奉佛教。据其父蒲槃讲,蒲松龄的前身就是一个病和尚。蒲松龄别号为“柳泉居士”,其文集中,也有许多募修寺庙殿堂的文章。而且从他的坟墓在文革中被盗掘所发现的殉葬念珠来看,他对佛教确实是信仰的,而且一直坚持到晚年。但正如蒲松龄自己所说:“佛曰‘虚无,老曰‘清净,儒曰‘克复,至于教忠教孝,则殊途而同归。” ① 佛教所提倡的悲悯同情众生、提倡布恩施惠的教义,同儒家“仁者爱人”“济苍生”的主张并不矛盾,同蒲松龄忧国忧民的仁爱情怀也颇为相得。

蒲松龄和杜甫都是怀才不遇之人,和蒲松龄一生以教书为主不同,杜甫有过在朝廷做官的经历,他曾任过左拾遗,是皇帝身边的谏官,可惜时间不长,由于他为宰相房琯仗义执言而很快被皇帝免职了,后又做过华州司功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小官,时间都较短。总之,杜甫的从政经历是很失败的;而蒲松龄则更倒霉,自十九岁考中秀才后,又在科场拼搏了几十年,均告失败,终未获一第,除年轻时在江苏宝应做过同乡孙蕙一年的幕僚外,基本上是以布衣终其一生的。

两人不仅在政治生活上失意,在物质生活上也都称得上貧困潦倒。杜甫一生漂泊无定所,颠沛流离,又经历“安史之乱”,其幼子甚至不幸冻饿而死;而蒲松龄一生教书,“潦倒于荒山僻隘之乡” [1] ,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身瘦仅存骨,家贫仅立锥”的他甚至连奉养自己的老母都成了困难的事情。

两人都有热切而执着的救世情怀,一个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个是“时值太平终岁苦,惟翘白首望清官”(蒲松龄《十一月初五日官征漕粮》),只是比起来,面对现实,地位比杜甫更为低下的蒲松龄,流露出的是更多的无奈。

作为有才气而又有执着追求的文人,二人性格中都有“狂傲”与“痴拙”的性格侧面。作为一代诗圣,杜甫既有“奉儒守官”的一面,又不乏封建文人所惯有的恃才傲物性情。他曾用“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称许自己的诗作;曾用“儒术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来表现他对儒家道统和圣贤的不屑态度。《旧唐书》上说他“甫性褊躁”,《新唐书》上说他“褊躁傲诞”,因他公开顶撞过曾帮助过自己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当然可能是在酒后。蒲松龄曾写过一首直接表现杜甫“狂颠”性格的诗《杜子美》:

子美携其妻,乞丝向市廛。韵哉章侍御,赠以夜飞蝉。虽固旷达无边幅,毋乃恣肆近狂颠?拍岸大呼挺之子,三挂帘钩幸不死。狂态直与弥生同,几何不遭锻锡公!

杜甫有狂颠的一面,蒲松龄又何尝不是?看他写自己的诗句和词句:

倒冠歌舞狂生醉,戏马台前独振衣。

(《九月与定甫兄弟饮西园,和壁间韵,即呈如水》)

樽酒狂歌剑气横,壮怀喜遇故人倾。

(《饮希梅斋中》)

我狂生耳,自摸索今世,已拚寒窘。

(《念奴娇·新秋月夜,病中感赋,呈袁宣四孝廉》)

性格上的“痴拙”这一特点,二人也非常相似。杜甫常用“拙”来称自己的性格,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头两句就是:“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在《客夜》中也说“计拙无衣食”。而蒲松龄也屡次在诗中表现自己的“痴拙”,如称自己为“拙叟”,在《拙叟行》中,他说:“生无逢世才,一拙心所安。我自有故步,无须羡邯郸。”在其他诗中也常有“高岸可为谷,性拙终不移”(《咏史》)、“老夫性僻近疏陋,行年衰惫拙益增”(《见王汉叟翩翩有父风,乃叹林下必有清风,诚然也。作寄玉斧》)。在他眼里,甚至“小山榗笏如人拙,瘦竹无心类我痴”(《逃暑石隐园》),连自然界也像他一样痴拙。所以他常常以杜甫自比,如“沈约何时非病里,少陵常是在愁中”(《病足经秋不愈,毕振叔时亦抱恙初起,赋以寄之》)、“北海论文怜杜甫,江州赍酒过柴桑”(《答朱子青见过惠酒》)等。

杜甫和蒲松龄虽都为一文弱书生,但又都具有难能可贵的侠义精神,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杜甫曾用“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侠义精神的肯定和向往,而现实生活中的杜甫也不乏感人的侠义之举,如不顾个人安危仗义执言搭救宰相房琯就是典型一例;蒲松龄也和前辈杜甫一样充满侠肝义胆,他曾多次完全是出于一腔正义为民请命,不惜得罪朋友,更不怕触怒权贵,表现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磊落侠气。最典型的例子有二,一是他有感于同乡好友孙蕙的亲族、奴仆仗势横行乡里之累累恶行,愤而撰《上孙给谏书》,向孙蕙直陈其事,此举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二是他曾与淄川漕粮经承康利贞进行面对面的斗争。面对贪官康利贞,蒲松龄义正词严,“逐款指其杂费之妄”,使康利贞“遁辞智穷”(《又投俞县公呈》)。

杜甫曾创作歌颂侠义精神的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五言古诗《义鹘行》,蒲松龄则直接借鉴其内容,创作了短小精悍的文言小说佳作《禽侠》。两篇内容相似的佳作,一脉相承,前后辉映,足称一段文坛佳话。在对侠义精神不约而同的讴歌和弘扬上,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杜甫对蒲松龄的巨大影响。①

二、苍老几近少陵——相似的诗风

同为一代文学大师,在文学创作实践上,蒲松龄也从杜甫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分,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在诗歌创作方面。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北宋“江西诗派”之后,杜诗艺术成就沾溉后世无数诗人,蒲松龄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蒲松龄所生活的清初,正是笺注杜诗和学习杜诗最为兴盛的时期,尊崇杜诗、学习杜诗已经成为清初诗坛的共识。

蒲松龄在坐馆授书之余,勤于笔耕,除著有家喻户晓的《聊斋志异》外,还酷爱诗歌创作。盛伟先生编《聊斋诗集》,共收其诗900余首,另收词100余首。在诗歌创作方面,蒲松龄也和杜甫一样,“转益多师是吾师”(杜甫《戏为六绝句》),他积极向杜甫、李贺、白居易、苏轼等唐宋先贤们学习,其中尤以杜甫对他影响最大。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集大成者,杜甫诗歌被誉为无体不工,无美不备,杜诗规矩井然,学有规范,其诗歌各体均有名篇,尤精五、七言律。蒲松龄也是“因境写情,体裁不一” [2] , 像他的五、七言古体诗,就直接继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多写所经受的苦难和耳闻目睹的种种不平,不尚典丽,不务雕凿,风格质朴自然。从总体创作情况看,蒲松龄尤长于近体诗创作,特别是七律,他的詩集中,七律的数量约为三分之一强。七律是最能代表其诗歌艺术成就的,而在七律的创作上,蒲松龄明显受到杜甫的影响。

杜诗的风格以沉郁顿挫、慷慨悲凉为主,也有清新明快、婉转流丽等多样风格,而蒲松龄的诗歌作品也是风格多样,不拘一格,但总体是倾向于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像下面这两首七言律诗:

西风策策雁声残,酌酒挑灯兴未阑。

星斗夜摇银汉动,芙蓉醉击玉龙寒。

故人憔悴折腰苦,世路风波强项难。

吾辈只应焚笔砚,莫将此骨葬江干!

(《闻孙树百以河工仵大僚》)

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

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磊块愁。

尚有孙阳怜瘦骨,欲从玄石葬荒丘。

北邙芳草年年绿,碧血青燐恨不休。

(《十九日得家书感赋,即呈孙树百、刘孔集》)

很明显,诗的风格和杜甫非常相象,可以明显看出蒲松龄对杜诗学习的痕迹来。和蒲松龄同时代的大诗人,也是蒲松龄的同乡王渔洋曾评价称蒲松龄《挽淮阳道》一诗:“起语陡健”、“苍老几近少陵矣” [3] ,可谓“慧眼识诗”。

除了在艺术风格上向杜诗学习、靠拢外,细览蒲松龄诗作,在其诗中甚至经常可以看到他直接模仿、借鉴杜诗的句子,仅以七律为例:

“芳洲蛱蝶深深见”(《湖上早饭,得肥字》)来自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曲江二首》);

“枫来秋林玉露浓”(《季孙安宜》),来自杜甫的“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兴八首》);

“千家野哭闻嘘舍,几点渔灯近柳庄”(《赋得满城风雨近重阳》),来自杜甫的“野哭千家闻战伐”(《阁夜》);

“迎秋坠粉莲房老”(《稷下毕振叔斋中》),来自杜甫的“露冷莲房坠粉红”(《秋兴八首》);

“凄风搅树花冥冥”(《夜雨》),来自杜甫的“风吹客衣日杲杲,树搅离思花冥冥”(《醉歌行》);

“空庭尚有藤萝月”(《草庐》之二),来自杜甫的“请看石上藤萝月”(《秋兴八首》);

“邀取邻翁相对酌”(《荒园小构落成,有丛柏当门,颜曰绿屏斋》),来自杜甫的“肯渔邻翁相对饮”(《客至》);

“好花忽自雾中看”(《夜饮再赋》之二),来自杜甫的“老年花似雾中看”(《小舟寒食中作》);

……

像这样直接脱胎于杜诗的句子,在蒲松龄诗集中是随处可见的,所以,说杜甫是蒲松龄诗歌上的老师,也绝不为过。

三、两代情圣——杜甫仁爱思想对蒲松龄的精神滋养

当代文学评论家摩罗曾说过:“一个作家究竟是一个普通作家还是一个伟大作家,实际上在他下笔创作之前即成定数,这个决定因素就是他的精神素质。没有起码的思维能力和文字操作能力成不了作家;没有优秀的文学天赋成不了优秀作家;没有大热情、大痛苦、大慈悲和高贵的道德追求则成不了伟大作家。” [4]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也是思想家,或者说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具有博大无私的爱,他们关怀人的命运,关怀人类的命运,这种与生俱来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是他们最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他们进行艺术创造的根本动力。唐朝诗圣杜甫和清代文豪蒲松龄正是这样的不折不扣的伟大作家。

蒲松龄和杜甫不但有着相似的人生道路和性格,而且二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良天性,有着超越常人的同情心,都有着“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怀。众所周知,杜甫是不折不扣的儒家信徒,杜甫常自称“老儒”“儒生”“腐儒”,谈到家世时“奉儒守官”。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怀。“民胞物与”语出宋儒,意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一切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物体都是我的朋友。这种仁民爱物的精神渗透到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得十分完美,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疾苦,他勇敢地揭露黑暗,愤怒抨击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他胸怀博大,对亲人、对朋友,始终怀抱着至诚的善良仁爱之心。杜甫的诗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怀,虽在千百年后,仍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先生曾撰文《情圣杜甫》,由衷地称赞杜甫是“情圣”, 称“他是个最富于同情心的人” [5] 。

杜甫有着典型的仁者人格,有着令人感动的泛爱情怀,蒲松龄同样如此,他也和杜甫一样有着善良天性和与生俱来的同情心。下面两首诗歌可为最好的佐证,一首是杜甫的《石龛》:

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苦云直簳干,无以应提携。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这一年是杜甫生活最艰难的一年,他为了生活,曾“一年四行役”(《发同谷县》),先后经历了从华州到秦州,又从秦州到同谷,再从同谷到成都的奔波跋涉的生活。《石龛》是他在山中看到冒险砍伐竹子的樵夫,由衷而生怜悯之情,发为悲歌。

而在蒲松龄诗集中,也有一篇作品与《石龛》非常类似,即《牧羊辞,呈树百》,该诗是康熙十年(1671)蒲松龄写给同乡孙蕙的:

南山高万丈,秋雨苦淋浪。彼谁者子?箬笠来牧羊。其羊千百以为群,垂之在山岗。昼逐茭草,夜备虎狼。羊不得食羵其首,主人怒问尔何瘦我羊?稍纵之,羊入阿,食人禾。禾主来骂,牧人不敢呵。风黧尔面,雨败尔蓑,侈指裂肤,守之不得去;不求主人赏,但愿无风波。甲子之冬冻羊死,欲求刍与牧,山中霜雪多。牧人牧人,奈甲子何!吁嗟乎!奈甲子何!

牧羊人在严冬中牧羊,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却引发了蒲松龄强烈的恻隐之心,以至于竟发出“牧人牧人,奈甲子何!吁嗟乎!奈甲子何!”的哀悯之声,简直就是在和泪书写了,其悲悯力度恐还要超过《石龛》一些。

对现实社会苦难的描写无疑是杜诗中最重要的内容。对世界众生的关注使杜甫的目光始终是关爱、温暖的,也是忧郁、沉重的,他充满着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他始终把自己与人民、国家、君王联系在一起。他的许多著名诗作如“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無不充满着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闪耀着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辉。

杜甫仁民爱物的情怀也深深影响了蒲松龄,蒲松龄“悯农诗”约有九十余首之多,占其全部诗歌作品的十分之一。康熙四十三年,淄博发生大灾荒,大涝之后接着大旱,继而虫灾。他忧心如焚,写了有名的《康熙四十三年记灾前篇》和《秋灾记略后篇》,记载了灾荒给家乡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这两篇文章,他详记灾情,备述百姓“鬻儿卖田”“尸横路衢”之状,“情状可哀,涕可陨”,在记述中,他带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体现出对家乡灾荒的深深焦虑和对百姓的殷切关心,堪称是两篇血泪文字。

为表现这场持续三年、给淄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大灾荒,蒲松龄断断续续写了数十首诗。在《流民》中,蒲松龄记下了灾民们忍痛卖儿卖女的痛苦场面:

男子携筐妻负雏,女儿卖别哭呜呜。

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街市上竟出现了买卖人肉的,而且比狗肉、羊肉还要便宜:

旅食何曾傍肆帘,满城白骨尽灾黔。市中鼎炙真难问,人较犬羊十倍廉!

(《饭肆》)

在自济南返家的途中,他看到流民载道,询问方知都是家乡百姓,他无比痛心地写道:

大旱已经年,田无寸草青。大风折枯蓬,垅头黄埃生。五月行复尽,宁犹望西成?壮者尽逃亡,老者尚咿嘤。大村烟火稀,小村绝鸡鸣。流民满道路,荷簏或抱婴。腹枵菜色黯,风来吹欲倾。饥尸横道周,狼藉客骖惊。我行至旧村,邻半为逃氓。官慈盗日多,日落少人行。父老对唏嘘,愁旱心煎烹。尤恐天雨降,晚田无人耕。

(《五月归自郡,见流民载道,问之,皆淄人也》)

这完全就是一幅真实而生动的灾年流民图。这样情真意切的诗,和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又何其相似乃尔。蒲松龄继承了杜甫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用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对大灾荒进行了及时、深切的反映和揭示,对下层群众的苦难给予了最深切的同情,这堪称是对杜甫“诗史”精神的最好传承。杜甫曾慨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杜甫去世八百年后,蒲松龄无疑是杜甫仁爱精神的最佳知音。也可以说,蒲松龄是杜甫之后的又一位最富有同情心的“情圣”。

论蒲松龄,自不能不提及其小说杰作《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之所以成为一部空前绝后之作而布在人口,流传天下,不仅在于它有摄魂夺魄的美学魅力,而且还在于它字里行间贯注了蒲松龄那悲天悯人的仁爱情怀,这一点,恰恰是我们长时间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的。

郭沫若先生曾为淄川蒲松龄纪念馆题过一副著名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应该说概括得非常精辟。的确,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对暴虐、鞭挞强梁、忧怀民生的愤世情怀,这在封建时代的作家中,实为难能可贵。关于《聊斋志异》刺贪刺虐、揭露批判现实的作品,前贤今哲已论述颇多,但笔者认为,有爱才有憎,唯有大爱才有大憎,正因为蒲松龄有一颗博大宽厚的仁爱之心,所以他才能对造成人世间不幸和苦难的当权者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抨击,而在《聊斋志异》中,既弥漫着愤世嫉俗的悲愤之词,更鸣奏着弘扬善行的理想之歌。蒲松龄笔下的许多人物都堪称仁爱精神的化身。比如蒲松龄在揭露和抨击贪官污吏的同时,也满怀热情地赞扬讴歌了其心目中的清官廉吏,如折狱小说《冤狱》《诗谳》《于中丞》《折狱》《胭脂》《老龙船户》《太原狱》等篇中,这些官吏无一不是审案精明,执法公正,使受冤屈的好人得到昭雪,让干坏事的恶人受到应得的惩罚。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还描写了许多心地仁厚的下层普通人的感人形象,写出了他们身上的美好人性,表现了人物心灵的耀眼光辉,如《王六郎》《纫针》《张诚》《菱角》等。而蒲松龄通过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仁爱情怀,我们都可以在杜甫身上找到影子。

和杜甫有所不同的是,蒲松龄不仅在诗文和小说中真实地反映身边群众所遭受的痛苦,而且他还在实际行动上给下层群众以实在的关心和帮助,这一点似更难能可贵。在淄川家乡,他是最富热心肠的人,村子里修桥补路、乃至婚丧嫁娶大小事情,他都关心;建庙修殿等各种善事,他都积极参与。他的文集中收了将近四十篇碑记和募修序文。特别是在晚年,他写下了众多的杂著,努力向农民普及各种文化知识。举凡乡民们需要的如种桑种地、医病取药、还是婚丧嫁娶、看气观测,他都有著述。比如针对乡亲们缺医少药的现实情况,他专门写了《药祟书》,他在《〈药祟书〉序》中说:“疾病,人之所时有也。山村之中,不惟无处可以问医,并无钱可以市药,思集偏方,以备乡邻之急,志之不已,又取《本草纲目》缮写之,不取长方,不录贵药,检方后,立遣村童,可以携取。”这些面向下层群众的杂著在他的创作中占据了不少的分量。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对自我价值的一贯体认,但由于在精神上和社会地位上存在的种种优越感,又使他们经常成为世俗人生的旁观者,即使是出于对社会人世的人道关怀,也多是居高临下的。而蒲松龄在这方面和历史上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有所不同,他在关心下层民众并为下层民众做实事方面,可能是历史上的所有文人都赶不上的。过去有评论家把杜甫称之为“人民诗人”,而蒲松龄也完全甚至更有资格称是“人民作家”。在汪玢玲先生的《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一书中,就有这样的小标题:“人民艺术家蒲松龄与人民” [6] ,我想,对这一称号,蒲松龄是当之无愧的。

结 语

作为有唐一代大儒,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不仅是诗歌创作上的圣人,也和孔夫子一样,是人格上的、思想上的圣人;同样,有清一代大儒蒲松龄,也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周扬同志五十年代来山东考察时曾说过,山东是“前有孔夫子,后有蒲松龄”,他把蒲松龄与孔子并称为山东的两位大圣人,实为真知灼见。

而如果不从地域因素出发,而从文学范畴来考虑的话,我们似也可以套用周扬同志的赞语来形容杜、蒲二人,那就是——“前有杜子美,后有蒲松龄”。

参考文献:

[1]蒲立德.《聊斋志异》跋[G]//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张鹏展.聊斋诗集序[G]//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8.

[4]摩罗.孤独的巴金[J].当代作家评论.1996,(6).

[5]梁启超.诗圣杜甫[M]//王蘧常,注.梁启超诗文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6]汪玢玲.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The Sage's broad mind and Confucianist feelings

——Analysis of DuFu's influence to Pu Songling

Yang Yu-jun

(Zaozhuang University,Zaozhuang 277160,China )

Abstract: As the greatest scholars shining through the ages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Pu Songling and Du Fu have many similarities in life,(下轉第131页)

(上接第113)

thought,character and literary creation. Du Fu offered rich spirit nourishing to Pu Songling in thoughts and creation. Pu Songling is Du Fu's inheritor and bosom friend about nine hundred years later.

Key words: Du Fu;Pu Songling;influence

(责任编辑:陈丽华)

猜你喜欢
蒲松龄杜甫影响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蒲松龄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