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忠恺,施凤冉,李乃文,牛莉霞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105)
近年来,在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技术装备持续投入与升级基础上,煤矿安全形势日益转好,煤矿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防治(重特大伤亡事故由2011年21起降到2015年12起)[1]。但死亡人数1至2人的小伤亡事故层出不穷,占总伤亡事故比重和占事故发生总数比重居高不下,表明小伤亡大概率事故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小伤亡事故多是由矿工安全注意力下降导致,在所有导致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占比率高达96.6%[2]。因此探究矿工安全注意力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适当调节矿工安全注意力将有助于管理和控制矿工不安全行为,降低由注意力分散引发煤矿事故的几率[3]。
学者关于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10],学者对安全注意力的属性特征和衰减规律、风险感知水平与矿工安全注意力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矿工不安全行为进行探讨。从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起初由NAS提出矿工年龄与煤矿事故呈负相关关系[11],近期学者研究得出不同年龄组矿工安全行为能力存在差异的结论[12]。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结论多集中于将安全注意力作为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或从代际的角度对矿工不安全行为能力进行差异分析,但代际视角下不同类型注意力水平对个体以及群体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尚不完善,缺乏更加全面的思考与研究。所以,本文结合安全注意力的分类标准,采用多群组分析法,构建不同类型安全注意力对新、老两代矿工的个体和群体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模型,以期为煤矿企业安全培训提供参考。
在本文的研究中,将安全注意力按照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13],将矿工不安全行为分为个体和群体安全行为,着重探析新、老两代矿工不同类型的安全注意力对个体、群体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有时还需要通过一定意志努力来产生和保持,即使出现工作疲劳仍然必须强迫自己去“注意”[13]。外界自然环境和自身因素都会对有意注意恢复产生作用[14],矿工处于井下受限空间的作业环境中,高度的生理损耗、精神负荷对注意力产生刺激,有意注意会调动矿工对当前所处环境特殊性进行判断,优先考虑安全生产,注重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同时矿工个体也会通过心理暗示和同事提醒等外界刺激来激发自身安全行为的产生,以及使群体效应发挥最大作用。
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H1:有意注意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有显著性影响,且存在代际差异。
无意注意是指在事先既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做主观努力的情况下注意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注意[15],即可以理解为注意力的转移[16]。郭孜政[17]引入马尔科夫过程,构建驾驶员注意力转移模型,以此对道路安全提供理论分析;白艳[18]运用眼动实验仪得出跟车过程中驾驶人注意力由正前方视野转移到较多地关注与行车安全最为相关的动态目标的结论。由此可见注意的转移是刺激源自身属性特征或人的主观状态引起的注意力再分配的形式之一,本文将无意注意定义为走神的一种正向作用表现,即在无意注意作用下,矿工以获取信息的存储、捕捉新信息的范围、对信息的理解对行为决策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2:无意注意对老一代矿工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显著性影响,但对新生代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效果不显著。
有意后注意可由无意注意转化而来,且介于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之间,虽然需要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为此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13]。主要转换条件是活动目的明确、认识深刻并且长期坚持不懈地从事这种活动,没有有意后注意会很容易产生倦怠心理。沈炳毅[19]和吴保卫[20]分别从音乐和体育教学两个领域研究有意后注意对于个体保持良好状态和提高效率的积极作用。有意后注意一方面是行为主体自身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是由某因素已经引发既定的事故,使得其在以后的工作状态中,格外注意这些因素。在有意后注意下,矿工行为决策受到矿工个体和环境的双重作用,从而处于相对稳定的作业状态,对于安全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H3:有意后注意对群体安全行为有显著性影响,对新老矿工体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
在安全行为的代际研究方面,田水承[11]将年龄作为分类指标研究矿工行为能力的差异,认为矿工的安全行为能力与其年龄之间为倒 U 形关系,程恋军[12]运用计划行为理论验证了代际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差异性影响,这些研究均表明年龄是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生代矿工和老一代矿工相比受教育程度、身体素质、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等方面都要略高,其工作耐力,安全生产经验、获取不安全信息数量、注意范围和处理不安全信息数量以及操作熟练程度等都不及老一代矿工。在群体方面,老一代矿工更加强调团队协作、责任感强,强调集体主义,且凭借多年生产经验,更愿意接受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建议、干预,能够做到及时提醒同行矿工,并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自觉按照规章操作[21]。对不同代际的矿工群体来说,不同注意类型对个体和群体安全行为的影响也应当存在差异。
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H4:不同类型注意力对个体和群体安全行为的影响受到代际效应的调节。
综合上述提出的研究假设,拟定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框架Fig.1 Research methods and Framework map
本次问卷调查首先将选定的矿工按照工种进行分类,以35岁为分界线,将研究样本划分为新生矿工和老一代矿工,再根据简单随机原则抽取10名匿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前测。初测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有效率为约64%。修正部分问题后形成正式调查问卷,正式施测发放问卷250份并全部回收,回收有效问卷为223份,有效率约为89.2%。样本由106名新生代矿工和117名老一代矿工构成。
研究工具主要包括矿工安全注意力和矿工不安全行为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得分越高安全注意力水平越高或者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越高。采用SPSS和AMOS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和验证性统计分析。
1)矿工安全注意力调查问卷
在实地调研和开放式访谈基础上,确定矿工安全注意力行为属性,按照心理测量要求编制矿工安全注意力调查问卷[12],并根据初测、调查数据信效度分析修正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较好,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其中χ2/df=2,CFI=0.96,GFI=0.95,IFI=0.96,NFI=0.93,RMSEA=0.04)。
2)矿工不安全行为调查问卷
采用矿工过去半年存在不安全行为记录次数来评价其矿工不安全行为,1代表无不安全行为记录,2代表有1次不安全行为记录,3代表有2次不安全行为记录,4代表有3次不安全行为记录,5代表有4次或4次以上不安全行为记录,得分越高说明矿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的频率越高。
根据前文注意力的分类,设计不同类型注意力水平测度的题项。采用多因素斜交测量模型对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测量结果如图2所示。模型仅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指标值不是理想值,但在建议值左右,尚可接受,因此说明数据拟合均合理。
在信度检验结果中,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支持科伦巴赫系数分别为:0.838,0.729,0.756,一致性较高;在效度检验结果中,模型各测量变量因子载荷均大于0.45且表现显著,同时估计系数均大于误差的2倍,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如图2所示。
注:***表示p<0.001; ei(i=1,2,…,12)为各问项测量误差。图2 一阶斜交测量模型Fig.2 First-order angular measurement model
矿工不安全行为的调查问卷从煤矿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将总分相关性低于0.4和因素负荷量小于0.45的题项删除,对所保留的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出个体不安全行为和群体不安全行为2个维度,具体如表1所示。量表累计可以解释方差变异的58.734%,效度良好;个体和群体不安全行为支持科伦巴赫系数分别为0.812和0.923,一致性较高。
表1 不安全行为的旋转成分矩阵
注:累计解释方差百分比为;58.734%;KMO值为0.917;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1及此事1 782.942(Sig=0.003)。
经过比较无限制模型、结构系数模型、结构协方差模型和测量残差模型的拟合度指标,最终选择无限制模型为多群组分析模型 (其中RMR=0.064,GFI=0.817,AGFI=0.695,p=0.000,NC=1.787,CFI=0.896,RMSEA=0.052,ECVI=3.172)。
以无限制模型作为多群组分析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型拟合结果如表2所示,新老两代矿工组NFI和RFI均略低于建议值,老一代矿工组RMSEA略高于理想值0.08,其他指标均在理想值范围之内,表明该模型整体适配度合理。
基于上述分析,构建如图3所示的多群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其中,ei(i=1,2,...,26)表示各题项测量误差;bj(j=1,2,...,6)表示潜变量间路径关系。
表2 无限制模型分组拟合度
根据多群组分析的路径系数估计值及其显著性结果如表3所示。
图3 多群组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Fig.3 Group analysi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路径名称估计系数标准误差临界值显著性12121212群组路径临界值路径代码群体不全行为←有意注意0.5480.4690.1320.0654.1527.215****-0.428b1个体不安全行为←有意注意0.4320.3710.0740.0875.8344.264****-0.357b2群体不全行为←无意注意-0.274-0.0570.1910.063-1.435-0.9050.4370.215-1.989b3个体不安全行为←无意注意-0.2180.1150.0780.039-1.5182.9380.145*-1.968b4群体不全行为←有意后注意0.5760.6190.0690.0922.6286.732****1.094b5个体不安全行为←有意后注意0.593-0.0280.0270.0132.197-0.980***0.8425.143b6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1表示新生代矿工;2表示老一代矿工。
3.2.1 有意注意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有意注意对群体不安全行为(CR1=4.152,CR2=7.215,p<0.001),有意注意对个体不安全行为(CR1=5.834,CR2=4.264,p1<0.05,p2<0.001),表明有意注意对矿工群体不安全行为和个体不安全行为均有显著性影响。这与有意注意更加强调矿工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意注意是矿工自身发出的主观行为,不论在工作前期、工作中还是工作收尾阶段都会有目的去注意,通过有意注意来及时获取不安全信息,在“获取”这一环节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矿工个体注意自己工作行为,使自己的不安全行为得到控制,从而降低群体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据此,研究假设H1得到验证。
3.2.2 无意注意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无意注意对群体不安全行为(CR1=-1.435,CR2=-0.905),无意注意对个体不安全行为(CR1=-1.518,CR2=2.938,p2<0.05),表明无意注意对老一代矿工不安全行为有显著性影响。无意注意强调的是外界信息刺激,在煤矿企业,尤其是井下受限空间内,不安全信息刺激的频率不一,复杂程度不同,矿工个体在工作状态中因生产经验或者注意力集中水平不同,矿工无意注意的发出能力以及对通过无意注意捕捉的安全信息的范围、数量以及处理能力不同,使得新老两代矿工的“应对”环节所发出的应激反应不同,所以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规范性相对就会产生差异。据此,研究假设H2得到验证。
3.2.3 有意后注意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有意后注意对群体不安全行为(CR1=2.628,CR2=6.732,p<0.01),有意后注意对个体不安全行为(CR1=2.197,CR2=-0.980,p1<0.001),表明有意后注意对群体的不安全行为有显著性影响。有意后注意仍强调特定的目的和自觉性,有意后注意一方面是矿工个体的主观意志,在生产过程中优先考虑安全,时刻保持高度安全意识,或者是在同事提醒或者自身努力的情况下去注意,也可以是企业注重有意后注意的作用,该强化作用可以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同时进行,从注意的功能观角度来看,矿工在获取—理解—应对安全信息时会格外仔细,从而对矿工个体和群体的不安全行为产生影响。据此,研究假设H3得到验证。
3.2.4 新一代和老一代矿工比较
新生代矿工的自身属性使得他们的不安全行为矫正相对简单,而且他们的群体行为也会容易受到外界和自身心理暗示的影响[21]。老一代矿工工作经验、生活阅历丰富,但思维固化、习惯性行为不容易被纠正,但他们有高度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再根据表3的群组路径临界值可知,在有意注意对个体不安全行为(b2)、无意注意对群体不安全行为(b3)、个体不安全行为(b4)和有意后注意对个体不安全行为(b6)的影响上,3组矿工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4。说明矿工在作业状态中,不同矿工群体的有意注意对于抑制不安全行为的作用较为一致,都有显著的效果,且对老一代矿工个体不安全行为调节效果大于新生代矿工。年龄的差异不仅表现为客观的身体机能,在风险应对心态、工作经验等方面都有差异。矿工的无意注意是安全注意力分配的体现,无意注意相对于有意后注意,注意广度更大,能够获取更多的提示信息,因此无意注意对新生代矿工个体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有意后注意对新生代矿工个体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效果较为显著。据此,研究假设H4得到验证。
表4 不同类型安全注意力对两代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1)有意注意对新老两代矿工的个体和群体不安全行为均有显著性影响,而且有意注意对老一代矿工个体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效用大于新生代矿工。
2)无意注意对新生代矿工的不安全行为无显著性影响效果,而老一代矿工则相反,尤其是对老一代矿工的个体不安全行为的抑制作用。
3)有意后注意对矿工群体不安全行为和新生代矿工个体不安全行为有显著性作用,但对老一代矿工个体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
[1] 田水承,李广利,李停军,等.基于SD的矿工不安全行为干预模型仿真[J].煤矿安全,2014,45(8):245-248.
TIAN Shuicheng, LI Guangli,LI Tingjun, et al.Simulation on miners’unsafe behavior intervention model based on SD[J].Safety in Coal Mines,2014,45(8) :245-248.
[2] 刘双跃,陈丽娜,周佩玲,等.矿工不安全行为致因分析及控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1):158-163.
LIU Shuangyue,CHEN Lina,ZHOU Peiling, et al.Cause analysi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miners’unsafe behavior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9(1): 158-163.
[3] 李乃文,金洪礼.基于情境认知的安全注意力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9):58.
LI Naiwen,JIN Hongli.Study on safety attention based on situation cognition theory [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3,23(9):58-63.
[4] 李琰,赵梓焱,田水承,等.矿工不安全行为研究综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8):47-54.
LI Yan,ZHAO Ziyi,TIAN Shuicheng, et al.Review of research on unsafe behavior of miners[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16,12(8):47-54.
[5] 傅贵,殷文韬,董继业,等.行为安全“2-4”模型及其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 2013,38(7):1123-1129.
FU Gui,YIN Wentao,DONG Jiye, et al.Behavior-based accident causation: the “2-4”model and itssafety implications in coal mines[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3,38(7):1123-1129.
[6] 胡斌.基于人因工程学的油锯手伐木作业注意力研究[D].吉林:东北林业大学.
[7] 田水承,刘芬,杨禄,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矿工不安全行为研究[J]. 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1):109-112.
TIAN Shui-cheng,LIU Fen,YANG Lu, et al.Study on miners’unsafe behavior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Mining Safety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4(1):109-112.
[8] 肖泽元,李广利,寇猛,等.风险感知水平对矿工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影响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5):524-528.
XIAO Zeyuan,LI Guangli,KOU Meng, et al.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risk perception level on miners’concentration ability[J].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6(5):524-528.
[9] Hirofumi Furukawa,Bingrui Li,Shinji Tomita.Prevention of explosion in coal mine and management of coal mine gas[J].Journal of Co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ina),2009,15(2): 215-219.
[10] Durry D.M.A study on the literature on accidents in coal mines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comparisons of the records in other coal-producing countries[D].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Indiana,1965.
[11] 田水承.不同年龄组矿工安全行为能力的差异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11(10):179-184.
TIAN Shuicheng.Study on difference in safety behavior capacity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miners[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15,11(10):179-184.
[12] 程恋军,仲维清.代际划分视角下矿工不安全行为研究[J].财经论丛,2016,1:90-96.
CHENG Lianjun,ZHONG Weiqing.Research on miners' unsafe behavi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generation[J].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6,1:90-96.
[13] 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 陈聪,赖颖慧,吴建平.不同环境下有意注意恢复及反思的复愈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9):681-685.
CHEN Cong,LAI Yinghui,WU Jianping.Restorative affections about directed attention recovery and reflection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J].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2011,25(9):681-685.
[15] 兰洋.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J].成功教育,2012(8):171.
LAN Yang.Voluntary attention and has no intention of attention[J].Successful Education,2012(8):171.
[16] 王婷,胡媛艳,何华敏.工作记忆负荷对无意注意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2,5(14):1060-1064.
WANG Ting,HU Yuanyan,HE Huamin.The effect of working memory load on involuntary attention[J].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2,5(14):1060-1064.
[17] 郭孜政,陈崇双,陈亚青,等.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驾驶员视觉注意力转移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9(12):116-119.
GUO Zizheng,CHEN CHongshuang,CHEN Yaqing, et al.Research on shift modle of driver's visual attention based on markov process[J].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9(12):116-119.
[18] 白艳,许渝峰,吴付威.高速公路上自然驾驶工况下驾驶员转向操纵行为的动态特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18):231-234.
BAI Yan,XU Yufeng,WU Fuwei.Transient property analysis of driving behavior under daily driving on highway[J].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5,(18):231-234.
[19] 沈炳毅.歌唱中的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J].皖西学院学报,2012(1):144-147.
SHEN Bingyi.Voluntary attention and post voluntary attention in singing[J].Journal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2012(1):144-147.
[20] 吴保卫.在体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J].科技创新导报,2012,(22):166.
WU Baowei.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ntional atten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012,(22):166.
[21] 高伟明,曹庆仁,徐正权.新生代员工与传统老员工安全行为的差异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5,22(3):140-46.
GAO Weiming,CAO Qingren,XU Zhengquan.The difference of safety behavior between new generation employees and traditional employees[J].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5,22(3):1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