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体验下的《小组社会工作》教学模式探讨

2017-04-13 14:31:43付晓萍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上海201800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模式专业

付晓萍(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0)

真实情境体验下的《小组社会工作》教学模式探讨

付晓萍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0)

主要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以真实情境为载体的小组社会工作教学实践,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并对这一教学实践进行了专业反思与总结。

真实情境;小组工作;教学模式

《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与个案工作、社区工作并列为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小组社会工作》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主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掌握《小组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实践将书本上的理论和技巧转变成实务过程,具备从事小组社会工作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内化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一、何为真实情境

真实情境教学其实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在以往的教学中,特别是文科类的教学中,更多地是采用模拟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场景,引起学生某种程度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快速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或是在课堂中或是在实验室中,但共同点都是假设情境,或想象,或由学生去模拟扮演来完成。而真实情境则是把学生放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根据社会生活现实的发展来做出反应和应对,从而提升其实践技能。

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之一是其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专业理念,掌握专业方法及技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的实践都是在实验室来完成,通过情境设置,学生互相扮演模拟角色,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在实验室,情境的模拟具有一定的方便性、可控性,但是与实际又有一定的差距性,很容易使学生游离在角色之外,并产生疲劳感。而以真实的环境尤其是校园环境作为载体,既能给学生带来挑战,因为每个组员都是通过招募而来的,是不熟悉的,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同时又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把握,不会太紧张,因为毕竟是同龄群体,具有一定的共性,而且相对比较安全。这种真实的情境实践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挖掘其潜能。

二、真实情境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以提高专业能力和自我成长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高职学生与本科类学生相比,其特点是不喜欢枯燥的理论,而更愿意亲身去做,他们喜欢在做中学。所以,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加上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务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在教学设计上应主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以能力提升为根本,以内化职业价值观为导向组织教学。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的工作,必须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对小组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和职业伦理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学习产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二是根据小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根据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注重实务技能的操作性,强化实践体验,在服务实践中学习和消化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设计

《小组工作》是在本校学生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的课程,之前已经学习过《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方法》等基础课程,为该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该课程共17周,每周4节课,共68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于学生专业价值观的教育;第二个阶段重在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讲述与训练;第三阶段则是实践阶段和督导反思阶段。前两个阶段在前八周完成,而后八周则是实践操作阶段,最后一周用于实践成果展示。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前两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要想让学生真正能够把所学用到实践中,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到基本的方法和技巧,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教学、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影像分析等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对基本的知识与技巧进行认知感受并操练。

在实践教学部分则采用真实情境操作法,让学生以大学校园为依托,通过在校园内张贴海报进行招募、组织、带领大学生志愿者不同的小组,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训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再把实践过程与反思带到课堂中分享。把课堂变为学生实践反思、分享与教师辅导、点评的平台。

另外,因为学生的实践基本是在课下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任何问题和困惑,都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工具、手机等现代通讯技术,及时向老师咨询,老师可以及时给予指导反馈。

(四)教学评价

实践为主的教学在评价体系方面也必须与以往有所不同,因此,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时,也做了改革。本课程为考试课,学生的最后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实践表现(50%)+课堂参与(10%)+考试成绩(40%)。实践表现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如何,通常由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及老师观察三个部分综合得出;课堂参与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主要是看其考勤及课堂分享;考试成绩则是指最后统一的命题考试试卷的卷面成绩。在评价体系的建立中,主要是回应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实践过程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最后的考核总成绩。也有助于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更加积极主动。

三、组织实施

(一)以小组工作过程实践为主线,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开始之初,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为了学生参与性与有效性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一般是分成4-5人一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小组既是学习内容,也是学习方法,同时还是贯穿始终的学习形式。在分组的基础上,教师按照小组社会工作过程模式分解实践任务。每项任务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这些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说,事实上,该课程有两条线:一条是在课堂中完成的老师对于该课程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授与课堂模拟训练;另外一条就是根据课堂中老师分配的任务,学生要在课下同步完成的真实实践。前两项任务是在前八周完成,也就是学生一开始就要根据上学期学到的调查方法课程,在校园中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的问题与困惑,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本小组的主题。大概到第五周,学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主题,然后开始进入计划书的撰写。这大概也需要2-3周的反复修改,每个小组会撰写一份有六节内容的小组计划书。第九周开始进行分组实践,每个小组都要按照计划书的内容完成六节小组实践任务。在后八周的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跟进计划书在课下进行小组实践,另一方面,会把实践的过程记录及反思带到课堂进行同步分享、反思及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督导。因此,学生基本上每周都会有新的任务要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需要老师去催,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完成该完成的任务,因为如果不完成,就没有办法进入下一个阶段,最后就不能如期完成任务, 成绩就会受影响。

(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提升为根本的教学过程

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开展的。学生通过需求评估,选定小组主题,设计小组内容,进行校园招募,开展服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查找资料,寻找资源,积极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合作。许多原来并不是很熟悉的同学,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变得相互熟悉,相互支持,并且看到了其他同学更多的优点。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各方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除了在课堂中的知识技能传授以外,还要提供及时必要的支持,如提供小组活动的场地,专业支持,小组活动所需物资,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及时督导学生实践等。

四、实践教学反思

真实情境教学在小组课程中实行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实务操作与价值观培养并重

社会工作本身是以价值为主导的专业,因此,在教学中,不仅着重学生实务技能的培训,同样注重对学生社会工作价值观和职业伦理的培养。这种培养,只有通过在真实的环境中工作才能真正内化。以真实情境为依托的实践,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服务中理解小组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并不断内化,体验到助人的艰辛与快乐,增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实现自我成长。

(二)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实现课程学习与校园服务并行

充分利用大学校园资源,通过在校园内做调查,针对大学生的真实需求,设定不同的主题,进行招募,开展小组服务。比如“大学新生适应小组”“大学生人际关系小组”“我的情绪我做主”“滚蛋吧,拖延症”“我自信,我能行”等不同的主题,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下开展实践,面对实际工作,更具有挑战性;同时,针对自己同辈群体的需求,开展服务,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做到助人的目的。这些小组服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也对促进校园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

(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教师把知识学习过程分解为不同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生通过与同伴的沟通、合作,完成需求评估、小组计划书、招募等任务,并通过寻找资源开展小组活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因为学生要与同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就要学会去表达、倾听、协助、公平、谦让等重要的合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针对不同的意见学会选择、决定、承担责任等。

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的优点,也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一是活动场地不足。用于小组的场地必须是桌椅可以活动的,这样便于开展一些活动,但在实际中,很多教室都是固定的桌椅,所以会有所限制。二是参与率参差不齐。因为参加小组的都是在校大学生,而且是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或年级,在时间上很难协调,势必影响到小组的出勤率。最后就是督导不及时。因为实践都是安排在课后完成,教师很难现场督导,只能根据学生的现场记录及反馈到下次上课时给予督导,在时效上有所滞后。

[1]赵芳.小组社会工作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刘海容.模拟情境+真实情境:高职院校《小组社会工作》教学模式探讨——以广州市Y职校为例[J].社会工作,2012(1).

[3]李燕.小组合作学习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方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4]于文宏.体验式教学法在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

(责任编辑:孙建华)

GroupWorkTeachingModeonRealSituation

FU Xiaoping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1800, China)

Based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oup social work teaching practice in real situation, including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presents the professional reflection and summary of this teaching practice.

real situation; group work; teaching mode

G712

A

1671-4385(2017)05-0058-03

2017-09-11

付晓萍(1976- ),女,山东东营人,社会工作专业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工作实务与方法。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模式专业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