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江师范学院 杨 红
重庆当代作家研究中心 张 悦
中学新诗课堂教学的审美缺失与应对策略
文/长江师范学院 杨 红
重庆当代作家研究中心 张 悦
诗歌对于中学生审美教育意义重大,然而新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最为薄弱。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中学新诗教学存在审美缺失的问题,如选篇范围狭小、教法的审美缺失、学法的审美缺失等;其原因体现在高考体制、教师和学生的新诗素养欠缺以及新诗自身的地位等几个方面。师资培养,改变中考、高考命题内涵,创新教法,这些成为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策略。
新诗;中学教学;审美;缺失;策略
新诗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当下中学新诗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足够重视新诗。这使得新诗的美学价值无法实现。新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缺失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新诗选篇范围狭小
随着新课改实施,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 “语”和“文”的结合,高考对新诗的束缚也正在逐步放宽。然而,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新诗篇目显然跟不上时代发展。
整个中学阶段,编选入教材的新诗篇目比例极小。以人教版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人教版 (2008年版)初中语文课文篇目总数为213篇,新诗篇目仅有20篇,只占9.38%;人教版 (2007年版)高中语文(必修)前五册中,只有必修 (一)编选了3首新诗,其它四册均无新诗篇目。高中五册必修语文课本篇目总数为79篇,新诗只占3.79%。
所选新诗作品不能全面展现新诗发展成就,尤其是当代新诗成就。我们从2008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2007年人教版高中必修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新诗篇目来看,只有极个别当代新诗诗人 (如舒婷)作品被编选入教材。此外,选入教材中的新诗,诗教和诗性的有机融合问题还有待考察。
(二)中学新诗课堂教法的审美缺失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中学新诗课堂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对新诗的诗性本质存在认知误区。
1.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部分老师沿用陈旧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即使有少数互动,但是针对性不强,没有启发性。笔者通过具体课堂考察,发现多数教师在新诗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不够,普遍采用如下步骤:介绍作者生平——学生朗读新诗——讲解主要内容——归纳主旨。这种机械模式导致新诗课堂缺少生机和活力,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教师教得精疲力竭,审美教育更谈不上。
2.新诗教育重诗教,轻诗意
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讲解新诗时,多注重教化,而忽略了诗歌的艺术特质。新诗课堂上,听到最多的是分析字、词、句,通过分析让学生辨别善恶,很少听到对新诗内涵和艺术的欣赏。学生很难体会到新诗文体的独特性,新诗的美也就无从领悟。
(三)中学新诗课堂学法的审美缺失
新诗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不够理想,具体有如下表现:
1.缺少朗读训练,无法体验新诗的音乐美
大多数新诗与古诗一样,具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因此,学生朗读新诗,体验诗歌的音乐美是必不可少的。可当下中学新诗课堂大多以 “教师满堂灌、学生乏味听”为主。这样的课堂势必磨灭学生对新诗的激情和兴趣,导致新诗的审美性很难渗透和被学生接受。
2.缺少小组合作交流,思维狭隘
新诗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几乎没有,没有各抒己见的讨论,这就会导致学生新诗思维狭隘。例如某网站的一堂新诗课 《雨巷》实录片段 :
师:大家说出了一个词语,就是 “美”。美是文学中的一种精神。既然大家提到了美,那么我们就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去探索或者发现它美的原因,美的字!通过这几遍阅读,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到底什么地方美?美在何处?我们借助这些诗句,来具体谈一下!前后桌可以交流一下!
生: (同学之间讨论交流。有些同学不为所动,只有少数人在讨论,讨论时间不足一分钟)。
师:好了,就讨论到这里。你们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直面自己的心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大家现在可以谈一下,你认为它美在哪里?
由于教师在讲解这首诗时,给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不足一分钟,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
3.缺少读写有机结合的有效训练
任何一种文体只有经过反复的读写训练,其精髓才有可能被领悟,新诗也不例外。在新诗教学中,多数教师以一课一篇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很少有教师花足够多的时间在新诗教学上,这造成学生只是简单地接触新诗的皮毛,并不了解其实质。要想真正了解新诗内涵,就必须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学写新诗时,会不自觉地关注新诗的特点,推敲新诗的语言,从而真正理解新诗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在笔者所听的几堂课里,教师大多围绕新诗内容进行教学,小到新诗的写作背景,大到新诗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几乎没有教师设计写作的环节。
针对以上中学新诗教育中审美缺失的现状,我们再来探讨新诗课堂教学审美缺失的原因。
(一)我国现行高考体制的副作用
在中国,无论是小学教育,还是中学教育,最终都服务于高考。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主要选材于古典诗歌,新诗得不到重视。作文题则是大多明确规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就使得新诗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很难立足。中学教学目的性很强,教师注重升学率,学生注重考试成绩,高考中新诗毫无地位,课堂上自然不会受到重视。
(二)教师缺乏系统的新诗理论和感性认知
有论者在中学新诗课堂 “教与学”的问题中明确指出, “中学语文教师的新诗文学素养和诗歌理论修养非常欠缺,其教学理念也较为陈旧”。其具体表现为缺乏新诗素养,不了解新诗的发展,也不知道优秀的诗人、诗作。
(三)学生对学习新诗的偏见和误解
上文提到,我国新诗在现行高考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这导致在新诗课堂中 “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倾向严重” 。一向以学习成绩为核心的学生,面对被考纲忽略的新诗,其态度自然冷漠。中学生学习压力本就很大,考纲上的知识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考纲之外的新诗自然不会重视。他们多数还不能正确思考新诗的意义和价值,误认为新诗无处可用,最后轻视新诗也就属情理之中。
(四)新诗自身地位的争议性
新诗发展至今只有百年历史,相较古典诗歌而言,其地位显然不能与古诗相提并论。由于现代网络的发达,新诗也较频繁地出现于大众视野,但终究新诗仍处于发展期,大众接受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导致新诗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可。笔者在听课间隙,特意采访了几位从教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当被问到是否了解新诗的美学价值和新诗对中学生教育的作用时,他们都无法给出明确的、有见地的答案和观点。
已有不少论者就中学新诗教学与审美教育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有启发性的观点。本文也尝试性地提出几点解决新诗课堂审美缺失的对策。
(一)培养师资,改变固有观念
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起着引导作用,学生课堂上的大多行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所以在现有语文师资的基础上,大力培养新诗教学师资,这点极有必要。首先,应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新诗理论修养,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之效。这需要从根源做起。高校在培养教师时,应当专门开设关于新诗方面的课程,培养师范生的新诗理论基础和鉴赏能力。这些未来的教师自身具有扎实的新诗理论基础和感性认知,充分认识新诗审美教育对中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在今后教学中加以落实,这样就能改变目前中学新诗教学师资匮乏的现状。
(二) “解禁”中考、高考新诗命题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新诗在中考、高考命题中仍未完全松绑,但有解禁的迹象。改革现行中考、高考体制, “解禁”中考、高考新诗命题,完全有必要,也成为大势所趋。例如,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可以用一篇优秀的新诗作为文本。一般来说,新诗较为精短,可有完整篇幅呈现的优势,这样会便于学生全面理解。在作文题中,可以放宽对诗歌文体的限制。例如抒情类作文,学生有想法并且有能力写出一篇新诗,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考试大纲上明确规定,新诗在其考试范围内,那么新诗教育的发展前景应该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三)创新教学方法,拓延课内外阅读
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至关重要,但目前中学新诗课堂教学模式太过单一,这造成了学生对新诗课堂的冷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一切新事物都怀有新鲜、好奇感,乐意尝试有挑战性的事物。新诗,在他们眼中又何尝不是新事物?吸引学生对新诗的兴趣,教法创新为首要考虑。我们可以对比几位教师教授吴望尧的 《太阳船》的教学效果:多数教师主要分析这首新诗的内容,在课件上展示诗中一些字词的解释,或者某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等。整个过程,学生一味抄写,课堂鸦雀无声,教师一人滔滔不绝,一堂课下来学生筋疲力尽。另有小部分教师在讲授该诗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采用配乐诗朗诵较为灵动的方法,教师范读,学生尝试,多数学生表现积极,且乐于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对比前后两种教学方法,显然第二种教学方式学生更能接受,教学效果更佳。因此,新诗教育想要发展,新诗课堂想要落实审美教育,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
[本文为长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 “建国以来中学新诗教育研究” (2011Bjsky009)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