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璐敏,王志中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社工+志愿者”助力高校志愿服务长效发展*
田璐敏,王志中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社工和志愿者作为当前社会治理的两支重要力量密不可分。高校志愿者是志愿者中的主力军。但目前在志愿服务中存在着服务目标不清、服务内容不丰富、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通过社工和高校志愿者联动,将会从各方面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
社会工作;高等学校;志愿者;志愿服务模式
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工作,得益于20世纪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迅速得到发展,并在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于民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广大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一起并肩工作,在推动国家创新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青年志愿者中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主力军。他们在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若干制约,而“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可以有效克服这些制约,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化发展。
首先,共同的价值内核。志愿服务的出现和19世纪西方国家出现的宗教慈善运动紧密相关,在我国也有着厚重的现代志愿服务精神的文化根基,历史渊源和现实发展过程中始终倡导的就是无私与奉献的志愿精神。高校志愿服务发展至今,对于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精神,志愿服务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利他情怀。而同样发轫于西方慈善事业的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观中也蕴含着浓厚的利他主义。这一共同的精神纽带为“社工+志愿者”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其次,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成员之间的异质性明显,很多人的欲求也随之不断膨胀,集体意识在削弱,社会问题不断凸显,社会成员中缺乏一种集体意识。而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可以使大学生从价值观和精神理念上逐渐形成一种关照他人和社会的道德意识,进而激发他们的向善行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凝聚力有巨大意义。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给以“本禹志愿服务队”为代表的志愿团体写信并给予他们高度赞扬和鼓励,他殷切地希望青年志愿者们再接再厉,以青春热情铸就志愿梦想,用自己充沛的激情和踏实的行动加入到全民实现中国梦的队伍中,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党中央也颁布了一系列推动“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文件,这充分说明当前整个社会治理中迫切需要社工和志愿者二者联合发力。
自1993年我国青年志愿者首次志愿服务开始至今,大学生群体在大型赛事、公益慈善以及社区发展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着十分显著的作用,但是一些现实困境制约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一)志愿活动的目标和行动导向不清晰
大学生群体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在自身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富有活力和朝气,对公益慈善有热情,课余时间相对充分等等;而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中,又以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为主,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乐意尝试。但是很多人对为何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参与到哪项具体的服务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往往是随大流,比较盲目。也就是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热情有余,思考不足,进而没有长久坚持的毅力和动力,大大影响志愿服务的效果和长期发展。
(二)志愿服务项目内容单一,服务不深入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大学生自愿服务最流行的是擦栏杆和玻璃,或为社区居民打扫垃圾等简单的体力劳动。面对新时期新网络媒体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简单的服务项目已不能吸引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特别是目前在校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多是由校党委、团委或者院系发起并组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长此以往,容易出现某些服务项目过度饱和,而另一些新出现的需要志愿者开展服务的领域则备受冷落。这种运行机制限制了高校志愿服务在内容方面的拓宽,同时也会导致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不能持久,中途放弃,严重影响了高校志愿服务的效果。
(三)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不完善
志愿服务活动倡导“无私奉献”,但是激发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内驱力,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来自高校和社会的激励。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只是把学生参与服务和奖学金评比、三好学生评选、评优等环节相结合,容易使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的初衷发生扭曲,过分功利化。而等到学生毕业求职的时候,工作单位对于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又没足够的认可度。评估环节是对于一项志愿活动服务效果的评价,是促进服务不断提升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高校现阶段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严重制约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提出,就是考虑到双方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社工秉持的“助人自助”理念,有助于转变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的传统理念,让其在“助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自助”;而专业社工机构承接的面向农村、社区、企业的服务项目,有了高校志愿者这个庞大的群体,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志愿者在获得服务对象认可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同时,社工专业评估方法和高校志愿服务具体实践相结合,可以实现评估机制的互补,并逐步完善。
(一)转变服务理念,培育新时代的志愿精神
一直以来,在志愿服务中大力提倡的志愿者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但是大学生在具体开展服务项目过程中会聚焦在服务对象的问题上,着力于问题的短期解决,比较忽视服务对象在随后生活中个人能力的切实提升和服务中与服务对象的共同成长。鉴于此,通过在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搭建“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把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作为高校志愿服务精神,更能促进学生转变理念,关注服务对象问题解决背后潜力的挖掘,关注自身缺陷之外的优势。大学生在和社工机构合作开展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注重自身各项能力的提升,实现自我成长。通过这种将社工理念和传统志愿精神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志愿精神内化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志愿服务中,从根源上促进学生对于自己志愿服务行为的高度认同,形成更加强烈的助人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加强技能培训,丰富志愿服务形式和内容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志愿者,对新生事物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强大的接受力,对志愿服务热情有余,但持久不足。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方法的培训,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使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行为更具有持久性。可以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对高校志愿者开展培训,比如在志愿项目正式启动前对服务对象进行调查,厘清其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服务项目,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社会工作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专业方法和志愿服务传统理论的结合,帮助大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大大提升志愿服务项目的效果。通过借鉴社会工作的专业评估方法,对志愿服务的过程和结果多维度地分析总结,会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
(三)完善高校志愿者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高校志愿者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时间相对充裕,但是不少高校的志愿服务团队的管理不够规范,招募团队成员时的随意性较大,后期服务过程中志愿者的变动也很大,严重影响了服务的有效性和队伍的稳定性。此外,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和激励形式比较单一,而且较为功利化。所以,可以学习借鉴社工机构中的项目管理、人员配置、激励措施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在前期志愿者招募中,可以在社工指导下充分考量志愿者的需求和服务项目的需求,明确服务目标;由社工和相关专家举办讲座对志愿者开展沟通、助人、急救等等多方面技能的培训,建立工作坊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心理疏导。
通过“社工+志愿者”的联动模式,首先,在观念上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激发自身更多的责任感,坚持持久的志愿服务。因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都是以利他主义作为导向,相对传统志愿服务强调“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理念,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更能契合大学生内心对于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个人需求。其次,通过社工充分发挥指导、支持作用,高校志愿团队在组织人员和管理多个环节更加清晰明确,能够使志愿者有更强的集体归属感。最后,借鉴社工机构的评估方法,利于志愿服务公平透明的考核,推动高校多部门更客观有效地对大学生自愿服务者进行评价激励。
社工与志愿者联动,帮助服务对象的同时,也向大众推广传播了“助人自助”理念,对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将给高校志愿服务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1] 梁莹.绿色社区中的公民治理:绿色志愿者与社工的伙伴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2013(4):114-120.
[2] 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兼论“十三五”规划与志愿服务新常态[J].青年探索,2016(1):29-35.
[3] 陈成文,赵杏梓,张丽芬.论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J].山东社会科学,2015(1):77-82.
[4] 王亚煦,张育广.社会工作视野下高校志愿服务模式转型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70-72.
[5] 李小娜,毕会东.“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探究[J].南方论刊,2014(11):79-81.
[6] 陶然.论志愿服务、慈善服务与社会工作的协同路向:基于系统的审视[J].长白学刊,2016(4):119-124.
[7] 徐子恒,王为正.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124-126.
[8] 王思斌.社会治理结构的进化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30-37.
Contribution of the Mod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Social Workers and Volunteers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Volunteer Service
TIAN Lumin,WANG Zhizhong
(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
Social workers and volunteers, as two important forces of the current social governance, are inseparable. College volunteers are the main force of volunteers, but some problems arise such as the ambiguity of service goal orientation, poor content of service, and the imperfect situation of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the coop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and college volunteers will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of universities from all aspects.
social workers;universities;volunteers;voluntary service mode
*山西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协同发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2014)之成果。
2016-10-19
田璐敏(1988-),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医科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发展。 王志中(1966-),男,山西原平人,山西医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医务社会工作和医疗保障。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1.012
C916
A
1008-6285(2017)01-00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