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性审视*

2017-04-13 22:06:46渠彦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理论课中华政治

渠彦超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性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内容。对此,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由此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的发展阶段。因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深入系统的“理性审视”,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理论溯源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命题的提出有着极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宣传理论,尤其是列宁的灌输理论是其理论基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是其文化源头,而中国共产党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开创的独具特色的教育观念是直接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宣传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思想宣传工作的时候,非常重视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结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必须将理论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并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诚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这里,马克思强调了“理论彻底”的极端重要性。然而,“彻底的理论”内化为群众的思想并外化为行动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需要一个“说服”的过程,这就是宣传教育。可见,思想宣传工作是理论武装群众的必要环节,而其中就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系统的“灌输”理论。列宁认为,改变俄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混乱、政治动摇的不利局面,建立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通过灌输的方式,使更多的工人群众掌握科学的理论,唤醒其革命意志。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明确指出,依靠工人阶级的自发性只能产生工联主义意识,而要想形成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只能通过从外面灌输的方式。在无产阶级政党形成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宣传的理论,对于唤醒无产阶级斗争的政治觉悟,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开创了“重视教育”“促进融合”的先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融入”教育思想

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其主要教育目的,按照孔子的表述,在于“成人”,即养成道德人格、实现道德理想。为此,孔子提倡将“文行忠信”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教人以诗书礼乐之文、道德践行之方、仁义忠信之道。然而,如何才能使上述道德律令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呢?除了加强学习、努力思考、注重自修外,更重要的是将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以道德指导生活,以生活涵养道德,在二者的有机融合中实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强调了将教育内容融入生活的重要意义,也奠定了“融合”教育方式的坚实根基。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继承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合”教育“道统”。《中庸》有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就肯定了任何高深的道理、思想皆存在于人伦日常之中,人们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准确把握中庸之精微。宋明时期,人们更多从“知”“行”关系上谈论这种“融入”问题。朱熹明确提出“行重于知”的道德践行主张,认为无论是“居敬”抑或“穷理”,道德最终都要通过行动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来。他说:“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语类》卷十三)关于这一点,王守仁的思想与朱熹有些不同:按照王守仁的看法,“知行合一”是圣人本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处之知如果是“真知”,此处之行如果是“真行”,那么,“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答友人问》)持此观点的还有清朝思想家颜元等人。综合来看,上述观点多有不同,甚至相左。然而,在“知”必须融入“行”(生活)中却保持了高度一致。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探索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毛泽东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他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3]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通过何种方式才能使作为“灵魂”的“政治观点”被人民接受呢?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群众生活中的科学方式,即紧密联系群众的生活实际,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行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积极将思想教育融入到生产劳动、婚姻家庭、政治改造、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并采取诸如标语、小品、话剧、帮扶等多种形式,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在思想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正是基于这一做法,中国共产党才冲破了旧思想、旧观念的籓篱,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对解放区群众成功进行了一场革命思想改造。毛泽东讲:共产党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相区别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4]。这是从党的工作旨归来讲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总体事业的一部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群众之中也是应有之义。邓小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状况,融入到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中来。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5]342。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防止和纠正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一定要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际活动中去。”[6]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群众生活的重要思想,为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系庞杂,如何根据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融入”内容则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其基本要求就是按照习近平的表述,重点在于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价值理念和文化资源,并在此过程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路径的“融入”内容,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根据冯友兰的观点,这种“独特性”突出表现为“其他各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7]“古而又新”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创造力、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应该将中华文化发展历史融入进去,使大学生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习近平在谈到中国特色时,指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国情、文化积淀等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各具特色。这一观点在文化上同样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独特的自然、社会历史环境,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讲清楚中国走向文化路径的特殊性和历史过程、中国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诸要素的重要影响,以及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是如何左右中华民族传统观念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化进程中的历史人物又是文化形成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保障。假如人们不清楚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则他就无法深刻掌握文化的演变,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会打上折扣。究其原因在于,历史是人创造的。中华文化发展历史上,“文化名人”灿若群星,仅先秦时期,就涌现出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学习他们的言行、思想和事迹,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可以说,要想做好“融入”工作,必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8]。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一样,价值理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就在于,它在深层次文化启蒙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进而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生为中国人,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成为涵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里,各价值理念之间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视同仁,将之“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不可能将“所有”的价值理念“均等”地介绍给学生,需要根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和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融入。例如,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校园贷”所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其中,仅2016年4月至今,报纸报道的校园贷诈骗案件高达41起,基本上平均每月曝光2—3起,涉及全国23个省市。受害学生中,有些人因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而意志消沉,有些人的裸照被上传到网上而身败名裂,甚至有些人因无力偿还贷款而走上绝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其他校园类诈骗,校园贷诈骗者中有49%的实施者是大学生。正因为这样,“俭德”培育就作为一个问题理应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点关注。一方面,“俭德”是老子“三宝”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得到传承;另一方面,“俭德”在现实生活中又会受到“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因而就特别需要强调。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价值理念的“融入”,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方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较于“立功”与“立言”,“立德”显得更加重要。无论身处何种阶层,德都被视为人的立身之本。不可否认,许多大师都强调“修身”对“立德”的极端重要性,主张“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以此怨省而行修矣”(《墨子·修身》)。但是,任何思想家也都承认道德教育对“立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孔子的“庶富教”,孟子的“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皆可知之。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等。客观地说,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并非尽善尽美,其中有些道德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通过现代性转化,蕴含于其中的许多科学做法却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借用。例如,孔子讲述“仁”的方法。在《论语》中,“仁”的出现次数非常多,达到109次,其中,很多是孔子对弟子问仁的解答。有意思的是,孔子对每个学生的解释都是不同的。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入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悔。” (《论语·颜渊》)司马牛问仁,孔子曰“仁也者其言也仞”(《论语·颜渊》)。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孔子真的不知道什么是“仁”吗?非也!其中的原因在于,颜渊、仲弓和司马牛的资质不同,答案自然要因人而异。否则,千人一面的“标准答案”只会带来相反的效果。这启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因材施教”,而不能不顾学生实际“埋头教书”。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充分吸收并融入传统德育方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思路

为了更好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有必要进一步规划实施“融入”的科学思路,也即常说的“预则立,不预则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一)树立辩证思维的观点

辩证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诚如马克思所说:“问题的解决只能由人们根据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按照历史辩证法的逻辑来解决。”[9]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辩证分析方法的推崇和重视。相应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坚持和贯彻辩证思维的观点,从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中全面认识和把握“融入”的基本规律。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应该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汤一介先生认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有“两个传统”,其中,“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文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老传统”,是民族之“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大力弘扬“老传统”[10]。而陈来先生则从文化自卑、民族自卑的角度论证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他说:“战后东亚儒家文化的高速现代化和90年代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证明中华文化养育的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在开放的文化空间实现现代化,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化自卑感和民族自卑感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11]尽管上述言论并不是专门针对“融入”来讲的,但是却说明了“融入”中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接受”,要坚持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比如,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做到“有所取舍”,既要给学生讲清楚“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的道理,也要辨明封建社会里“移孝作忠”的历史局限性。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必不可少,否则,就会犯“全盘接受”的绝对主义错误。

(二)树立发展思维的观点

究竟什么才算发展思维的观点,如何坚持“融入”中的发展观点,当然不能仅依靠“感觉”来判断。从理路逻辑的纯粹性和完备性方面来说,或许费孝通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比较具有代表性。20世纪末,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所谓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2]按照费孝通的看法,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发展思维的观点,既要反对“文化复古”,又要反对“全盘否定”,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观点应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是要反对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复古”两种错误做法。就“全盘否定”来说,它会片面夸大中华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一面,使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无知”“无感”“无行”,从文化上造成大学生的“无根”并最终造成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危机。就“文化复古”来说,看似将中华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大学生,然而,也会出现“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更不用说许多做法根本就与今天的法律、道德相违背。所以按照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对其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不断增强其感召力和影响力,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根本途径。

(三)树立系统思维的观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价值旨归在于“育人”而不仅仅是“教学”。所以,单纯从“提升教学水平”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来理解“融入”问题,显然都有失偏颇。要更好地贯彻好教育部的相关精神,必须以系统论的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共同努力。在宏观层面上,要注意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特别要重视“融入”过程的政府引导,做好顶层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这就决定了能否及时做好方针、政策的顶层设计并监督执行决定着这一举措的成败。对此,中国共产党有过深刻的教训。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5]333这一深刻论述充分表明,在实施“融入”举措的过程中,应该将重视方针、政策的顶层设计问题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事实上,无论是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还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中观层面上,要注意各高校对政府方针、政策的执行力度,特别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课程安排。众所周知,尽管国家反复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分、课时数等进行了硬性规定。然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却绝非个案。在有些时候,当马克思主义教育都能被变相“偷工减料”时,不是“硬性规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可能得到重视吗?在微观层面上,要注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统文化的培养,造就一批懂传统文化、信传统文化、爱传统文化的高水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辩证思维观、发展思维观和系统思维观,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3]。因此,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然之选,也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时代课题。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2]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6-85.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6]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7]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自序.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9] 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61-62.

[10] 汤一介.瞩望新轴心时代:在新世纪的哲学思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40.

[11] 陈来.儒学思想录:时代的回应和思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2.

[12]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95.

[1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猜你喜欢
理论课中华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