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至善的编辑素养

2017-04-13 22:06:46王晶冰闫凌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书刊叶圣陶职业

王晶冰,闫凌波

(1.太原理工大学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2.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创造新辉煌的文化伟业,出版人责无旁贷。今天,我们探究著名出版家叶至善的高度职业素养,对广大出版人、特别是对众多编辑具有重要的启悟。叶至善的一生完全可以说是“编辑的一生”,他享年八十八岁,有六十多年的时间都是在做编辑工作。梳理叶至善的编辑生涯,我们认为叶至善的编辑素养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作为编辑,叶至善有高远的文化追求

出版的本质是文化,一切出版活动的最终指向都应该是文化,而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编辑是文化薪火的传承者,必须具有高远的文化追求,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文化重任。编辑活动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人类的文化创造成果, 要为公众享有, 必须经过编辑的加工和编排[2]。编辑的崇高文化使命就是编辑出版惠及当代乃至后代的书刊,促进读者心智的健康发展,提升读者的文化素养,推动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达到——人类与书籍一起成长,书籍与人类一起发展[3]—— 的理想境界。

叶至善从业伊始,就树立了高远的文化追求意识。他的编辑工作始于协助父亲叶圣陶编辑开明书店的《开明少年》。他从做编辑起,就以父亲叶圣陶和开明书店的编辑理念为工作指针,坚持“四有”编辑原则:“有所爱”,爱真理,即爱一切公认的、正当的道理;“有所恨”,恨的是反真理;“有所为,有所不为”,合乎真理的“就为”,反乎真理的就“不为”[4]。我们可以将其总结成“为文化”“做贡献”的文化追求。这样的追求,贯穿于叶至善一生的编辑活动中。

1. “为文化”——播撒真善美。叶至善的爱女叶小沫在《编父亲的序跋集》中用“把自己交给读者”“为父亲奉献一生”等小标题撰写回忆父亲的文章。可以借这两个小标题概括叶至善的编辑成果。“把自己交给读者”代表了叶至善的一类编辑成果,即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叶至善在职期间,主要为少年儿童编辑书刊。为此,叶至善给自己立了规矩。他说,过去我想,咱们给孩子写东西,编东西,得给自己立三条规矩:第一条,要跟孩子们讲清了的事儿,先问问自己是否弄清楚了;第二条,要让孩子们感兴趣的事儿,先问问自己是否感到了兴趣;第三条,要让孩子们感动的事儿,先问问自己是否被这件事感动了。近来觉得,除了这三条之外还得加一条,就是咱们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事儿,先问问自己是否也打算这样做[5]。这四条规矩简单地说就是把真善美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撒到孩子的心田。他编辑的书刊《开明少年》《中学生》《我们爱科学》《小蝌蚪找妈妈》《神笔马良》《小兵张嘎》《宝葫芦的秘密》《小布头奇遇记》《少年百科丛书》,皆是“长命刊”“长寿书”。正是因为他始终牢记“为文化”的崇高使命,才留下这些“长命书刊”,滋养了几代读者。这就启迪我们编辑,千万不要编辑那些“要钱不要下一代”的过眼烟云般的书刊,切实追求真善美的文化价值,让编辑的书刊比自己的生命更长久。

2. “做贡献”——用生命来编创。“为父亲奉献一生”—— 为叶圣陶编辑作品,这代表了叶至善另一类编辑成果。他应不同出版社之邀,为不同的读者群体编辑不同性质的叶圣陶选集五十五本:为四川人民出版社编《叶圣陶散文甲集》;为三联书店编《叶圣陶散文乙集》;为开明出版社编《叶圣陶答教师的一百封信》;为宁夏人民出版社编《叶圣陶童话故事集》;为湖南文艺出版社编《叶圣陶短篇小说集》;为《新文学史料》编《旅印日记》《一九七六年日记》;为福建人民出版社编《涸辙旧简——叶圣陶贾祖璋京闽通信集》等。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应江苏教育出版社之请而编辑的七百多万字、二十五卷本的《叶圣陶集》。后来他又进一步整理、补充、修订出了第二版、二十六卷的《叶圣陶集》。多出的一卷是叶至善创作的三十四万字的叶圣陶的传记《父亲长长的一生》。第二十六卷,更能体现出叶至善的文化使命感:在个人文集中收入该作者的传记,可让读者更充分地知人论文[6]。叶至善为了使《叶圣陶集》成为“完璧”,决定自己撰写叶圣陶传记。当时他已八十四岁且多种疾病缠身。小沫说写作期间:“父亲写累了睡,睡醒了写,已经分不清白天和黑夜。”[5]“一放下笔,他就累得连脱鞋的劲儿都没有了,一头倒在了床上,大口地喘着气,把速效救心丸放进嘴里……”[5]《父亲长长的一生》是叶圣陶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真”,《叶圣陶集》的责任编辑缪咏禾评价道:《父亲长长的一生》详细地记述了圣陶先生一生行状……且是解读叶圣陶文章的参考,还是现代文学史的一种注释[6]。

叶至善编辑父亲作品,不能仅仅理解为尽人子之责,它的文化价值应放在文化史中去考量。叶圣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育史、出版史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是这三个领域的研究者都不能略过的泰斗人物。陈益群评价《叶圣陶集》:这是圣陶先生和他的子女以及江苏教育出版社对中国文化做出的重大贡献,可谓功德无量[7]。

每个编辑要像叶至善一样,树立高远的文化追求,在编辑岗位上“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一定也能编出“功德无量”的传世佳作。

二、作为编辑,叶至善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该职业及其从业者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是社会公共道德在职业上的体现。“现代社会是在社会分工中形成的,并非一个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职业和从业者构成的,公共道德的核心在于职业道德。”[8]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编辑的职业道德,对编辑的人生与工作可以发挥定向、激励的作用。

叶至善的职业道德可以作为新闻出版人的标杆,姑且将其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 忠于编辑职业的荣誉感

职业荣誉感就是对职业的热爱、自豪之感,渴望以自己的行为与业绩为职业增光添彩。这种情感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它能唤起人的主动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催生人的创造性。在出版圈里,叶至善有两首词广泛流传,词作明白晓畅,抒发了他对编辑职业的热爱和自豪之情。一首是《贺新凉》:“矻矻何为者?事雕虫,咬文嚼字,灯前窗下。烟蒂盈盘茶重沏,忽忽秋冬春夏。且不悔为人作嫁。”[5]另一首是《蝶恋花》:“乐在其中无处躲。订史删诗,元是圣人做。神见添毫添足叵,点睛龙起点腮破。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怎解眉间锁。句酌字斟还未妥,案头积稿又成垛。”[5]“不悔为人作嫁”“乐在其中”突出地显示了叶至善对编辑职业的挚爱之情。1998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为了祝贺叶至善八十华诞,为他出了一本集子,叶至善将其名为《我是编辑》。“我是编辑”, 彰显了叶至善对其一生职业——编辑的浓烈的自信、自尊、自爱、自豪之情。

对职业的荣誉感成为叶至善的嗜好,即“编辑成瘾”:编辑不再是他谋生的饭碗,已化为他的生命意义。著名作家肖复兴曾在多篇文章中谈道叶至善为他修改习作(笔者注:肖复兴时为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知青)的往事。他不仅帮肖复兴修改,还在回复肖复兴的信中说,愿意帮肖复兴的朋友改习作[9]。史晓风在叶圣陶110岁诞辰纪念会上谈到叶圣陶生前鲜为人知的往事,叶至善闻知,赶快叫史晓风写下来。史晓风后来以《一辈子受用不尽——在叶圣陶先生身边四十年》为题,在《北京青年报》连续刊载了八篇,每篇都经叶至善的精心修改,在修改过程中,他兴致盎然,毫无疲倦感(笔者注:是年叶至善八十六岁)[10]。《中学生阅读》向叶至善约稿,他立即热心建议杂志开设《诗人的心》栏目,向中学生介绍新诗,提升中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精神境界;同时积极供稿[11]。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只有像叶至善一样,以热爱、自豪的情感投入工作,就会使日复一日的删减增补修改润饰的案头活动、为人作嫁的编辑工作焕发出异彩,成为实现个人宏图的平台,演绎精彩人生的舞台,充分享受职业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 为作者、读者全心全意服务的精神

在出版活动中,编辑是联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编辑只有全心全意为作者、为读者服务,才能促进出版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文化的繁荣。在出版界,叶至善的“服务精神”被广为传颂,他对《小布头奇遇记》作者孙友军的“发现”、对科普作家迟叔昌的“发现”,已成为出版界的佳话。

1.乐为作者作嫁衣。人们把编辑比为作者的助产士、伯乐,如果没有遇上有责任心的“助产士”,部分作者的作品就可能“胎死腹中”;如果编辑不是伯乐,尽管作者是千里马,有可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叶至善曾谈道他最初看到迟叔昌稿子的情形:“严格地说,这不能算一篇稿子,写在案头日历废页的背面,总共十来页,每页多的百把字,少的二三十字,写得龙飞凤舞,句子也不太连贯。”[12]209但是其中讲的道理有科学性,于是他“把迟叔昌的原稿当作提纲,按他的思路,敷衍成了《割掉鼻子的大象》”[12]209发表了。文章的发表,引来好评,触发了迟叔昌写作的兴致,一篇又一篇的科幻文章问世了,最终成就了一个著名的科普作家。冰心评论迟叔昌的作品:“迟叔昌把科学道理融合在故事里,引人入胜。”[13]以科普创作成名的叶永烈,更是给予了迟叔昌高度的好评:“迟叔昌的科幻小说,是典型的‘少儿科幻’。他的作品的特点是构思奇妙,故事有趣,语言生动而且贴近少年儿童。”[13]更令人感叹的是迟家三代——其子迟方正、其孙迟迅先后走上科普创作道路[13]。 叶至善因为牢固树立“为作者服务”意识、乐为作者作嫁衣,看到作者的来稿才不会匆匆下判断,而是发现和挖掘来稿中有价值的内核,引导和帮助作者修改稿件,发挥了编辑点石成金的作用。

2.甘作读者的保姆。编辑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满足读者需要,没有读者,编辑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叶至善在几十年的编辑活动中,始终把读者放在最高位置,甘作读者的保姆。叶至善的岳父夏丏尊与父亲叶圣陶当年主编的《中学生》,因为全方位为中学生着想,故而《中学生》被广大学生家长称作“子弟刊物” “第二课堂”;夏叶二先生被家长亲切地喻为“保姆”。叶至善继承长辈的“保姆”作风,在几十年的少儿读物的编辑工作中始终持有“保姆”情怀。

少儿读者与成人读者相比有其特殊性,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认识世界的途径、辨识善恶美丑的能力等都有其年龄特点。叶至善基于少儿的特点,把“保姆”情怀具体化为“寓教于编”和全方位为少儿着想的编辑理念。

第一,寓教于编。叶至善曾说:要把少年儿童读物的编辑工作看作教育工作——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工作……[14]故而他特别重视书刊的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力求让小读者喜欢看、看得懂、能受益。要想实现这“三性”,语言是关键。傅斯年指出:“语言文字为读一切书的门径……思想不能离语言,故思想必为语言所支配……”[15]叶至善说:“我父亲特别注重作品的语言,总要做到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为孩子们写东西尤其如此,因为他们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年龄。”[12]104他在编辑《小布头奇遇记》时,要求每一句话都没有一点疙瘩,而且语气要连贯自然[9]。叶至善对自己撰写的内容提要、前言、后记甚至广告的语言表达都作如是要求。

第二,全方位为读者着想,就是要事事处处为读者考虑。比如《小布头奇遇记》,其装帧设计、开本厚薄、字号大小、插图形式等无不体现其为孩子着想的心思。他认为,插图的装饰作用、说明作用、启发作用……更能吸引和感染孩子们,更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14],为此,他专门找人设计了插图。插图的形式也要多样、生动有趣,更能增加孩子的读书兴趣。该书有的插图是“出版口”——“破坏版面的长方形框框,显得活泼”;有的插图是“出血”——“就是故意把插图安排在一页的边上或者角上,装订好以后切齐的时候,让插图被切去一条边或者相邻的两条边”。插图和文字的搭配也追求变化,不能整齐一律;封面、封底、扉页、环衬,既要美观能吸引孩子,还要耐脏以便孩子反复阅读。开本是二十八开,比孩子们的教材三十二开显得大,让孩子有与教材不一样的感觉。用新四号字排,因为孩子的眼睛还在发育[14]……正是因为叶至善全方位为孩子考虑,《小布头奇遇记》成就了叶至善“金牌保姆”的形象。

三、作为编辑,叶至善有高深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在敬业精神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职业实践,再经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自觉的锤炼后而具备的胜任职业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品质、理论水平、知识储备、思想认识、从业技能等。纵览出版史,精湛的职业素养才能造就出版大家,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回溯叶至善的编辑实践,再度印证它的真理性。

叶至善的职业素养全面而系统,我们仅对其中的二个方面予以简述。

1.娴熟的编辑技能。编辑技能是在编辑活动中习得和提炼出来的,是在实践中不断琢磨、不断总结而形成的,它是编辑的看家本领。叶至善编辑技能达到了相当高水准,缪咏禾在《和至善先生编<叶圣陶集>》中说:最叫人惊讶的是,原稿每一段文字的右侧,至善先生都用铅笔标上了阿拉伯数字……仔细琢磨才知道,这是这段文字排成铅字后,将占版面的行数……原稿最后一页如果写的是450,就表示这本书排下来是四百五十页,结果往往一点也不差。这就是说,这部书排出来是多少页,他都计算好了。我做了五十多年编辑,编过的稿子少说也有五六百种,……像这样加工仔细的,仅此一见[5]。窥一斑而见全豹,叶至善的编辑技能可以说炉火纯青。

2.丰富的编辑理论。编辑理论能够规范和指导编辑实践。叶至善在六十多年的编辑实践中,形成了寓教于编、以读者为中心、一不亏心二不亏本的“两不”出版原则、杂家型编辑论、编创合一论、重视书刊辅文论、咬文嚼字的编辑观、编辑广告意识论等丰富而科学的编辑理论。囿于篇幅,我们择取两点论述。

第一,编创合一论。编创合一论要求编辑把编辑工作与个人创作结合起来,以编辑工作的需要指导创作,再以实际创作促进编辑工作,通过两者的良性循环,提升编辑的业务素养。编辑的编与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钟叔河说好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叶至善多次多处强调编创合一的理论。他说:编辑通过创作,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甘苦,可以与作者更好地沟通,可以体会栏目设置的好坏,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可以提高文字水平,可以提高评判稿件的能力,可以填补栏目的空白。他在《关于〈失踪的哥哥〉自白》中写道:“我做编辑有个主张,要编哪个方面哪个形式的东西,最好自己先写一写,先试一试,尤其在搞什么新点子的时候。自己写过了,试过了,多少可以知道这个新点子搞得通搞不通,好处在哪儿,困难在哪儿。心里有了底,在跟作者打交道的时候,就不至于瞎出主意,提出一些教人家无法办到的要求。”[16]叶至善主编科普刊物时,就尝试过用相声、小说、戏剧等形式撰写科幻作品,将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融为一体,为科幻创作探出一条新路。

第二,重视书刊辅文论。书刊辅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介绍书刊、吸引读者、自我宣传的手段。如果把书刊比作园林,那么辅文就像优秀的导游,能够帮助、引导读者既欣赏了“曲径通幽处”的雅致,又领略了“禅房花木深”的旨趣;既饱览整体之秀,又细味了局部之美。所以辅文撰写的好坏直接影响与作者的关系、影响到书刊的发行。写得好,能为书刊锦上添花、可与书刊相得益彰,作者满意,读者受益;反之,则是佛头着粪、狗尾续貂,作者生气,影响读者的阅读与购买。叶至善的辅文向来受到好评,比如他为《小布头奇遇记》撰写的内容提要,已经成为编辑应用文的范文。他撰写的大量序跋文,编成了《叶至善序跋集》而出版。他对序跋文有独到的见解:“我们知道有些读者特别爱读这样的书,因为由此可以增长许多有关书籍的见识。某书是怎么写成的或编成的?怎么出版的?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阅读它?作者或编者是怎样的人?……还有一种情形,有些书出版已久,印数很少,流传不广,已经极其罕见了,却从专收序跋的书中得知了那些书,而且感到了兴趣,引起了欲望,就竭力搜访,务必一读为快:这也是爱好读书的人惯常的事。此外,阅读某一作者撰写的所有的序跋,可以了解他的见解、主张、兴趣、爱好以及交游;这是知人论人重要的凭借。”[12]209

叶至善的编辑实践告诉我们,编辑素养的提升没有捷径可走,它是在工作中逐渐获得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我们要以叶至善等老一代出版家为标杆,自觉肩负编辑的神圣使命,认真编好每篇文章、每本书,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方能成为一名称职、优秀的编辑,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86.

[2] 刘杲.祝贺《我是编辑》出版[J].出版科学,1998(2): 5-6.

[3] 江曾培.编辑工作三十字诀[J].中国出版,1992(4):12-14.

[4] 欧阳文彬.叶圣陶的编辑思想[J].编辑学刊,1998(1):37-42.

[5] 叶小沫.叶至善[M/OL]. [2017-04-16].http:∥www.mj.org.cn/zsjs/hsyj/mhgr/201201/t20120118_134225.htm.

[6] 缪咏禾.《父亲长长的一生》写作[J].出版史料,2007(1):54-55.

[7] 陈益群.一棵高大的树: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为人品格[J].民主,2002(10):31-32.

[8] 曹林. 拯救社会道德,从唤醒职业精神开始[N].中国青年报,2012-06-06(2).

[9] 肖复兴.那个冬天最美好的事:怀念叶至善先生[J].同舟共进,2006(7):37-38.

[10] 毛启邠.至善兄 您走好[J].民主,2006(5):35-36.

[11] 何宝民.向大家约稿之三:感知叶至善先生的认真[EB/OL]. [2017-04-16].http:∥jysb.shuren100.com/jiaoyuxinwen/wenhua/148228.shtml.

[12] 叶至善.叶至善序跋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 祖孙三代齐上阵.[EB/OL]. [2017-06-16].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6d08b0100psiq.html.

[14] 叶至善.跟《小布头奇遇记》的奇遇[J].编辑之友,1986(1):22-30.

[15] 李永福.平生风义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120.

[16] 叶至善.我是编辑[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116.

猜你喜欢
书刊叶圣陶职业
2023年精品书刊订阅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霜的工作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多翻书刊益处大
快乐语文(2016年10期)2016-11-07 09:44:46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