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敦新
(镇原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局 甘肃 镇原 744500)
镇原县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张敦新
(镇原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局 甘肃 镇原 744500)
为了推进镇原县现代畜牧业示范县建设,推广肉羊养殖实用技术,提升肉羊产业发展水平,针对全县肉羊产业发展现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肉羊产业;养殖技术
镇原县有着传统的肉羊养殖习惯,近年来,全县累计饲养法人肉羊品种主要有小尾寒羊、新疆细毛羊、特克塞尔羊、多赛特羊、萨福克羊、湖羊、杜泊羊、陇东黑山羊、内蒙绒山羊、波尔山羊、辽宁绒山羊等11个品种,尤其是陇东黑山羊,羊肉膻味小,营养价值高,品牌效应明显。
全县现有天然草地13万hm2,人工草地6万hm2,发展肉羊空间较大。全县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杆资源量为60.7万t。可利用秸杆资源46.74万吨/年,饲草资源理论载畜量120.5万个羊单位以上,目前载畜量只有108万个羊单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羊肉产品消费群体逐年扩大,而养羊数量有所下降,有利于农区大力发展畜牧业,开拓市场,增加份额。从区位看,镇原县地处全国农牧交错带,与西安、兰州、平凉、宁夏等大中型城市联系紧密,道路畅通,有利于实现羊产品近距离销售。
从养殖效益看,羊产品价格一路走高,全县目前活羊13~15元/500g,黑山羊最高可达18元/500g,羊绒价格120~150元/500g,羊毛羊价格也有5~8元/500g。从市场需求量看,羊肉需求量一直保持持续上升态势。
一是大多数养殖户长期盲目的混乱杂交,使基础母羊血缘复杂,品种多样,基因杂交优势不明显。二是良种种羊价格高,一般养殖户难以接受。三是良种利用率低,多数养殖场包括原种场都采取本交,扩繁面小,种公羊的优良性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一般种羊场生产的种羊达不到良种标准,影响了改良效果。
经调查,大多数养殖户肉羊饲草中缺乏紫花苜蓿、甜高粱、燕麦草等优质青绿饲草,而是以玉米秸秆、麦草,糜草作为主要饲草来源,且这些粗饲料只是铡短饲喂,未经过粉碎、青贮、氨化等精细加工方式,造成饲料浪费严重。
羊只生产由放牧向舍饲、由散养向规模化,饲养方式的改变使得羊的疫病流行加剧、危害加重。如在散养中很少发生的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口疮,还有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各种营养代谢病,已经成为危害规模化羊场的主要疾病,同时布病等传染性疫病在饲养过程中可随时发生。
现有企业加工转化能力弱,大部分靠活羊外销,没有形成大批量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对外有效供给能力较差,私屠乱宰现象普遍。
在保护好本地品种资源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良种引进,要把好引种关,重点抓好引种后的管理问题。避免走“引进—退化—再引进”的路子;推广实施同期发情、人工受精等繁殖技术,提高种公羊利用率;要加大投入调动地方各级、各部门龙头企业等牵头实施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推动良种化进程。
落实紫花苜蓿种植,加强饲草建设,增强牧草加工企业带动力,发展订单牧草收购,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牧草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营养价值和饲喂价值,解决牧草在空间和时间上供应的不平衡。
推广不同生理阶段羊的特点分段饲喂,倡导母羊分户饲养,发挥散户低成本的优势,羔羊集中育肥,发挥规模场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同时制定羔羊育肥标准化规范,即发挥羔羊育肥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又促进产品安全同质。
在肉羊饲养全过程中,要制定防疫程序,开展程序化防疫,加强基层兽医防疫机构建设,加大人才培育和设备投入力度,推广养殖疾病防控技术规程,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规模羊场是今后肉羊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要通过技术培训为养羊产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1004-7026(2017)17-0037-01
F326.3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018
张敦新,男,汉族,生于1968年4月25日,199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本科学历,2000年获得畜牧师任职资格,现为镇原县农牧局畜牧师,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局副局长,长期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