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和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特征

2017-04-13 17:20滕腾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美学艺术思维

滕腾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250104)

中西美学和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特征

滕腾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250104)

当代是中国进入了世界文化格局的时代,改革开放打开了通往这一格局的大门,“冷战结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获得了开阔的视野和崭新的空间。中国当代美学空间里,既有对西洋科学、西洋宗教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度融合,又保持着中国审美思维的本体特征,保持着中国美学精神的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里的见解,只是作为一个“体系”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但多元文化并存,优势互补的局面已经形成。它会对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思维、社会价值观、国内政治伦理、国际政治谋略、当代经济形态、民族信仰、民族心理学等诸多方面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美学;艺术;中西;文化形态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均是建立在久远的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在西方,追朔到古希腊文明时期,古希腊神话、宗教、哲学与科学是主导。在东方的中国,美学的发展始终潜伏在一个庞大的文明体系之中。直到今天,西藏的文化依然是科学、宗教、哲学、艺术、巫术、民俗等的浑然一体,血肉相连。

美学,作为哲学向艺术跨越,艺术向哲学渗透而产生的边缘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并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独立学科,是从西方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开始的。美学一旦成功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便在后来的几个世纪的发展中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各个门类,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涉及科学的美、人类学的美、民俗、巫术、情感、思维、生物学、进化论、先天认知能力与认知模式,社会制度、文化体制、人类起源、史前文明等等,在当代,特别是人类进入外太空时代之后,人道主义、神道主义、时空自由、基因密码编程、宇宙价值观等更成为美学研究的终极追问。跨度之大,内容之深,都不是古典美学所能够囊括的。正因为此,美学在学术界的地位如核裂变一般迅速提升。正因为此,在当代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很少运用“正确”与“错误”的概念,代之以“美”与“不美”的判断。最先开启这一时代的是爱因斯坦,他在判断学生设立的数学公式正确与否时,却用了“不美”一词。

中国近现代,经清末、民国到西方留学的学者们的努力,把西方较为成熟的美学体系引入中国,到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把宗教融入美学),中国的美学才独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之前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的美学思想如同哲学一样,始终是潜伏的存在于中国文化体系之内。现当代,虽然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西方引进的,但自从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显然已融入了东方文化并产生了一大批中国的美学理论家。建立在“玄学”与“佛学”基础上的中国的“神韵”、“神采”依然在实践主体的技术劳动过程中体验着、肯定着,依然是技术劳动这一实践主体产生信仰的源泉。对西方宗教“人格神”的文化借鉴不会动摇中华民族的信仰。正相反,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提出的突破 “人类先天固有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才能得到一个更博大、更自由、更本真的世界”的观点,必须要借助于“玄学”与“佛学”的思维方式才能达到。康德的立论极有可能是受了中国 “玄学”与“佛学”的启示。在借鉴西方美学的成就并使其融入东方体系的学术研究中,中国人是最聪明的。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国与西方美学的发展除了在起源的年代上大致相同外,在文化根基与思维方式上完全不同。总体来看,中国美学是建立在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基础上的,其主流文化是玄学与佛学,西方美学是建立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上的,各自都发展起了庞大的美学体系。中国文化思想体系的优势是“大系统论”,是“大象思维”,中国人思考某个问题从不把这个问题单独拿出来,孤立起来看,而是置放在一个社会层面或者大自然一体的相互作用,相互链接网络之内,这种“象思维”方式在兵法、中医和农历中表现得最为彻底,发挥得最为优秀。但缺点是没有在某些学科需要独立的时候独立出来,单独发展,深入求证。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胸怀开阔,但求证精神不足。西方文化的优势是把所有需要独立发展的学科及时的独立出来,进行理性的、逻辑的、深入分析式的求证,所以,西方的科学及时的从宗教母体文化中独立出来,因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美学在西方由于借助于“科学思维”的优势,因而及早的发展为一个科学的美学体系。但是,也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西方美学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一直到费尔巴哈,都出现了把美学变成了科学的错误倾向。优势变成了劣势。

美学在东西方发展有着不同的实质,既有方法论的不同,也有地理、气候、人种、先天性生理气质不同等多方面原因。比如,在中国虽然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相差很大,但是对于“美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这一观念却是出奇的一致。而在西方,却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冲突”。他们认为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不是“和谐”而是“冲突”。只有“冲突”才能激活群体与个体的主观能动,让生命时刻充满昂扬的斗志。

古往今来,对于“美”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美感”,怎样创造出“美”,怎样把握“美”,对这些的探索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历来走着完全不同的道路。因为对于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人与生死”、“人与同类”、“人与智慧”、“人与上帝”、“人与动物”、“人的自我意识”、“人的理想”、“人的价值”、“人的意志”等等认知不同,态度不同,决策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所以对“美”的看法也就不同,所得到的“美感”体验也不同。由于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美”,感受“美”,更由于“人”这个大宇宙中最复杂的智能动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活动,欲望与意志,理想与想象,幻想与幻觉等等复杂的心理活动,产生了不同的“美”的言论以及天壤之别的“美学流派”。至今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像“美学”这样庞杂,这样漫无边际,所以学习“美学”不读美学史不行,读了美学史还是不行,因为美学史上的所有流派所建立起来的“美的尺度”、“美的秩序”虽然浩如烟海,但是却总是不能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对自身认知的需要。总是不能用它来正确全面地把握“人”的内心世界对复杂而又深刻的生命的体验。

雨果在《九三年》中描写的杀人恶魔朗德纳克在危急时刻却为了在大火中救出那三个被自己绑架的儿童,放弃逃生的机会。人性复杂的一面让读者瞠目结舌。苏联电影《第四十一个》描写了一个苏联女红军战士,在孤岛上与自己负责看押的马蒙托夫白军男俘虏由最初的互相帮助,到相依为命,到产生了感情,再到男俘虏奔向敌军的营救船只时,女战士不得已开枪将其击毙,再到痛苦绝望的抱起被自己开枪打死的男俘虏的尸体哀嚎。表现出“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漂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在北岛的诗境里,最美的人性与最丑恶的人性融为一体,又有什么样的“美学理论”能够到达这终极悲怆的时刻?

“美学”只有把研究的方向瞄准“人”的时候才有鲜活的生命力。而“人”又是什么呢?在当代,“人的世界”一天天在扩大,“人”对自身的认知也一天天在加深。东西方美学依然会沿着不同的方向去照亮还未照亮的,那一片又一片黑暗的领域。

中西方美学发展的差异性:中国近现代,由于“洋务运动”以及派遣到西方的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加快了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步伐,萌发了中国现代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迅速发展。民国时期,更由于蔡元培、鲁迅、胡适、宗白华、梁漱溟等学子的努力,迎来了一个历史上空前的繁荣阶段。

中国古代先贤为后人开辟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孔子以对于玉石的赞美而比附一种温文尔雅的人格,以众星围绕的北斗来象征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领袖。老子用舌头和牙齿来形象的解析“刚易折”的道理。庄子更是以生动形象的寓言来暗示博大的哲理。而对美的思维过程是鉴赏、体验、感悟、洞观,因此在形式上也不呈现逻辑体系。

古希腊,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道德、价值和审美体系,以严密的抽象的思辨和逻辑推导,呈现出与中国有着重大差别的思维方法。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对抽象的美的本质的认识,有了更为深刻独特的阐述。同时,中西美学和中西文学艺术在求同、印证方面,又有着相同之处。此外,由于思维的着重点和目的的根本不同,中西美学在此阶段的各自的论说形式是不同的,而这一点是容易被忽视的,但它又是在研究中西美学发展规律方面十分重要的一个思考点。

艺术活动是一个实践主体内在生命的外化形态或者是外化的过程。内在生命里的文化成分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外化形态,艺术家先天固有的心理气质与后天教化得来的美学气质必然的反映到作品中来。

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活生产资料、工具、语言、文化、方法等的巨大不同。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基本需求的一致性,又使得基本思维路径有着相同性。如,人类的四大文明,均发展在各自的“母亲”河流域,从而形成各自的文明: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地域环境直接影响着艺术风格,艺术也只有在它的地域与环境中才有生命力。同时,艺术也受到其自身环境的制约,这其中也包括人文环境和政治环境。

民族因素:从“种族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区别于外民族特质的形成,最原始的因素是种族与种族之间的生物性差异,是先天性的生理气质因素的差异。基因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民族具有完全不同的生理气质。后天的文化气质带有鲜明的“种族人类学”的印痕。

宗教因素:宗教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科技前进的动力。在人类的早期发展阶段,几乎找不到没有宗教的民族。在西方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有力支柱,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政教合一的社会价值观念,使当时的艺术,像哥特式教堂的装饰和艺术,都反映出冷峻、阴郁的沉闷气质;在中东的伊斯兰教,反对对偶像的崇拜,其工艺美术大多以繁缛的植物纹样和绚丽的色彩作为主题;远东的佛教,深深地影响着广大区域的浩瀚民众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其艺术大气磅礴,技艺精湛,这在中国及印度、东南亚众多的石窟艺术中有鲜明的体现。

时代因素:任何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上升、衰败的过程。所以时代因素也是文化现象的重要考量内容。在西方,古希腊艺术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罗马艺术,浑然大气,奔放舒展,且洋洋大观,具有极高的发展水平。而到哥特时期、巴罗克时期,则繁文缛节、过分华丽,尽管展示着一种经济和技术的力量,却在精神因素和艺术因素上大打折扣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精神的倒退。在中国,从秦汉,到唐宋,建筑艺术均有着鲜明的人类思想追求和艺术魅力,仍然也是浑然大气,奔放舒展,洋洋大观,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晚清,建筑的烦琐的雕饰已经显示出一种文化的异化和衰败。

科技因素:从文明史的角度看,是艺术思维推动了科学思维的发展,科学思维又反过来拓展了艺术活动的想象空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从艺术的本体语境方面极大的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同时,科学技术的“美”发生了,“科学美”堂而皇之的进入了当代美学领域。1889年法国埃菲尔铁塔的建立是当时法国社会观念、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等国家综合实力与综合文化的集中表现。自从法国埃菲尔铁塔建立的那一天开始起,“美学”便正式进入了一个由自然科学参与的崭新领域。材料美学、技术美学、工业美学、人机工学等新的学科相继诞生,科学开始走向人文,获得“科学精神”。人类文明第一次让各专业、各学科、各阶层在“美学”层面上得到统一。扭转了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所造成的心灵之间的隔阂。“科技美学”同时也成为现代文化形态的重要特征。

综上所述,这五大因素引导并决定了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编辑:董刚

Basic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and Art Development

TENG Teng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Jinan Shandong 250104)

The collision,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background,but als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thought resources.The thought method of root is the home or a cultural problem.Because of their way of thinking in the West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theory,the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differences,the West has developed a complete aesthetics,while the East(China)is sti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aesthetics in development.And doesn’t produce the real meaning of a subject of aesthetics.The development of art is not independent;it is associated with many na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Environment,ethnic,religion,age,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factors,greatly affect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yle of art.

Aesthetic art form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J01

A

2095-7327(2017)-03-0138-04

滕腾(1974-),女,山东莱州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成衣设计。

猜你喜欢
美学艺术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纸的艺术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