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
(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井盐文化视域下的地方文学创作研究
——以盐都自贡为例
王余
(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本。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始终渗透于城市的方方面面。如果说经济是城市的血肉和骨架,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的文学创作是这座城市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文学能形象地描绘一座城市的文化个性,透射一座城市的特点,成为一座城市的一段记忆。盐的精神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普遍的、通用的文化。盐都自贡因两次“川盐济楚”而闻名于世,井盐文化已然成为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灵魂以及精神符号,成为盐都文学创作丰厚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从井盐文化视域审视一座城市的文学创作实践可见,自贡一百年来涌现出了众多的如王余杞、陈铨、魏明伦、廖时香、蒋蓝等闻名遐迩的作家,他们在小说、诗歌、剧本、散文等方面均有不菲的成绩,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与他们深植于地方精神文化的土壤是密不可分的。即在盐都百年的文学创作中,不仅于记录城市的风貌中呈现盐文化特色,也在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中彰显个人“盐色”品格,并在“丰富多彩的文本风格中流露井盐文化的情怀”,即便创作中显现的不足和缺陷,也与井盐文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故城市文学创作要想结出丰硕的成果,须植根于地域文化丰厚的土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将西方文明融进作家的血脉。
盐文化;城市文学;地域文学;文学创作;盐都;自贡;传统文化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盐,这种有咸味的无色或白色结晶体的无机化合物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盐文化泛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与盐有关联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1]。但凡与盐相关的建筑遗址、制度典章、风俗民情、人物故事、生产方式、生产技艺、文学创作、音乐美术,以及人们对盐业发展史、盐业经济史、盐业科技史等的研究成果,均可以称之为盐文化[1]。然而,梳理汇总近二十年来的盐文化研究现况,笔者发现在盐文化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史学、法学、经济学等方面围绕盐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展开。在理论研究方面,以曾凡英教授为代表的《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等论文成为众多盐文化研究者学习和引用的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学者们多围绕盐文化资源、盐文化旅游的开发和保护、盐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盐文化对城市形象塑造、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盐文化、饮食民俗节庆祭祀中的盐文化以及盐文化的传播等问题展开[1]。毋庸置疑,在盐文化的应用研究方面,近二十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虽然也有针对如赵熙、陈铨、王余杞等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却极少看到盐与地方文学创作的综合研究。地方文学创作主要是指以某一地域生活和地域居民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创作,通过各种类型的作品,描述地域城市活动,彰显地域城市特点,勾勒地域城市风貌,书写地域城市记忆,其作者既可以是地域居民,也可以是域外人士。笔者拟在盐文化视域下,以盐都自贡文学创作实践为例,探讨盐文化与自贡地方文学创作之间的血缘联系,探寻盐文化对作家作品的显性和隐性影响,探究繁荣地域文学创作的有效途径。
(一)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学创作丰厚的土壤
“文化资源”的概念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被广泛使用,一般认为是指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前提准备。它是“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通过文化创造、积累和延续所构成的,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对象、环境、条件、智能与创意的文化要素的综合”[2],“文化资源蕴藏在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存在于社会文化现状之中,弥散在整个物质生产的创造过程之中,它既以一种可感知的物质化、符号化存在,又以一种思想化、智力化、想象性的形式存在”[3]。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地域的文化经济发展。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盐都自贡,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世界地质公园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厚而独特的文化资源。素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而蜚声中外,此为自贡“大三绝”;以龚扇、扎染、剪纸为“小三绝”;更有新兴的“盐帮菜”饮食文化。另有以吴玉章、江姐、卢德铭、邓萍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赵熙、宋育仁、刘光第、李宗吾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川剧、杂技、曲艺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世界石刻第二大佛——荣县大佛、中国儒学文化的重要遗迹——富顺文庙等为传承代表的佛教儒家文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术”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自贡灯会”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贡先后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 “中国民间艺术游”、“中国百姓生活游”和向海外推出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自贡灯会”2014年获“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称号。
这些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上天赋予盐都自贡独有的财富,也是这座城市文学创作丰厚的土壤,给作家们提供了多种精神养料,作家在盐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心态、创作心理、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等,这使得盐都文学创作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即“盐卤味”。
(二)悠久的历史繁荣的经济给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盐都自贡是一个因盐设市的城市。据自贡地方志记载:早在秦时,富顺和荣县地区分属巴郡、蜀郡。汉代设置犍为郡,富顺地区属犍为郡江阳县,荣县则属犍为郡南安县。远在东汉章帝时期就开始采卤制盐,经唐宋至明清,自贡井盐闻名于世,尤其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建都南京,淮盐不能上运湘鄂,清廷饬令川盐济楚,这给川盐以广阔的两湖市场,同时也给自流井、贡井盐业的急剧发展带来了契机。丰饶的资源、精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高额的利润,使自贡井盐业步入鼎盛时期,独执四川井盐业之牛耳[4]。抗战开始后,海盐产区相继沦为敌占区或交战区,海盐因此不能顺利供给。为解决食盐危机,国民政府令盐政总局筹划速捷有效之办法消灭和预防盐荒,但两县分治的弊端却阻碍自贡盐业的进一步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战时军需、民食及支援抗战,国民政府决定设市。民国28年(1939年)8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划出富顺县第五区和荣县第二区的产盐区,取自流井和贡井第一字合称自贡市;9月1日,自贡市政府成立,隶属四川省政府。此时自贡盐业生产步入鼎盛时期,年产量占全川的一半以上,年征税银占全川盐税收入的40%,自贡成为四川井盐业的中心,被誉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盐都”[4]。
多年来,勤劳智慧的自贡人在这片土地上共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平均以300米深计,相当于凿穿了400座珠穆郎玛峰)。有资料记载,直到上世纪50年代,自贡盐场保存完好的盐井也有1000多口,天车近1000座[4]。在这座昔日布满井架、笕杆的城市里,有着众多的文化遗迹(燊海井、大公井、西秦会馆、王爷庙、张爷庙等),以他沧桑的面容向后辈们讲述关于盐、盐井、盐文化的由来,那些遗存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生动美丽的历史传说,以及自贡人代代相传的思维模式、生活习俗、民风民情、情感道德、文化心理等无不折射出浓郁的“盐卤”味,也无不彰显自贡井盐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文学的地域性,已成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在谈到北方的《诗经》时曰:“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在论及南方的《楚辞》时则曰:“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可见对不同地域的文学创作风格已有较为明确的认识[5]。唐代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也对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风的不同作了有趣的比较,他已经注意到地域特点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有着密切关联。法国19世纪文学史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引言中,把地理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作为决定文学的三大基本动因。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不难发现文学作品的生成与地域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5]。
自贡位于蜀南腹地,具有典型的浅丘地貌特征,“千年盐都”使其闻名遐迩。悠久的盐文化历史,繁荣的盐业经济,为这座城市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土壤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作家们浸润在盐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盐文化的熏陶和制约,其创作灵感多源自盐文化母体。据地方志记载,陆游当年被贬荣州(荣县),其诗作《入荣州境》对自贡井盐生产盛况以及纯朴好学的民风大为赞叹:“长筒吸井熬雪霜,辘轳咿哑官道傍”,“其民简朴士甚良,千里郁为诗书乡”。至今自贡荣县享有“诗书之乡”的美誉,自贡富顺则有“才子之乡”的佳话。近现代以来,盐都自贡又涌现了一批可圈可点的作家,如刘光第、宋育仁、赵熙、李宗吾、陈铨、王余杞、吴玉章、龙鸣剑、柳倩、傅仇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盐都作家魏明伦、李加建、张新泉、李锐、邓遂夫、贝奇、武志刚、廖时香、李自国、伍松乔、范稳、李华、李开杰、蒋蓝、聂作平、饶雪漫、郭敬明、周小平等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他们或以川剧或以小说或以散文或以评论彰显井盐文化的博大精深。据自贡市文联的统计,当下在盐都自贡这块仅有320多万人口的土地上,就有近1000人或专业创作或业余创作,用一个个的方块字,码出了又一个“银城世界”,抒写个体生命体验。盐与自贡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盐都作家的文学创作因此具有浓浓的“盐卤味”。
笔者拟梳理盐都自贡近百年的文学创作实践的基本情况,归纳其特点及存在问题,探究井盐文化与自贡地方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探寻地域文学创作服务城市文化建设的路径。所举实例以描写自贡地域生活的作品为主,管中窥豹未必全面,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盘点千年盐都近百年来的文学创作实践,可谓人才辈出,成果丰硕,具有以下特点。
(一)记录城市风貌,呈现盐文化特色
自贡籍作家王余杞的长篇小说《自流井》,曾在中国文坛引起广泛关注,直到今天仍有很多硕士、博士以此为研究对象。该文本记录了自贡城市的风貌,呈现出浓厚的井盐文化特色,作品中那些对盐文化的诸多的描写,还原了部分自贡历史,是珍贵的历史记忆。王余杞以自己的族人为原型,描述了当年富压全川的“乌衣门第”王三畏堂在20世纪初由盛转衰的故事。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再现了自贡盐业、盐商、盐工的生活状况,是自贡城市风貌的历史记录。王余杞之所以能够写出具有浓郁自贡地域特色的小说,得益于他生在自贡,长在盐业世家的独特经历。王余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将自流井盐场风貌形象完整的、具体可感的写进了文学作品中的作家,《自流井》也是中国第一部,并且是目前唯一一部将井盐制造业描写得如此细致与翔实的中国现代小说。
此外,李锐的长篇小说《旧址》《银城故事》、曾新的长篇小说《苦海》、赵应的长篇小说《盐马帮》、李华的长篇小说《草草儿》、蒋涌的长篇小说《穿云鸟》等,在对自贡城市的描写中,融进了浓厚的井盐文化特色。
著名诗人,自贡市作协现任主席李华先生的长篇小说《草草儿》,以自贡富顺为背景,记录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沱江边一个叫猴子石小镇的小人物的故事。小说由一首童谣开头:“有窝草草儿,里头有群蚂蚁儿。蚂蚁儿,蚂蚁儿为了找吃,硬是有点板眼儿。”这极具川南特色的童谣,隐含了作者对自贡城市的记忆与认识。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猴子石镇,居民们依着祖传的生活方式,简单地过自己的日子。梁鲫壳,一个靠卖鱼为生的农村人,带着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生活在有着“居民”和“农民”之分的小镇。居民发户口、粮食本本,有粮票、肉票等,而农民则只有靠耕种土地,靠年终的“工分”结算为生。梁鲫壳既不是居民,也不是农民,是当年所谓的“黑人”,即没有城镇户口但在城镇生活的农民,他靠打鱼为生,凭着自己的打鱼的技术,可以让自己的家人有生活的基本保障,他也满足于起码的温饱。守寡的温三嫂,没有沉溺在悲伤中,而是以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不幸,通过自己的劳动把生活安排的有滋有味,并以大胆、善良、温情赢得了梁鲫壳的爱情。梁、温的爱情线索不是《草草儿》的主线,但通过这条线索辐射出井盐文化的诸多特点,如关注现实物质生活,勤劳善良,靠技术吃饭等等。此外,曾五葱葱、王二妈、姜骡子等形象的身上,也能捕捉井盐文化的影子。猴子石镇里的各色人物,渺小、卑微、普通,就像一窝草草儿下面的蚂蚁,不过,蚂蚁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要吃、要住,要有自己的爱情、家庭。卑微的梁鲫壳、温三嫂、王二妈们,在上天给他们设定的人生轨道上,简单地活着,没有抱怨,没有仇恨,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体验,当然,也没有激烈地抗争,倔强地追求。他们像蚂蚁一样默默无闻,无足轻重,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善良勤劳、勤俭节约、坚韧顽强、吃苦耐劳、互帮互助同时又狭隘保守、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等等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点分明透射井盐文化的特征。《草草儿》中猴子石镇的生活常态实际上就是千百年来盐都人民的生活常态。
20世纪50年代登上文坛,成为自贡诗歌乃至自贡文学创作的一面旗帜的李加建,其创作也明显地受到井盐文化的影响。其题材的选择,总是围绕盐都自贡,所涉及到的人和事也多与盐都有关,甚至诗歌所取意象也多为自贡的山水风物,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诸如“珍珠山”、“东方广场”、“西山”、“龙凤公园”等盐都人民熟悉的地名。通观李加建的爱情诗、咏物诗、战争诗,我们都能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个自贡男人的硬朗、阳刚同时又柔情、细腻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心态。李加建的诗歌善于运用现实生活中可见可感的具象传递心灵,表现人性的丰富与复杂,颂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其文字犀利深刻,通俗易懂。其诗歌中氤氲着浓厚的井盐文化。
(二)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彰显个人“盐色”品格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一理论已经内化为现当代众多作家的精神的血脉。自贡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几乎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题材,关注现实生活,表现生活的美或丑,抒写自己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6]。盐都文学创作中那些抒写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描绘底层人民喜怒哀乐,关注现实生活,抒发个人生命体验的作品,正好成为习近平讲话精神的显证。
廖时香的近作大型现代川剧《还我河山》,独辟蹊径,以充满象征意义的“河山井”作为载体,以自贡盐商颜三慎、王余秀等人物命运为核心,以“盐都献金甲天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兴家先保国,有国才有小家”为主题,将笔触深入到人性深处,细腻地表现人物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出了自己对于当年自贡盐商为什么积极踊跃“献金”的个性化理解,更是彰显了丰富深厚的井盐文化。“金钱”和“女儿”是盐商颜三慎生命中最宝贵的。为追求金钱,他像其他盐商一样,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努力拼搏,浑身充满铜臭,但在女儿面前,颜三慎却又表现出一个慈父的柔情。精明能干、精打细算、唯利是图的商人和温和细腻、宠爱女儿、家庭至上的慈父聚于一身,这分明是当年自贡盐商普遍的写照。作者通过颜三慎“火铲落到脚背上”的悲惨结局以及觉醒,那句“买架飞机炸鬼子”是颜三慎、王余秀们在经历了亲人惨死后的心灵呐喊,合着血与泪!廖时香没有人为地拔高盐商们的思想觉悟,而是通过具体事件的讲述,细腻地刻画出人物的心路历程,情节真实可信、人物富有张力,充分显示了作家扎实的艺术功力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视角。此外,剧中人物的名字以自贡地名命名,如“丹桂”、“燊海”、“长土”、“大安”等,别开生面,具有浓郁的自贡特色。
笔者认为,自贡作家中不乏大家的大手笔,更为难得的是还有一大群视文学为生命的底层作家。这里所说的底层作家,是指那些出身于底层或描写底层生活的作家,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为描写对象,用朴实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生命历程,检视自己的精神世界;用具体的文本实践了习近平关于文学创作的相关倡议,践行了“文学的人民性”。如刘胜秀、陈述琪、华伯清等人的文学创作实践,刘胜秀是一位身有残疾的女性作家,她在《残缺的美丽》中,抒写了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一个女性的生命体验,文笔细腻,情感真实;陈述琪的《滴水斋文集》,是他自己给自己的五十岁生日礼物,书里多记录、描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抒写自己对生活的体认;华伯清在身患绝症后,行走欧洲,用自己的视觉观察所游之地,她的《走向世界》,是一位上了年纪的退休教师对西方世界的个体认知,在朴实的叙述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三)多彩的文本风格,流露井盐文化的情怀
1.诗歌、散文创作中的井盐文化
盐都大地自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此留下珍贵的诗歌之后,写诗的传统便代代相传,近人刘光第、宋育仁、赵熙,当代诗人石天河、李加建、张新泉、李自国、孙贻荪、伍松乔、李华、蒋蓝、聂作平等以诗歌的样式传递盐都儿女对生命的真切体验。此外,生活在盐都大地的一批诗词爱好者也以盐都为题材,用旧体诗词写出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如朱承义、王端诚、黄宗壤、王星、邓科等。
出生在“诗书之乡”荣县的赵熙,据称存世诗歌5000多首,今可见4200多首。他“诗功湛深”,挥洒自如,所作诗清宛深微,仁气蔼然。兼工众体,尤多七绝。多寄情于山水之间,亦多反映战乱生活,描写故乡荣县的风物人情,从平民角度审视社会百态。
喝沱江水长大,曾获得四川省文学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的张新泉,素有“新现实主义”诗人之称。多年底层生活经历,磨砺了一双慧眼,一颗真心。他从不喜欢虚伪与矫情,总是从平民的视角打量社会人生,他的很多诗都具有浓厚的“人间烟火”,在他的代表作《朋友》中,深受井盐文化影响的自贡男人面对友情和爱情冲突时的那种无奈、不甘、愧疚等复杂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意味深长。
中国当代先锋诗人和思想随笔作家蒋蓝,曾先后成为人民文学奖、中国西部文学奖、布老虎散文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的得主,2016年又成为朱自清散文奖的获得者(全国仅有5人获奖)。当下,蒋蓝以“非虚构写作”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开创了新的路数。蒋蓝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变换写作路数,始终不满足于已有成果的精气神,是他自小就受到井盐文化熏陶形成的。
从富顺走出去的伍松乔,对富顺,对自贡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笔耕几十载,收获数十部,曾先后荣获全国报纸副刊特殊贡献者称号。伍松乔的杂文《幸好康熙没有“再活五百年”》曾获得“中国新闻奖”,报告文学《重新选择苏东坡》曾获得“冰心散文奖”,《记者行吟》曾获得“四川省文学奖”,这些犀利的文章不仅在四川,乃至全国都为人称道。其间贯穿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不难发现井盐文化中诸如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的痕迹。
毕业于四川理工学院会计统计专业的聂作平,才情出众,学识渊博,文字飞扬,语言幽默,在面对历史遗迹的侃侃而谈中,在行走世界的路上,我们可以通过他才华横溢的描绘,跟着文本去体验人文历史中那些能够涌动你的激情,震动你的心灵的高尚情感。聂作平近作《命运是个不讲规则的对手,而我们都是过了河的卒子》,通过回忆早年从自贡出发,经张新泉老师推荐借调去成都的《科幻世界》杂志社工作的经历,折射出深受井盐文化影响,不满足于现状,积极进取,努力奋斗,顽强拼搏的盐都精神。
蒋蓝、伍松乔、聂作平等人的诗歌、散文创作能够成为全国众多作家创作中的亮点,与他们的文化心理、个性气质密不可分。他们独特思维品质的形成,是他们都曾植根于井盐文化的土壤,吸收了井盐文化中诸如积极进取、大胆尝试、不畏艰难、追求精致等营养成分。此外,陈刚、周云、田一坡、周春文、高仁斌、陈学华等众多中青年诗人、散文家,以自己的创作实绩赢得了省内外读者的认可和赞赏。
2.剧本、小说创作中的井盐文化
近百年以来,盐都大地涌现出了如赵熙、陈铨、王余杞、魏明伦、李锐、贝奇、武志刚、廖时香、陈刚、王锐、曾新、李开杰、赵应、曹德全、刘成、王孝谦等一大批剧作家、小说家,其创作常常围绕“盐”而展开。
出生于富顺县的陈铨,一直被视为“战国策派”核心人物。代表作《野玫瑰》讲述了一个国民党女特工在沦陷区用美人计铲除汉奸的故事。在陈铨笔下,汉奸王立民是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甚至有思想的人,而国民党女特工为锄奸不惜牺牲自己的肉体,算得上民族英雄,是一个强者。这个创作思路,突破了原来的锄奸剧中“汉奸即坏蛋”的创作模式,剧中融合了“战争、爱情、道德”三种元素,其间不难发现“超人哲学”的痕迹,同时也有“井盐文化”中勇于尝新、敢于突破、重世俗生活的影子。2016年12月2—4日,“中国·陈铨学术研讨会”在自贡富顺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教授、专家、学者齐聚才子之乡,就陈铨取得的杰出成就、历史地位等展开广泛研讨,与会者共同认为,作为剧作家、小说家的陈铨,以其卓越的文字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盐都文学创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一座丰碑。
新时期以来,自贡的川剧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巴蜀鬼才”之称的魏明伦,曾连中三元,在中国文坛引起极大反响,成为自贡人引以为傲的杰出代表,他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突破意识,充分显示了井盐文化的魅力与张力。魏明伦的川剧创作,不仅仅是自贡文学创作的响亮名片,更是自贡文学创作最亮丽的风景,照亮中国戏剧舞台。
继“巴蜀鬼才”魏明伦之后,本土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廖时香又以其大型川剧《刘光第》、歌剧《盐神的女儿》等闻名于世,尤其是他历经近五年的修改,先后7易其稿的大型现代川剧《还我河山》,由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倾力打造,成为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重点项目。该剧由魏明伦担任文学艺术总监,自贡著名导演、国家一级演员任庭芳担任导演,国家一级作曲廖忠荣担任作曲,自上演以来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在地方戏剧极不景气的今天,实属难得!
热衷于盐文化的曾新,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70万字的长篇小说 《苦海》。小说时间跨度近百年,场景则始终围绕以井(G井和L井)得名的古老城市(自贡),于是,具有浓郁盐井文化的风情,便五光十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揉进了大量的自贡民间传说、谚语、民谣,是一幅浸润着盐卤味的珍贵的民俗风情画。令本土读者倍觉亲切,也让域外读者感觉新奇。
近年来备受自贡人关注的长篇小说《盐马帮》,是中国第一部写古盐道题材的作品,作家赵应以敏锐的视角将盐马帮的故事放置在抗日战争背景之中,其叙事主线是20世纪40年代自流井的盐巴如何通过史称“五尺道”的盐马古道,历尽千难万险,冲破重重难关,运往滇西,其间既有盐马帮的日常生活、袍哥帮规等的描写,同时又有自流井、豆沙关、腾冲等地域文化的描写,再融进盐马帮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滇西抗战中,马帮游击队与敌人激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情节,使得小说具有较为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一定的可读性,由此形成了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传奇色彩。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自贡的微型小说创作。自贡市微型小说创作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先后涌现出了曹德权、王孝谦、周仁聪、聂作平、龚祥忠、刘丙文、陈晓尧、陈勤、张玉兰、葛俊康、舒仕明、王元琼、胡为民、林源述、夏刚、李焕军、刘安龙等一大批在全国或全省知名的微型小说作家[7]。他们多围绕自贡城市生活写作,作品已近万篇。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文质兼美、贴近生活,见诸于全国知名刊物,有的甚至被国外刊物选中[7]。在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举办的“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中(该评选至今举办了12届),自贡市微型小说作家就获得了5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自贡微型小说整体创作实力得到了国内微型小说界的一致认可。
3.网络文学中的井盐文化
自贡的网络文学作家众多,在全国著名的各大文学网,几乎都有自贡或自贡籍的签约作家和驻站作家。涌现出了周小平、郭敬明、饶雪漫等全国著名网络作家,以及“汉唐明月”刘成、“我丑到灵魂深处”王树、“剑刃舞者”李磊等新生代自贡本土作家。网络文艺作品层出不穷,遍及全国各大文学网站,他们的作品《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左耳》、《盐女胭脂》、《超级奴隶主》等风靡网络。
自贡网络文学作家协会主席刘成(汉唐明月)创作的《盐女胭脂》,作者以域外人的眼光聚焦井盐文化,通过商业和爱情两条情节线索,辐射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作品试图借曲折的情节、多变的场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挖掘自贡盐业家族兴衰沉浮的深层原因,窥探人性深处的秘密,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
此外,王孝谦推出的《老谦茶馆》系列微型小说,经晨曦的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影响较为广泛,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作者着眼于现实生活中的琐事小事,用朴素的语言,简单的情节,讲述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其中不乏形而上的思考。
(四)大胆创新表现手法,勇于探索艺术形式
井盐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断突破,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井盐文化的这一精神特质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明显呈现,便是作家们在自己的创作中自觉地寻找突破口,大胆创新表现手法,勇于探索艺术形式。
自贡文学创作的标志性人物魏明伦先生,可以说就是盐都文学创作中敢于创新的代表。今天许多评论家都将 《潘金莲》视为荒诞川剧,但笔者则认为如用西方荒诞戏剧理论来分析《潘》剧,该剧与荒诞戏剧理论吻合度不够高。毋庸置疑,魏剧确实借鉴了西方荒诞派戏剧的某些艺术手法并收效颇好,作家大量汲取了布莱希特的“离间效果”,也加入了一些现代派手法,如“自由联想”、“意识流”、“荒诞”等,赋予潘金莲潜意识的跳动性和随意性,来表现潘金莲的变态心理和变化过程[8]。不可否认,在借鉴西方现代派的某些手法的同时,魏明伦将井盐文化中兼容并包、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精神延伸到川剧创作中,融合中国的国情和川剧的发展现状,对川剧创作做出自己的革新尝试。可以说川剧《潘金莲》的选材、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方面,无不浸透着井盐文化独特的内涵与精神魅力。
以“跨文体”、“跨学科”的散文创作引领当代散文方向的蒋蓝,其作品显示出驳杂宏富的路向[9]。在散文创作中,蒋蓝有意识地融汇古今中外的文史资料,将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地理的等多种知识与神话传说、地方典故、民俗风情等杂糅一体,由此形成了一种宏富、繁缛、厚重、博大的“大文本”样态[10],历时5年创作结晶《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与骆秉章、石达开、唐友耕、丁宝桢、王闿运交错的历史》正是他非虚构写作理念的完美呈现。蒋蓝的“非虚构写作”无疑将成为一种新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方法。从先锋诗人到非虚构写作,蒋蓝一直不愿囿于既有的框架,总想尝试新的路径,突破和超越自身,蒋蓝身上这种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正是井盐文化深刻影响的结果。生于自贡长在自贡的蒋蓝,自小就受井盐文化的浸润,井盐文化中那种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文化基因在蒋蓝的身上显得格外强大,使得他的创作始终处于尝试、突破、创新的样态,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此外,中国当代青春文学的领军人物饶雪漫、郭敬明,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业界的充分肯定。透过饶雪漫、郭敬明的文本,也不难发现井盐文化对他们的熏陶。
纵观一百年来的自贡文学创作实践,尽管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但将之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画廊中检视,却能发现一些瑕疵。这种不完美,很大程度上是井盐文化中负面因素造成的。
(一)文本思想内涵不够深刻丰富宽广
在自贡文学创作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缺乏文学创作应该有的厚重,其思想内涵较为单薄,不够深刻丰富宽广,究其原因,是井盐文化中那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墨守陈规、视野狭窄等等负面文化元素,制约了作家的创作视野,约束了作家的创作思维,使其创作视阈不够宽广,创作思维不够开阔,具体表现为文本更多地局限在事件的表层陈述,少有深入挖掘探寻人的生存本质、宇宙秘密等形而上的层面。此外,受井盐文化关注现实生活,讲究实际效果,追求当下的功利的影响,一部分文学爱好者,急于成功,急于将自己的文字变成印刷品或者网络文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心思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提炼上升,而是匆忙地将所见所闻所感直接呈现给读者,从而使其作品肤浅、粗糙,缺少文学应有的高度和厚度。笔者认为,这也是自贡文学创作有“高原”,少“高峰”的根本原因。因为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是一名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是作家对社会人生个性体认的外化。
(二)艺术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段不够有力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观照现实,传递心灵的一门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产物。因此,文学创作中除了作家的思想情感、价值判断等外,衡量一部作品价值高低的另一个标准,即作家的艺术表现力,具体说就是作家的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一个优秀的作家可以说也是一个极富表现力的作家。鲁迅之所以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代表性人物,除了他作品对中国国民性鞭辟入里的剖析,还在于他精湛的语言艺术和形式各异的表现手法,鲁迅深刻的思想是借助于他丰富多彩,具有张力效果的表现手段达成。
反观自贡文学创作,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作品在艺术表现力方面火候不到,叙述平铺直叙,议论空泛空洞,抒情干瘪苍白;故事情节不够引人入胜,缺少起伏,少有波澜;人物形象单薄,扁平,没有立体感,不够丰满诱人。创作方法的单一陈旧,表现手段的简单粗糙,使得一些自贡本土作家作品不能在更广泛的空间里传播。作品缺乏艺术的张力和魅力的根源,还是井盐文化中的负面元素造成的,即一部分作家囿于自贡地域文化,井盐意识浓厚,见识短浅,固步自封,心胸狭窄,自以为是,自我陶醉,孤芳自赏,自身文化素养不高,文化底蕴不厚,忽视甚至漠视别人的优点。如是,其作品的艺术性不强,接受度也就不高。
井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经过两千年的淬炼,已然成为自贡这座城市的灵魂与精神核心,成为自贡城市的靓丽符号,是自贡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自贡文学创作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之一,具有浓厚的盐卤味。盐文化与自贡城市融为一体,将盐都文学创作实践置于盐文化视阈下,不难发现,盐都作家在创作时,无论题材的选择,主题的确立,还是创作手法的运用,无不受制于井盐文化,井盐文化与自贡文学创作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盐与自贡这座城市将结伴而行,互为彼此。基于此,盐都文学创作要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植根地方文化土壤吸收创作养料
著名的文化学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曾用一句十分形象的话来概括文化:“文化即是长期的大群体公共人生”[11]。简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传承于后世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12]。自贡井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国当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驱动力。作为“大群体公共人生”组成的自贡井盐文化既有传统文化的共性,也有地域文化的个性,是自贡这座城市的根本和灵魂,更是自贡人的精神血脉,是作家必不可少的精神养料。作家的文学创作,须植根于自贡地方文化的土壤,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创作的触须延伸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就盐都文学创作而言,自贡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应首先理清井盐文化的构成、特征、内涵、外延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客观看待井盐文化的价值、意义、作用、影响,吸取井盐文化的精粹,使之浸润自己,丰富自己,自觉屏蔽井盐文化中的负面元素,尽量减弱井盐文化的消极影响,用包容开放、兼收并蓄、大胆尝新、勇于改革、精益求精的心态,潜入生活,仔细体会,以客观理性的创作,呈现生活的真善美,给人以温暖以光明以希望。
评论家何弘认为:“文学说到底是对经验的记录和表达,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在准确表达时代经验的同时,通过叙事的链条为这种经验给予很好的解释,使读者可以借此对个人、社会、时代有全面、深刻的理解”[13]。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要想用作品记录时代风貌,呈现社会风情,解释人性奥秘,传递生命体验,唯有深入生活,植根群众,把握时代脉搏,倾听社会心声。盐都文学创作中有一大批的作家来自于社会底层,他们或者是政府机关的普通干部,或者是企业的一般员工,或者是学校里普通的教师,甚至有的还是小区的保安、个体劳动者、待业青年等等。他们以平视的眼光聚焦现实生活,描写身边的普通群众的食衣住行,吃喝拉撒,爱恨情仇,作品因此非常鲜活,具有浓厚的现实感和时代感,由此观之,作家只有植根于地方文化的土壤,深入生活关注现实,才能写出“接地气”的作品。
(二)拿来人类文明成果滋养作家性灵
众所周知,盐,可以分为海盐、井盐、池盐等不同类型,中国自古有之,西方亦有之。盐,不独属于自贡或潍坊或其他什么城市,而属于人类,属于世界。盐的精神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普遍的、通用的文化。在盐文化视域下讨论文学创作,就是要将文学置于人类、世界视野去探究。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除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外,也应用人类文明的成果涵养自己。今天,我们习惯于用“西方文化”概念来区别中国本土文化,但是对历史上的“西方”做一个通观,不难发现,“西方”是一个很大的很笼统的概念,并非仅指现在的欧洲和北美等地。1949年,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及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或“轴心期”(Achsenzeit)概念,其理论主要是指公元前800至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域内,人类文明有了重大突破[14]。如古希腊文明在哲学、诗歌、建筑、科学、文学、戏剧、音乐、神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直到今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仍是多数人的精神导师;而《荷马史诗》则是西方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此外,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喜剧悲剧、建筑雕塑、体育竞技、《几何原理》等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伯来人的《圣经》是西方文学创作的又一重要源头,其间的宗教思想,影响了世界上众多的民族。古印度人建立的严密的等级社会制度以及精美的绘画、雕塑、史诗,尤其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对人类文明有着深刻的影响。人类自古以来的文明就像甘霖一样,能够滋养作家的性灵,提升作家的修养,增长作家的见识,扩大作家的思维。一个优秀的作家,会自觉地用人类文明的成果涵养自己。
处于中国西部的自贡,虽说一百年来不乏名家名作,但由于地域文化的负面影响,使得一大批作者的作品没能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画廊展出。自贡文学创作要更上一个台阶,作家除了植根于地域文化土壤,更加接地气外,还应从中国的远古神话中,从前秦散文中,从汉赋中,从唐诗宋词元曲中,从明清小说创作中吸取营养,涵养自己;同时也要从古希腊古希伯来开始的西方文化中寻找精神养料,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西方文学,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派艺术,诸如“意识流”、“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等表现手法,丰富自己的创作,变化自己的手法,使其作品风格更多姿多彩。自贡作家若能更广泛、更深入、更精准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并能够融会贯通所读作品,将之化为自己的精神血脉,必能更上一层楼,其作品走出自贡,占领四川,奔向全国,指日可待。
检视盐都自贡的文学创作实践可知,作为远离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一个中小城市,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了众多的如赵熙、王余杞、李宗吾、陈铨、魏明伦、邓遂夫、李锐、廖时香、蒋蓝、聂作平、饶雪漫、郭敬明等闻名遐迩的作家,他们在小说、诗歌、剧本、散文等方面成绩斐然,其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可圈可点,这与盐文化对他们深刻的影响有关。一座城市的文学创作要想结出丰硕的成果,须植根于地域文化丰厚的土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将西方文明融进作家的血脉。
参考文献:
[1]李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J].盐业史研究,2013(2):52-64.
[2]邓香莲.论文化产业的地域特色及金融业对地域文化产业的支持[J].农村金融研究,2012(1):17-22.
[3]黄庆.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刍议[J].当代文坛,2011(4):37-40.
[4]余雪丽.自贡市城市建设特色和发展战略浅析[J].南方农业,2012(1):29-33.
[5]肖敏.汉派小说的语言策略与武汉城市文化的书写——以方方的创作为中心[J].江汉学术,2013(6): 121-125.
[6]师会敏.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关系研究[J].当代文坛,2015(5):44-48.
[7]陈勤.红杏枝头春意闹[N].自贡日报,2015-01-11.
[8]季玢.中国化·戏曲化·川剧化——论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J].名作欣赏,2010(35):113-115.
[9]王学东.蒋蓝的非虚构写作[N].四川日报,2014-03-28.
[10]蒋蓝.非虚构写作与踪迹史[J].作家,2013(19):21-27.
[11]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1.
[12]曾凡英.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7-52.
[13]黄尚恩.何弘:批评家也要关注现实[N].文艺报,2015-11-25.
[14]孙卫国.东亚汉籍与中国史研究[N].光明日报,2014-04-16.
责任编校:梁 雁
Local Literary Cre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W ell Salt Culture
WANG Yu
(School of Humanities,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Engineering,Zigong 643000,China)
Culture is the fundamentof a city.As a kind of spiritual strength,culture permeates all aspects of a city.If economy is regarded as the flesh and bones of a city,then,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city.A city's literary cre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forms of the city culture.Literature can vividly depict a city's cultural personality,transm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ity,and become a memory of a city.The spirit of salt is a common,general,and universal human culture.Zigong,the salt capital,is famous in the world for its twice “Sichuan salt aiding Hubei”.Well salt culture has become the core,soul and spiritual symbol of the national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nd the rich soil and good environment of literary creation of the salt capita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ll salt culture to look at the city's literature creation practice,it is found, since 100 years,numerous famous writers have emerged from Zigong like Wang Yuqi,Chen Quan,Wei Minglun,Liao Shixiang,Chen Lan etc.They all havemade greatachievements in novels,poems,plays,essays and so on and taken a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which is inseparable with the rich local cultural soil.In 100 years’literary creation of the salt capital,it not only records the salt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shown in the city’s landscape,bu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of"salt color"revealed in the reality of social life.In the"rich and colorful text style,they reveal the feelings of well salt culture".Even the insufficiency and defect of the creation of them also have direct or indirect correlation to thewell salt culture.Therefore,ifa city’s literaturewants to yield bumper fruits,itmust be rooted in the rich soil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absorb the nutr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eanwhile,western civilization should bemelt into thewriters’blood.
salt culture;city literature;regional literature;literary creation;salt capital;Zigong;traditional culture
G112;I209.9
:A
:1672-8580(2017)01-0076-13
10.11965/xbew20170107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基金资助项目(SC14E45);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基金资助项目(YWHZB12-02)
王余,教授(E-mail:zgwyxp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