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树,叶 冲
(1.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0;2.四川文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达州635000)
中国院校研究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路
李化树1,叶 冲2
(1.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0;2.四川文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达州635000)
我国院校研究已开展了十余年,但至今尚未形成专业化的院校研究队伍。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院校研究的功能日渐凸显,院校研究的本质属性客观要求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以推动高等教育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推进新型高等教育智库建设。建立专业化的院校研究队伍,具有特定的科学内涵和素质标准。正确把握院校研究这一研究范式的专业特性,厘清专业的基本属性,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专业化的院校研究队伍的思路是:以院校研究知识技能的体系化、专业人才教育的专业化、人员资格的制度化、人员活动的组织化等为基本内容,以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任职资格、行为规范为评价标准,以及四个方面的实施路径:一是以优化高等教育公共治理环境为前提,建立公共问责制度,健全校内决策机制;二是以建立健全院校研究组织机构为依托,确立机构的目标定位,明确机构的基本职责,把握机构的任务特点,调整机构的规划设置;三是以创新人员培养培训制度为支撑,建设教育专业学位制度,搭建人员交流沟通平台,构建人员在职培训实践方案;四是以完善院校研究队伍的科学化管理为保障,制定选聘任职制度,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法律保障体系。
院校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院校研究队伍;专业化建设
在我国,院校研究肩负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历史使命。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界开始对院校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到2000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院校研究在我国正式兴起。院校研究已走过了十余年,从“初步形成”阶段走向“规范发展”阶段,其在实现院校研究的“本土化”改造、建设院校研究案例库、开展专题院校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至今尚未形成专业化的院校研究队伍。院校研究队伍专业化,是推进高校管理科学化的大势所趋。当前,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高等学校院校研究的功能日益凸显,院校研究队伍专业化建设迫在眉睫。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院校研究队伍,有利于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推进新型高等教育智库建设。
院校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种专门的研究范式,正确把握院校研究这一研究范式的专业特性,厘清专业的基本属性,是认识和了解院校研究队伍专业化基本内涵的前提和基础。
(一)院校研究的专业特性
1.院校研究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职能
院校研究是一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学科和一个实践的领域,院校研究以通过改进管理而促进院校发展为目标[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开展院校研究,对于推进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院校研究的社会功能属性,决定了必须建立专业化的研究队伍[2],以促进院校研究社会功能的实现。
2.院校研究具有特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
院校研究的性质属实践取向下的应用研究,其学科基础包括高等教育学和现代管理学两大领域,它以高等教育研究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同时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并采取多学科研究范式,对本校管理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
院校研究不仅是现代高等教育公共治理制度的产物,也是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产物,其专业活动的对象和范围包括:其一,通过向政府、行业、专业协会和公众等提供高校管理运行资料,增强高校与社会的沟通、联系、合作,促进学校管理的公共参与,落实院校问责制;其二,系统搜集、分类整理学校信息资料,研究和报告学校的工作动态,提供管理咨询、决策方案和制度设计;其三,开展院校战略管理研究、咨询研究,以解释和解决院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院校自我研究、管理研究和决策研究等的研究能力,发挥信息中枢与智囊作用;其四,配合其他业务部门研究管理问题。
院校研究的实践价值取向,客观上要求从事院校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能够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具备其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胜任院校研究的专业工作。
3.院校研究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的专业组织
院校研究专业活动所依赖的专业知识,只能为院校研究专业人员所掌握和垄断,其业内人员掌握着对业内事务作出判断和决策的主动权话语权与裁决权,例如判断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审核从业者的准入资格与执业能力。为了调控业内的裁决权,院校研究专业内部必须建立一个权威的专业组织,履行专业管理职能。
(二)院校研究是一种专业
院校研究是否是一种专业?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专业的基本属性。具体而言,专业的属性体现在如下方面:
(1)从事某种专门职业,必须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以掌握该职业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基础,按照专业技术进行操作。
(2)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接受过大学专业训练,还应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通过个人体验和工作历练而不断夯实专业基础。
(3)在自主范围内,专业作为一种服务,它是特有的、范围明确的、社会必需的,从业人员对自我专业行为与专业判断负有责任。
(4)专业把服务和研究融为一体,要求专业人员要有一种高度的研究自觉、高尚的科学精神和优良的科研素养。
(5)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员,不仅把工作当作是一种事业,更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6)专业人员,一般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在学界能够获得认可、支持和拥护[3]。
依据上述对专业的基本特征考察,以及对院校研究专业特性的分析,笔者认为,院校研究它是一种专业。
在我国,由于院校研究起步较晚,相关制度尚不健全,高等院校内、外部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院校研究职业的社会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展现。同时,院校研究职业的专业自主权还有待进一步确立,需要国家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支持。另外,作为一个全国性、公认的、有权威的院校研究专业组织,还处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亟待进一步建设发展。
总之,院校研究是一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态度的专业。从专门职业的特性看,院校研究职业距离成熟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院校研究职业是一个发展中的专业,院校研究队伍专业化发展必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三)院校研究队伍专业化的内涵
对于专业化的界定,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国外学者卡普鲁(1954)认为专业化是一个过程,他提出专业化的进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建立专业行业协会;第二,更新对职业的称谓;第三,制定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职业的社会功能;第四,制定法律法规,限定该职业的具体从业范围[4]。也就是说,专业化是指许多职业通过不断改变自身的某些关键特征,从一般职业到准职业,最终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和相应的专业社会地位,成为专门职业的过程。
国内有学者认为,专业化应具有两层涵义:一种涵义强调过程,指一个普通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对应英文单词professionalization;另一种涵义侧重讲性质,用professionalism一词来表示,指一个职业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5]。
关于专业化的界定,笔者认为,专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由一个不完全专业性职业向一个完全专业性职业标准发展的过程[6]。从内容上看,专业化可以分为群体专业化和个体专业化,群体专业化作为个体专业化的发展和社会认可的表现形式,主要关注整个职业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其最终代表职业的专业化,并影响着个体专业化进程和水平。个体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其主要关注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改进。
就院校研究队伍的专业化而言,是指院校研究职业争取成为专业而持续不断努力的过程。这个专业化的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院校研究这一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从事院校研究的职业个体成为这个专业领域成员的专业成长过程;三是该组织团队的所有职业个体融入集体而形成一个专业团队。
院校研究队伍专业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院校研究知识技能的体系化。即形成一个关于院校研究活动的专业知识技能体系。它是院校研究队伍专业化的基础,既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也包括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2)院校研究专业人才教育的专业化。即建立包括职前与职后教育在内的、完善的、专业化的院校研究专业人才教育制度。
(3)院校研究人员资格的制度化。即建立健全涵括院校研究人员的学历制度、执照制度和职务晋升制度三位一体的院校研究人员资格认证体系。
(4)院校研究人员活动的组织化。即建立社会认可、院校研究人员信赖的院校研究专业团体,实施院校研究组织管理,进而更好地提升院校研究职业的专业地位与社会地位。
基于院校研究专业特性的内涵分析,笔者认为,院校研究队伍专业化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院校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任职资格、行为规范等方面。
(一)院校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
院校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基于应用性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实践性研究职能取向,由此决定了它对院校研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应涵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方面。
1.专业知识
院校研究的从业人员,无疑应该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知识。根据院校研究的工作职能与工作范围,其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人文性知识四个方面。
(1)本体性知识,即院校研究人员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这是其从事研究工作的基础性知识。由于院校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专职研究人员首先要具备并精通特定学科的专门知识,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掌握每一门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努力促进学科知识的活化,充分发挥其在院校研究中的价值功用。
(2)实践性知识,即院校研究人员在其研究实践中所具有的问题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例如数据信息分析的知识,专题定量研究的知识,院校战略规划管理、发展评估研究的知识,以及在履行职能过程中综合运用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反思批判知识等。实践性知识引导院校研究实践活动,对本体性知识的应用起指导作用。
(3)条件性知识,即院校研究人员所具有的教育学科知识。院校研究以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汇集不同学科和不同工作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研究,因此,院校研究人员必须具备高等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院校研究人员以这些知识为观照,将自身所具有的本体性知识以一定的方式扩展、深化到院校研究实践领域,同时能够进行问题反思,从而提高研究效果。
(4)人文性知识,即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院校研究是一种咨询研究、应用研究,需要站在全校视角,面向各类群体,全方位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此,院校研究人员不仅需要专业本体性知识,而且需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各种不同知识和理论进行选择、组织、传递、评价、创新,从而更好地理解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确保其有效履行院校研究工作职责。
2.专业技能
专业化的院校研究人员,必须具备从事院校研究工作的基本技巧和能力。院校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其从事院校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其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1)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院校研究的人员应具备一般的学习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空间判断能力,等等。此外,院校研究工作需要与教职员工、同伴同事广泛交流沟通;因此,在其研究活动中,还应具备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工作竞争能力等。
(2)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院校研究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专门的职业能力。首先表现为对院校实践及院校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关注日常院校管理工作,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形成理性认识,提高研究效率。其次,不断探索和创新院校管理理论、思想、方法和实践,创造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方案的能力。例如,对本校数据的熟悉程度、数据分析的能力,专题调查、定量分析的能力,战略管理、发展规划的个案分析、政策分析能力,等等。再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即能根据院校研究活动的特殊情况,迅速做出判断,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3)职业综合能力,即院校研究人员应该具备的关键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跨职业的专业能力,包括院校研究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应用能力,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第二,方法能力,包括院校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掌握制定工作计划、制度设计、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及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能力;第三,社会能力,包括院校研究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第四,个人能力,包括独立处事的能力,职业道德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等。
3.专业态度
专业态度是院校研究人员对社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履行院校研究职业义务的基础,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双重意义。它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倾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
(1)专业理想,即院校研究人员对成为一位成熟的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推动院校研究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巨大动力。具有良好专业理想的院校研究人员,对工作充满热忱,具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幸福感和使命感,终生献身院校研究事业,努力提高专业才能和专业服务水平,积极维护专业荣誉等。
(2)专业情操,即院校研究人员对院校研究工作带有理智性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院校研究人员职业价值观的基础,是塑造其鲜明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具体表现为职业理智感、职业道德感、职业美感等。
(3)专业性向,即从事院校研究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研究工作所要求的人格特质,或者是适应院校研究工作的个性倾向性。
(4)专业自我,即院校研究人员对从事的院校研究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具体表现为自我效能感,自我体验,自我发展的意识,自我监控等。
(二)院校研究人员的任职资格
目前,我国院校研究机构设置尚没有专门的政策支持,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根据美国和欧洲国家高校院校研究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以为,院校研究队伍的任职资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职业道德
院校研究是一种决策咨询研究,应用管理研究,作为政策分析者对内发挥智囊作用,作为信息提供者对外充当学校宣传员角色,其人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态度,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院校研究者要小心防止行政作风极端化,尤其不可丧失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
2.学位职称
对学校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管理者制定战略规划、预算分配决策、修订完善政策、进行顶层设计,这个角色要求院校研究者除了具有基本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外,还应接受过高水平的专业化的教育专业学习和培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备相当的专业工作历练,掌握院校研究专业技能,积累专业实践工作能力。
3.专业背景
院校研究工作的复杂性及其职能的多样化,决定其研究队伍应该是一个集多专业方向人才为一体的智囊团,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组成。根据美国博伊尔斯 (C.V.Boyles)[7]、林奎斯特(Sarah B.Lindquist)[8]和沃尔韦因(J.F.Volkwein)[9]的调查,从事院校研究工作的人员具有多样化的专业与学术背景,既要有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定性”学术背景的专业人才,也要有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定量”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另外,随着院校研究的跨地区、跨国际发展,院校研究人员最好还应具有一定的留学经历,熟悉并掌握国外院校研究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4.从业经验
作为数据信息权威、政策分析者、对外信息提供者、专家和研究者的院校研究人员,必须接受过高级训练,并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博伊尔斯根据调查,指出作为院校研究领域的领导者,其从事院校研究工作的经历至少在3—5年以上,有些学校甚至要求8—12年以上[7]。林奎斯特(Sarah B.Lindquist)对院校研究人员从业时间的调查,自1981年以来,从事院校研究的人员中,大约有1/3左右的人具有5年或更长时间的工作经历,具有6年甚至更长时间工作经历的人大约有2/3,工作有11年以上的人员高达40%,超过20年工作年限的达10%[8]。从我国实际情况看,院校研究至今仍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职业领域,在保证有经验丰富的人才参与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新人不断加入并对其加强培养,实为院校研究队伍建设之必需。
(三)院校研究人员的行为规范
为了保证院校研究任务的完成,加强和完善对院校研究人员的考核管理,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院校研究队伍,需要强化对院校研究人员的行为规范。
1.工作职责规定
高校根据教学、科研任务设置院校研究人员职务岗位。作为院校研究人员,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院校研究为学校管理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价值取向。服从工作需要,积极参加所在机构组织的政治活动和各种学术活动。主动承担院校研究任务,切实做好岗位职责所要求的各项工作。设置有学位点的院校研究机构,还要承担学科教学工作,指导研究生,指导青年教师成长。
2.学术道德规范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需要制定院校研究人员的学术道德规范。院校研究必须以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态度进行,以服务学校科学管理为目的。从事院校研究活动,必须自觉遵守宪法、法律、社会公德及学术惯例。正当使用学术批判权利,正确对待学术批评,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3.职业道德规范
院校研究作为一种管理定向、实践定向的特殊职业,必须具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10]。要求院校研究人员树立崇高理想,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全局观念,敬业乐业,尽职尽责;严谨治学,求真务实;严于律己,团结协作;努力提高学术水平,不断推出创新成果。
4.日常行为准则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精神,要求院校研究人员从仪表、衣着、举止和态度等方面规范日常行为。语言文明,志趣高雅,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言行一致,争做师德标兵。
推进院校研究队伍专业化建设,应当坚持有用、有效、开放、创新的原则[1],充分利用其后发优势,通过对欧美国家历史经验的研究与借鉴,并结合我国实际,完善政策,创新制度,加强监管,切实提升院校研究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努力提高院校研究的整体水平。
(一)优化高等教育公共治理环境——专业化建设的前提
美国院校研究的历史经验表明,建立现代高等教育公共治理制度,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优化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凸显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强化社会对高校的监督与评价,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也有利于促进我国院校研究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1.建立公共问责制度
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大都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管理问题与社会压力。高校被赋予更多自主权利,同时也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推动院校研究制度化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公共问责制度。问责制能有效解决大学自治和社会责任的平衡点问题,促进高校在社会监督之下,努力寻求院校研究的支持,不断自我改进,保证受教育者乃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权益不受损害。
为此,要强化行政驱动,从政府引导的高度,制定、规范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高校治理环境,并以此为导向而规范院校研究,为院校研究人员准入资格、院校研究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同时,要建立高校运行数据的公开制度,让院校研究人员及时掌握运行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有效管理咨询。
2.健全校内决策机制
现代大学决策呈现复杂的治理结构和程序的多重性。在实施管理决策时,要从历史、现状、未来发展中全面、准确地把握信息。因此,创新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决策机制,优化大学决策程序,是推进大学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
我国大学虽然已建立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会等组织,2011年11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但在学校的重大决策问题上,教职工的发声仍比较微弱,尚未对学校的管理决策起到制约作用。为此,应当完善大学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把院校研究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到学校决策中来。唯有如此,才能为院校研究伍专业化发展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空间。
(二)建立健全院校研究组织机构——专业化建设的依托
院校研究组织机构的创立,是院校研究具有高度专业自主权和权威的专业组织的专业特性所决定的,是推进院校研究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依托与平台。
1.确立机构的目标定位
在高校决策体系中,院校研究机构承担着信息系统、智囊系统等最基本的工作任务,责任重大。根据美国管理学家明兹伯格(H.Mintzberg)在《结构五因素——设计有效的组织》中提出的分析框架,可将院校研究机构及人员定位为大学组织中的“技术支持结构”或“辅助人员”。通过其作用发挥,使院校研究成为高校改革中的有力辅助组织。同时,院校研究机构还必须应所在高校其他方面的要求,为之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发挥其组织“支持机构”[11]的作用。
2.明确机构的基本职责
美国院校研究协会(AIR)于1970年发表了《院校研究的性质和作用——院校备忘录》,列出了预备日常运行报告,准备分析报告,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年鉴,开展教育支持性发展研究等8项院校研究的基本工作范围。德雷克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内设的院校研究办公室主任索奥泊(Stephen W.Thorpe),1999年对机构的工作职责进行了一项调查,并将工作任务分为院校规划、评估服务、决策与政策等9种[11]。美国院校研究机构的工作职责可为我国借鉴,但是还需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大背景,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而确定。
3.把握机构的任务特点
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中国,院校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宽泛的,具有多样性与广泛性、复杂性与差异性、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等基本特点。院校研究的内容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院校研究机构的任务也会因各种因素产生变化。影响院校研究机构任务的变量还有:院校的规模、性质和特点,目标任务、信息资源、所处内外部坏境等。
4.调整机构的规划设置
美国院校研究机构的设置一般根据学校的规模、任务,同时参照校长的愿望等。我国在高校内设置院校研究机构,首先要明确机构的基本职能目标——为本校服务,促进各大学间的交流。同时,在机构内合理规范职位,根据各校情况具体安排。机构名称形式可多样化,无需强求统一[12]。
(三)创新人员培养培训制度——专业化建设的支撑
院校研究人员的专业化,要求院校研究人员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院校研究队伍,要有培养培训院校研究人员的专门机构。对院校研究人员进行专业的培养培训,是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1.建设教育专业学位制度
院校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高低,决定院校研究发挥作用的大小。其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获得,主要通过正规教育。建立院校研究专业学位点,培养院校研究的专业人才,可为院校研究机构储备人才资源。
(1)建设院校研究专业硕博点。现阶段我国院校研究虽然也需要其他社会科学的博士、硕士学位“学者”加盟,但是,培养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仍是我们获取院校研究人才的主要途径。为此,需要建设院校研究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其课程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知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研究课程与实践操作;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等[13]。
(2)广泛吸收其他各学科人才。适应于学科交叉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的发展趋势,在院校研究硕博人才的培养、选拔上,应广泛吸收来自不同专业的优秀人才,而不固定选拔教育科班出身的人。在其课程的设置上也应灵活多样,根据院校研究的内容和需求去制定与调整课程。
2.搭建人员交流沟通平台
(1)成立院校研究专业组织。在我国,华中科技大学于2007年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09年11月18日四川省院校研究会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省属院校研究学术机构。其后,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会2013年4月12日成立。目前,山东省、上海市、重庆市等也在积极筹建省属院校研究学会。院校研究逐渐受到广泛重视,为我国开展院校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2)建立院校研究的数据库。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尤其要加大院校研究数据库建设的工作力度,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制度的建立[13]。高校要积极创建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搭建校内各项业务数据资源的共享平台,建立院校研究数据库。各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同类型院校之间的合作,建立区域性的数据资源协作与共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院校研究信息资源中心”,为全国院校研究人员提供服务。
(3)建立院校信息资源系统。当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高校要积极构建一种兼有资源管理和资源应用功能于一身的院校信息资源系统,从着眼于“物”的静态“库”建设转向着眼于“人”的动态平台建设,从知识管理的思路而研究资源的生产、流通、共享、标准化等问题,为院校研究提供优质信息服务。
(4)搭建人员国际交流平台。院校研究队伍的培养离不开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交流、沟通与合作。定期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培训、项目合作等,通过国际交流,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的研究者互相分享研究成果,探讨问题,拓展思路,改进方法,提高院校研究水平。
3.构建人员在职培训实践方案
针对我国院校研究队伍的现状,为了提高院校研究人员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可以通过兼任课程教学、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12]。政府职能部门和院校研究协会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培训班,为研究人员提供在岗学习机会。同时,要坚持多种培训方式结合,如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或派遣本校院校研究人员与国内外其他高校交流,强化其实践工作锻炼。
(四)完善院校研究队伍的科学化管理——专业化建设的保障
完善制度,健全法规,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是推进院校研究队伍规范化、法治化、专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1.制定选聘任职制度
制定院校研究人员选聘任职制度,做好选聘计划的编制,设置院校研究人员的从业标准,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建立规范的院校研究人员选聘机制。院校研究人员的选聘可以实施考任、聘任、选任以及委任等制度,采用集群聘任、组织推荐、公开招聘等办法。为此,结合国内外高校选拔院校研究人员的具体做法,还可采用后备干部选拔的方式,经过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筛选,对合格的院校研究候选人进行任前公示,提高院校研究人员的准入标准,严把入口关。
2.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院校研究人员“进入”、“退出”制度,以及动态、开放的管理与任用机制的基础上,健全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要根据中国院校研究的现实状况来制定考核指标和标准,注重研究人员的发展性评估,充分肯定其在院校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与进步,激发研究人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行为动机,调动其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法律保障体系
美国院校研究是在诸多的法律法规下推进的,此外,高等教育各行业协会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标准、准则和程序,以此来规范院校研究行为[14]。在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一些相关的法规,但往往立法工作跟不上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很多方面还存在空白。当前,要解决高等学校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只有将高校的管理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才能使高等学校迈入正常的发展道路。唯有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我国院校研究队伍专业化建设才能有效地推进,院校研究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院校研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其目标是要使研究者从过分集中于宏大命题关注中走出,更多地关注高校内部具体事物的发展,为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决策服务,并已经形成了一定影响力。而院校研究人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者,目前正朝着规范化的道路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的诸多挑战,从这个层面来说,建设一支专业化、本土化的院校研究队伍是提高我国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高教研究中心、高教所等应当拿出主要力量投入到院校研究中去,积极培训院校研究人员,推进院校研究机构和数据库的建立,开展相关的学术交流和工作,大力研究、介绍、引进和推动院校研究队伍建设,推进我国的现代大学管理,加快促进我国“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
[1]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校研究十年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2010(9):41-48.
[2]张俊超.探索院校研究方法 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第三次全国院校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09年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9(7):107-109.
[3]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5): 30-39.
[4]董秀华.专业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6.
[5]刘婕.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0.
[6]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8.
[7]Carolyn V.Boyles.Help W anted:A Profile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1970—1985)[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88,28(3):195-215.
[8]S.B.Lindquist.A Profile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ers from AIR National M embership Surveys[J].New Directions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1999(104):41-50.
[9]J.F.Volkwein.The Diversity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Structuresand Tasks.J.B.Presley.O rganizing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O ffices[Z].New Directions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1990,66:11.
[10]刘献君.论院校研究中的若干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9(2):42-48.
[11]蔡国春.美国院校研究的性质与功能及其借鉴[D].南京师范大学,2004.
[12]刘献君.院校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9-101.
[13]赵炬明.科学管理与院校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7):55-58.
[14]刘献君,陈敏.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90.
责任编校:万东升
Exploring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 in China
LIHuashu1;YE Chong2
(1.SichuanCenter forEducationDevelopmentResearch,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37000,China; 2.HigherEducation Institute,SichuanUniversityofArtsand Science,Dazhou635000,China)
The university research has beemade for decades of years,but professionalized research team hasnotbeen formed yet.Deepened along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higher education,the function ofuniversity research has been increasingly prominent.Its essential attributes objectively require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team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from experience management to scientific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higher education thinktank.Establishing a professional team of university research has certain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quality standards.The way of thinking of correctlymastering the professional features,clearing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e research and setting up a research tea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o take the systemat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university research,professionaliz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educ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nel,systematism of staff activity,etc.as the basic contents and tak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qualifications,behavior of the researchers as evaluation standards including four ways: first,on the premise of optimizing higher education public governance environment,to establish public accountability system and improve university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second,depending on research organizations,to establish institutional goal orientation,define the basic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stitutions,grasp the characters of institutions’tasks,and adjustmechanism of planning;third,backing up wit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to construct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system,set up personnel communication platform,and build staff on-the-job training practice schemes;fourth,guaranteed by perfecting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college research team,to formulate the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system,improve the appraisal incentivemechanism,and establish legal security system.
university research;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university research team;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G451.2;G640
:A
:1672-8580(2017)01-0089-12
10.11965/xbew201701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880038)
李化树,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E-mail:lihuashu07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