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邱 强
(1. 天津科技大学 学生处, 天津 300222; 2. 天津科技大学 教务处, 天津 300222)
高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王 蕾1, 邱 强2
(1. 天津科技大学 学生处, 天津 300222; 2. 天津科技大学 教务处, 天津 300222)
突出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素质。通过阐述实践能力“三层次”提升体系,以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优化校内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校企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具体方案。
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十三五”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2016年应届毕业生达到765万人,2017年预计达到795万人[1]。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究其原因,虽有招生规模增大、社会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学校培养模式单一、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要,无法胜任相关行业工作。实践证明,人才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就业水平密切相关,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能做事、善思考、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应依托自身学科优势,以强化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先导,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首先应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即培养在一线岗位从事技术管理、技术设计和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人才。作为一线工程师,既要具备相对宽泛和更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能够主动发现、分析并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学校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完整性的同时,要格外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错误认识,树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理念,明确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是相对独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各实践环节中,坚持应用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以工程实践和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促进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化,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经过反复训练,使学生的行动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得到有效锻炼,逐渐形成批判性、反思性的理性思维潜意识,能够冷静、认真地审视每一项实践活动,从而指导主体更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2]。
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拓展特色优势,从修订培养计划开始,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从夯实基础、专业强化到突出创新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每个层次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安排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2.1 专业基础层
“专业基础层”以培养学生基本工程能力为主要目标,设计一系列基础性实践活动,包括理论验证实验、工程认识实验、工程认知实习等,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了解理论原理的验证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了解专业实验仪器设备,将零散的知识清晰化、条理化,增强对专业课的感性认识,明确未来专业学习方向,通过基础性实践活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培养基本工程能力。
2.2 综合应用层
“综合应用层”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后,通过综合技能实验、课程设计、专业技能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实现其专业能力的巩固和提高,提升专业综合素质[3]。
2.3 实践创新层
“实践创新层”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主要目标,通过设计开发实验、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和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4]。该层次的定位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思路、新设计,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该层次实践教学活动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升华,也是强化其实践理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3.1重视专业核心课程,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
推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法,是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以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为建设重点,通过整合课程理论知识和课内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改变知识点组织衔接方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步交替进行[5]。
在教学内容上,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细化为相对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确保课程教学层次清楚、目标明确;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着重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丰富性和先进性;淘汰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对于技术领域的知识点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在教学方式上,对于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改变以往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头进行的教学模式,实行小班授课,将部分教学活动从教室转入综合实验室或实训中心,实现理论和实践在时间、空间上的统一,使学生对知识有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借助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仪器设备,交替运用讲授、讨论、演示、参观、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评价上,“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就是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教学效果的直观标准。对于不同课程、不同学习阶段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如:对于常规性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应以评价学生能否基本掌握或能否正确操作为主;在经过深入学习以后,对于高阶实践技能的考核,要以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个性化创新活动为主;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则穿插于实践考核过程中,同步交替进行。
3.2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是校内实践教学的主阵地,优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实验室是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为更有效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可重点实施以下措施:
一是在现有基础上,逐年增加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的同时,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增加和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教学的软硬件条件,为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是调整实验室布局,将使用率不高的小型实验室整合成综合专业实验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中管理,提高实验仪器利用率。
三是不断更新、丰富实验项目和内容,逐年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
四是注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实验员专业素质培训,支持实验员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鼓励其开设实验课程,以此来激励其不断学习,增加知识储备[6]。
五是组织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针对实验教学独立设计问卷,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进行评测考核,严格落实责任制,规范和激励教学活动[7]。
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工程训练和创新实践平台,是顺利开展校内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当前,建设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成为很多高校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建设规模上,要充分考虑工程训练中心为金工实习、工艺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和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综合性实践平台的承载能力。在机构设置上,除设置专业类常规实习车间外,可增设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的学生工作室,用于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拓展训练。在运行模式上,可通过整合校内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确保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符合工程训练的要求,实行“多台套、大循环”的运行模式,充分满足学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的需求,使其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在管理模式上,为保证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工程训练中心在体制上应保持较强的独立性,可自行组织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举办实践技能竞赛,配合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3.3 开放实践教学资源,引导自主学习
开放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实行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全开放,为学生专题设计、创新攻关和各类科技活动创造条件[8]。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兴趣和实际需要为切入点,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实践动手和思维能力,为学生将来胜任相关行业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基本技能训练方面,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环境,在完成必修实验项目后,引导其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结合兴趣爱好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基本实践技能。在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围绕工程实际设置不同层次的研究课题,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鼓励学生打破班级限制,跨班级年级、跨学科专业自由组建研究团队,共同完成调研分析、拟定实验方案、绘制图纸、设计加工实物作品、撰写项目报告等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不同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9]。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发挥的作用是负责对各实验环节进行监控、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规范仪器操作步骤、评定实验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3.4强化校企合作,完善校外实习实训环节
校外实习实训环节易存在实习人数多、时效性差、实习环节走马观花的问题,学校在丰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应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强化校外实习实训环节。
(1) 依托区位优势,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普通高校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在努力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开拓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紧密联系,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赴现代化企业开展各类实习实训活动,进一步满足学生希望进入企业、熟悉实际生产、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迫切愿望,提高专业学习积极性。
(2) 优化项目安排,提高企业实习效率。这方面,学校可创新性地借鉴精益生产管理哲学中的SMED法(single minute exchange of die),即生产企业在加工设备换装调整过程中,通过优化换装整备时间,提高生产效率[10]。该方法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航空管理和电子生产领域,成效显著。针对以往学生企业实习时效性差的问题,通过SMED法,将校外实习划分为不同阶段、细化各阶段的实习内容,优化实习时间、提高实习效率。利用有限的时间,在企业内部安排更丰富的实习内容,使学生在来到企业之前就明确实习内容和具体工作目标,在进入生产一线以后,大幅提高实习效率和实习效果。同时,可有效降低实习活动对企业正常生产活动的干扰,提高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承载能力,有利于校企长期合作[11]。
(3) 将实习实训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推行校外实习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与相关技术培训中心合作,充分利用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基地的软硬件优势,实现对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补充。实行以考代评制,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强化培训后,参加技能鉴定考试,考取人社部颁发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该措施可以在检验校外实践教学效果的同时,利用“证书效应”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加就业砝码。
(4) 建立校外实习实训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校外实习是学校、实习单位、学生3方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应安排专人全程跟踪,实地检查实习实训落实情况,掌握实习单位对学生学习状态、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评价,为日后学校教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实习结束后,通过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对实习单位工作环境、实习方案设计、校企双导师辅导情况等方面的意见,将每一阶段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指导教师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拟定解决方案,以便在下一阶段实习教学中及时调整、持续改进、不断提高。
3.5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校或有关部门组织,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完成的科技学术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12]。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和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成立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委员会。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共同参与,分别负责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筹措活动经费、开展校企和师生创新交流等工作。多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形成科技创新活动组织管理合力。
(2) 将营造科技创新活动氛围提升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利用学校平台,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典型事迹,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力;发挥科技创新学生标兵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荣誉感;定期举办学术讲坛,邀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介绍学科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邀请行业精英来校交流,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介绍企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仅掌握生产技能和操作技术还远远不够,当今企业更青睐创新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和内驱力,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3) 抽调优秀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开设创新类相关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选择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有企业经历的骨干教师,将企业生产课题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将专业教学与创新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应用层面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完善激励制度,调动师生积极性。在学生层面,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除可获得学分外,还可在学校评奖评优及推荐免试研究生上给予政策倾斜[13]。在教师层面,对于承担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工作的教师,按学时计入教学工作量,在聘任制考核中适当加分,同时,设立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对获奖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5) 重视创新梯队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自身条件和学科背景不同,创新能力表现出较大差异。因此,学校应注重学科交叉互补和团队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学生跨年级、跨学科,甚至跨学校组成创新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带新、逐步参与”的原则,随着老队员毕业离校,适时补充新的科技活动积极分子,保持学生科研活动队伍相对稳定。
(6) 尊重学生成果,传承创新精神。学校可通过建立展厅收藏历届学生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研究成果的重视。定期举办学生作品成果展,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使创新团队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实现科技创新精神的传承。
对于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站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战略高度,认真审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将是否有利于学生自身长远发展作为开展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有效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学校长远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
References)
[1] 赵婀娜,张烁.795万就业底盘咋稳[N].人民日报,2016-12-2(22).
[2] 赵建红,汤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84-186.
[3] 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5-78.
[4] 苑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4.
[5] 任晓燕.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探析[J].知识经济,2014(23):147.
[6] 黄晓玫.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4.
[7] 张烈平.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93-197.
[8] 魏克湘,刘迎春,董丽君,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4-76.
[9] 乔占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开放式”实践教学[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4(4):76-80.
[10] 魏大鹏,李晓宇.准时化生产体系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11] 郑立鹏,焦志勇,华欣.基于SMED法优化本科生校外实习教学过程[J].中国轻工教育,2014(3):76-79.
[12] 李书华.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2):91-96.
[13] 孟旭琼.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途径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4-37.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 of practical ability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Lei1, Qiu Qiang2
(1. Students’ Affairs Offi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2.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
The outstanding practical ability is the important quality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rough expounding upon the “Three levels” promotion system for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 specific scheme is put forwar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carrying out the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resources, guiding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nterprises, organiz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etc.
practical abi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G642.0
: B
: 1002-4956(2017)09-0191-04
2017-05-13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创新创业教育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HE1022);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高校人才供给与滨海新区需求对接机制创新研究”(HE1019)
王蕾(1984—),女,天津,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实践教育.
E-mail:987537042@qq.com
10.16791/j.cnki.sjg.2017.09.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