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霞, 张爱秀, 赵睿英, 高 峰
(1. 北京理工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北京 100081; 2. 北京理工大学 法学院, 北京 100081)
关于突破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瓶颈期”的几点思考
张继霞1, 张爱秀2, 赵睿英1, 高 峰1
(1. 北京理工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北京 100081; 2. 北京理工大学 法学院, 北京 100081)
在推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处于发展的“瓶颈期”,如果不能突破“瓶颈期”,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就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须从提高开放政策的“边际效应”、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搭建实验平台等方面采取管理措施,以增强仪器设备开放的活力和动力,促使仪器设备开放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仪器设备; 开放共享; 边际效应; 实验技术队伍; 实验平台
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工作高度依赖高水平的仪器设备装备条件,近些年,高等学校的仪器设备数量和价值均呈现迅速增长趋势,在加强建设的同时,加强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成为仪器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1]。北京理工大学在推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为了确保开放共享工作有章可循,2013年底出台了《仪器设备开放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开放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出台对于促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2014年和2015年的开放服务收入较2013年分别增长了4倍和8倍。而2016年的开放服务收入较2015年却有明显下降,随着仪器设备开放数量的不断增加,开放服务收入不升反降,充分说明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目前面临发展的“瓶颈期”,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2]。
为了更好的掌握我校目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现状,了解开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现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目前存在2个显著问题,其一是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比例低;其二是仪器设备开放服务收入下降。
1.1 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比例低
按照我校开放管理办法的规定,单价40万元以上的贵重仪器设备(涉密设备除外)原则上必须要开放。而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开放的仪器设备只占到了我校贵重仪器设备总数的三分之一。经对未开放的实验室调研了解到,造成实验室对仪器设备开放不积极的主要原因是:其一,实验室缺少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而教师将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导致对仪器设备开放政策关注度不高[3]。其二,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职称晋升、成就需求的满足感远远大于物质奖励带来的满足感,开放管理办法主要侧重于人员酬金等物质激励,并未涉及对精神激励的相关举措[4]。
1.2 仪器设备开放服务收入下降
对参与开放共享的实验室近3年的开放服务收入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从横向和纵向2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横向比较发现,占比20%的实验室其开放服务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60%,是影响开放服务收入的关键因素。通过纵向比较发现,也恰恰是占比20%的实验室,成为导致2016年开放服务总收入下降的主因。鉴于此,我们对占比20%的实验室进行了重点调研。经调研了解,造成2016年开放服务收入下降的原因有几方面:其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的激励作用逐渐减弱,各实验室对开放共享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其二,部分仪器设备存放地点搬迁到较偏远的校区,导致原有仪器设备的用户数减少。其三,校外开放服务涉及到合同、发票等事宜,开放服务流程较繁琐,而各实验室未安排专人负责服务流程事宜,导致校外用户数量减少;校内用户采用记账式结算方式,延迟结算费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2.1 开放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
“边际效应”作为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虽然带来的总效益仍然是增加的,但带来的单位效益是逐渐递减的[5]。仪器设备开放政策的边际效应表现在:政策最先出台的时候,随着管理部门对政策的宣贯,开放主体对政策的关注,政策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增趋势,开放效果越来越显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弱,政策的不足也逐渐显现,边际效应出现递减趋势。目前仪器设备开放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激励政策较为单一,缺乏配套举措,不能对已开放的实验室持续起到激励作用,也不能对未开放的实验室有吸引力。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仪器设备的开放就无法突破“瓶颈期”。
2.2 开放的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要求教师队伍将大部分精力用于仪器设备开放服务显然是不现实的,仪器设备开放服务需要的是一支专门的技术队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实验技术队伍的重视程度低,导致了实验技术队伍“青黄不接”、整体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的不良局面,无论从队伍的稳定性,还是传承性上都是不容乐观的。加之专职实验技术队伍又缺少对于贵重仪器设备操作的培训机会,直接造成了专职技术队伍的技术水平“每况愈下”。这对于高等学校的仪器设备开放工作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只有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才能提高仪器设备开放服务的质量和水平[6]。
2.3 开放体制缺乏“规模效应”
我校老的仪器设备开放模式是单台仪器设备单独立户,新的开放管理办法出台以后,我校对仪器设备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以实验室为单位设置开放独立核算账户。但由于实验室是以教学科研为主要任务的,而且多数实验室采取的是独立分散的管理模式,不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而且管理效率不高,开放效益低下。只有打破这种“小而全”的开放体制,才能提高仪器设备开放的效率[7]。
3.1丰富激励形式,提高开放政策的“边际效应”
无论被动开放,还是主动开放都是利益驱使,只有满足了其利益诉求,才能达到激励效果。要提高仪器设备开放的“边际效应”,就要提高仪器设备开放能给开放主体带来的“效益”和“利益”,寻找不同的“效用点”来刺激开放主体,促使其把仪器设备开放内化为一种持续性地“主动行为”,而非“被动行为”,从而让仪器设备开放进入良性循环。
3.1.1 落实政策,执行到位
我校仪器设备的开放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开放服务收入的20%可用于发放人员酬金,这一物质激励作为最直接有效的激励方式,也是政策的亮点和最吸引人的地方。开放政策还规定使用效益考核结果为良好和优秀的,第二年的酬金比例可分别上浮25%和30%[8]。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效益考核未能落到实处,导致政策的激励成了“空头支票”,挫伤了开放效果好的机组的积极性。要确保政策的落实,需尽快出台仪器设备效益考核指标对开放效益进行考核,并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及时调整酬金比例,以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9]。
3.1.2 突出重点,对症下药
因不同的效用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体验,因此,提高“边际效应”也应该突出重点,对症下药。再好的仪器设备开放政策,如果激励形式是单一的,不能满足不同的动机需求,就不能起到强化作用。对于原先开放效果好的机组,要持续不断的“刺激”,丰富激励形式,奖人所需,形式多样,确保激励政策完整有效,达到最好的效应。重点激励做得不好的,对于开放效果差的,要分析造成效果差的原因,是客观还是主观的,是可为还是不可为的,只有找准“病症”,方可对症下药[10]。比如我校有的学院搬迁到良乡校区,导致仪器设备原有的用户流失,针对此情况,应该放眼良乡科技园和高校园区,抓住机遇,积极培育新的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拓展开放服务内容。
3.1.3 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管理学上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要强化某一种行为就要不断的给予刺激。“强化理论”对管理实践的启发在于管理要奖惩结合,以奖为主,以罚为辅[11]。对于仪器设备资源闲置又抵触开放工作的实验室,应通过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促使其“不得不开放”。目前仪器设备“重购置、轻使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仪器设备开放工作须以仪器设备购置为抓手,加强仪器设备购置前的论证工作,将原有仪器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益作为新设备购置的主要指标之一,将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与资源配置挂钩[12]。对于使用效益好的实验室应在仪器设备购置上予以倾斜;而对于使用效益差的实验室应在仪器设备购置上对其进行限制,促使其主动开放,提高现有仪器设备资源的利用率。
3.2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开放服务质量
再先进的仪器设备资源,如果缺乏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也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是仪器设备开放的必然要求。目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在于缺乏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3.2.1 做好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规划
要改变实验技术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当务之急是继续做好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规划。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目前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综合考虑实验室的建设、未来发展以及贵重仪器设备的管理规模等因素,统筹规划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首先应做好实验技术队伍的定编定岗工作。实验技术人员的编制核定依据应尽量科学合理,职能部门之间应做好沟通协调,防止教师挤占实验技术人员编制的情况发生。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应按照从事的工作内容分类管理,每一类别的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尽可能明确具体,避免模糊不清。其次,要加强对实验技术队伍的考核。按实验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内容制定适合实验技术队伍的考核指标,防止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发生;同时,考核也有助于将不称职的人员从实验技术队伍中剔除出去,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13]。
3.2.2 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
要吸纳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防止人才流失,就要出台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关注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空间的提升,为其成就需求的满足铺设道路[14]。为了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我校起草了有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该意见从制定适合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评聘条件、单独评聘;打通晋升渠道、设立正高级职称;分级管理,提高实验技术队伍待遇等方面对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建设和个体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
3.3搭建实验平台,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为了改变分散的开放体制,北京理工大学在构建实验平台方面开展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先后搭建了分析测试中心、微纳技术中心等实验平台,通过实验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仪器设备资源的集中管理,开放共用,开放效益逐步显现出来。实践证明,搭建开放服务平台是推动开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益的最有效方式和途径。
3.3.1 搭建平台有利于形成合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前人云:“术业有专攻”。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科研工作是其工作的重心,也是其擅长的,即便从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也势必分身乏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从高等学校的政策导向而言,教师队伍和实验技术队伍的考核指标不同,努力方向自然不同。只有教师队伍和实验技术队伍将所有精力投入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所长,各显所能,形成合力,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才能提高[15]。
3.3.2 搭建平台有利于提高效率,创造开放效益
以机组为主体的仪器设备开放服务由于受到仪器设备种类、可提供的服务内容、人力资源等种种限制,无论从用户数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上都很难与专门的实验平台相媲美。实验平台的主要优势在于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仪器设备种类相对齐全,有专业的实验技术队伍做测试,有专门的财务人员办理收费开票等手续,节省了服务对象的时间,也提高了开放效率和效益[16]。比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的仪器设备开放工作就是这样的模式,用户体验方便快捷。
3.3.3 搭建平台有利于发挥“品牌效应”,谋求长远发展
从仪器设备开放的可持续性发展来看,实验平台的建设也是必然趋势。实验平台的规模效应是申请开放资质认证的前提,随着用户资源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平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会逐步提升,慢慢形成“品牌效应”[17]。“品牌效应”会吸引更多的用户,也会获得更优质的资源,从而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机制,促使开放成效显著提高。
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是提高高等学校仪器设备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如果不能突破制约仪器设备开放的“瓶颈”,仪器设备开放工作就会缺乏动力,后劲不足,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影响仪器设备开放的因素涉及到体制、政策、配套、人才等方方面面,只有从系统观、全面观的视角审视仪器设备开放工作,才能突破仪器设备开放的 “瓶颈”,获得长足发展。
References)
[1] 贠冰,孙建林,熊小涛,等.虚拟仿真实验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中作用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0):119-121,124.
[2] 尹立苹,李彦启,孟少英,等.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益[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5):177-179,185.
[3] 张小蒙,阎冰,何畔.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0):4-7.
[4] 杨兵,陈丽萍.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266-268.
[5] 杨杏月.基于边际效应的旅游企业员工薪酬满意度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12):137-138,130.
[6] 蔡兵,刘姝伶,尹玲娜,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3):164-167.
[7] 闫树刚,魏朝俊.高等农业院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立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3):5-7.
[8] 史天贵,周勇,彭绍春,等.注重激励机制 推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10-12.
[9] 王志峰,胡茂志,陈文飞,等.地方高校测试中心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269-272.
[10] 王林.效用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3):20-24.
[11] 陈雅娟,罗仕国.从强化理论看科学研究中“马太效应”的存在合理性[J].科技管理研究,2011(6):211-214.
[12] 赵阳.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研究与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6(4):151-154.
[13] 席慧颖.高等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开放与共享[J].管理观察,2015(9):131-132.
[14] 陈巧巧,李国平.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探析[J].管理观察,2016(27):74-76.
[15] 闫媛,张璐.高校公共实验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625-626.
[16] 马臣,薛强.规划实验教学平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科学,2015,18(1):178-180.
[17] 蔡瑛,叶明.高校院系实验教学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开放与管理平台建设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10):144-145.
Some thoughts on breaking through “Bottleneck period” of opening and sharing of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Zhang Jixia1, Zhang Aixiu2, Zhao Ruiying1, Gao Feng1
(1.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2. School of Law,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of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but such sharing is in the “Bottleneck period”. If the “Bottleneck period” can’t be broken throug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t be achieved in such sharing.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Marginal effect” of the open polic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setting up 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 etc., are take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vitality and power of the opening of th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and promote the opening of th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into the “Virtuous circ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opening and sharing; marginal effect;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experimental platform
G647;G482
A
1002-4956(2017)10-0263-04
10.16791/j.cnki.sjg.2017.10.066
2017-05-11
张继霞(1978—),女,山东章丘,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仪器设备管理与研究工作.
E-mail:ssczjx@b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