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17-04-13 12:52徐晓艳管图华刘红梅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型校企创新能力

陈 玲, 徐晓艳, 管图华, 刘红梅

(南通大学 工程训练中心, 江苏 南通 226019)

地方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陈 玲, 徐晓艳, 管图华, 刘红梅

(南通大学 工程训练中心, 江苏 南通 226019)

从培养计划、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创新平台、育人环境几方面进行探讨,采取科学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合理构建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扎实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着力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平台、积极营造创新人才孵化生态环境等举措,促进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人才培养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强国发展战略,其中强调“要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于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目标。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

1 国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美国有着超前的创新战略,工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合作伙伴,开设合作教育专业,实现教育面向社会,社会参与办学的双向参与[1]。美国当前创新人才战略是“培养具有21世纪知识和技能的下一代,创造世界级的劳动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就业。”[2]英国历来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著称,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英国的人才培养也逐渐由学术型转向能力型和创新型。2007—2008年,英国先后出版了《创新人才战略》和《创新国家》白皮书,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3]。英国比较注重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用科技创新占据国际引领地位,如 2011 年,英国发布《政府创新和研究战略》就提出“投资研究与创新,促进英国经济增长的计划”[4]。

2 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工程科技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工业发展的需求。

2.1 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差距较大

随着现代工程科技发展的综合化和工程实践的复杂化,企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科技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有灵活、创新的实践动手能力。可是,目前我国高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并不完全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

(1) 工科类专业本科基本都是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没有形成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企业所需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导致社会产业界出现“青黄不接”,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2) 现代工程主要涉及高技术、高风险的尖端技术,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不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要求远远落后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5]。以某工科“冶金材料类专业”为例,我国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较系统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而国外人才培养目标是“在获得基础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教育学生积极推进科学技术新领域的发展”。我国注重的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而国外注重的是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6]。

2.2 实践教学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脱节

我国课程体系结构追求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各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难以使学生理解每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学生难以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严重落后于现代新兴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灵活性,没有能够根据跨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及时进行调整,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践内容较少,与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严重不相匹配。

(2) 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本身没有真正独自设计过产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技术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能提升到更高层次,能力和技术水平也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技术要求,造成了社会所需人才短缺。

(3) 我国的学科专业类别划分比较细,学生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难以成为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

(4) 课程体系结构比较陈旧,内容和知识面比较窄,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也不能满足现代信息技术、新的制造工艺、先进生产线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实际要求[7]。

2.3 工科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

实践创新通常涉及到最新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技术,这就要求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必须熟悉和掌握这些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引导力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工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工程实践经验少、指导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的现象[8]。

(1) 工科教师缺乏工程背景,既有丰富的工程经历又有理论知识和学术水平的“三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2) 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部分教师由于缺少工程实践经验,缺乏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现代化工业生产技术操作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不强,导致一些高档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偏低[9]。

(3) 学校对工科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学术评价、教师职称评聘等存在重视科研、论文,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削弱了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创新的动力,导致教师指导学生创新的愿力不足。

(4) 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偏多,大部分都是从高校刚毕业,学历虽高,但是工程实践能力比较弱,没有指导学生实践的经验和足够的社会实践经历,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授课偏多、实践操作偏少的现象,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4 企业协同高校指导学生创新热情不高

我国校企合作虽然模式灵活多样,但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存在校企联系不密切、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高校育人意识淡薄等现象,校企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1) 尽管一直在提倡加强校企合作,但事实上企业并没有深入参与到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缺乏企业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对企业行业标准、规范、发展动态和技术要求都不太了解。

(2) 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人才发展规划中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推进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不到位,导致校企合作针对性不强,责权不明。

(3) 企业以市场经济为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相当一部分企业把校企合作视为企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的情况下,企业的合作意识非常淡薄,对高校人才培养不会过多关注。

(4) 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没有形成,高校和企业没有真正把校企合作视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校企合作仍停留于走形式,导致建立的实践基地实施效果不太理想,学校不去主动跟企业多联系,企业由于生产安全、技术秘密等方面的考虑,也不太愿意主动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学生实习场所[10]。

2.5 未形成良好的创新育人环境和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创新育人环境。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水平较低,没有真正形成良好的创新育人生态环境。

(1) 创新教育的实践没有真正纳入培养计划,有的学生创新实践兴趣虽然比较高,但是由于时间的花费、精力的投入,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必修课程的学习,导致一些非议,致使学生创新阻力和压力增大[11]。

(2) 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创新经费投入不足,条件设施不能满足学生创新训练需求的现象。

(3) 缺少创新训练的组织引导,一些具有创新想法的学生,由于不能及时得到导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创新理念常常会消失在萌芽状态。

(4) 学生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受限,由于学校有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制度约束,如作息时间限制、安全管理规定等,常常会影响创新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出现创新项目进展缓慢或不能及时完成等现象。

3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工程科技人员数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却严重缺乏。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全球性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我国无论是经济转型,还是社会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技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企业的高新技术必须依靠高尖端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来驾驭。未来20~30年,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建设发展尤为重要,是我国未来工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性问题。

我国虽然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是,并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时间处于不协调的状态。由于我国的人才培养结构比较单一,工科毕业生存在工程能力不强、团队协作不够、创新意识不足等现象,进入企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导致企业所需人才严重短缺。随着工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升级,在科技与信息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要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必经之路。

4 地方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路径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内涵是指既拥有扎实的工程专业知识、技术手段,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人才。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12]。因此,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要以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线,对学生实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熏陶。

4.1 瞄准社会前沿动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我校面对社会、企业需求和产业特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并借鉴国外好的经验与做法,注重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原则,科学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13]。

(1) 精准学校定位,重新制定符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着眼于专业的长远建设和发展趋势,注重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发展的长期性、前瞻性。

(2) 更新教育理念,在认真分析江苏沿海地区现代企业用人标准及行业发展前沿动态的基础上,根据南通大学“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的四有大学办学特色,进一步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对照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要求,充分认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重视行之有效的基础性训练,将当前单一模式的“工程训练”逐渐向以项目驱动为主流的“综合创新训练”方向转化,通过多种类型的综合创新训练项目,提升学生系统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工程与创新能力。

4.2紧跟新兴产业步伐,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主体,为避免实践教学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的严重脱节,我校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对照新兴产业技术要求,重新构建了新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1) 按照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从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各个层面实现了有机结合和整体联动,实现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教育的一体化。

(2) 面向全校工科学生,做到实践与理论并重,彻底改革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严重弊端,采用分阶段项目化授课的形式,增加了学生的创新训练环节,延长了特种加工、数控、快速成形等实训模块的创新训练时间,促进了学生动手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 以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为宗旨,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有计划、有层次、分阶段地得到培养和提高。

(4) 注重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集成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必修和选修、课内和课外训练项目相互结合,引导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自由组合、自主开发、自主创新,使学生亲身体验创新过程,享受创新乐趣,激发创新热情,增强创新意识[14]。

4.3 成立创客导师团队,扎实打造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是保证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建立一支具有创新引导力的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我校针对教师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指导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结合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引导教师逐步向创客导师方向转型,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能力和创新教育引导力。

(1) 完善激励机制,制定目标责任制,把教学、科研和创新项目任务分解,责任到人,每年组织绩效考核,逐步形成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责任心和创新精神的“三师型”教学团队。

(2) 积极组织“微课”“讲课”“作品”和“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比武活动,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调动教师热情,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

(3) 制定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计划,根据教学任务统筹安排,每学期选拔部分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通专业知识的青年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如FMS柔性制造生产线、三维扫描、反求软件等,促进实践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相互转化,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15]。

(4) 制定创客导师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高端的创客咨询师和创客导师培训以及学习交流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提升创新教育引导力。仅2016年,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就组织教师参与各类培训26批次,受培训教师近68人次,打造了一支具有创新引导力的创客导师团队。

4.4探索合作共赢模式,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我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联合学校周边(如南通、苏州等)地区一些实力雄厚、技术水平先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建立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共同打造互惠互利的创新平台,实现了教育面向社会、社会参与办学的双向互动。2015—2016年,学校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联合多家合作企业,协同创新,以企业产品、机械零部件设计制造创新作为项目化教学,成功实施了3+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愿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成立创新实践基地,以企业所需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为导向,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方位、开放型的准企业化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工程科技能力培养和企业产品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保证一般学生有创新培养的要求、优秀学生有创新施展的空间。

(2) 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等校企合作柔性互动机制,2016年,昆山巨林科教实业有限公司、南通环球转向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就主动接纳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多名青年教师参与了为期4个月的入驻企业锻炼和企业产品设计研发,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也主动聘请了企业7名专家、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和指导学生创新实践,实现了校企互利共赢。

(3) 企业主动为学校提供学生驻厂实习和毕业设计场所,提供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工艺流程、操作规划、成功案例等生产技术,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型工程科技能力的培养。

(4) 政府推进出台了校企合作对应的帮扶政策,如2016年11月,江苏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唤起了企业的合作热情,促进了高校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深度务实的战略伙伴关系。

4.5加快众创空间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孵化环境

众创空间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支撑,自从2015年国家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以来,众创空间在全国各地陆续诞生和发展。我校是清华创客首批联盟成员单位。近2年,学校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建设与发展,有力促进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

(1) 优化资源配置,增设了大学生创新训练工作室、机器人创新设计室、建筑创新设计室、3D创客体验室等多个众创空间,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通过立项等形式,在创客导师的指导下,不受时间限制进入创新工作室开展第二课堂学习和创新训练。

(2) 以学生为本,建立了“自主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多层次的创新实践形式”“综合性的创新能力培训”和“多维化的综合考核方法”,促进了学生创新训练的效果。

(3) 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加强学科竞赛指导,打破专业与班级界限,实行了“开放式”和“预约式”管理模式,让学生自由组合、互动管理、共同创新。2015—2016年,入驻学校众创空间参加创新训练的大学生团队有36队,近430人;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共68项,200多人次,其中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等国家级竞赛,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参加江苏省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等竞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20项;成功孵化大学生“绿茵”创业项目并注册成立南通唯有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接受美国加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访65批次,1 358人次。

5 结语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是一项社会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是实现我国强国发展战略的关键性问题。高等教育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平台和支撑,高校必须对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针对目前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修订新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构建新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打造新的创新教育师资团队、探索新的校企合作共赢模式、营造新的创新育人生态环境”等措施,努力促进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References)

[1] 陈艾华,吴伟,陈勇.美国工科院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新理念与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2(9):124-128.

[2] 杨东德,藤兴华.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战略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6):77-82.

[3] 刘建,魏志英.英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民族教育,2012(11):42-43.

[4] 陈强,余伟.英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与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3(12):148-154.

[5] 崔玉祥,李小芳,丁昕,等.教育改革视域下工程科技人才知识、技能、态度培养探析[J].教育改革,2015(12):221-225.

[6] 张秋月.关于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62-66.

[7] 章丽萍,姚威,陈子辰.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25-29.

[8] 郭联金,万松峰,王国胜.高职创客教育的机遇、挑战与路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8):220-224.

[9] 彭华.民办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3(3):12-14.

[10] 吕小艳,文衍宣.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发展战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9):250-253.

[11] 潘巧红.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环境氛围的思考[J].创新创业教育,2012,3(5):67-69.

[12] 方阳春,李帮彬,王美洁.企业科学家能力标准及现状研究[J].科研管理,2015(增刊1):447-452.

[13] 仲伟峰,何小溪.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37-139.

[14] 杨宏亮,尚长春,杜媛英,等.创新型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30-32.

[15] 冀宏,费志勇,张根华,等.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8):187-189.

Analysis on training path of innovative engineer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Ling, Xu Xiaoyan, Guan Tuhua, Liu Hongmei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Exploration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training plan, the teaching system, the teachers’ team, the innovative platform,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etc. The training pla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worked out scientifically, a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s reasonably established, and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al teachers’ team is solidly built up. Efforts are made to construct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rdin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for talent education, and to actively create the incub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alent train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the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engineer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G642;0

A

1002-4956(2017)10-0182-05

10.16791/j.cnki.sjg.2017.10.045

2017-05-04

全国教育规划“十三五”教育部重点课题(DA01531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B-a/2016/01/32);南通大学2016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B83);南通大学杏林学院2016年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16J51)

陈玲(1969—),女, 江苏南通,本科,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徐晓艳(1974—),女,江苏南通,本科,副研究员,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E-mail:chenling@ntu.edu.cn

猜你喜欢
创新型校企创新能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