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临泽初级中学
李 志●
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初级中学
李 志●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物理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物理现象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能力的平台.学生通过参与物理实验,可以拓展思维和拓宽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同时,物理实验对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学风也具有帮助.
物理;实验;作用
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无论是物理规律的发现,还是物理现象的检验,无不通过实验完成.由此可见,实验是物理学的生命之根.尤其是初中物理更是离不开实验,因为初中物理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物理学中的一些经典理论,这些理论都是有实验依据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本文意在分析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下面详述之.
1.给学生提供直观、清晰的认识
初中物理知识大多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但物理现象的复杂性往往掩盖了现象背后蕴藏的物理学实质.另外,初中物理是学生系统接触物理学的开端,学生基本上不具备物理基础知识,这就导致了即使学生能够发现物理现象,但辨识物理现象的本质是困难的.因此,为给让学生能够直观、清晰地感受物理学现象,以及认识物理学现象的本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就有必要进行实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彻底搞清楚物理知识.
举例而言,具备一定生活常识的学生都知道光可以反射.但是学生对于光反射的具体原理,尤其对于入射角、反射角等专业的物理学概念一无所知.如果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实验的方法讲解光反射原理这一知识,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直观清晰的认识了.
2.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课堂教学往往偏重对课本知识的传授.一般情况下,物理实验结论都已经在课本上写好了,出于多种原因,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直接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因而学生还没接触实验的机会.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不符合物理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违背了物理教学规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教学要求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比如,讲授“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不宜直接点明关系,而应该带领同学们做一个“握鸡蛋”的小实验.学生们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可以通过在观察中总结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做实验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们自己去领悟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要想学好一门学科,首先要对这门学科抱有兴趣,尤其对于物理这样的学科来说,如果对它没有兴趣,那么学习起来是很枯燥乏味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认为,教师要善于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而物理实验是最贴合物理学科特点,也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
在做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也更容易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在经常性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物理学产生兴趣.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面,我们应当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比如德国、日本等国家很重视物理的实验教学.他们甚至认为,一节成功的物理课与物理实验是紧密相关的.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合适的平台,如果仅仅依靠物理课堂教学,那么学生对物理的认识则不可能超过物理课本,学生的思维也必然局限于教材.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的课堂.
物理实验正是这样一个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平台.在物理实验中,每个学生都是实验的主导者,他们运用现有的物理知识在实验中进一步探索,不仅可以验证已学的物理知识,更为关键的是,可以观察和思考一些课本之外的知识.在物理实验中,除了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以外,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开思路,进而拓展思维.
对初中物理而言,与其直接向学生讲授物理学知识,不如多讲些研究物理的方法.因为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课堂以外的物理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操作物理实验步骤,分析总结物理结论,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对于物理学长期发展而言,学生们知道如何研究物理远比知道物理知识有哪些更为重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以后,就可以创造条件对物理进行探索.学好物理学科,知道怎么探索知识是极其关键的.而如何才能掌握物理研究方法呢,关键在于教师要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中让学生熟悉并掌握物理研究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物理学科的特点,并善于利用这个特点开展教学.我们认为,物理学科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清晰地感受物理现象、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并且,在实验中,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物理学习很有帮助.
[1]朱秀萍初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的作用性分析成功(教育)2012(07)
[2]李静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西部素质教育.2016(17)
G632
B
1008-0333(2017)08-0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