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平 余晓燕
(巢湖学院 安徽 合肥 238000)
由“不自爱”引发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和干预
——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
张 平 余晓燕
(巢湖学院 安徽 合肥 238000)
失恋是大学生猝不及防的伤痛,需要引起辅导员的重视和有效帮助。文章对一则因失恋引发的“不自爱”女生心理危机案例进行分析和干预,特别详细描述以弗洛姆的“自爱”理论为指导的辅导员层面的干预策略,以期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有所启示。
失恋;辅导员;自爱
张某,女,21岁,教育学专业大二学生,容貌一般,穿戴整洁。张某父母感情不好,在其4岁时父母离婚。12岁时,张某父亲再娶,并和继母生育一男孩,张某和继母感情一般,与弟弟关系良好。家庭依靠父亲买菜为生,家庭经济贫困,张某依赖社会人士资助进入大学。进校后,经辅导员反馈申请,学校采取了为其申请贫困补助、帮助其创业等措施。
近3个多月来,张某失恋3次。张某每次都因小事不满而大吵大闹,如她打电话给男朋友,男朋友因为打球没有及时接听,她就会觉得男朋友不如当初追求的时候爱自己,于是和男朋友电话吵、见面吵,进而提出分手,一直闹到男朋友被迫答应分手。可过不了几天,张某见男朋友没有和好的意向,张某又想主动和好了,通过不停打电话、发短信、楼下苦等等方式逼着男朋友答应和好。失恋后,张某为了排解失恋的痛苦,马上答应下一位追求者的告白,进入恋爱—失恋模式。3次恋爱经过数次分分合合后,最后都是张某自己闹到精疲力竭,觉得不可能再复合时才放手。而她的3个男朋友再也不敢联系她,见面躲很远。
张某不能接受失恋的打击,因为平时寝室氛围较好,她就向寝室人说了自己的痛苦。可是她感觉大家不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且背后议论她“不漂亮还有男生喜欢”、“不自爱,老换男朋友”,“自私,只爱自己不爱别人”等等。约半个月前,班级一起爬山野餐时,看到寝室最漂亮的女生很受班级男生欢迎,认为原来自己不够漂亮,所以男朋友才对自己不上心。从那以后,张某觉得自己的容貌和身体特别糟糕,于是去做了双眼皮整容手术。现在张某越来越喜欢照镜子,想要继续整容。可又不喜欢这样的自己,非常苦恼,出现失眠、食欲差、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哭泣,幻听、与寝室人大吵等现象。于是来找辅导员倾诉自己的经历与痛苦,引起了辅导员的关注。
鉴于张某情况,学校启动了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涉及家庭、学院、心理咨询机构、医院和寝室等层面。首先,与张某父亲取得联系,告诉父亲陪伴和沟通技巧,以防刺激到张某。父亲鉴于能力问题,与学校签订了“同意书”和“委托书”。其次,由辅导员陪同张某就医,经过诊断,心理医生建议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依据医院诊断意见,学校没有要求张某休学。心理咨询机构安排心理咨询,辅导员提前做好寝室工作,按照保密性原则安排同学对其照顾,定期汇报张某的情况,并组织了一系列活动。经过药物、心理疏导以及辅导陪伴,张某的情绪逐渐走出低谷,自信心增强,表示不再整容,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有所好转。
尽管张某原生家庭氛围不好、亲子关系质量不高、价值观和爱情观迷茫、自身资源和自我成就感不足、社会支持系统不充分,可将张某的心理危机用这些原因来解释,似乎是表面的、粗糙的。张某的爱情行为是“不自爱”的表现吗?“不自爱”除了指不珍惜自己的身体和名誉,是不是还意味着不具备爱自己的能力?爱自己的能力和爱他人的能力矛盾吗?作为辅导员,如何帮助张某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同时更加专业的爱学生和爱自己的职业?这些问题都值得辅导员深思并给予解决。
2.1 艾瑞克·弗洛姆“自爱”理论诠释
2.1.1 “爱”的理论
美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驱动力以及内在的相连状态,其目的是爱之对象的幸福、发展与自由。在社会关系中,爱指积极地肯定他人的本质,建立与他人关系,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爱既能消除人们之间的隔离状态,成就对方,同时也能保持每个人的整体性与自由发展。弗洛姆认为这种爱才是真正的、成熟的爱,对爱的双方具备生产性,即“生产性的爱”。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爱具有生产性,它体现出关心、尊重、责任和了解四个要素,使得双方变得更好,给人际关系创造生命力。另一方面,这种爱不占有,从不把对方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反而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并希望对方不断地成长与发展,进而自己也得到成长与发展。
弗洛姆还提出,爱要以爱的能力为基础,有能力的爱才具有生产性。他曾说“爱的能力取决于我们本人成熟的程度,以及在我们同世界和同自己的关系中能不能发展一种创造性的倾向。”要想具备爱的能力,在爱的艺术实践层面就需要具备纪律、集中、耐心的先决条件,以及克服自恋、事实求实与合理信仰的特殊条件。同时,爱的能力包括爱他人和爱自己两个方面。只爱他人,而不爱自己;或只爱自己,而不爱他人,都说明这个人不具备爱的能力,他的爱不具有生产性的特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2.1.2 “自爱”的理论
弗洛姆指出,自爱是“爱”的一种形式,也具备生产性。它是指人运用自我的潜能,肯定自己的幸福、发展与自由,并通过现实合理的行动实现自身的幸福、发展与自由。自爱的核心是成为自己,因为自爱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对自己潜能的肯定,使自己获得自由与发展。同时,弗洛姆还指出,自爱区别于自私、自恋。自私与自恋都是不爱自己,是对自身否定的体现,而自爱是道德的。首先,人的首要义务是珍惜生命,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类潜能,而不是认为自己是自己的私有物。其次,自爱是在遵守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自身品行的高度赞赏而产生的自我爱恋。
弗洛姆认为,自爱是具有爱的能力的人所必备的。爱自己是爱他人的条件,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爱他人。而人要实现自爱的途径是:必须做到关注自身的真实需要和给予他人爱。首先,人的真正需要什么?弗洛姆认为不是物质利益、权力和成功等,人的真正需要就是自身潜能的充分发展,并找到合适的路径去实现潜能的发挥。其次,给予他人爱。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达。在给予中,人们体验到力量与能力,这种提高生命力和实现潜能的体验使人充满了快乐。
最后,在实践活动层面,爱的能力要体现出爱的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爱自己必须以积极能动的态度关心自己。这种关心包含着责任,对自己负责要求了解自我需要并尽力实现。同时,责任不意味着占有,不能强迫做违背意愿的事,必须结合尊重。尊重就是要肯定与实现自己价值,而不把自己变成目的的手段。最后,爱自己必须深刻认识自己。如果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就不会做到真正的关心、尊重,更不用说对自己负责。
2.2 案例分析与辅导员干预措施
2.2.1 案例分析
从以上弗洛姆“爱”和“自爱”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张某在3场恋爱—失恋中,其目的并不是追求自己和男朋友的幸福、发展与自由。她对男朋友表现出的是一种占有他人、控制他人的爱,当爱成为占有的、控制的东西时,已异化成一种不再美好的体验。她的爱不仅没有消除与男朋友的隔离,反而使隔离越来越大,她的爱没有使男朋友获得独立与发展,更没有成就对方,说明她还没有具备真正爱他人的能力。
与之相对应的是,张某在精疲力尽的分手—和好—分手纠缠中,没有运用自我的潜能,通过现实合理的行动实现自己的幸福、发展与自由。在失恋后,她体验不到自己的存在,而失恋的痛苦却变成了她的主人,控制着她的行为,让她在恋爱中变得自私。她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给予男朋友真正的爱,她没有在恋爱中关心自己、尊重、了解自己,并对自己负责。她体会不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最后不得不把自己的生命意义寄托某种力量上,进而去整容。因此她的爱不具有生产性,她不具备爱自己的能力,她没有成为她自己本来应该成为的样子。
总之,张某没有具备爱他人和自己的能力,她爱的潜能和给予爱的生命能力还没有发挥出来。
2.2.2 辅导员干预措施和方法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关注每一位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并致力于建立一种环境来实现每一位大学生的发展。鉴于张某的情况,辅导员决定从爱自己和爱他人的措施入手来帮助张某。
首先,学会爱自己。成为自己才能具备爱的能力,才能爱自己和他人。遵循这种思路,作为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辅导员做了如下工作:在失恋方面,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张某基本走出失恋情绪困扰。然后,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辅导员撰写了“自爱”的报告,并让张某也写了“自爱”报告;在自我意识方面,从三个板块帮助张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重在重塑自我评价)、悦纳自我(重在明确兴趣与理想)、控制自我(重在树立自信心)。活动后,张某自信心增强,知道自己现在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对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和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乐观积极看待未来。
其次,学会爱他人。爱别人在感知到别人的爱中进行。在寝室层面,辅导员没有隔离张某开展了寝室关爱动员会、关爱了解会(彼此了解+改正不足)、关爱互助会(帮助别人)和关爱未来会(寄语未来)等活动,让张某寝室人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聚在一起,而是为了更好的相处。在男女交往方面,辅导员组织了男女寝室互助会,并要求开展1-2次主题活动,减轻张某的敏感度。在人际互动方面,辅导员利用张某组织委员的身份,以张某为主导组织班级参加了3次社区情感婚姻服务志愿工作,帮助其提高对爱情的认识和态度。辅导员没有突出张某的问题,而是在愉悦的氛围中解决了问题。
同时,辅导员还做了其他工作,如张某喜欢与资助阿姨交流沟通,辅导员积极联系并就很多方面达成共识;鼓励张某申请学生项目,减轻其经济负担等。
3.1 “爱”让大学生成为他(她)自己
大学生需要同时面对学习、情感、交往、自我认识等综合问题,往往表现出茫然、冲动,甚至偏激。不同于任课教师,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全面成长、走上独立的帮助者和支持者,除了日常学生工作的处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高校辅导员重要的工作内容。而高校辅导员想要真正地实现“爱”大学生,就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生解决某个问题,还需要指导大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成就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想成为怎样的人和能成为怎样的人。让处于焦躁不安时期的大学生,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学习,健全人格,增强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最终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在爱社会中增加爱的能力。
3.2 “爱”让高校辅导员更加专业化
爱自己才能爱学生,爱学生会更加爱自己,在“爱”中成就学生和自己。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爱”学生的能力会更加专业。因为“爱”要求高校辅导员对待每一位大学生要做到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这样高校辅导员帮助大学生成长的能力将更加专业。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会更加爱自己的职业。爱职业是良好的品质,长久地爱一个职业,除了自身兴趣和主动性外,还需要在学生的肯定中不断得到激励和成长,启迪高校辅导员以爱的态度面对工作问题,正视自己的内在世界,从而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
[1]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键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弗罗姆.人之心——爱欲的破坏性倾向[M]都本伟,赵桂琴,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3]唐婉如.弗洛姆自爱理论的心理学美学意义[D].辽宁:辽宁大学,2014.
[4]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D92
A
2095-7327(2017)-04-0121-02
项目名称为巢湖学院科研项目,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干预研究(XWY-201507)。
张平(1986—),女,就职于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助教,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余晓燕(1988—),女,巢湖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