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良
自由价值观理念视域下学校体育文化体系构建研究
贺楠
张天良
本文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自由发展的价值理念角度,提出了我国学校体育文化体系构建几点建议。自由是体育文化的本体,以健康、快乐为目的的体育文化发展理念是学校体育文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健康、快乐、幸福,具有正义感、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学校体育文化体系建设要以学生自由、幸福的价值体验为发展目标。
自由价值观学校体育文化体系
现代中国体育文化体系必须体现体育文化的文化性、时代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1]。我国现代体育文化也应该以人类文化所共同追求的自由理念作为价值取向和核心发展目标,突出体育文化的人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以时代发展观为要求的文化体系。学校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还要突出以学生身心发展、快乐健康为发展目标的文化体系建设,以学生自由、幸福、快乐为需求的发展理念。本文从自由发展的价值理念出发,通过探讨研究,提出我国未来学校体育文化体系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1.自由是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文化体系的核心和标尺,是影响体育文化的根本所在,其核心内容是自由、正义、高尚和幸福的价值体现。在古雅典的教育理念中,自由体现在主张人的道德、智力和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2]恩格斯说:“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向自由迈进的一步。”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点就在于,“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仅由这一点看,人的活动就是“自由的活动”。因此,要建构中国当代体育文化就首先要确定它的根本价值取向。
在这些研究论述和学者语录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是自由的人,追求自由是人的本质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是人思想观念的进步和发展,获得自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进步的本位需求。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文化为基础,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精神需求。把自由作为人类文化追求的目标和价值方向,是人类文化进步和发展的本质需求。而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特殊文化体系,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从古希腊奥运会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文化贯穿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空间,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共同属性。因而,自由作为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文化价值的自由取向应当是一致的。
2.自由是我国体育文化价值的根本需求
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其主体性实质就是实现自由,就是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在自然界面前争取自由。体育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必然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与追求自由的方式和手段。在体育活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参加体育运动项目克服困难、展示自我,激发自身潜力,展现生命的活力,获得超越自我的情感体验和自由发挥的愉悦感受。
体育就是一种增加自由度和幸福感的自我娱乐过程。比如,滑冰是我们将面与面的摩擦变成了线与面的相切,自行车是将我们与地球间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我们在这些与自然力量的对抗中取得了进步与发展,超越了自然力量的束缚,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和幸福感,体验到了超越自然力量的自由。我们从中得到的更多乐趣是来自于享受自由的狂喜。所以说,我们把自由作为我国现代体育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时代与实践的根本需求。
3.自由是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目标
中国体育思想文化演变的轨迹是,从近代“求生强种”的民族意识,向建国后“为国争光”的国家意志演变,未来将回归到体育的本质属性[3]。从建国后的政治主导型社会,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主导型社会,再到当前的文化主导型社会的历程,体育回归本质属性,其思想文化就是对外求和平、对内求和谐,为中国培育体质健康的世界公民奠基,其实质就是通过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达到观念上的自由,解放生产力,实现民族独立同人类文化观念紧密相联。把自由定为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对于文化认同、文化发展与更新、文化批判与学习等诸多现实问题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发展意义。自由的价值理念使我们明确了中国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与发展需求。长期以来,对于我国体育文化,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体育文化,其发展的方向和发展途径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主张。有的学者认为我国体育文化应该是以传统体育为依托的文化,有的学者则认为是要以西方体育文化为内容,吸收、借鉴、融合发展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要把西方的科学、理性、民主引进中国,并将与此相关的文化内容作为中国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4.自由是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自由是我国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精神方向。当我们把自由作为我国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方向时,道德思想、理性思维、科学发展和幸福观念等就成为自由价值这一总体价值之中的不同层次、方向和环节。道德思想、科学发展都是实现人的自由价值的条件,自由价值理念则是这些价值观之上的价值总称。它可以作为审视、评价与引导这些价值的标尺和参考。其次,自由价值观提供了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体育文化体系发展的遵守原则和基本内容。
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材料和内容作为支撑,这些内容与材料包含在自由蕴含的内容之中。我们从自由价值观的内涵中可以看到体育文化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因此,自由作为我国现代体育文化体系的灵魂内容,以集中和概括的形式体现于现代人所追求的真善美的崇高价值当中。自由以及真善美文化价值作为体育文化的最高结晶,成为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基本内容或构成因素。因此,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建设就是要通过揭示身体运动,探索体育项目育人的特点、规律及其终极关怀,提高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改造和优化人的智力结构、意志结构和审美结构,使人有知识、幸福、崇高和审美意识的自由体验。
5.自由的价值取向是我国现代哲学文化发展经验的认识和总结
把自由定为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对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发展经验的认识和总结。自“五四”以来的马列主义、当代新儒家和科学主义三代文化思潮,虽然文化价值诉求各自有别,但从文化角度看,实际上都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统一性问题,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意义上的自由。马列主义追求的是民族解放,注重在实践中达到自由状态;当代新儒家的中心价值取向是拯救和恢复中国儒家之道,其映射的价值是人精神境界的提升,是另一层意志上的精神自由;科学主义的价值本性是发展科学和人的幸福。将这三大文化思潮总览,可以看到它们的价值取向并未脱离“自由”这个人类文化的灵魂。自由价值观提供了体育文化批判和吸收的最高标准,因此自由是对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发展经验的认识和总结。
1.建设学校体育文化体系的维度和层次
体育文化体系建设的三个维度包括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体育文化中总体和一般的价值取向总是要对象化为具体的、现实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及其内在的关系构成现代我国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体现着人的幸福、正义和真善美的高尚价值观。作为人的本体规定和幸福、正义和真善美的价值需求,需要物化为现实的文化形式。在体育文化体系中,自由价值的对象是体育物质文化的内在形式;正义价值的对象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的制度文化内容;真善美价值的对象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精神文化层次。体育文化体系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三个层次和要素。
2.体育制度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体系建设的关键
在学校体育方面,体育制度文化主要是促使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生卫生工作条例》是指导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最高法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督促全体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这些法规与制度对深化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改革,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刘宁等人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演变脉络进行了研究后认为,教育化导向的政策法规总体比重有所提高,“关注西部及农村地区学校体育”的新内容有所增加,这反映出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价值选择由一味追求效率转变为开始注重公平[4]。刘宁与李洪川等人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尽管我国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有日渐完善的发展态势,但也反映出当前学校体育法规政策在指导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局限性,折射出各级政府、各类学校在执行国家法规政策上的不力[5]。
3.学校体育文化体系要协调统一发展
体育文化整体结构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互联互动,因而在建设当代体育文化时就不能在三者中任意选择一种单独进行建设,要互联互动、协调统一发展。体育文化建设在有重点的同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协调统一共同建设发展,要使整体中各子系统在动态中同步协调进行,才能取得真正的发展。
今天,我们依据人的自由价值理念发展理论、文化整体性理论和文化的自由价值取向,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视为一个互为联动的有机整体,它们在体育文化体系的动态发展中协调发展,同步推进。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同步发展才能进步。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体育文化体系的各个层面、侧面之间做到互动互补,并在互动互补中实现创造和更新。
价值取向是文化体系的核心和衡量的标尺,是体现文化体系物质与精神内涵的内在需求。自由是体育文化的本体,以健康、快乐为目的的体育文化发展理念是学校体育文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健康、快乐、幸福,具有正义感、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自由的价值取向是我国体育文化体系的根本需求,发展的目标、方向与内容,发展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在自由取向的理念下,学校体育文化体系要加强维度与层次的建设,加强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同时,体育文化体系建设还要在协调统一的发展观下去建设和发展。
[1]何斌、罗湘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5卷第6期,第522-525页。
[2]王晓华:《断裂中的传统——人文视野下的大学理想》,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宋继新:《文化兴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第33卷第2期,第1-4页。
[4]刘宁、刘静民、张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演变脉络之研究》,《体育科学》2009年第29卷12期,第88-92页。
[5]李洪川、许晓明、张雪霞等:《对近20年国家出台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梳理与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7卷第9期,第1-5页。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陕西咸阳
本文为咸阳师范学院科研课题“咸阳市校园足球开展现状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XSYK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