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四世纪上半叶吐谷浑之迁徙

2017-04-13 11:45张祎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吐谷浑白兰鲜卑

张祎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

简论四世纪上半叶吐谷浑之迁徙

张祎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

对四世纪上半叶吐谷浑从我国的东北迁徙到西北地区的原因及其与羌人的关系研究。采用了因果分析法,解决了吐谷浑迁徙的原因及其征服羌人的目的。吐谷浑部迁徙到白兰并成功地征服了当地的羌人,为吐谷浑部建立政权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凸显了吐谷浑人的政治智慧及对我国西北历史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吐谷浑;羌族;迁徙;

吐谷浑部原先是我国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在西晋末年,吐谷浑部向西迁徙到阴山,后又南下到陇西。在十六国前期,其占据了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的部分地区,并且役属这地方的羌族。其疆域最大时,东到今天的甘肃南部、四川的西北部;西达今天新疆的若羌、且末一带;南到青海的南部,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望。吐延死,其子叶延继位,建立政权。为了纪念祖父吐谷浑,便以吐谷浑为部落名和政权名。在此,我们将对吐谷浑政权建立之前,它从我国的东北迁徙到西北地区的原因及其与羌人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吐谷浑迁徙原因

我们认为牧场狭小引起的矛盾是吐谷浑迁徙的直接原因,正如周伟洲先生所言:“吐谷浑迁徙的原因,不能把它仅看作一次偶然的事件,其实它的社会意义要深刻的多。在此之前,它还是一个以游牧经济为主的部落联盟。它往返迁徙于辽河东西,就是这种经济生活的反应。宇文部在慕容部西北,段部在慕容部东南。三部之间为了争夺牲畜、牧场一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当时慕容部还比较弱小,占有的牲畜、牧场十分有限。而吐谷浑与慕容廆二部之间的马斗,正反应了因牧场狭小而引起的深刻矛盾,只有采取远徙的方式才能解决,这也是一般游牧民族的特点。”[1]对于游牧民族而言,草场就是生命;没有草场,就没有生存之本。随着牲畜繁衍数量的增加,各个部落之间就会为争夺草场发生矛盾。庶兄长吐谷浑为了谦让其弟慕容廆而放弃了草场之争,防止兄弟间因此反目成仇,最终举部西迁。

另外,吐谷浑本人胸怀大志,是导致其迁徙的间接原因。如吐谷浑在迁徙前曾谓其部落曰:“我兄弟俱当享国,廆及曾玄才百年余耳。我玄孙已后,庶其昌乎!”[2]于是乃西附阴山。这表明了吐谷浑已有独立建国的雄心壮志。此外,在《北史》卷九十六《吐谷浑传》记吐谷浑从辽东向西迁徙的情况时,当时吐谷浑说:“我乃祖以来,树德辽右,先公之世,卜筮之言,云有二子当享福祚,并流子孙。我是卑庶,理无并大。我兄弟子孙并应昌盛,廆当传子及曾玄孙,其间可百余年;我乃玄孙间始当显耳。”从吐谷浑的思想意识来看,“我是卑庶,理无并大”的封建儒家思想的嫡庶观念使他无法“并大”与弟弟进行争夺王位。因此,对吐谷浑欲实现自己的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举部远走他乡,最终若条件成熟在异地建立“子孙并应昌盛”的理想王国。

二、迁徙路线

西晋末年,三一三年左右,吐谷浑率众由辽东西迁到水草丰盛的阴山(今内蒙从古河套北的阴山山脉)。这里原是匈奴故地,历来漠北或东北的游牧民族多迁到这里游牧。在吐谷浑迁到这里之前,从东北呼伦池迁来的鲜卑中的另一支——拓跋鲜卑,早已在这里游牧了。[3]当时阴山一带的政治形势:东部是宇文部政权,西部是拓跋部政权,而拓跋部自西向东分别是禄官、猗、猗卢三部,拓跋鲜卑“财畜富贵,控弦骑士四十余万”。[4]吐谷浑部初迁徙时从宇文政权统治的南部通过,又经过猗卢部落统治的西部。而阴山西部被强大的铁弗匈奴所控制,吐谷浑既不愿臣服于任何一个政权,也找不到足够的发展空间。但吐谷浑部在阴山这个藏龙卧虎之地游牧了二十年之久,具体吐谷浑如何维护与强大势力之间的关系,资料记载很少,无从考证。而能与阴山地区各政权及部落和平共处这么久,足见吐谷浑部首领的睿智。此后,吐谷浑继续率部众向南迁徙到陇山附近的秦州。永嘉末年,秦州受西晋控制,尽管统治力不强,但陕西关中是农业区,不适宜吐谷浑在此游牧。[5]在其南安以东一带有羌族的姚弋仲新兴势力;秦州的南面有氐族杨氏建立的仇池割据政权。在秦州的北边、宁夏南部高平、牵屯一带有乞伏鲜卑势力,乞伏鲜卑是陇西鲜卑中强大的一支,势力发展很快。其西还有秃发鲜卑势力,居住在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在其西北部是张氏建立的前凉政权也再次向秦州渗透势力。在周围多是强权的包围中,势力弱小的吐谷浑只得向陇西南的枹罕进发;当时枹罕处在前凉的管辖之内。而此地由于战争频繁,吐谷浑部在枹罕一带停留了一段时间后,继续向西到达了黄河河曲的赤水(今天青海共和),其势力最远到达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白兰(今青海都兰西南一带)。此时其所在的河湟地区是羌人发源地之一,羌人部落繁杂,人口众多;羌人“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业为主”。[6]

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区,该处海拔高,气候寒冷,氧气稀薄,不而白兰地处适宜人居住,所以在这里生活的人较稀少,无强大势力存在;且地处偏远,中原政权一般不会到此地。更重要的一点白兰地区的羌人的生活方式更适合于吐谷浑部,据《周书》卷四九《异域上》云:“白兰者,羌之别种也。其地东北接吐谷浑,西北至利模徒,南界那鄂,风俗物产与宕昌略同[7]”。而此时的宕昌羌“国无法令,又无徭赋。……皆衣裘褐,牧羊牦牛、羊、豕以供其食”。这里是典型的畜牧业经济,白兰地区的羌人的畜牧式生活方式以及没有强大部落和政权存在的局面更适合吐谷浑部,在此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备有所作为;这是吐谷浑部迁徙至白兰地区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白兰地区的羌人“土俗懦弱”,基于此,吐谷浑部确定了“速保白兰”的发展方略。在吐延死后,吐谷浑部迁居到遥远的白兰,放弃了南下计划。吐谷浑部凭借白兰之天险,很快得以巩固,并得以发展。这样不仅避免了各种强权的控制,而且还可以把洮河地区作为缓冲地带。因此,可以说,吐谷浑部“每被侵伐,辄保白兰以自固”[8]把白兰作为可靠的根据地,白兰在其兴衰成败的危机关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迁徙中对羌人的征服

而在十六国前期的中原地区,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政权更迭频繁。然而在迁到白兰的吐谷浑部,因居地边远,社会比较安定。但吐谷浑内部的氏族、部落组成十分复杂……吐谷浑是以鲜卑和羌族为主……羌族可考的有:钟羌﹑姜氏﹑白兰羌﹑宕昌羌﹑姚氏﹑党项羌等。[9]而羌族人数量众多,在吐谷浑社会里占有重要地位。羌族的向背直接影响到吐谷浑的兴衰。那么吐谷浑统治者又如何治理当地的羌人的呢?探讨如下:

(一)笼络招抚羌族上层

在十六国前期,吐谷浑在未建立政权之前,它仅是一个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称“可汗”。这一可汗,仅是鲜卑族对首领或管家的称号。其余部落首领或称“大将”,或称“部大”(主要是羌族首领)、“别帅”等。[10]如何统治这些少数民族呢?一种是可沿汉魏以来内地政权的办法,采用“招抚”的政策,以“属国”、“道”、“护军”等形式进行管理,或以名号封其首领,羁縻待之。[11]可知叶延迁居到白兰定居后,最为重要的是吐谷浑部吸取了武力征服阿坝昂城以北、河湟以南的羌人效果不佳的惨痛教训。当时,各个豪酋是羌人社会的管理者,不仅是基于阶级分化的富有者,也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长者和家族长的性质,具有自然形成的领袖的特征,从而握有很大的权利。[12]于是。吐谷浑部在白兰地区采取了宽松的招抚政策,基本保留了原羌人的部落组织,封其首领,给以名号、高官厚禄、联姻等方式拉拢羌人上层。同时,还仍然保留其统治下的各部首领的部大、酋豪、别帅等称号;并保有羌人原有的部落组织,让其统领所属的部众,让这些羌族酋豪管理羌人民众,让其管理各自部落的事务,吐谷浑部以实现自己对羌人的治理。

(二)武力征服羌族下层

吐谷浑从辽东迁徙,直到甘、青一带建国前,在各个时期融合了许多其他的氏族、部落。因此,除了离其统治中心较远的羌族部落还保留血缘的氏族关系之外,其余氏族、部落原有的血缘关系已经逐渐松弛,代之而起的是以经济关系为纽带的地域关系。[13]由此可知,偏远的白兰地区的羌人还依然保留着血缘的氏族关系。据《后汉书·西羌传》记:当时羌族“不立君长,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这些情况,正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特点。[14]因此,吐谷浑部一方面用招抚政策笼络羌族上层以后,另一方面用武力征服一部分反抗的羌人。面对羌族人民的激烈反抗,吐谷浑统治者就采用军事武力,去镇压羌族人民的反抗外,还利用羌人“不立君长,无相长一”不统一和分散性进行分而治之。羌族支系之间相互械斗和争夺是比较严重的,彦师古注《汉书》云:“羌人无大君长,而诸种豪递相杀伐,故每有仇雠,往来相报。”[15]于是,吐谷浑部常利用羌人部落为争夺土地和财产等各种原因彼此互攻,达到“以夷治夷”的目的。于是吐谷浑部经常采用离间之计,就可以使他们之间分裂互斗起来,然后各个击破,在叶延时,吐谷浑最后扑灭了当地羌人的反抗;[16]从而最终役属了羌人。在这场征服的过程中,吐谷浑部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四世纪初,吐谷浑用武力兼并羌人和氐人居住的河湟地区,但没有改变羌人的农业生产,让羌人继续从事粮食生产。”可以得知吐谷浑是对羌人进行严加控制的,直到彻底征服他们为止。终于使在河湟地区的羌人能够在吐谷浑部的役属之下,或随其游牧,或为吐谷浑统治者打仗、原来的农业经济也变成了游牧生活了。正如马长寿先生说:“在许多游牧部落酋长统治西北地区时,经常利用汉、羌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生产,自己却领着不从事生产的部民到处打仗。西秦如此,南、北凉和吐谷浑更是如此。”[17]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四世纪初吐谷浑从辽东鲜卑慕容部迁到阴山,经过河套,到达陇西,占据今甘肃、青海、四川的部分地区。吐谷浑进入羌人居住地,吐谷浑人一方面用武力征讨羌族下层人民,采用以离间之策,使各部羌人彼此相斗,自相残杀,然后各个击破,分而治之。随着吐谷浑势力的壮大,吐谷浑人另一方面通过笼络招抚羌族上层,保留羌人的部落,加封部落首领名号、官职,并与之通婚;这样吐谷浑部取得了对羌人的合作与支持,使长期处于分散“无相长一”的各个羌族部落实现前所未有的统一。当然,吐谷浑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胡、汉、氐等族,他们在吐谷浑统一诸羌中都起一定作用;但是在吐谷浑统一羌人居住区过程中主要以吐谷浑人为中心的诸羌支持下实现的。这样只有稳定了周围的羌人,并且逐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并且使其经济逐渐与吐谷浑的游牧经济融为一体。当时吐谷浑人从漠北高原带来先进的游牧生产技术和习俗,也促进当地羌族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吐谷浑的实力,为其在以后的战争提供了粮草﹑战马﹑兵丁;这也为吐谷浑以后建立政权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同时吐谷浑部利用险远的白兰之地休养生息、积聚力量、壮大自身势力,把白兰打造成一个稳定而巩固的根据地,为其后来重返青海故地建立国家提供有利条件。这样吐谷浑部一方面为白兰地区的羌人与内地的联系铺平了道路,另外也为白兰之地的羌人与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这是迁徙白兰之地的吐谷浑部对我国历史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1]周伟洲.吐谷浑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周伟洲.吐谷浑资料辑录[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2.

[3]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

[4]北齐魏收.魏书·序记[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5]周伟洲.吐谷浑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6]范晔.后汉书[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87.

[7]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190.

[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3.

[9]周伟洲.吐谷浑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5.

[10]周伟洲.吐谷浑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3.

[11]周伟洲.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4.

[12]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47.

[13]周伟洲.吐谷浑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6.

[14]周伟洲.吐谷浑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7.

[1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69.

[16]周伟洲.吐谷浑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

[17]马长寿.氐与羌[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6.

责任编校:徐向阳

审稿专家:王文

K289

A

1009-8534(2016)02-0025-02

张祎,青海民族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吐谷浑白兰鲜卑
心上的白兰树
乘风破“难”开新局 白兰姐妹伴身边——晋江市妇联改革创新见实效
童年的白兰鸽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鲜为人知的古代丝路 青藏高原丝绸之路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英藏敦煌藏文IOL Tib J 897号吐谷浑纳粮文书研究
吐谷浑史研究综述
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鲜卑兴起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