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报》的创办及对民国北派通俗文学研究之贡献

2017-04-13 09:53倪斯霆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北派生平民国

倪斯霆

(天津市出版研究室 《书报文摘》编辑部,天津 300020)

《品报》的创办及对民国北派通俗文学研究之贡献

倪斯霆

(天津市出版研究室 《书报文摘》编辑部,天津 300020)

鉴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民国南派通俗文学史料挖掘与研究强于“北派”之现实,2010年,旨在积累北派通俗文学史料的民间电子刊物《品报》创办。在其存在的七年间,无论对“北派”通俗文学作家生平史料的深挖细作,还是对“北派”通俗文学名家身世及作品的研究,均有突破之功。文章作者以“圈内人”的身份和视角,在“爆料”《品报》创办始末及对这些深挖细作和突破之功进行客观评判的同时,也梳理出了“北派”通俗文学研究近年来的发展脉络和成就。

《品报》;民国;通俗文学;史料;北派;南派

2010年元旦,在没有任何出刊宣传和造势的情况下,一本形式奇特、旨在“于现代通俗小说之史料积累及其文献学之养成能有微功”的电子刊物,被飘然送至海内外民国通俗文学研究者的邮箱。轻捻鼠标,随着《发刊词》及“欢迎登录并加入新浪网‘民国通俗小说研究馆’博客圈,共同建设通俗小说研究者和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之提示语映入眼帘,人们发现,这本名为《品报》的电子刊,竟由一个非专业的民间学术团队所打造①关于《品报》编辑团队,笔者曾撰文《〈品报〉与它的编辑“四人帮”》予以介绍,文章载《品报》第29期,2015年1月1日出版,第9—12页。。没有纸版,无需订阅,只有“欢迎师友惠赐大作和襄助约稿。惠赐大作者,我们将及时赠阅《品报》电子版;襄助约稿者,文章刊出时我们将把大名列入《品报》编辑者名单”②见《品报》创刊号,2010年1月1日出版,第2页、第26页。的新颖组稿、编辑、发行及阅览方式,无不使习惯于阅读传统纸媒及熟谙传统纸媒运作模式的业内同仁感到惊奇;而主其事者既是作者,又是编者、发行者的多重身份及没有酬劳全在工余的“劳动制度”,更是让同好啧啧称赞。七年前,是什么原因促使《品报》创办?七年间,又是什么原因让《品报》成为业内品牌?虽然因《品报》随着多媒体业态的日趋“繁盛”已于2016年10月“审时度势”地宣告终刊,但其留下的上述谜团却并非外界尽知。有感于此,作为该媒体的阶段参与者和全程见证人,笔者愿借此文对《品报》略作“爆料”与“评判”。

一、南北研究团队差距促使《品报》创刊

按学界约定俗成的共识,以通俗小说为代表的现代通俗文学分为南北两派。“南派”起步较早,以上海、苏州为中心,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曾着实“辉煌”过;“北派”起步晚于“南派”,以天津、北京为重镇,直至20世纪30年代以后方才进入“鼎盛”。或许源于南北两地的观念与识见,与现代通俗文学创作浪潮“先南后北”不谋而合,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现代通俗文学重审与研究的勃兴也呈现出“南先北后”的局面。对此,有两座城市不容忽视—苏州与天津。

因为“南先”走过的历程,便是以范伯群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末于姑苏城内苏州大学开始掘垦现代通俗文学处女地为起点,中间经过有组织的批量科研成果的持续添柴续火,升温到《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1]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2],至苏州大学研究团队及其派生团体于2008年召开“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共生新体系学术研讨会”达到沸点①三十余年来,范伯群先生在现代通俗文学研究领域不仅个人成果丰硕,而且还带出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当下大陆通俗文学研究团队中的绝大多数学人出自其门下。多年来,这些弟子与再传弟子们在范先生的指导和影响下,为通俗文学尤其是通俗小说进入“两史”一直不懈努力。2008年6月22日,复旦大学中文系举办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共生新体系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学术研讨会”,便是以通俗文学如何进入现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中心议题。2009年8月8日,由范先生的历届博硕士研究生发起,在苏州姑苏饭店再次举办“多元共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讨会暨欢庆范伯群教授80华诞”,继续研讨建构“多元共生文学史新体系”的有关问题,并期待借此契机再次推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和“重写文学史”的研究进程。两次会议的成果结集为《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共生体系的新思考》,由陈思和、王德威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而“北后”跟进的轨迹,则是以张赣生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于天津发掘民国北派通俗文学作家(下文简称“‘北派’作家”)为肇始,以其1991年推出的《民国通俗小说论稿》[3]为标志,由此带动并影响了沽上一些同好先后试水,涓涓细流最终汇成2009年5月在津召开的聚合海内外通俗文学研究中坚的“津门论剑—民国北派通俗文学学术研讨会”②此次研讨会交流文章被王振良、张元卿结集为《津门论剑—民国北派通俗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上海远东出版社于2011年3月出版。。

南北两地对现代通俗文学的先后发力固然可喜,但差距也明显存在—与苏州大学研究团队第一步挖掘资料(以“南派”为主),第二步编作品选(以“南派”为主),第三步撰写评传(以“南派”为主),第四步出版类型史,第五步推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并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③范伯群教授总结,括号内为本文作者所加。详见《品报学丛(第二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第8—9页。相比,北地天津表现出的却是非常随意的各自为战。虽成果偶现,但因不成系统,难具规模。正是在此背景下,2009年“津门论剑”会后,沽上王振良、张元卿及京华顾臻等学人便有了聚合“北派”研究团队,打造一份以重点挖掘“北派”作家生平史料为主旨的电子刊物的想法。他们“以为史料缺失乃当下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之瓶颈,复念及《通评》④按:即《通俗文学评论》,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报刊社主办。停刊后久无替代之刊物,遂决定‘研究通讯’应以史料展示为主,兼顾短小之评论。议及刊物名称,皆嫌‘通讯’不雅,讨论再三,乃名之曰‘品报’”⑤张元卿:《发刊词》,见《品报》创刊号,2010年1月1日出版,第1页。。该媒介自2010年元旦日创刊,至2016年国庆日终刊,共出版36期,发文近600篇。在其存在的近七年时间内,经海内外同仁网上持续打磨与互动,《品报》不仅成了品牌,而且还由内部阅读旨在交流的电子刊衍生出了公开发行惠泽学界的纸媒—《品报学丛》⑥《品报学丛》目前已公开出版三辑,均由张元卿、顾臻编辑,分别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14年12月、2016年1月、2017年10月出版。,并承担起了与南方研究团队遥相呼吁现代通俗文学进入“官修正史”的重责。

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张赣生先生的扶持引领下,开始涉足民国“北派”通俗文学的史料收集与“人事”探微。三十余年来,不但经历了民国“北派”通俗文学研究从拓荒到收获的全过程,而且承蒙《品报》“掌门人”王振良先生缪奖,“有意无意之间助推了《品报》的创办,进而使得天津的通俗文学研究队伍齐整起来,成果也逐渐显露”[4]。其实,“助推”是假,全程见证并部分参与了《品报》近七年间的出刊过程,则是真。也正因此,笔者由衷感到,《品报》的创办,对民国“北派”通俗文学研究实乃“功德”之举。具体言之,那便是既有对“北派”通俗文学作家生平史料的深挖细作之功,又有对“北派”通俗文学名家身世及作品研究的突破性成果。

二、对“北派”通俗文学作家生平史料的深挖细作之功

1949年以降,三十余年中,对“北派”作家生平史料的挖掘、研究,除196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魏绍昌所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中少有涉及外,其余皆为空白。该项目再次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至1989年间,天津民国老报人吴云心先生以“过来人”身份,在内部刊物《天津新闻史料》与《艺术研究》上,分别连载了一批回忆“北派”作家的文章①天津日报新闻研究室编:《天津报海钩沉》,载《天津新闻史料》总第1—15辑,1982—1987年内部刊行;《摇落集》,载《艺术研究》总第15—19期,天津市艺术研究所主办,1988—1989年内部刊行。,是为今日“北派”作家集体生平史料挖掘之滥觞。比吴云心先生稍晚,著名学者张赣生先生于1987年在《河北大学学报》发表了《中国武侠小说的形成与流变》一文[5],对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王度庐等民国“北派”武侠名家的生平及作品之轩轾均见地不凡,实乃当今方兴未艾之“北派”作家与作品研究的奠基之作。在此基础上,1991年张赣生先生又推出了学术专著《民国通俗小说论稿》,该书对“北派”作家生平与作品的评骘堪称空谷足音,其权威性至今难以超越。此外,苏州大学徐斯年教授对“北派”作家王度庐生平及其作品的挖掘与研究亦堪称典范。徐斯年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王度庐,并在80年代末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专题论文《梦魂驱铁骑 孤剑下昆仑—王度庐及其“鹤—铁”系列侠情小说》[6]的基础上,最终推出了《王度庐评传》[7],立论公允,史料翔实,开启了为“北派”作家写 “评传”之先河。20世纪80年代“北派”作家生平与创作研究有影响的压卷之作,应是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的《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8],该书虽是对抗战期间通俗小说的整体观照,但其对“北派”作家与作品的关注、书写比例极大,且观点鲜明,不随时俗。

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北派”作家生平史料的挖掘、研究,踵事增华。先是笔者在吴云心先生的影响与张赣生先生的指导下,开始涉足此领域,于90年代初先后写出了一批钩沉“北派”作家生平与作品的文章,在报刊发表后引起同行及作家后人的关注②其中代表性文章为《赵焕亭一部未被著录的小说》《宫白羽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也说天津刘云若》《王度庐和他的“侠情小说”》,前三篇发表于《今晚报》1990年12月27日、1991年4月9日、1992年11月30日;后一篇发表于《星》文化月刊1991年5—6期合刊。。此后,随着张元卿、王振良、郭武群、侯福志、胡立生、顾臻等学者在90年代中后期的持续发力,“北派”作家生平史料的发掘与作品研究开始出现“盎然”格局,至21世纪前十年之末,已出现了多部成体系的著作③如郭武群:《天津现代文学史稿》,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张元卿:《民国北派通俗小说论丛》,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张元卿:《漫拂书尘》,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侯福志:《天津民国那些书报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倪斯霆:《旧人旧事旧小说》,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版。。此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实证了“北派”作家与作品的挖掘、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预示了此前挖掘的史料已将殆尽,如无新“料”出现,此领域的研究必将进入徘徊阶段。《品报》的创办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有了《品报》这个平台,不但“北派”作家生平史料可以进行持续的深挖细作,而且此前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现,结论得到了补充、修改,甚至被颠覆。

以刘云若为例。此前我们综合已见史料,得知华北沦陷后,刘为了生存,曾在京津(甚至“满洲国”)“粉饰太平”的报刊上“大展才华”,从而得出作为小说“天才”,他虽不写“大东亚共荣”,但却“气节欠佳”的结论。真相如何呢?请看《品报》上的“最新披露”:“记得敌伪时代,满洲有什么作家协会,打着‘访华’亲善的旗号,到天津来访问他。那时他正住在旧英租界一个小二层楼上,他的屋门上边有一个小洞,谁去见他,他总要开开小洞看看,当他从小洞中接到‘满洲作家协会’的名帖时,他愤然的把名帖一扔,从洞门口说:什么叫作家我不懂得,对不起!说罢‘呯’的把门一关,拒绝入内,这些位‘兴亚文学’的斗士败兴而返,到北平以后,在一个座谈会中,大发牢骚说:我们这一些爱好文学的朋友,到天津去拜访华北的小说家刘云若先生,却遭享以闭门羹,不予延见,这在‘满华文学交流’上,是不胜遗憾的!但是遗憾尽管遗憾,云若却一泄积愤了。……当时还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负有使命的日本人,跑到北平一个很有名气的老牌小说家那里去买稿。这位老先生说:我的稿子可得要八块钱一千字(当时稿费最高的不过五元钱),这个日本小鬼立刻答应,某小说家自以为很得意,但是事后这个日本人却说,我们满想出二十元钱,大大的干活,中国人才要了八块钱,所以,八块就八块罢!可是当时日本人虽出偌许稿费,却买不到刘云若的小说。”①马克吐冷:《记刘云若》,《一四七画报》第241、257、258、259号,1948年5—7月出版。转引自《品报》第24期,2013年10月1日出版,第6—11页。

又如,许多史料上讲刘云若有“烟霞癖”,每每大烟抽足方才“文思泉涌”,而且此等嗜好伴随终生,其英年早逝便与此有直接关系。但《品报》的“最新爆料”却是这样的:“云若以小说家而现身说法,那要以天津戒烟大会的那一幕最生动。天津的潘骏千医学博士为了拯救黑籍同胞,自费创办戒烟医院,而在禁烟节那天,开了一个大会,这里边安排了一个最精彩的节目,是‘现身说法话戒烟’,主讲这个题目的就是刘云若!他以个人自身经历现身说法,把抽烟人的那点骨头,形容得淋漓尽致,活脱小说家章法。后来,他在《一四七》上写了一篇《现身说法记戒烟》,说:‘抽烟的人,当辗转反侧的时候,骨头像一条蠕动的虫,在一骨节一骨节的蠕动。’一位大律师看了这篇文字击掌不止,而这时以后的刘云若,好像获得了新生奋然而起。”②同①。

再如,此前我们从史料上认定,刚“出道”的刘云若因不满《北洋画报》老板冯武越的“盘剥”,曾“拂袖而去”转投《商报》,并从此与冯心生芥蒂。对此说的颠覆也是来自《品报》所刊刘氏的“夫子自道”:“余与武越,交道至深。相处四年余,北画虽颇得益于余,而余作事精神,立身矩度,以至关于美术之修养,皆受教于武越。至尽负虚名,能自立,反本追源,不得谓非武越造就之功。然当时余方少年,荒荡不循常轨。武越相爱甚厚,循循谆谆,且多曲谅。其后以小人媒孽其间,余乃辞出北画。然武越犹屡驰函,谓暂离终聚,吾弟莫付北画于度外也。民廿一,余在平与武越时见。武越挽复归北画,以图中兴。因余辑北画时,期销九千,自易人后,销路减三分二矣。余以种种关系,仍辞不就。又翌年,武越访余于家,谓北画将出兑于人,余甚愕,以北画为武越十年心血所毓,何忽弃之?武越咨嗟曰:‘今销路不及二千,维持已难,而主之者恋栈不去,振作尤难。惟有出脱,以免亏累矣。倘吾弟在,何致于此!’余闻言甚愧,而无言以相慰也。今武越遽归道山,余歉仄之怀,久欲得当补过以报知己者,兹已不可复得。呜呼哀哉!今于武越开吊之日,谨发私臆为联,以抒悲怀,工拙良不计也。昔时久庇幈幪,座上三千,受恩推我最,春风夏雨,推食解衣,复道义相磋,愆尤相谅,灯火画楼青,常闻温语良箴,朋欢外别有情如家人骨肉,回首百年身,五夜追思,于公独深知己感;兹生积□罪戾,心头亿万,只悔负君多,一暴十寒,吐茵骂座,更艰屯不共,趋走不终,肺肝泼墨黑,而今立身处世,本源中翻得益于良友楷模,空怀没齿恸,九原难起,哀我永作负恩人。”③刘云若:《拜挽冯武越先生》,《天风报》1936年5月3日,转引自《品报》第7期,2010年11月1日出版,第67页。

从以上诸例可以发现,《品报》在史料上的深挖细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刘云若。这里有新料,有新说,更有颠覆。2016年《品报》编辑人之一张元卿博士的刘云若研究新成果《刘云若评传》[9]的杀青,就得益于这些深挖细作之功。

此外,在《品报》存在的七年间,其对刘云若生年的考证④侯福志:《刘云若生于辛丑年》,见《品报》第11期,2011年5月1日出版,第40—41页。、对朱贞木序跋的评说⑤顾臻:《朱贞木序跋琐谈》,见《品报》第2期,2010年2月1日出版,第9—10页。、对还珠楼主生平的补白⑥顾臻:《一个有抱负的青年》,见《品报》第7期,2010年11月1日出版,第60—62页。、对姚灵犀作品的厘清⑦陈存仁等:“姚灵犀小辑”,见《品报》第12期,2011年7月1日出版,第5—31页。、对陈慎言交游的考定⑧顾臻:《陈慎言著述交游略考》,见《品报》第15期,2012年1月1日出版,第50—54页。、对月明楼主史料的发掘①张元卿:《月明楼主之谜》,见《品报》第13期,2011年9月1日出版,第48—49页。、对徐剑胆作品的钩沉②刘云、王金花:《徐剑胆生平及作品考述》,见《品报》第15期,2012年1月1日出版,第72—85页。、对赵焕亭家世的探究③陈万华:《赵焕亭的家世与创作》,见《品报》第21期,2013年1月1日出版,第46—49页。,等等,无不拔新领异,脱俗超凡。

三、推出了“北派”通俗文学名家身世及作品研究的突破性成果

1991年张赣生先生曾在其著作中称:“在民国武侠小说的鼎盛时期,可以与“北派四大家”一较短长者,除了朱贞木,就只有徐春羽。1942年,《立言》画刊登过一则广告,曰:‘三名武侠小说家近著三武侠小说’,列在第一位的就是徐春羽,以次是还珠楼主和白羽,并特别声明:‘三君均为第一流武侠小说家’,可见徐春羽当年的名气的确不小。”[3]311但就是这样一位几近与“北派四大家”齐名的作家,我们此前对其生平的了解,却微乎其微。1987年冬末,笔者曾随张赣生先生赴京拜访同为民国“北派”通俗小说名家的耿小的。据耿老讲,徐氏出身中医世家,当年在京津小报界非常活跃,然而1949年前后突然不知其终。1950年的某日,耿老偶然在北京西直门一家百货店见其卖货,但上前打招呼时,他却突然跑了,此后便杳无音信。在综合耿老回忆及其他史料的基础上,资料积累“花费了约三十年的时间”[3]365的张赣生先生,最终也只能得出徐氏生平如下:“徐春羽(约1905—?),北京人。据说是旗人。他通医术,曾开业以中医应诊;四十年代至天津,自办《天津新小报》;五十年代初,曾在北京西直门一家百货商店当售货员。其余不详。”[3]311此后,其他研究者在涉及徐氏生平时,基本未出其右。

转机出现在2010年夏天。《品报》“掌门人”王振良④王振良现为天津《今晚报》副刊部主任,天津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天津“问津书院”理事长、“问津文库”主编,同时兼任多家民间读书刊物的执行主编。先生于考索史料时,无意中发现了徐氏的生平线索,于是他经过近两年辗转的“田野调查”,走访数位徐氏亲友,历经数次“山重水复疑无路”,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其考证成果证实徐春羽的真实生平如下:“一是籍贯,应是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武进区)”,“徐春羽生于北京的可能性,现在看来也几乎没有”,“更与旗人云云无涉”。“二是生年,徐春羽诞于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十月二十一日(1905年11月17日)。”“三是卒年,笔者采访所获线索无法得出准确结论。徐传藻说,其大伯徐春羽1949年后在北京开诊所,‘镇反’时被逮捕入狱,后因病保外就医,然为其续弦吴氏(著名的北京‘灯笼吴’之女)所不容,走投无路之下重回监狱,未久即病死狱中;又说徐春羽住大乘寺19号,吴氏住武定侯胡同。徐春羽五妹徐惠英则说,徐春羽解放后被捕,死在北京某模范监狱。而据《许宝蘅日记》,解放后较长一段时间,许宝蘅与徐春羽交往频繁,许家的人遇有头疼脑热等,多请徐春羽到家诊治。然自1957年8月16日‘春羽来为宴儿复诊’之后,许家虽然仍是病人不断,但徐春羽在日记中却突然失踪,因推测其被捕在此后不久。至于徐传藻所云‘镇反’恐不确切,很可能是‘反右’。徐春羽之病逝,或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四是生平,……徐春羽抗战前在天津市教育局工作,其间曾安排三妹淑英在天津的学校教书;徐春羽的住所在今天津市河北区的平安街上,紧邻平安街与进步道交口的王占元旧宅(今已拆除);徐春羽兴趣广泛,多才多艺,通医术,精书法,会评书,善烹饪,尤其喜欢票戏,常找艺人(包括翁偶虹)到家中交流。又徐春羽嗜麻雀战,每有报馆催稿,辄嘱牌局暂停,提笔疾书以应,然后又继续打牌。”“五是后人,徐春羽有一子二女。长女徐小菊,1949年随四野南下,现居赣州;次女徐小羽,退休前在北京市海甸小学(原八一小学)教书;长子徐××,已去世。又据《许宝蘅日记》,徐春羽之子女有名小龄、小迪者,徐小龄或即其子,徐小迪或即徐小菊。”⑤此节引文均见王振良:《徐春羽家世生平初探》,载《品报》第32期,2015年10月1日出版,第2—9页,引文中的注释均被删除。又见《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24—27页。

至此,徐春羽的生平我们得以获知全貌。此文于2015年在内部发行的电媒《品报》①王振良:《徐春羽家世生平初探》,见《品报》第32期,2015年10月1日出版,第2—9页。及公开发行的纸媒《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0]刊出后,在业内引发极大反响,认为是填补了目前所知史料之空白,且是“北派”重要作家生平研究的突破性成果。

说罢徐春羽,再来看还珠楼主。嗜武侠小说及戏曲者,皆知还珠是神怪武侠小说大宗师和著名戏曲作家,其所构建的卷帙浩繁的“蜀山系列”与推陈出新的“尚派名剧”,至今仍散发着熠熠光华,无法逾越。殊不知,他在随笔、杂谈、小品文(姑且总称之为“散文”)等方面的造诣也是了得。除《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武侠名篇及《汉明妃》《花蕊夫人》等戏曲佳构外,他的系列“散文”《还珠楼丛谈》更是为世人展现出了“神怪”“氍毹”之外的另一番“世俗”新天地。其内容涉及的“史事、技击、书法、篆刻、诗词、美食、茶道、命理、编辑等”,不但“可作为其武侠小说的篇外篇来读”[11],而且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神人”还珠楼主迥异的“食人间烟火”的李寿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起码在2012年以前我们还是很模糊的。此前研究者只知还珠在创作神怪武侠的同时,还写有大量京剧剧本和“散文”,甚至对其剧本创作成果和成就的了解要远远超过这些“散文”。将还珠“散文”大量挖掘推出且让众人观之一惊者,恰恰是《品报》的具体“操盘手”之一顾臻先生。

顾臻者,京华人氏,乃“学术研究”体制之外的通俗文学“非典型专家”、著名武侠小说收藏家。据其自述:2009年“津门论剑”会后,他受徐斯年教授之托,“详叙《江湖奇侠传》民国版本源流”,于是“凡周末无公干,即埋首国家图书馆中,查阅原始连载文本信息。当其时也,忽于馆中发现藏有一九三零年代《天风报》胶片。念及还珠楼主曾主编《天风报》副刊《黑旋风》,何妨一阅其编辑内容,或可略解目枯之劳。遂于便中稍作浏览,岂知竟迭见署名还珠楼主之《还珠楼丛谈》,文辞或古茂或清丽,内容则奇谭怪事、稗史轶闻,读来饶有趣味,内容可与十几年后之上海《茶话》杂志所载者互补。后更发现其《征求青藏番族志》一文,述其孤身徒步考察甘肃、青海两省山河形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由是继续努力深入发掘。迨至二零一二年岁杪,累计收获《还珠楼丛谈》七十六篇、武侠小说佚作《紫电青霜》连载一百三十一期及还珠楼主所撰代邮、京剧剧本等佚文多篇,还珠楼主早年生平之空白终得以约略充实”②顾臻:《〈还珠楼主散文集〉序》,见《品报》第29期,2015年1月1日出版,第45—46页。。2012年2月1日,顾臻将这些成果中的大部分内容,以《琴雨箫风斋随笔·读〈天风报〉札记》之栏目名,于《品报》第2期开始连载,至2014年1月1日《品报》第25期载完,共得文字10万有余。旋即他又与还珠研究专家周清霖先生联手,补入还珠散佚的《微笑集》《文剪集》,以及散杂文、小品、书简、代邮等文字,最终编成20余万字的《还珠楼主散文集》,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于2014年10月公开出版。“这些文白相间的生活人生之剪影速写,不仅为读者留下了可供欣赏的古朴清新、简洁灵动之作,也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还珠楼主及其武侠世界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材料。”[12]同时也为还原还珠一生真实完整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事实依据。而这些填补空白的史料的刊布,恰恰是因为有了《品报》这个平台。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品报》连载的诱惑与推力,顾臻是否还能坚持历经三年的冷案枯坐、披沙沥金,并最终取得如此突破性之成果。

如果说作为“体制外学者”的王振良与顾臻能够取得上述成就,尚赖之于早年的“中文系”素养、历年训练有素的文史磨砺及二人均为《品报》编辑之优势,那么下文说到的“退休工人”胡立生先生对郑证因研究的“里程碑”式贡献,则完全是《品报》扶持和“倒逼”的结果。

民国武侠小说“北派四大家”中,还珠楼主、白羽、王度庐凭借后人与相关研究者之互动,近年不但分别推出了他们的武侠“全集”或“选集”,而且学界在此基础上对这三大家的研究,目前亦呈方兴未艾之势,成果迭出。与之相较,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技击“功夫”均尚高一筹的郑证因,却没那么幸运。其原因一为郑氏作品卷帙浩繁且散见南北书肆与报刊,历经沧桑难以搜罗;二为郑氏身后无嗣,无人张罗奔走钩稽编纂之苦差;三为作品再版不多,研究者难窥全貌而无以下笔。或许应了“否极泰来”之说,也许冥冥之中有“贵人”相助,2017年郑氏终于“走运”。其标志是,继年初42卷近90部的《民国武侠小说典藏文库·郑证因卷》[13]公开出版后;4月,一部辑录、考证郑氏武侠的学术专著《郑证因小说经眼录》[14]也已杀青。而这两部成果的出现实乃端赖一人—此前身为退休工人而今已被称为“民间学者”的胡立生先生。前者是他的多年收藏;后者是他的研究专著。

与胡立生先生相识,是在十余年前的一次贺岁书签售会上。那天,他在几位签售者中找到笔者,自称工厂老工人,喜欢郑证因与白羽的作品,并将其藏书屋命名“因羽斋”。这本不为奇,中老年读者中嗜读此二人小说者,并非鲜见。但他后面的一句话却让笔者瞠目结舌—“我已将郑证因的武侠小说基本搜集全了。”就在笔者将信将疑间,他有如“报菜名”般将郑证因的90余部武侠书名说了一遍。1990年笔者参与编撰《中国武侠小说辞典》[15]时,曾负责郑证因及其作品词条的撰写,当时跑了京津几家图书馆,也才看到其20余部作品,不及全部的三分之一。但即使如此,笔者已深深叹服于郑氏小说中的帮派争斗和技击场面,并曾撰文《技击小说首席代表郑证因与〈鹰爪王〉》[16]予以评介。胡先生说他正是看到此文,方才“慕名”寻找“弟兄”一起切磋“郑氏武学”的。从此,我们成了“武林同道”。

之后,胡先生来到寒舍,以录有百余种郑氏武侠小说封面的U盘相送,并在交谈中讲到,他搜集郑氏作品始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天津有几家“鬼市”,每当天蒙蒙亮时,便有人偷着卖各类旧武侠作品,从此,他便与“鬼市”结缘,而且足迹从天津走向全国,将郑氏作品几近收罗齐全。当时笔者提出最好能将郑氏书目列表并进行真伪及出版年代的考辨,他答应一试。不久,胡先生应邀出席“津门论剑”会议,其发言便是郑氏武侠谱系。会后,《品报》编辑王振良等“希望胡先生能对所藏详细提要,并附录有关序跋和章节目录,以便于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此亦《品报》所刊《因羽斋郑证因作品过眼录》诞生之缘起”[17]。再不久,在《品报》的直接“催生”下,他的这组郑氏作品系列考证文章便在《品报》第3期上开始连载了,直至第8期方结束。不久,他送来一本自制的《郑证因作品过眼录》,笔者看后建议内容的结构顺序作一些调整。最终,一本27万字的《郑证因小说经眼录》在2017年4月公开出版。阅罢全书,笔者对其“突破性”感触深者盖有四端:一曰涵盖性强,据相关史料统计,郑氏一生共撰武侠小说90余部,而此书所收署名“郑证因”作品竟高达110部,可谓目前郑氏武侠之大全;二曰原创性强,书中所录所考均以“因羽斋”所藏郑氏作品为底本,独家版本加上独家所论,革除了目前此类文章中或多或少的人云亦云东拼西凑之弊;三曰辨伪性强,郑氏武侠当年广受欢迎,因此坊间伪书杂陈,对此胡先生凭借独特“眼功”加以考辨,言之有据,辨析清晰;四曰资料性强,书中所录郑氏武侠名录、简介、序跋、弁言、前言、小启、目录、考辨、评论、书影、版权页、书外话、修(校)一览表、连载一览表、出版社一览表等,详尽齐全,查考方便,实乃一部郑氏武侠大辞典。

作为北派武侠小说重要作家之一,郑证因是“幸运”的,在沉寂了一个多甲子后,在2017年终于重出“江湖”。从郑证因的“幸运”也可看出,《郑证因小说经眼录》的公开出版,虽端赖于胡立生先生的经年努力,但若没有《品报》这个平台和其编辑的“催生”,胡立生先生恐怕只能成为民间收藏家,很难保证他会有郑氏版本研究这一“突破性”成果,可以说,《品报》完成了胡先生从“民间的藏家”到“民间学者”的建构,见证了他的转型。正是因为有了《品报》的“倒逼”,胡先生“幸运”了,郑证因“幸运”了,民国“北派”武侠小说也“幸运”了。

除王振良、顾臻、胡立生三位先生外,近年来,借助《品报》这个平台,“北派”研究团队其他成员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这其中有代表性并被付梓成书者,如张元卿的《望云谈屑》[18]、《云云编:刘云若研究论丛》[19]、《刘云若评传》[9];倪斯霆的《旧文旧史旧版本》[20]、《还珠楼主前传》[21]、《旧报旧刊旧连载》[22];侯福志的《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23]、《沽水旧闻录》[24]等,均属民国“北派”通俗小说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因限于篇幅,笔者于此不再赘言。

[1]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4]王振良. 序[M]//倪斯霆.旧报旧刊旧连载.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7:2.

[5]张赣生. 中国武侠小说的形成与流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2(4):38-45.

[6]徐斯年.梦魂驱铁骑 孤剑下昆仑—王度庐及其“鹤—铁”系列侠情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2):95-111.

[7]徐斯年.王度庐评传[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8]孔庆东.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张元卿.刘云若评传[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10]王振良.徐春羽家世生平初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2(4):24-27.

[11]周清霖,顾臻.还珠楼主散文集[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4:封底.

[12]李观鼎.序二[M]//还珠楼主散文集.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4:11.

[13]郑证因.民国武侠小说典藏文库·郑证因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14]胡立生.郑证因小说经眼录[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

[15]胡文彬.中国武侠小说辞典[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16]倪斯霆.民国时期天津通俗小说创作与出版史话(三)[J].通俗文学评论,1998(3):101-103.

[17]王振良. 序二[M]//胡立生.郑证因小说经眼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6.

[18]张元卿.望云谈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19]张元卿.云云编:刘云若研究论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

[20]倪斯霆.旧文旧史旧版本[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

[21]倪斯霆.还珠楼主前传[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22]倪斯霆.旧报旧刊旧连载[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7.

[23]侯福志.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

[24]侯福志.沽水旧闻录[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石 娟)

The Publication ofPin Bao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ies of North School Popular Literature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NI Sit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Digest of Books and Magazines, Tianjin Institute of Publishing Research, Tianjin 300020, China)

In light of the fact that the excav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South School popular literature outweigh that of the “North School”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ear,Pin Bao, an independent electronic journal began its publication in 2010, and has been dedicated to collect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North School” popular literature. For seven years, the journal has made breakthroughs in the in-depth collection of lifetime records of the “North School” popular literature writers, and the studies of life experiences and works of the famous “North School” authors. Based on an in-group source and perspective, the author reveals the stories about the publication ofPin Bao, and makes an objective comment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journal, and the author also sorts ou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results of the “North School” popular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Pin Bao; Republic of China; popular literature; historical literature; North School; South School

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7)05-0013-08

10.16217/j.cnki.szxbsk.2017.05.002

2017-06-20

倪斯霆(1961—),男,天津人,编审,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

倪斯霆.《品报》的创办及对民国北派通俗文学研究之贡献[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4(5):13-20.

猜你喜欢
北派生平民国
傅忠诚教授生平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华锺彦两派兼综的词学主张及其对现代词学的贡献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曾巩生平
包何生平考述
竹笛曲《五梆子》的演奏阐释
泼尽水墨是生平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