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新闻专业个人能力培养探究

2017-04-13 09:09沈天舒赵佳丽
惠州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院校专业教师

沈天舒,赵佳丽

地方院校新闻专业个人能力培养探究

沈天舒,赵佳丽

(惠州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惠州 516007)

新闻专业的学生很难到媒体工作已成为困扰我国当前新闻教育的一大难题。而作为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生源质量、实习平台等均不如名校的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进传媒工作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只有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通过创新师资培训路径,拓宽学生实习平台,更新学生就业理念,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本领,才能真正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地方院校;新闻专业;个人能力

新闻专业的学生很难到媒体工作已成为困绕我国当前新闻教育的一大难题。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各类新闻传播从业者50多万人,其中从新闻传播院、系毕业的人员为3万多人,仅占新闻从业人员总数的6%左右[1]6。而作为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生源质量、实习平台等均不如名校的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进传媒工作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又如何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文章试从地方院校新闻专业学生毕业与很难到传媒界就业这一现象作为“切入点”,以传媒界就业需求为“落点”,分析目前地方院校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教育途径,提高新闻专业学生个人能力,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

一、现状分析

(一)新闻专业争相办,师资力量跟不上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媒体就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多,客观上推动了我国新闻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新闻教育发展过快,粗放式的扩张使毕业生供大于求,许多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却赶时髦一般依然瞄准新闻教育这块蛋,而且还有继续扩大规模之势。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新闻专业师资不足,从全国地方院校新闻院系的情况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不少讲授新闻专业课程的教,有的从中文有的从其他学科转过来。很多年轻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新闻实践,自己都难胜任教学工作,更谈不上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新闻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性是新闻人才培养的一个鲜明的专业特色,很难想象,一群从未在媒体工作过的新闻专业的教师,能培养出深受媒体欢迎的学生。这就犹如一位从未上过战场的教官,只能是纸上谈兵。新闻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验,即“双师型”教师。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教师,有媒体实践经验的人,基本上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曾指出:“如果做新闻教师,30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然而,在高校实践中,唯学历论,抬高了教师学历门槛,使高校从媒体引进人才的难度加大,尽管有不少有着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媒体人有意来高校从事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但因为他不时工作量大,没太多时间进行学历的再深造,大多只拥有本科学历,加盟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成了他们难以企及的事。

综观国外新闻院校,非常重视教师的新闻实践背景,在美国一大学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大部分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很重要,而不是博士学位才是聘任一位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1]48。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认为,作为新闻学院的教师,不一定强求博士学位,但是必须要有较好的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他们的老师都是一些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长期从事实际工作的、有业绩的新闻工作者。同时,他们还要求新闻任课教师有较强培养学生的能力,要能在大量的新闻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中,非常具体地、细致地、个别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与辅导[1]13。国外新闻院校这种起用“双师型”教师的做法,的确值得思考和借鉴。

(二)媒体需求多样化,学生能力跟不上

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变革,人们生活节凑的加快,改变了受众的生活习惯和阅读习惯。最明显的是报纸早早进入了厚报时代,并且受新媒体的冲击,纸媒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媒体融合成为媒界探索发展的路径之一,微信等新媒体成了人们快速、随时的阅读、交流方式。人们了解新闻,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新闻报道,深度的、权威的、引导式的新闻解读越来越受受众欢迎。

传播环境的改变和受众需求的变化,使得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促使媒体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媒体为了赢得受众,不能仅仅是作简单的时政报道,很多媒体为了办好财经版、法律版、体育版等专业性强的版面,以获取更多的受众,也就要相应地招收了一些相关的专业人才,这就是目前不少新闻单位很少招收新闻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招收哲学、法律、经济甚至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新闻专业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的现象在传媒界反映明显。而非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缺的多是新闻的基本知识,当他们花一定时间学会了以后,就能快速掌握新闻操作的要求,很快上手,这样一来,这类学生本身有他们的专业优势,如果还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他们的后劲立马就表现出来了。相反,如果新闻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没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又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为依托,开始时虽然上手快,但时间一长,后劲就不足了。

在此背景下,没有其他相关专业背景的新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媒体工作的越来越少。加上高考扩招后,名校毕业生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这对于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无异于雪上加霜。当然,反过来讲,不能说新闻专业的学生就一定不能胜任媒体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一些创新型和有良好的功底的新闻专业的学生进入媒体后,不仅在专业版块可以担纲,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做得风生水起,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人才。

就地方院校而言,新闻专业的师资、设备、生源等方面明显不如名校,一方面,因地方院校新闻专业老师偏理论而缺少业界经历,学生在校期间获取了一定的新闻理论知识却缺乏动手能力。甚至有人说,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会写新闻报道,这虽说有失偏颇,却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的现状;另一方面,新闻专业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社会知识,短期内很难适应业界岗位的要求,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和情况下,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在竞争中赢得到媒体工作的机会。

二、路在何方

如何创新地方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地方院校只有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改变等方面入手,为社会输送有用方才。

(一)创新教师培训路径

作为地方院校,要办好新闻专业,一定要确立以业界需求作培养“落点”,业界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就目前业界对新闻人才的要求看,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新闻理论知识和厚实的写作功底,还要具备新媒体运作的一些基本技能,具备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和新闻发现能力以及对新闻未来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基于新闻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操作性强的专业要求,地方院校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有一支既懂新闻理论,又有媒体经验的师资队伍。国外新闻专业教师80%有业界经验,而我们有业界经验的教师不到20%,尽管有不少地方院校尝试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业界精英来上课或开讲座,以弥补高校教师知识的不足。但基于业界人士有各自的工作,加上管理上的难度,他们在地方院校新闻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加强对教师业界经验的培圳。

目前,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教师偏理论型,有业界经验的不多。可以想象,应用型专业由从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有多少竞争力。而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无论是应用型还是非应用型专业,都是以到名校名师门下做访问学者为主要途径,解决的问题仍是理论上的。因此,应创新教师培训理念和途径,改变一谈到培训就是到名校名师手下做科研的传统方式,结合新闻专业为应用型专业的特点,以专业教师不定期轮流到媒体工作一年或半年,把岗位实操学习作为培训内容,比如以写稿量、编稿量,好新闻、好版面、好标题获奖多少等作为实操成果替代科研论文发表,以在业界工作业绩替代科研成果作为考评标准。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就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提出: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2]。《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也为这一路径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拓宽学生实习平台

新闻专业学生到大众媒体实习,是我们传统的实习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东西。然而,学生实习大多是利用假期,实习时间有限,还有,需要实习的学生多,媒体能接纳的学生有限,通过这一途径让学生获取实践经验相当有限。而且媒体没有义务,也不太愿意接收没有实操能力的学生实习。尽管有的高校与媒体联手,建立长期稳定的准记者实习基地,借助媒体力量,让新闻专业学生有计划地得到业界学习的机会。这是可取的做法,但这样做,从新闻专业的学生数量看,受益的只是少数,远远达不到《意见》对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关于“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2]的要求。因此,想要让绝大多数新闻专业的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机会,我们也应改变学生只有去大众传媒才能实习的思路,立足自身优势,把目光重点放在各自高校传媒的身上,着力打造好高校传媒这一实习平台。

身边人、身边事的报道,更能彰显新闻的接近性,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共鸣,在实践中学到东西。据调查显示,早在2008年,福建农林大学报名加入传媒类学生组织人数约1100人;每年约有1000名在校生从事传媒工作[3]。大学生参与高校传媒不仅在一定程度缓解了高校传媒的运转压力,为高校传媒注入了新的活力[4]。可惜的是,高校传媒这一实习平台,基本上被忽视,其作用没得到很好的发挥。究其原因,一是高校传媒是小众媒体,难入师生的法眼;二是负责高校传媒的人,基本上是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本身没有太多的媒体经验,很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

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校传媒拥有校报校刊、广播、网络新闻、电视台、微信平台等新老媒体,其媒体功能与大众传媒并没有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高校传媒信息源和受众群都是以本校师生为主体。并且,门类较齐全的各种校园媒体,能让学生学到以后到不同媒体工作的经验。

综观美国的新闻教育,高校传媒就是本校学生一个重要的实习阵地。比如密苏里大学,它的学生都要到学校媒体实习,学校媒体既有专职人员,也有教师兼职。日常工作则完全是由专职员工、兼职教师和实习学生完成。学生学到了一定度程度,会选择进入更高层次的社会媒体实习,特别是到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的大媒体中实践,同时也开始寻找和确定自己的工作岗位[1]10。

针对我国目前高校传媒的现状,要让它真正发挥地方院校新闻专业学生重要实习平台的作用,必须创新高校传媒的运作理念。

1.确立高校传媒专业技术人员身分

目前我国高校传媒基本上统归学校宣传部管,运作大多和行政工作混合在一起,特别是地方院校,负责高校传媒的人专职的很少,大多既要负责高校传媒的工作,又要负责其他事务性工作,使负责高校传媒的人很难全身心做好传媒工作。

而高校传媒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的工作,它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也明确规定:高校的专职编辑、记者是高校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诸多原因,高校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人员”身分没有得到确认,高校传媒的从业人员大多被认定为宣传部的行政人员。这样一来,高校传的从业人员一方面为行政事务缠身,另一方面因没有职称上的晋升空间而对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缺乏动力,极大削弱了高校传媒的媒介影响力。因此,把高校传媒从业人员从行政人员中剥离出来,确立他们专业技术人员的身分,对提高高校传媒的办媒质量,很有必要。

2.整合高校传媒资源

设立由学校宣传部领导下的新闻中心,把学校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校园新闻网、微信平台统归新闻中心,整合新闻专业的摄像、剪集等技术设备到新闻中心,把高校传媒的新闻中心打造成一个集新老媒体新闻采集、编辑、制作、剪集、发布为一体的信息港。

整合新闻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中心熟悉新媒体技术的技术人员,把他们到新闻中心对学生进行新闻专业知识培训和技术支撑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进行必备的考核内容,并作为应用型专业教师参加实践能力的考评内容。这样,既利于教师在兼职中理论联系实际,打造“双师型”队伍,又让学生受益。

通过整合高校传媒的从业人员、新闻专业的教师、熟悉新媒体技术的技术人员三方面的力量,三位一体,把高校传媒新闻中心打造成地方院校新闻专业学生的一个实习基地。新闻专业的学生大一、大二必须到高校传媒新闻中心实习作为他们实习的必修内容,并以发表稿件数量多少、质量高低,作为学生实习考评的量化指标,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学中练,练中学,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实操能力。

(三)更新学生就业理念

新闻专业进入媒体工作难怎么办?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更新就业理念,特别是优势明显不如名校的地方院校,应把学生就业的渠道延伸到更广阔的与新闻相关的领域,即进入与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非传媒单位工作,鼓励和引导新闻专业的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整个传播环境,催生了新兴媒体和新兴职业的诞生,除正式的传媒单位外,传统的、新兴的传播行业,都需要有新闻专业背景的人才。比如企业内刊、电化教育、网站、广告策划等方面,与传播相关的领域都可以作为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认为,新闻院校可分别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给新闻单位培养适用的新闻人才,一类是给其他单位培养“泛媒体”人才。给新闻单位培养的人才要更专一些,而给“泛媒体”单位培养的人才可更“杂”一点,除具备一定的采编能力之外,在摄影、广播电视、公关等方面的技能都要掌握,因为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泛媒体人员往往是多肩挑的,因此尽可能“一专多能”。基于师资、设备、生源、实习条件都不如名校的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有必要把培养“一专多能的”的“泛媒体”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重点和方向,在课程设置、实习方向、培养思路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多元化培养学生的技能。而高校传媒兼有纸媒、广播、电视、网站、微信等,更利于学生多技能的培养。

总之,作为地方院校,只有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技能,才能培养出真正受社会欢迎的新闻人才。

[1]詹碧澄.当代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2017-05-20].www.gov.cn 2015-11-16.

[3]郭联凯.高校传媒发展现状与管理对策分析[J].新西部,2009(20):171.

[4]沈天舒.高校传媒的优势及整合[J].汕头大学学报,2010(4):77-81.

Cultivation of Personal Abilities of Journalism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SHEN Tianshu,ZHAO Jiali
(Journal Editorial Office Huizhou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China)

It has been a big problem for China’s journalism education as graduates of journalism can hardly find a job in the media.Local colleges have inferior conditions in terms of faculty,teaching equipment,enrollment of the student performance,practice platform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famous universities.The graduates of journalism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even fewer chances to work in the media.In this case,based on their own reality,by innovating ways of teacher training,by broadening student’s practice platforms,and by renewing their mentality of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them to be good at many things and expert in one specialized filed,local colleges can really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 in employment of the graduates of journalism in the job market.

local colleges;journalism;personal abilities

G642.0

A

1671-5934(2017)05-0069-04

2017-05-25

惠州学院教研教改项目(JG2013021)

沈天舒(1965- ),男,湖南湘乡人,编审,研究方向为高校传媒,E-mail:gdhzsts@163.com

【责任编辑:孙 健】

猜你喜欢
院校专业教师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最美教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师如何说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