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选择:“术”VS“道”
——基于陕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调研

2017-04-13 08:37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媒介专业教育

骆 欣

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选择:“术”VS“道”
——基于陕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调研

骆 欣

新闻传播类专业属实践性学科,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提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重视媒介技能培养已成为各高校教育改革的不二选择。文章以陕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调研为契机,中美新闻教育比较为背景,结合当下传播语境,分析比较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中的“术”“道”之争,指出“以道驭术”才是王道。

新闻传播教育 术 道 以道驭术

信息社会中媒介组织和媒体人的作用举足轻重,其横向影响力和纵向穿透力已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可。媒介犹如社会系统的神经网络,既感受外界刺激,也在进行社会环境的监控。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转离不开媒介系统的健康运行,而媒体人在整个媒介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为了培养优秀的媒体人、保证媒介系统正常发挥社会期望的功能,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责无旁贷。

各高校在教育模式及人才培养目标认知上存在两种声音。其一基于“科学主义”立场,强调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主张广开渠道来强化实践教学,针对性地提升学生采、写、编、评、摄等专业业务能力,突出“应用”,笔者称为重“术”型模式;其二基于“人本主义”立场,强调学科的人文属性,主张通过扩展知识广度与深度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人文关怀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可称之为重“道”型模式。

重“术”的现实: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

自上世纪末,随着市场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媒介融合愈来愈明显,越来越多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纷纷导向实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人才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99级新闻学本科生增设“网络传播方向”课程,培养专门针对网络媒体工作的新闻人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则注重培养双语新闻人才;财经类院校开设经济新闻方向,体育类院校培养体育新闻记者。而地方院校、新建本科院校更是在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平台搭建上大下工夫,着重培养学生的媒体从业技能,来保证就业率。

2013年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新闻院系的办学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研。经过我们对陕西省52个专业布点的调研发现,强调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了办学的指导思想。例如在调查“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项中,各高校反馈的四个主要问题:(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急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课程结构急需调整,公共课学时所占比例过大,挤压了专业课学时。(3)实践环节无法保证。(4)经费投入有限,实验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这些都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有关。

在这种重“术”的教育指导思想下,陕西省内的新闻传播专业划分越来越细。根据调研结果,陕西有两所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西北大学2011年开始招生,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开始招生),西安交通大学则开设了企业传播专业。重“术”思想最明显的表现是课程设置的调整,专业基础课比例大幅压缩,史论课程合并甚至取消,而专业应用方向课程则不断增加,从新闻摄像到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从纪录片理论与实践到灯光照明、互联网编辑、播音主持,可谓应有尽有,以适应不同的媒介传播岗位需求。为了这类课程能正常开设,实验室的硬件投入和实习基地建设必不可少。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陕西省27所高校共建新闻传播类实验室122间,仪器设备总值约8184.6万元,实习基地168个。其中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北政法大学设立的“现代传播实验中心”,于2008年获批成为陕西省教育厅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最后还有师资结构的调整,“双师型”是专业师资建设的目标,部分院校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甚至要求教师到相关新闻单位挂职锻炼。

但是,重“术”的教育模式是否就是新闻传播类专业改革发展的最佳选择呢?2015年12月初,这样的一则新闻被各大新闻网站推送,四川广元一名纪委干部遇车祸去世,工作16年存款2200元。无一例外,“存款2200元”“30多万房贷”“银行催款”都在新闻标题被强调。当然,这样的报道很具有正能量,但是一味渲染就很容易给受众传递一个观念:存款、负债的多少,甚至有无存款是评定干部优劣的标准。这显然太过偏颇,与构建理性社会相去甚远。媒介是社会系统的晴雨表,如何客观反映、积极引导社会舆情,仅仅依靠“采、写、编、评、摄”等单纯技术层面的能力提升恐难达成。

“术”VS“道”:新闻传播教育的终极命题

中国的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始于中华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从1918年10月18日徐宝璜、邵飘萍为北京大学学生讲授新闻理论和新闻采访写作,至今已近百年。一般认为从价值角度讲新闻传播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初创期。受美国实用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提倡在注重知识与技能上快速培养实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上仿照美国模式。这与创办新闻传播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多为留美学者有关,如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徐宝璜,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汪英宾、黄宪昭①等。据统计在1932年—1933年,燕京大学新闻系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一共11人,仅出身于密苏里大学的就有6位,占55%②,而且密苏里大学校长Williams五次来华,美国新闻出版界协会会长格拉士、《纽约时报》著名记者高森、美联社社长诺伊斯等人都曾来华发表演讲。因此,重“术”奠定了中国早期的新闻高等教育基础。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新闻高等教育迅速清除了美国实用型教育模式的影响,紧跟苏联模式,转向重“道”,强调教化,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例如在延安整风中《解放日报》的系列文章以及改版实践就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新闻教育观,提倡“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点,批判“技术第一”的思想,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新闻高等教育又开始转向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功利主义改革之路。我国新闻媒体是“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经营”,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一方面担任政府的“喉舌”,一方面还要满足民众的知情权,新闻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摸着石头过河”。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形势下主流传媒的用人思想对新闻传播的专业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部分受访者认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完全满足媒体的需求。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大新闻写作、评论、报道的培养力度,让学生能尽快熟悉新闻业务,实习后才能迅速融入到新闻环境当中去。并特别强调,当前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应改变传统教育理念,除继续传授传统媒体相关的知识外,应加强对学生新媒体知识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新媒体实战性教学,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重“术”轻“道”,可以说是主流传媒的典型共识。

虽然实用型的人才培养观念源远流长,但批评之音也不绝于耳。被称为“记者摇篮”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风向标。复旦大学在2009年10月举办了一场“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来自世界各国及两岸三地80多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究机构负责人及学者、媒体同仁,以“媒介化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目标及对策”为主题开怀畅谈。其间就有不少学者表达了对新闻教育过度追求“与时俱进”的技术崇拜和工具理性的担忧。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不赞成技术至上的新闻教育改革取向,他认为传媒专业大学生不是“新闻技工”,理念训练比技能传授更重要也更有利于传媒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时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戴元光更是明确表示了对将学技术作为新闻教育首要任务的质疑。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提出,要警惕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三个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用化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简单化偏向,应对媒体技术变革的技术化倾向③。

“以道驭术”:新闻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1.“以道驭术”符合大学教育目的

《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的观点“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被广为征引。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更明确指出,大学是“研究学问之机关”,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更不是养成资格、贩卖毕业文凭的地方。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这些教育理念坚定地贯穿于他的办学实践中。例如在学科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按“学”与“术”分类规划组建学科。“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在他看来,学重于术,“学为基本,术为支干”,大学的发展重点应当是“治学”,高等专门学校的发展重点是“治术”。可见,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是泾渭分明。

新闻传播学科虽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但根基深扎人文,与自然科学也枝蔓相连。因此新闻传播教育特别是本科基础教育,应以通识为平台,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人文功底,科学的逻辑思辨能力。从职业长远发展角度而言,这些才是源动力,正所谓厚积薄发。不少媒体人反映: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上手快而后劲不足,这恐怕就是重“术”而轻“学”这一培养思路的反面例证。

2.“以道驭术”针对现实症结

媒介产业化市场化迎来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有偿新闻早不鲜见,年度假新闻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煽情主义泛滥,公信度下降,媒体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娱乐自己。先觉者们甚至已经在警示以防“娱乐至死”。于是,专业主义精神、传媒公共性、社会责任等又被重提,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教育也引起广泛重视。诚然,法律法规的威慑能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但是治本还在“道”的层面,内心道义和社会道德的无形约束无疑更为根本。

结语

媒介发展日新月异,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国内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大都已经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新闻传播教育之路。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纳入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内容之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为目标,才能适应媒体发展的新需要。而最为根本的,则是在新闻传播教学改革的思路上,坚持“以道驭术”的原则,在注重新闻传播技能培养的同时,重拾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注释:

①朱清河:《高校新闻教育的“道器”之辨》,《当代传播》2011年第1期,第109页。

②王媛:《民国时期新闻学课程设置的研究 (1912-1949)》,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3。

③朱清河:《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传播教育——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综述》,《当代传播》2009年第6期,第101页。

[1]张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新闻教育改革综述》,《中国报业》2013年第3期。

[2]朱清河:《实用型培养模式不是新闻教育改革的唯一风向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3]陈俊峰:《学徒制影响下的学院制:英国大学新闻教育研究》,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2。

[4]何李新:《高校新闻专业建设中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东南传播》2012年第2期。

[5]李希光:《李强的故事与中国新闻教育改革》,《青年记者》2005年第8期。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西安

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阶段成果(项目标号:J14A05)。

猜你喜欢
媒介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书,最优雅的媒介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