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成, 王立新, 梁潇凝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46)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路径选择
王学成, 王立新, 梁潇凝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46)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分类管理的重要步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以区域需要为导向搞好专业建设,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准确定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民办高校; 转型发展; 方法路径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1]提出普通高校转型发展后,地方高校积极思考办学定位和发展道路,主动申请作为转型发展示范学校,教育部将280多所独立学院统一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这意味着在政府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布局结构新的调整期,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主动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提到地方本科高校的议事日程[2]。2015年三部委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3]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4],但是目前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还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质量不高等问题。在我国高校整体布局调整,不断推进职业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本文重点对民办本科高校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如何提高转型发展的质量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促进民办本科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一)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因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人的发展)需要而发展,满足经济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长期的价值追求。近年来,随着世界科学技术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容和方式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现了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合格人才,而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窘境。在社会用人与高校人才培养这对矛盾中,高等学校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高校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积极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价值追求。国务院做出的《决定》,号召部分普通高校转型发展,就是要通过转型发展的方式,解决社会用人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转型发展是遵循教育规律,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有效途径
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近年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时常听到教育对象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好教育等抱怨。究其原因大多是给学生提供了不合适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0%[5],走过了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教育的差异甚大,尤其是承担扩招任务的地方高校及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精英教育有较大区别,其基本要求是降低基础理论标准,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但部分高校仍以精英教育为标准,照搬学术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这样的做法既脱离教育对象实际,又脱离社会需要,造成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难,社会用人难的三难局面。《决定》指出让部分学校重点办好职业教育,就是明确这部分学校通过转型发展,重点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使其培养目标和方式既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也符合学生学习发展实际。由此可见,转型发展是一项双赢甚至多赢的有益举措。
(三)转型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分类管理
《决定》指出,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是高等教育的唯一举办者,那时的高等教育规模小、层次少,相对类型也少,政府管理方式单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越来越明显,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无论是规模、层次、结构、类型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现了“985”“211”等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各省(市)有重点高校,有中央与省(市)共建,省市(地)共建,政府与行业共建,省属地方高校等多种类型和层次,形成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各个高校在这个体系中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起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985”“211”等国家重点高校(国家队),担负着国家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的人才培养和重大项目的科研攻关任务;省(市)重点高校(省队)承担着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的任务;广大省属地方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地方队)承担着为区域地方服务的职责,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解决地方生产一线的关键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国家对高等教育体系的构架思路是清晰的,分工是明确的。但是近年来部分高校在发展实践中却出现了盲目攀升、贪大求全,不安于自己所处位置,不乐意承担自己使命等问题。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提出了高大上的目标,向学术型高校靠拢,至少要争取个教学研究型高校,否则就觉得自己没有地位。地方高校不能准确定位,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地方服务上来,其结果是自己的事没做好,想做别人的事也做不好,因此就出现了培养的人才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人才的尴尬局面。《决定》明确指出,引导部分普通高校转型发展,重点办好本科职业教育,就是要引导部分普通高校转型发展为职业技术教育,以回归地方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本位,逐步建立起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分类管理的高等教育科学体系。
(四)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地方基层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技术研发、服务社会的使命,民办高校在完成使命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决定》明确提出通过引导的方式促进部分本科高校转型成为职业技术教育,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客观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克服与化解发展中的问题,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6]。《决定》的发布,给民办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就是让大多数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民办本科高校既要走出学术型高校的办学模式,又要尽快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提升到本科人才培养层次。事实上,从民办高校的办学传统、办学实力与优势等方面看,其强项也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大多数民办本科高校只有按照《决定》指出的转型发展,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生产、管理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才能发挥优势,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转型发展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民办高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转型发展为契机,调整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所谓差异化发展就是与其它高校不相同、不一样的发展,包括发展内容、发展道路、发展方式等。民办高校是在高等教育精英化到大众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精英化高等教育时代是计划经济时代,那时的高等学校朝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都是由政府掌控,高等学校的任务就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无需思考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高等学校不但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要,而且还必须思考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自身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对于公办高校大多数民办高校无论是资金来源、生源和社会影响力都处于弱势,生存发展空间受限。要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就要寻求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错位发展与差异化发展方式,加大学校的特色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力度。
(一)办学定位差异化
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对办学内容、发展方式和路径的确定,是一所学校做什么、怎样做的分析和判断。办学定位及服务面向的差异化,就是根据学校所处地区和自身发展实际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服务范围、服务层次、服务行业产业,与同一地区以及同类型学校错位发展。其一,在庞大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中,民办高等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力量相对较弱,还缺乏担负国家重大项目的实际能力,其办学定位应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自己应该做又能够做好的事,符合民办高校的发展实际。其二,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广大考生的学习需求。20世纪80年代,高考录取率较低,满足不了广大考生求学的需求,民办高校应运而生;二是来自民办高校举办者的积极性,部分热爱教育的人士投资举办民办教育,促进了民办高校的发展;三是广大基层单位用人需要,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也随之出现,靠单一的公办高等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民办高等教育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其三,民办高校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民办高等教育可以满足基层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一是机制灵活,无论是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校内管理体制等都呈现出民办高校独特的灵活优势,部分民办高校本身就是由企业举办,具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条件;二是生源实际,大多民办高校录取的新生基础理论相对较弱,其优势和兴趣主要在于实际操作和应用,更适合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更能在基层生产管理一线发挥作用。民办高校根据所处区域产业行业确定其服务方向和服务内容,与其它高校形成差异化发展。
(二)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培养过程与教学方式方法或手段等,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的需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后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其服务面向是区域地方行业企业,服务层次是中小企业和基层一线岗位,其规格是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教学方式以实践操作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应用技术技能为其基本任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首先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制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应有企业参与,与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过程。其次,要充分利用企业现实生产条件和技术人才优势,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培养训练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把教学和人才培养从教室延伸到工厂车间及现实生产中去,让学生熟悉整个产品生产流程和工作过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从长远发展来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高校的目标,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先天优势。但在现实情况下还应该根据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为企业做好服务,帮助地方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和管理难题,让校企合作在互赢的基础上稳固发展,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三)教师队伍的差异化
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基本力量,民办高校转型为职业技术教育后,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一支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高校的基本标志,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民办高校教师要具有区域行业和主导产业岗位的技术实践能力,但现有教师队伍大多出身于学术型高校,还不完全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改造性培养,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学习锻炼,代岗学习考察企业产品生产过程和操作流程,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成为合格的企业人;二是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三是选调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补充教师队伍。
(四)专业建设差异化
专业是为满足社会分工,对不同领域和岗位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的教育基本单位和基本组织形式[7]。民办高校要以区域需求为导向搞好专业建设。当前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应该坚持三项原则。一是坚持以区域需要为导向,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区域需要是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转型发展首先要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特点、趋势及所需人才的领域、岗位、规格等,提出专业设置框架,构建符合区域实际需要的专业体系。深入调研考察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出的新职业新岗位新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并适当超前。通过对专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机制[8]。二是坚持以现实条件为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区域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但作为一所民办高校的能力是有限的,各个高校应该有所侧重,根据学校发展定位有选择性地搞好专业建设,把自己应该做又能够做的事做好,把优势发展到极致,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的能力。三是坚持以现有专业为依托,充分利用原有资源。转型发展后学校的服务面向更加清晰,专业设置会有所调整或重新布局,原有部分专业可能已不适应转型发展要求,但重新布局并不是完全推倒再来,应该按照新的要求进行改造,在专业方向、课程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调整,使之符合转型发展的新要求,逐步形成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具有本校个性特色的专业体系。
(五)课程设置差异化
课程是为实现既定培养目标而组织的教学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实现专业目标的基本形式。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需要合理设置,并进行排列组合。民办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课程设置门类、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当前要体现产业行业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要求,理论知识不要求高深尖,以够用为原则,重在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整体要求压缩理论性课程门类,增加实际应用性课程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训练,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办高校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不盲目模仿,不好高骛远,不攀高求全。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需要独立思考,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明确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责任,认真思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确定发展目标与方式。学习别人经验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但绝不能盲目模仿,别校再好的发展方式只能学习参考,不能照搬,更不应盲目跟风。对于看准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正确的发展方式,一定要坚定信念,坚持数年,就会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形成发展和竞争优势。其次是脚踏实地,苦练内功,内涵发展,根据办学定位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把本校的发展方向、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了,做好了,培养的人才受到地方基层欢迎,能够解决地方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为地方提供广泛的社会服务,把学校和区域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促进者和引领者,民办高校就能够在本领域和本区域争创一流,就能够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开拓发展空间,就能够保持民办高校蓬勃的发展势头和旺盛的生命力。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2014-05-02)[2016-09-08].http://baike.so.com/doc/7486364-7756162.html.
[2] 曲殿彬,赵玉石.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 ] .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2015-11-16)[2016-09-08].http://www.gov.cn/xinwen/2015-11/16/content_5013165.htm.
[4]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EB/OL]. (2015-03-24)[2016-09-08].http://www.moe.edu.cn/.
[5] 佚名. 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N].人民日报,2016-01-18.
[6]赵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5(7).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朱健,刘巨钦. 论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对接[J]. 设计艺术研究,2010,29(3).
[责任编辑:刘 英]
2016-09-18
2016-12-11
王学成,男,陕西镇巴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民办高校研究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高校发展;王立新,男,陕西武功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管理;梁潇凝,女,陕西礼泉人,管理学硕士,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民办高校研究所经济师。
2015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5BY130);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教改基金资助项目(JG201545)
G648.7
A
1673-2936(2017)01-00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