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魏红霞
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蚌埠,233000
论国家治理中的道德治理及其实现路径
张婷婷,魏红霞
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蚌埠,233000
为了实现道德治理,促成公民形成共同的社会信仰和理性的社会价值,以调节社会关系的方式实现治理国家的作用,提出研究“道德治理”的现代意义。当代社会“道德治理”问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国”的优良传统、现实社会存在突出的道德问题以及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多元利益格局出现的现实。通过对传统社会的“道德管治”、现代社会的“以德治国”和当代社会的“道德问题治理”的分析,阐明了“道德治理”的内涵和外延的转化;从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方面论述了道德治理的主要内容;提出必须遵循治理思想全面化、治理主体多样化、治理方式协调化的现实路径。
国家治理;道德治理;实现路径
“道德治理”一词自提出以来,就很快成为学术界的热议话题。其中,徐化影提出要在宏大的现代国家治理论题下谈道德的新构[1];王艳提出道德治理既是道德发展进步的逻辑要求,也是道德发展进步的历史要求[2];马振清提出道德治理对于实现国家职能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价值和工具作用[3];张溢木提出对于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而言,中国古代社会有着丰富的道德治理的相关经验可资借鉴[4]。但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将“道德治理”的实质内容以及提出的根本原因分析清楚,因此,本文结合时代发展,紧密关注学术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动态,对这两方面进行了深度全面的分析并提出其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化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道德治理”是体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而良性伦理秩序的构建则是治理体系完善化的重要体现。在孔子诞辰2 565周年研究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往往通过道德教化和道德影响等方式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实践,有效地促进当代治国理政的发展。从中,应认识到道德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也为道德治理研究提供了指导。本文拟从道德治理问题的引出、道德治理内涵的演变和主要内容以及道德治理的实现路径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近日,“道德治理”问题为何被频繁提出,引起学界、政府乃至国家的重视?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伦理的现代转化。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重视“礼治、德治”和传统道德的培育,也因此使道德治理成为古代君王进行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包括对家庭伦理道德的继承,对社会风尚的宣扬以及对风俗习惯的沿袭等。现如今,正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伦理的深入挖掘与现实转换,国家要重视对古代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希望通过道德的约束和规范对国家和社会管理起到规制作用,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礼仪大国”的风范。
马克思辩证否定观提出,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既克服旧事物中落后的东西,进行批判,又吸取旧事物中有价值的、积极向上的东西,进行创新。因此,对待传统道德文化要批判地继承,不能完全抛弃古代的东西,也不能全盘接受西化的东西,要古为中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否则,中国当代的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为继承优秀传统道德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借鉴。
其次,调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利益冲突。道德治理之所以被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最深层的根源在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的现实利益冲突。道德总是与现实利益相挂钩的,是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诚如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如果离开了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去谈道德问题就是空话,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性转型时期,正面临着大发展和大变革。经济新常态下利益纠纷的增多,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多元利益格局的出现,各主体受到利益冲击而相互斗争,道德问题频发,这些现实问题都对加强道德治理提出了硬性要求。只有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高度分析道德治理提出的必要性,才能和传统的道德说教和道德批判区分开来。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利益格局的出现,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近几年,由于社会道德滑坡,群体性事件及刑事犯罪案件频发并逐年递增;企业出现不诚信、不负责、耍滑头的现象,为追逐利益而欺骗欺诈客户。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法院新收各类案件较2014年上升22.81%,审执结案件则上升21.14%。相应的,刑事案件发生状况也不容乐观,统计结果显示,新收刑事案件上升7.45%。在2015-2016年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量同比上升51.47%。同样,从2015年到2016年,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涉纠纷案件量同比上升了36.81%。[6]多元主体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以及社会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出现了不正当的观念和方式,加剧了社会道德滑坡。因而,能够尽可能地调节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纠纷,解决他们之间的利益矛盾,成为当前国家治理的当务之急,也是国家进行道德治理的根本原因。
最后,迎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严峻挑战。中国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不断地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好的社会风气,更多的人享受追求经济利益和市场竞争获胜盈利带来的快感,将道德、诚信和应有的规则抛至一边,不惜一切代价,没有底线的进行恶性竞争,社会道德滑坡并陷入困境。基于这样的现实,“道德治理”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对一些道德滑坡问题进行专项整治,重塑中华优秀伦理道德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发展更能代表前进方向的先进道德文化。
2.1 道德治理的概念演变
2.1.1 传统社会的“道德管治”
传统社会的国家治理是十分重视以道德进行管治的,《论语·为政》中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充分说明用道德礼仪约束人心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有效地统治国家的实际措施。孟子在《孟子· 尽心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7]他的这些“民本”思想实际上是建立在“尊君”的基础上的,是为了服从君王统治人心的。这些主张都提出治天下重视以道德进行管治,形成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约束机制,如“三纲五常”的提出、为妇女立“贞洁”牌坊等,都是强制性的以道德名义对人们的行为举止施加压力和影响。
从社会层面上说,道德风俗、伦理纲常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久而久之约定俗成的,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举止,这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也是维护传统社会个人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从国家的层面上看,“道德管治”采取的是以道德施加压力的方式使人们认同并趋同于统治者的思想,服从于统治者的管理,“道德管治”是君主笼络民心、控制民情、统治国家的重要举措。在中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而儒家思想又以奉行伦理道德为长。其间,“道德管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历代君主以道德统治民心,维护社会稳定。
2.1.2 现代社会的“以德治国”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繁荣,经济体制已初具雏形,但是法制并不健全,国家领导人和党都强调“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手抓,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失。2000年6月,江泽民指出,法律和道德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都起着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法治具有强制性,严格地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而道德则是以内化的形式,通过教育和劝导,使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举止趋向规范化。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的构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法律和道德两者同时发挥作用,放开任何一端都不行,必须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传统社会的“道德管治”发展到现代社会的“以德治国”,道德治理手段更加软性化,但这依然是基于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治理内涵,也就是把道德作为一种手段对国家进行治理。马振清先生从该视角对传统的内涵作了诠释:“统治阶级在利用公共权力进行国家治理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发挥道德对于缓和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特定阶级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作用。”[8]这层含义也是对“道德治理”的外延进行扩展的理解。
2.1.3 当代社会的“道德问题治理”
当前,由于社会的发展,“道德治理”的内涵也已经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即从原先的“以道德的方式进行治理”转变为现如今的“对道德问题的治理”,这从侧面很现实地反映了道德伦理的滑坡和道德问题的严重性。“道德治理”一词变成“对道德问题进行治理”的缩写。
近年来,一方面学界已经更加关注“道德治理”问题的研究,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国家积极引领道德风尚和社会价值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注重对道德问题进行整治引导,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德家风。“道德治理”的内涵得到了演变和扩充,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是对新形势的正确分析,对道德问题的治理应提到日程上来。
2.2 道德治理的主要内容
“道德治理”到底治理什么?对什么领域进行重点治理?由此引出“道德治理”的确切任务和主要内容。一个国家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和文化软实力。从我国道德的现实状况看,道德治理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
2.2.1 强化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职业范围内对职业群体的道德要求和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要求从业人员能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社会等[9]。随着社会分工愈加精细化和专业化,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理念、职业技能、职业操守以及职业作风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公民职业道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道德理念和信仰的缺失。职业信仰和追求是敬业乐业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曾提到,敬业乐业是美德。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要精其术,竭其力,乐其业[10]。而现代社会中有部分从业人员正是缺乏对自己岗位的一份爱和敬意,从而不能做到以积极的态度勤奋工作,反而更多地表现出对工作的抱怨和不满。
(2)职业道德的标准失衡。在职场工作中,判定是非对错总有一定的标准和界限。一些人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在干工作时总是充当“老好人”,在是非对错面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不敢得罪人,为了所谓的“满票”而徇私舞弊,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而求和忍让,导致职业道德的滑坡甚至打破底线。
(3)职业道德治理的核心问题是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缺乏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精神。在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上表现为敷衍塞责,对职业倦怠,不能做到尽心尽力,甚至为了逃避责任而“不敢为”或“不想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引领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强化敢于负责、敢于承担的职业道德,能够推动道德治理的进程,加速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2.2.2 关注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是每一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家庭生活中,爱情的美满、亲情的和睦以及邻里关系的融洽都会对整个家庭乃至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家庭成员要用心呵护共同的家庭,培养和发展美满的夫妻感情、融洽的长幼亲情、深厚的邻里友谊[9]。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家庭美德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夫妻关系问题突出,离婚率上升,“家暴”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家庭热点问题。
(2)家庭道德教育出现误区。如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重智轻德;对孩子过分溺爱或给予过高期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自身行为失范,不尊敬长辈等行为对孩子起到了负面影响。
(3)邻里关系冷漠。同住一个小区却不知对门是谁,形成独立封闭的家庭格局,人情淡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对家庭成员所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远持久的。进一步加强道德治理和关注家庭美德,对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也对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都提出了要求。
2.2.3 增强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活动以及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要求人们能够做到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和爱护公共财物等[9]。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如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都离不开社会交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都离不开公共空间的利用,难免不对其他人产生影响。因此,社会公德成为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约束自己行为举止的准则,发挥着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五位一体”总布局实施以来,社会舆论监督对频发的社会公德失范问题,如破坏公物、污染环境、群体性的“中国式”过马路、闯红灯现象等进行整治,为社会公共道德治理加大了砝码。其中,社会公德治理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是一个比较棘手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从出现老年人“碰瓷”现象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敢扶摔倒在地的老人,甚至不敢扶老人过马路,而老年人也倚老卖老进行道德绑架,在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不管具体情况逼迫别人为其让座。整个社会对道德力量失去信仰,全社会信用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爱和帮助等都是普遍的道德行为规范。因此,构建全社会诚信、友爱的道德体系,对生活在社会公共空间中的每一个公民增强自身的社会公德都提出了强烈要求。
2.2.4 培育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9]。国家道德治理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以及锻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个人品德。当前,个人品德领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在道德认识上,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标准,在对待他人和自身事情上存在双重标准和恻隐之心,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2)在道德情感上,缺乏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正义感,不辨是非善恶,对待生活消极萎靡,缺乏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3)在道德意志上,缺乏坚韧不拔的坚毅品格,遇到困难缺乏毅力和勇气,不思进取且又不善学习,自律不严,时常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4)在道德行为上,缺乏道德素养和道德原则,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尤其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缺乏良好的媒介素养而造谣虚假信息并进行肆意传播。龙静云提出:“提升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道德人格,使人心思善,人人向善,形成一股从善如流的正能量。”[11]个人品德对于道德治理具有终极的意义,它是国家道德治理的根底。人们的德行高尚将从根本上促进道德治理改善,在社会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宣扬美德之风,并影响身边乃至后代的人,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道德文明水平。
针对道德治理的实现和教育活动,刘云山指出:“加强对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的教育和治理活动,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实行更多的新的探索。必须要遵循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重在建设、正面引导,坚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12]这为道德治理的实现提供了思路,也坚定了坚持道德治理的信心。
3.1 治理思想全面化——继承本国优秀传统和借鉴外来先进经验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重视道德的治理,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家风家德理应成为我国进行道德治理的根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几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处理人际关系的结晶,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道德治理必须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土壤中,吸取养分,继承和发扬,再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要发挥优秀传统道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的作用,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构建起和谐社会伦理秩序。
进行道德治理,除了承袭优良传统道德外,还要学习和借鉴外国道德治理的经验和现实成果,在有共性的问题上多学习他国经验,少走弯路。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致力于以同化国民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等方式重塑他们的共同价值观念,社会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在新加坡,经共同决议提出的“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五大共同价值观,增强了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13]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好的道德治理理念和做法,对于构建良性的道德伦理体系,推动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3.2 治理主体多元化——政府主导与社会多方参与
道德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对道德领域进行的治理。在这里,道德治理需要政府主导开展。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最具公信力的公共机构仍然是政府机关,政府能够在更高层次上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进行道德治理,开展各种有关道德治理活动。政府能够制定法律和制度,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能够对自由竞争的市场进行道德规范和约束。道德治理需要权威,但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如果道德治理问题只交给政府,让政府唱“独角戏”,一方面会造成政府行政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政府权力过于集中,会造成政治上的专断,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理效果,反而使治理趋向于低效。
相对的,如果将治理的权力下放到社会组织,让全社会负有责任感,形成实质性的社会自治,道德治理才能够取得巨大进展。道德治理本身就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单凭政府“一把手权力集中”的工作方式进行治理。相应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都应共同进行道德治理,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促进道德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这是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全社会责无旁贷,必须积极配合政府的主导措施和制度开展道德治理工作,要从严重的道德问题所造成的“倒逼”形势,走向主动进行道德治理,让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治理氛围,让每一个公民都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3 治理方式协调化——硬性制约与软性引导
法律和道德是社会治理的两种重要手段,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序良俗的建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开展道德治理工作离不开法治的硬性规制,法律为一系列道德问题制定规则制度和硬性要求,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更好更快地构建起良性的道德伦理秩序。另一方面,道德治理要运用教育手段,即通过道德劝导和价值引导以及舆论监督等方式实现道德治理的目的。要使道德治理卓有成效,必须强化人们内心信念的引导以及社会外界舆论的监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为道德治理的行动指南,能使社会成员在更高的思想维度上达成价值共识,形成基本的价值理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能够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以及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重建良性的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习近平强调:“坚持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把法律制裁的强制力量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硬性的律令与柔性的规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14]想要更新和重建社会道德伦理秩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在全社会形成道德价值认同感,必须运用法律的强制性规制人们的道德行为,运用文化教育的内在影响力潜移默化而又持久深远地促进良好社会道德氛围的形成。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伦理蕴含着极为浓厚的道德治理色彩,现实社会存在突出的道德问题以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多元利益格局的出现,对深刻探讨“道德治理”问题提出了必然要求。通过对“道德治理”内涵演变的分析,基本遵循从“道德管制”到“道德治理”的发展路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改善和加强,必会对“道德治理”进程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当前,对于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而言,道德治理作为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如果遵循道德治理思想全面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协调化的治理路径,以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为依托,借鉴外国先进治理经验,善用并发挥好政府与社会的多元机制,依靠法律权威并积极倡导、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中的“道德治理”提供新思路,这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的提升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徐化影.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论域下的道德治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4(6):26-30
[2]王艳.道德治理:道德发展进步的历史逻辑[J].道德与文明,2016(1):27-31
[3]马振清.马克思主义道德治理思想在国家治理方式中的理解[J].科学社会主义,2011(1):90-93
[4]张溢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治理的运行机制及其时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15(5):87-91
[5]马克思.神圣家族[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3
[6]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司法案例研究院.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EB/OL].[2017-05-11].http://www.court.gov.cn/fabu-gengduo-21.html
[7]金玉良.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00
[8]马振清.社会主义道德治理的政治价值、文化功能与社会效用[J].科学社会主义,2008(6):91-95
[9]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纲要[EB/OL].(2001-10-24)[2017-05-16].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11024/589496.html
[10]习近平.敬业乐业是美德[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77
[11]龙静云.道德治理: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54(3):53-58
[12]刘云山.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视讯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2-05-14)[2017-05-16].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2-05/14/c_123127901.htm
[13]黄家亮,郑杭生.注重道德等软约束的作用: 国外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N].人民日报,2014-05-04(005)
[14]习近平.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206
(责任编辑:周博)
D648
A
1673-2006(2017)09-0001-05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9.001
2017-05-26
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治理视域下的绿色发展研究——以安徽省霍邱为例”(SK2017A0450)。
张婷婷(1993-),女,安徽六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魏红霞(1973- ),女,河南扶沟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