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7-04-13 06:28:22黄小娟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网络媒介娱乐

黄小娟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75)

网络媒介“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黄小娟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75)

“泛娱乐化”它在满足社会大众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本文将重点来讨论网络媒介“泛娱乐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为如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提供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网络媒介;泛娱乐化;高校;思想政治;文化;价值

一、浅析网络媒介的“泛娱乐化”

(一)网络媒介“泛娱乐化”的形成

“泛娱乐化”是商业资本控制下的信息全球化的必然所在。在资本的控制下,媒体一方面在扩大其信息受众,同时信息全球化打破了地域的界限,降低了信息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增加媒介的娱乐性功能,才能够实现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双赢。大众媒介制造娱乐消费需求,人们被娱乐吸引,同时大众传媒之间激烈的竞争也让其娱乐功能进一步彰显,几乎成为大众媒介信息宣传的主要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并推动了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倾向。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介在传媒领域更具有发展空间,它以丰富的传播形式,以及“去中心化”、“扁平化”及其快速传播特点收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并被广泛地接受。总之,网络媒介的“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了目前传媒行业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网络媒介“泛娱乐化”的意义及危害

网络传媒“泛娱乐化”的形成有利有弊。一方面,网络传媒“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了传媒的“常态”,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是受众日常休闲、娱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节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网络媒介“泛娱乐化”的形成,也是整个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的调节和优化配置下,网络媒介“泛娱乐化”的存在具有很强的合理性。特别是对于当今高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仅要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与社会和现实接轨,网络媒介能够提供给他们了解实事的机会,增加他们对于社会的了解,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是很有利的。

当然,网络媒介“泛娱乐化”也存在着不少的危害,首先,它降低了社会大众的审美品味和审美价值,过于娱乐化的传媒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受众对于知识、文化的接受力,降低了他们的文化水准;其二,削弱了媒介的社会责任感。对于网络媒介而言,它在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的同时,还应该肩负起引领社会大众走向真善美的社会责任,如果为了占据整个市场,只是一味地向社会受众传输低俗的信息,这对于社会和个人而言都是不利的。如果不对网络媒介“泛娱乐化”倾向进行控制,上述现象是很可能会发生的。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泛娱乐化必定会对他们的人生方向起到错误的引领作用。

二、网络媒介“泛娱乐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就当前网络媒介“泛娱乐化”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而言,其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作为一门重要的大学课程,其教学使命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素质、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尽管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是就其本质上的娱乐功能而言,绝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下面将从以下四个角度来分析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瓦解了正统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媒介“泛娱乐化”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正统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以娱乐化为主的粗俗文化越来越成为“主流”文化,而正统的思想受到瓦解,马克思主义思想越来越成为很多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所排斥的对象。更有甚者,会认为娱乐是推动人类发展和前行的动力,他们认为只有尊崇娱乐化才符合人的求生本能,只有如此才能够与大众更好地接轨。这种错误的认识瓦解了正统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大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从正统文化中汲取知识和思想的滋养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独立人格的形成,泛娱乐化的现实与这一目标南辕北辙。

(二)扭曲大学生价值观,丧失审美能力

网络传媒的“泛娱乐化”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他们的审美能力受到严重地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正统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娱乐化背景下,人物正面的形象都被“恶搞”成反面人物,更有甚者,历史上优秀的党员、英雄也夹杂进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对于传统名人的认识,对历史的真实性起到了怀疑,影响到了他们的价值观。特别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而言,教育本身是灵活开放的,需要网络信息为之提供丰富的素材,但是过多娱乐化信息的存在和冲击,让大学生开始对课堂知识产生了反感,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大的抵触心理。

(三)思辨能力弱化,精神受到侵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对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教化。但是在网络传媒“泛娱乐化”背景下,表面化、庸俗化的信息太多,太多的网络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脑海,加上网络本身超强的感官刺激,让很大大学生欲罢不能。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忘记了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的教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先哲的教育已经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流行的粗俗文化和草根文化的侵蚀。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被严重削弱,精神受到了严重侵蚀,他们在传统文化和娱乐的选择中变得不知所措。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相违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文化的传播和教化功能丧失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的教育,同时也传达了一份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它教育学生不仅仅要实现自我生命的成长,同时还应该学会尊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品味,让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散发出夺目的光芒。但是在网络传媒“泛娱乐化”的泛滥下,仁爱博雅、尚美崇德、知行统一的文化品味荡然无存,粗俗、卑劣的低俗文化正在取代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成为了被戏说的对象,这是对于文化极大的不尊重。特别是在文化思潮广泛兴起的时代,文化多元化的形成以及社会上自由言论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这就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表现出高度的不一致。总之,网络媒介“泛娱乐化”对于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阻碍作用,降低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三、网络媒介“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一)在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要想在网络媒介“泛娱乐化”背景下实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在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践行,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提高他们认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提升个人的素质。还可以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播放相关的视频和录像,让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更加深刻地把握和认识,同时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另外,要教育学生积极抵制“泛娱乐化”的泛滥,杜绝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违背的自由言论和思潮的出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习惯,以社会主义发展为己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应该以社会主义为核心来进行教育,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实现灵活、科学多元化教学形式

要想实现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实现灵活、科学、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这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有效利用网络媒介,减少“泛娱乐化”与思想政治教学的接触,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平台作用,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最新的社会内容及具体案例来进行教学实践;可以开展网络课堂的学习,借助网络进行班级小组的讨论。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来讨论和分析,最后达到统一的结论和观点。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传统教学的实践,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只有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教学的结合,才能够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产生应有的效果。

(三)借助校园网络平台作为舆论导向

校园网络平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借助于校园网络平台进行舆论导向的教育,能够塑造校园软实力,对学生起到客观上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来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追溯优秀的历史文化,介绍历史名人,增进大家对于历史的了解,激发大学生奋发图强;还可以通过张贴海报的形式来进行我国优秀文化的宣传,比如董存瑞、黄继光等;还可以借助于特定的节日比如雷锋活动日、五一劳动节等,来进行相关内容的宣传,这些不同的活动内容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开展富有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依靠于实践的学科,需要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内容和理论去实践,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通过开展富有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来进行,比如定期到养老院、孤儿院义务帮忙,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等,锻炼他们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精神,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有效避免了网络媒介“泛娱乐化”倾向的泛滥,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网络媒介“泛娱乐化”倾向的出现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多重的,它瓦解了正统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思想政治教学;扭曲大学生价值观,丧失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弱化,精神受到侵蚀;文化的传播和教化功能丧失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实现教学过程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在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现灵活、科学多元化教学形式;借助校园网络平台作为舆论导向;开展富有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总之,尽一切可能阻止网络媒介“泛娱乐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侵蚀,让教学回归正统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1]焦连志,黄一玲,焦凤梅.网络媒介“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J].黑河学刊,2013,(05).

[2]张恒艳.论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J].中国市场,2015,(09).

[3]李大新.浅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0,(14).

[4]阎志斌.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责任编校:徐向阳

G641

A

1009-8534(2017)01-0097-02

黄小娟,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网络媒介娱乐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新媒体研究(2017年1期)2017-03-07 02:58:18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39
娱乐眼
都市丽人(2016年7期)2016-08-03 09:57:49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
浅谈舞台艺术包装的泛娱乐化现象
戏剧之家(2015年21期)2015-12-04 21:03:26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娱乐眼
都市丽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