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乐雯孙国君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甘肃·兰州730060)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与措施研究
冯乐雯孙国君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甘肃·兰州730060)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往来的日渐频繁,各国贸易产品流通也得以加快,各国由于发展情况以及工艺水平不同,因此往往其产品的品质也有着一定的差异。而为了提升我国生产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产品生产品质,“工匠精神”思想得到了更多的重视,高职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群体,应在学校时期积极的开展“工匠精神”培育,以此让学生建立精益求进的工作观念。基于此,本文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探究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工匠精神”;高职学生;措施
在竞争激烈的全球贸易发展大背景下,各国产品也有着自身的标签,如提及手表即想起了瑞士,提及马桶盖就提起了日本,这些都是对该国品质的肯定。实际上“工匠精神”不仅局限于工业的生产制造,更代表着一种工作精神以及对自身品质的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中国制造逐渐进入世界各地,但中国致力于发展成为制造大国,而在这其中“工匠精神”也得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工匠精神”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这一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要表达思想,因此此种精神也被赋予了时代的寓意。“工匠精神”这一科学指导思想应充分的结合当代高职教学,通过教育落实指导精神,以此全面的推行“工匠精神”,让学生工作,以及工厂制造提升品质质量。
“工匠精神”与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中李克强尽力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工匠精神”是对品质的追求,更是对于自身的严苛要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从本义角度分析“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作品品质的追求,通过自身改进,来提升制作工艺。从广义角度分析,人人都需要“工匠精神”,此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生产与制造上,也体现在自身本质工作之中。面对当前经济市场的即时利益,商家追求短平快,进而忽视了产品的品质,更无法践行诚信经商的理念,因此当前社会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树立追求目标,超越自己,提高自身的信仰,以此获得质的飞越[1]。
(一)培育“工匠精神”对于高职学生今后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出发,校园教育在践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同时,培育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现代教育不再仅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灌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成为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目前,科学引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保证学生在科学的受教环境中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需借助教育者的正确引导方能实现。而这其中,教育“工匠精神”起到的作用十分显著。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步入社会后更加偏向于专业教育,而并非综合性职业,而建立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工匠精神”是指一种职业精神,是一种对产品以及工作精益求精的意念,以此打造出更加优质的产品,为自身生产的产品设置出新的标签,让自己的工作接受众多的考验,以此坚持品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对待工作具有专业的敬业精神,专注坚持的,秉承严谨的态度,以此全面的提升自身工作质量。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战略的需要
随着“工业4.0”战略的提出,在全球中迅速掀起了新一轮的工业发展高潮,而为了与时俱进的跟随世界发展步伐,我国在2015年时也提出了中国制造的发展目标,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在10年间将中国从制造大国改变成为制造强国的目标[2]。总结当前我国发展现状,可以说远远的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因此培育“工匠精神”,运用“工匠精神”作为制造大国的招牌,帮助中国产品快速的进入世界经济市场,打响中国制造的招牌。与此同时,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运营的基础因素,想要打造强国,就必须注重生产产品的品质,并提升职工人员的职业素养,帮助职工人员建立崇高的工作思维,注重企业职工人员的发展。而高职学校是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地,其更应落实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重任,贯彻落实教育任务,将“工匠精神”当成一种高职人才的素养,以此为打造制造强国输送优质人才。
(三)培养“工匠精神”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现实需要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更是现代生产的生产力,随着现代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也越发激烈,而当前企业竞争不仅是技术要素的竞争,更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才竞争将是未来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工匠精神更是当今社会的需求,而高职学生想要成为当今优秀的人才,在就业压力巨大的当今,想要成为一个优异的职业工人,就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守自身的职业道德,树立严谨的道德职业规范,树立“工匠精神”,时刻要求自身,追求品质,崇尚完美,以此实现自身的实践价值。
高职阶段的学生即将面临社会工作,在这其中只有将精神职业理念与“工匠精神”相互的结合,才能让自己在本质岗位中发光发亮,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建立职业荣誉,以此方能坚持自身,更好的懂得工作的实际意义,感受到工作带来的乐趣。
认知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际价值,明确高职嘘声掌握“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若想有效的塑造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应注意践行以下几点内容:
(一)突显“工匠精神”培育地位,通过榜样引导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其一,加强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认知教育。高职学生作为以后社会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其是确保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所在。高职学生拥有专业的知识,职业的学习经验,因此应充分的发挥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扶持课程改革的发展完善,注重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认知教育,快速的推进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对此,高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运用实践活动来指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匠精神”,深化教育,以便其能真正的了解“工匠精神”的价值,树立教育“工匠精神”。
其二,榜样引导的科学践行。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不仅需要认知体系的建设及实践能力的培育,其还需要具备良好榜样作用者的引导。在高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高职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教学树立学生学习的典范,让高职学生真正明白秉持“工匠精神”对现代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效果。例如我系孙怀君老师获得“陇原工匠”的殊荣,我系将孙怀君老师树为榜样,在榜样引导的科学践行中,将“工匠精神”纳入教育思维,在教育体系中从积极的、科学的、正向行的学习角度出发,追求完美,引领高品质,才能真正的领悟教育“工匠精神”。
(二)通过实践来内化“工匠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匠精神”的培养并非是一种强制性教育方式,而是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到职业教育以及今后工作之间的作用,帮助学生清晰的认知到今后如何工作,怎样追求完美,如何正确的对待今后的工作。因此说“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以及相关技能基础上而转化成为一种精神,是一种直接情怀,以及自身品行,更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意识形态。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日常表现这些都可成为“工匠精神”的实践形式,让学生理解到专业学习中的价值,体会到工作的实际意义不是为了赚多少金钱,而是要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工匠精神”运用口头说教方式将难以实现,因此应在实践中来体现其设计作用,高职学校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场地,并结合实训教学来增加专业教学的职业性,在开展教育中多加运用案例演习,还可通过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大赛,由教师带领两组学生一同进行产品演示,如我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师生之间共同研发卡丁车等,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得学生自身参与并了解努力成果的意义。在创新中,为学生营造更加自由的空间,将“工匠精神”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实践之中[3]。
(三)营造愉悦的氛围,渗透“工匠精神”环境
“工匠精神”是一种孜孜不倦的执着,更是一种对品质的追随,一件完美的作品不论是材料,还是设计理念这些都需要创新,在坚持与专注下打造最为优质的产品。而高品质产品生产不在于耗时,而在于成品的价值。“工匠精神”培育需要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工匠精神”从实际来讲,是学生行为习惯的锻炼过程,而想要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就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受到环境的影响,以此建立自身优良的品行,追求完美,提升自我认可程度,建立学生优良的品行。高职学校更应结合职业教育以及“制造”强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到劳动的魅力,并懂得“工匠精神”的价值经验。此外,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还要举办多样的科技文化节,当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于职业的认同感的,以此不断的追求,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个体自我的一种不懈的追求,工艺在传递的过程,也相应的传递来坚持,专注精神,而这些精神也是工匠必须具备的品行,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工艺水平,在探索中,发挥工匠作品的工艺价值。作为培养高素养人才的高职学校,应承担起“工匠精神”重担,以此结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增加职业认同感,潜移默化的形成追求自我,精益求精的品质。
[1]李源泉.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J].中国市场,2016,(32):217-218+220.
[2]王秋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养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0):144-145.
[3]理论探讨: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理论与路径——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论坛观点摘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6): 17-38.
责任编校:徐向阳
G711
A
1009-8534(2017)01-0079-02
冯乐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硕士。孙国君,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副教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