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从英汉互译角度分析零翻译
李雯
(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翻译具体指的就是使用译语,基于等值情况,对源语内容予以表达。而这种等值不仅包含了意义等值,同时也包括了风格等值。因为任何两种语言,其在语法的结构以及表达方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无法满足等值翻译的情况。而针对这一问题,需要采用零翻译的方式。文章站在英汉互译的角度,针对零翻译概念以及具体的实现手段及翻译策略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旨在更好地实现英汉互译目的。
英汉互译;零翻译;分析
由于不同语言存在一定的语言表达与结构差异,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英汉互译,就需要采取最佳翻译方法。其中,零翻译主要应用在难以等值翻译的情况下,以下是对零翻译的具体阐述:
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就是语音语法和词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语法的不同,以下是对英汉语法特点的分析,以阐述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异同。
(一)英汉语言差异分析
在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并不是相互对应的,但是,英语却不同,在词类和句法成分方面是存在简单对应关系的[1]。在汉语表达当中,名词的使用范围很广泛,可以当作主宾语,还能够作为定语和谓语使用。另外,动词在汉语中不仅可以用作谓语,还能够作为主宾语来使用;而副词可以作为主宾语、状语或者是谓语和定语的句法成分;副词能够当作状语来使用。其中,在“她喜欢跑”这一短语当中,动词所充当的就是宾语。然而,在英语中并不存在这一情况。在英语表达当中,名词只能作为主宾语来使用,充当谓语作用的就是动词。除此之外,英语当中的形容词需要作为定语使用,但是,副词充当的作用相当于状语。由此可见,在英语语言当中,在英语词类和句法成分这两方面存在对应关系。
基于此,在汉语表达当中,短语构造规则与句子构造规则一致。站在理论角度分析,汉语当中的自由短语,只要赋予其语调,并且将其放在特定语境当中,就能够形成句子。其中,以“她走了”与“我记得她走了”这两句话为例,前者可以被称之为完整的句子,而后者的“她走了”就代表了短语。然而,在英语表达中,英语短语与英语句子构造之间并不是一致的。以下面三个句子为例进行分析:“She plays a football.”;“To play a football is easy.”;“Playing a football is easy.”其中,第一个句子当中的plays处于谓语的位置,所以,使用的是限定形式。而在后两个句子当中,“To play a football”与“Playing a football”则位于主语的位置,而所采用的就是不定形式与分词形式。
(二)英汉语言的相同点
对于英语和汉语来说,虽然两者都具备各自特点,但是,也同样具备一定的相同点。最明显的相同点就是两者都是以声音作为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各自的若干音位能够适当结合,同时,还能够和意义予以结合,最终形成语素。但是,语素需要按照特定规则进行组合,进而形成单词或词组,也可以是句子。词素与词的主要构成就是音位、音译和意义,而且聚合形式不同,为此,对于组合来讲具有选择可能性。而语言系统知识需要由不同层次的单位进行聚合与组合的关系来实现运转[2]。
针对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翻译,虽然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很多,且具有一定的普遍特征,但是,任何人都具备思维能力,所以,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之间能够互译。另外,英汉语言也同样具有独特个性,进而与其他语言区别开来。为此,在这两种语言互译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难以“等值”翻译的情况。
为了对上述问题予以解决,零翻译应运而生。在2001年,在《中国期刊》中发表了名为《可议性及零翻译》的文章,进而产生了零翻译这一概念。而零翻译这一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不使用目的语当中既有词语,将源语词语翻译出来。其中,可以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源语当中的词语不翻译;第二,不使用目的语既有词语对源语词语进行翻译。而在《零翻译漫谈》一文中,作者认为零翻译能够划分成绝对零翻译与相对零翻译。不使用目的语词汇能够满足翻译效果的是绝对零翻译,而采取变通方式合理使用目的语词汇,并且可以恰到好处地表达源语词汇含义就是相对零翻译[3]。
在英汉互译当中,零翻译的现象十分常见,而具体表现在词语种类方面。其中,汉译零翻译的现象表现在多个方面。但是,在英译方面文化负载词是零翻译的重点所在。
(一)汉译中零翻译现象解构
1.文化负载词分析
出现词汇短缺就是文化负载词的表现,就是源语词汇自身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并没有对应的译语词汇。第一,直接翻译。这种直接翻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保留源语当中的文化特色,进而保证目的语读者能够对源语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其中,在西方有诸多典型典故被赋予特定比喻含义,而且在汉语人群中也普遍接受和认可。比较典型的词汇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主要意指联锁反应。在西方,多米诺骨牌就是一种游戏,把若干长方形骨牌竖立排列成行,而后将第一张牌推倒,在这种情况下,其余的骨牌也会随之倒下。将这一词汇应用在比喻方面,通常指的就是一系列联锁反应。
第二,音译。这种音译的方法将源语语音有效地保留下来,而且,这种方法是文化负载词最常使用的翻译方法。其中,英语词汇“Kongfu”,将其音译成为“功夫”,所比喻的就是中国武术的含义。
2.科技术语分析
第一,移译。这种翻译的方法主要是将源语中所含有的词汇在目的语中直接实现转移。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DVD表示的是数字化视频光盘,而DNA则代表了脱氧核糖核酸。
第二,音译。这种音译的方式主要就是利用汉语的近似音节来转写成为外来词,而比较典型的词汇就是clone,译为克隆。
第三,移译与意译结合,也就是在进行移译以后添加意译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词汇就是PH值与射线等等。
3.社会用语和经济用语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交流也逐渐增多,因此,与其存在联系的部分经济用语被引入并广泛应用。其中,在汉译方面,移译和音译是经济用语零翻译当中的重要方法[4]。
第一,移译。由于英语缩略语相对简约,所以,可以利用较少词汇对复杂内容予以表达,因此最佳的翻译方法就是移译。其中,亚太经合组织的英文缩写就是APEC。在2001年的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年会中,APEC这一缩略语在媒体中呈现。在媒体宣传的作用之下,缩略语被应用在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也逐渐受到汉语人群的认可与接受。
第二,音译。OPEC这一英文缩写代表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于1986年被《解放日报》记者翻译成“欧佩克”。最初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但是,在媒体宣传和使用的背景下,这一词汇沿用至今。
4.社会生活用语分析
社会生活用语就是与人们的生活相贴近,所以,要想更好地将其引入到生活当中,应当选择使用不同的零翻译手段。
第一,音译。在零翻译手段当中,音译的使用频率最高,所以,在吸收外来的生活用语当中也被得到广泛使用。其中,coffee翻译成汉语就是咖啡,而sofa翻译成汉语则是沙发。
第二,象译。这种翻译方法就是针对英语当中描述事物外形的词汇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通过具体形象来进行翻译。其中,比较典型的词汇就是U-shaped,表示的是马蹄形。通过这种翻译方法,使目的语人群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源语含义。第三,半音半意翻译。这种翻译的方法通常是选择使用源语内部结构成分当中的某一部分通过音译方式翻译,而剩余部分通过意译方式翻译。一般来讲,意译部分所代表的都是事物类别的成分,以冰淇淋为例,就被翻译成ice cream。第四,音译兼意译。在使用音译方法翻译源语词汇的时候,还能够在目的语当中选择最佳词汇,恰到好处地表达含义,进而实现双关翻译的目的。运用这一翻译方法的最典型词汇就是Coca Cola,被翻译成可口可乐。其一,这与源语读音十分相近;其二,让人们形成联想到饮料可以为其相应的愉悦感。
(二)英译零翻译现象解构
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是英译零翻译的重要表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包含中华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词汇与词组或者是习语,能够真实地展现出民族在发展中积累并与其他民族存在一定差异的独特活动方式[5]。因此,这些词汇就难以和英语进行等值翻译,必需要通过零翻译手段来保证原词文化特点。针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零翻译手段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首先,增加标注汉语拼音音译、添加解释性译语。其中,胡锦涛书记所提出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思想,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将“不折腾”一词直接翻译成了“buzheteng”,这就是汉语拼音音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在英语表达方面,汉语拼音音译词也有很多。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翻译成为“Fuwa”,并且享誉国际。
其次,直接翻译添加注释、添加解释性译语。通过直接翻译,可以对源语当中具有一定民族特色或者是比喻形象的词汇予以保留,所以,英译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这种翻译方法也十分常见。其中,中国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就可以使用直接翻译的方法,将其翻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equal Zhu Geliang the master mind”。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读者能够通过这一译文内容,对“臭皮匠”和“诸葛亮”这两种人物形象予以深入地了解,使得外国人更好地对东方文化产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现阶段跨文化交际现象普遍,所以,零翻译应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通过使用零翻译的方式,能够充分地展现翻译人员对源语文化以及目标语文化关系处理的理念与观点。但是,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尽可能避免零翻译过度使用,避免出现语言污染。而通过将外来词汇引入到零翻译当中,需要合理摒弃,秉承正确的态度,进而增强汉语语言的表达力,并且保证汉语自身的纯洁性。文章对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零翻译的概念,针对英汉互译当中的零翻译现象与实现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保证英汉互译的质量,将源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尽可能保留,更好地展开英汉互译工作。
[1]李小川.英汉互译中情态意义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4 (4):221-224.
[2]彭杰.基于中西文化背景的英汉互译冲突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38-140.
[3]吕丹.浅析英汉互译中的语言层面不可译性[J].校园英语(上旬),2015(9):231.
[4]吕柯.英汉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探究[J].东方教育,2015(9):37.
[5]姜秀娟.英汉互译中评价意义的再现[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24(1):117-120.
责任编校:于吉瑞
H315.9
A
1009-8534(2017)01-0035-02
李雯,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英汉语言对比及翻译教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