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
(深圳市西乡中学 518102)
在悬念中发现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
杨 柳
(深圳市西乡中学 518102)
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探究课堂,反转课堂中,不忘初心,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教师在悬念中推进教学,学生在悬念中发现问题,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
悬念设置;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动思维
高中物理,学生难学,厌学,教师无奈,盲从的现象,比比皆是:45分钟过度讲授的课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的“探究课堂”,以及时髦的反转课堂,很多教师,形式是跟上了潮流,而形式的推进过程呢?依然是陈述,依然是给程序,让学生按程序往下走.反观学生,还是教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被动接受者.
正如一部好的戏剧作品,需要不断地营造戏剧冲突,来吸引观众一样,一堂课的教学,通过悬念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前进.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
兴趣是学生不断学习的原动力.以悬念引入教学,制造气氛,引起兴趣,可以迅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景中.
高中物理课堂引入的悬念设置,可以有多种渠道,小实验,小视频,小故事,初中的前知识内容等等……
案例一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区别,教师往往钟情于理论上,干巴巴的进行论述.
其实,教材中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公里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公里呢?”“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继续像刚才那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里您将驶过60公里.”“这也是不可能的.我沿着前面的弯路只要再行驶10公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过60公里.”
这则笑话,如果课堂一开始就抛给学生,势必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讨论.因势利导,如果你是警察,如何说服女士认识错误,交上罚款呢?——刚才的车速60公里每小时,是指瞬时速度,说明那一瞬间的速度超标,不代表车已经行驶了一小时,也不代表还要行驶60公里.
案例二加速度概念的引入
北京时间2003年12月11日傍晚(意大利时间12月11日星期四早),连夺六次F1世界冠军的大舒马赫于意大利空军基地Grosseto与欧洲超音速战斗机(Eurofighter)进行了一场较量,在这场较量中舒马赫驾驶着助他夺得第六次世界冠军得法拉利战车F2003-GA与欧洲超音速战斗机进行三种不同距离的比赛,分别为600、900及1200公尺.在比试中,欧洲战斗机最终以2:1击败F2003-GA赢得这场较量的胜利.
你认为,舒马赫的法拉利战车赢得的是哪个距离的比赛呢?
一定是600公尺的比赛.为什么法拉利只赢了600公尺的比赛呢?是因为法拉利的速度比战斗机快吗?
当然不是,战斗机的最高时速远远大于法拉利赛车,只不过,同样由静止加速到100公里每小时,法拉利所用的时间要短很多.
案例三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引入:
初中物理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描述是这样的:闭合线圈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闭合线圈中有电流产生.
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的文字,描述一个现象,闭合线圈还只能是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还要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我们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线圈不运动,磁场运动能不能产生感应电流呢?更进一步,线圈,磁场都不运动,能不能产生感应电流呢?
不难看出,悬念引入,悬念本身不是目的,把悬念抛给学生,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发现问题才是目的.
我们经常会提到,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什么是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教师设置的悬念,应该蕴含着科学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蕴涵是在一团诱人的迷雾之中的,学生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必须拨开迷雾,才能使之大白于眼前.
案例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探究:
为什么会想到用等效思维的方法,去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力,所遵循的法则呢?
初中学习过,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若两力方向相同,合力等于两个力相加,方向和两个力的方向一致.若两力方向相反,合力则等于两个力想减,方向和大的那个力一致.
如果提供一根橡皮筋,两个弹簧秤,可不可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初中所学的知识?
案例2 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
我们看到的很多优质课,基本思路都是提出猜想,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所受的合外力有关,然后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如果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猜想,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合外力有关?而不是与物体速度或物体的体积有关呢?是否能从牛顿第一定律中找到思维的方向?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迫使它改变状态为止.
运动状态的改变意味着什么?——产生了加速度.很明显,加速度的产生和外力的大小会有关系.
而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特性,也就是惯性.而惯性的唯一量度是物体的质量.质量越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加速度应该还和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系.
这个思维过程,揭示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在联系,逻辑脉络清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接下来的探究过程水到渠成.
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枯燥,乏味,是普遍现象.教师可不可以通过合理的悬念设置,有效地提高习题课的趣味性,高效性呢?
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有意地收集,编制一些学生易犯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结论,提出悬念,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对与错之间的交叉冲突,通过辨析,找出错误的根源.
一题多变,就是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悬念设置中,对学习感到“新”,“奇”,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
例题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2m、m的物块A和木板B,A、B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现用水平拉力F拉A,使A、B以同一加速度a运动,则AB之间的摩察力为( ).
A.2μmgB.0 C.maD.F/3
可以让选择A和B选项的同学,表述自己的理由.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辩论.
A,B虽然是运动状态,可是,相互之间却是相对静止的,所以,A,B之间如果存在摩察力,应该是静摩擦,而不能套用滑动摩擦的计算公式.又因为A,B具有共同的加速度a,所以A,B之间的静摩擦不可能为0.
电视连续剧经常会在一集的结尾处,留下一个悬念,来吸引观众对下一集剧情的好奇,期待.我们也可以,在一节课的结尾处,设法给学生留下点神秘的余味,让学生也产生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冲动,激发学生去探索新旧知识间联系的兴趣.
[1]王建伟.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7).
[2]刘天鹏.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
G632
A
1008-0333(2017)33-0055-02
2017-07-01
杨柳(1969.7-),男,大学本科,中学高级,从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策略与方法.
闫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