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译”还是异化翻译:鲁迅1909年以后的翻译

2017-04-13 06:01樊林洲
关键词:异化译文鲁迅

黄 萍 樊林洲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硬译”还是异化翻译:鲁迅1909年以后的翻译

黄 萍 樊林洲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鲁迅的译作涉及十几个国家,有200多种之多。对于鲁迅的翻译,梁实秋等人批评其为“硬译”,认为他的译作生硬难懂;异化翻译理论的提出者韦努蒂则认为鲁迅的译作旨在改造汉语语言与文化,是异化翻译的代表。鲁迅的翻译究竟是“硬译”还是异化翻译?若以鲁迅1909年以后的翻译作品为例,可以直观地探究鲁迅翻译的实质与特点。鲁迅的翻译有“硬译”之处,也有异化之处;且“硬译”只是一小部分,多数译作乃异化翻译之典型。

鲁迅;“硬译”;韦努蒂;异化翻译

一、引言

鲁迅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作家。但是,鲁迅在翻译上的建树,足以使他被冠以翻译家的称号。况且,鲁迅的翻译实践贯穿其文学事业的始终,“鲁迅的文学事业,是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开始的……从1907年写《摩罗诗力说》直到逝世以前他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三十年间他从未停止过翻译和介绍的工作”[1]204。鲁迅的翻译作品多达200多种,涉及十几个国家,难怪孙郁评述鲁迅“首先是个翻译家,其次才是个作家。他一生的工作,把译书看成主业,译介之余,才有了创作”[2]86。

1909年,鲁迅完成并出版《域外小说集》的翻译,自此,鲁迅的翻译思想趋于成熟和稳定。在此之前,鲁迅翻译过雨果的《哀尘》和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时而意译,时而直译,尚未形成自己的翻译体系。鲁迅自己也说当时由于初学日文,翻译的内容并不可靠,后来总结最初的翻译,表示“年轻时自作聪明,不肯直译,回想起来真是悔之已晚”[3]409。因此,鲁迅在1909年完成《域外小说集》的翻译后,才真正明确自己的翻译主张。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鲁迅1909年以后的翻译作品和翻译策略上,文中所论“鲁迅的翻译”,实指“鲁迅1909年以后的翻译”,对此下文不再赘言。

鲁迅主要的翻译策略和思想是“直译”“宁信而不顺”等。梁实秋曾多次批评鲁迅的翻译为“硬译”。“硬译”是一种较为极端的说法,其核心是直译,指生硬晦涩的逐字逐句翻译,后来甚至成为鲁迅翻译的代名词。在1929年的《文艺与批评》译者附记中,鲁迅自己也承认“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这就是所谓‘没有出路’——了……”[4]24

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之一。Jeremy Munday评价韦氏的研究为“翻译研究中不可否认的中心”[5]224。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内涵丰富,在国内外均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讨论。作为研究异化的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将鲁迅的翻译视作异化翻译,这是因为“鲁迅的兴趣在于用外文词语和表达方式来改造汉语”[6]46。那么,鲁迅的译作到底是“硬译”还是异化翻译?笔者首先厘清“硬译”和异化翻译的实质,然后对比二者的差别,最后结合鲁迅的译文来分析,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

二、何为“硬译”

1929年,梁实秋撰写《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猛烈批评鲁迅的翻译过于生硬别扭。之后,“硬译”一词几乎总是伴随着对鲁迅翻译的评论。其实,鲁迅自认为其主要的翻译策略是“直译”,“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7]245,目的在于引进外来的语言与文法,改造汉语中的落后之处。由此可见,鲁迅“历来”坚持的翻译方法是直译。不过,鲁迅也多次在著述中声明,哪怕“硬着头皮译下去”,也不愿对外文“削鼻剜眼”,自己确有“硬译”之举。对此,王宏志的论述较为清楚,“鲁迅一方面要尽量地去‘逐字译’,同时又要勉强地去保留这些语气和句式,结果就是将‘直译’推到‘硬译’去了,换言之,‘硬译’就是鲁迅在无法处理语气或句式的难题下而继续以‘逐字译’的方法去翻译后出来的结果。”[8]225结合上述学者的论述,笔者认为,所谓“硬译”,其实是“生硬的直译”。直译本是一种逐字逐句对应源文、力求忠实于源文的翻译策略,但是直译的极端便是不顾译入语的规范强行与源文对应,就会导致译文晦涩、生硬、难以理解甚至诘屈聱牙,成为梁实秋所言的“硬译”。

三、何为异化翻译

韦努蒂将翻译视作一种政治文化实践,提出异化翻译以抵抗翻译的种族中心主义暴力、文化自恋、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旨在提升译者地位,彰显译者主体性,改变人们阅读译作的方法,保存与传递异质文化。异化是一种对待外国语言和文化的道德态度,包括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所产生的道德影响。异化翻译或选择偏离译入语主流诗学的文本,或选择多种话语策略进行翻译实验,“要么选择为译入语主流文学经典所排斥的文本,要么使用边缘话语进行翻译”[9]16。异化也要依靠译入语语言和文化来创造“异”的效果,因此异化并不以源语和源语文化为归宿,并不完全放弃通顺,也不是故意给读者造成阅读的障碍,而是要开发出一种“异化的通顺策略”[10]267,为目的语读者开发一种新的可读性。韦努蒂后又借鉴贝尔曼异质伦理的观点,将异化翻译从策略层上升至“差异伦理(ethics of difference)”层,即不论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只要能够带来文化的革新与变化,就是符合差异伦理的翻译。

四、“硬译”与异化翻译的联系与区别

梁实秋等人批评鲁迅是“硬译”,韦努蒂却又称赞其为异化翻译,这个中原因究竟何在?将“硬译”与异化翻译稍加比较后,或许可以得到答案。

“硬译”,即“生硬的直译”,是具体的单一的翻译方法,并不涉及文本选择问题;“硬译”对源文亦步亦趋,实际上只能在译文中保有表面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其糟糕的翻译质量反而会使译者忠于源文、传递差异的初衷大打折扣。异化是道德伦理态度,既包括翻译文本的选择,又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硬译”和异化翻译都涉及翻译语言和文化层面,都希望传递外国语言和文化的异域特点,但是二者却有着本质区别。

(一)翻译策略

“硬译”的核心是直译,只是为符合源语的形式走了极端,甚至罔顾目的语的规范和习惯,在词汇、句法、文法甚至语序上都想完全符合外文的形式。

相反,异化翻译的翻译策略多种多样。韦努蒂认为异化翻译是一种翻译实验,即既可以采取直译法、紧贴源文形式,也可以用其他多种话语策略,包括现代主义的话语策略(即语言剩余,包括如方言、俚语、行话、套话、创新语、仿造词等)、后现代主义的话语策略(即妄用忠实,规避主流的流畅翻译策略)等。异化翻译是否采取直译方法取决于文化语境。

(二)对源语和源语文化的态度

“硬译”强调的是对原文的忠实,尤其是对源文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忠实,以源语为取向。译者为了忠实于源文,不惜牺牲译文的可读性,让自己“硬着头皮译下去”,让读者“硬着头皮读下去”。

而韦努蒂认为“翻译是基于译者的理解,用目标语能指链替代原文中能指链的过程”[10]13。外语文本的能指链改变了,也就是形式改变了,形式的改变就意味着意义的改变。从这个角度看,翻译的忠实就成了“伪命题”。所以异化翻译“并不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相反,还要赋予译文以‘独立性’‘创造性’”[11]159,要落实到译入语语言与文化中,不以源语和源语文化为取向。

(三)译文质量与效果

“硬译”常常会导致质量较差的翻译,其译文晦涩、生硬、诘屈聱牙,难以让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由于“硬译”会在表层上模仿源文,所以会出现一些怪异和不自然的表达。受限于表达的不顺畅,读者难以理解译文,更无从享受异域文化和语言的美妙。鲁迅自己也说“但自省译文,这回也还是‘硬译’,能力只此,仍须读者伸指来寻线索,如读地图:这实在是非常抱歉的”[12]264。因此,“硬译”的译文质量不高,这种生硬的译文“不但读者不买账,就是鲁迅自己也深受其害”[13]5。

在郭建中对韦努蒂的访谈中,韦努蒂表示译文中的异质性是与译文语言和文化调和的结果。因此,异化翻译并不主张故意使译文不通顺,保持译文语言的异质性也不等于译文不通顺。“采取异化翻译的译者,目的在于扩大翻译实践的范围,而不是为了妨碍阅读译文,更不是为了造成翻译腔,而是为了创造可读性的新的条件。”[10]19由此可见,异化翻译注重译文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是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发挥主体性精心磨砺而成的翻译。

综上所述,“硬译”与异化翻译确有相似点,而这些相似之处也正符合鲁迅翻译的特点,所以无论是梁实秋还是韦努蒂的评述都抓住了这些特点。梁实秋等人对鲁迅的翻译持否定态度,韦氏对其持肯定态度,这也是因为“硬译”与异化翻译有着本质区别。下面,笔者将结合鲁迅的真实译例来探究鲁迅的译文究竟是“硬译”的代表还是异化翻译的典范。

五、鲁迅的翻译译例试析

鲁迅的翻译究竟是“硬译”还是异化翻译?在研读相关译文和相关研究后,笔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中确有“硬译”的部分,但是,鲁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思想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翻译工作的深入,鲁迅也认识到自身翻译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想寻求改变。鲁迅在生命末期翻译《死魂灵》时,“已经没有了20年代译文中的刻意欧化的硬译”[14]116。这时鲁迅的翻译,可以说与韦努蒂所提倡之异化翻译高度一致——以保存异质性为核心,传递源语语言和文化的特质以挑战目的语语言与文化,但却避免过于欧式的句法,避免为读者带来阅读障碍,把翻译落实到目的语中来。因此,笔者认为,鲁迅的翻译确有“硬译”之实,但在后面的翻译实践中逐渐走向了异化翻译之路。

在下文中,笔者将给出鲁迅的具体译例,来证实上述论断,并简要分析鲁迅采取“硬译”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原因。

(一)鲁迅的“硬译”

鲁迅的翻译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深感中国人的愚昧与麻木,痛心于中国的物质贫瘠与精神衰微。为改造国人之精神,鲁迅弃医从文,试图通过文艺来唤醒普通民众。但是,普通民众不同于封建士大夫,他们显然无法掌握文言文,且文言文本身弊病极多,常常言之无物,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鲁迅竭力通过翻译从异域‘拿来’——不但拿来新思想,拿来新文艺,还进行了拿来新语言的尝试”[13]4。为尽快改造汉语语言、输入新的表现手法、创造中国的现代白话文、“拿来”域外的先进思想与文化,一心革旧换新的鲁迅选择了较为欧化的直译法,在追求白话革命的同时,有些操之过急,甚至不惜采用生硬晦涩、机械转换的“硬译”法:

例1 我有许多话要和您讲呢,安娜·绥米诺夫娜……很多……当我第一次看见您的时候……鱼在吃您的了……我才明白自己是为什么活着的,我才明白应当供献我诚实的勤劳生活的神象是在那里了……[15]317

这一句出自鲁迅所译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坏孩子》,鲁迅的译文显然犯了过于拘泥源文的错误,所以导致译文有些让人不知所云。“鱼在吃您的了”让人困惑,而实际上主人公想说的是“鱼在吃鱼饵了”,鲁迅按照外文习惯省略宾语,会给中文读者造成理解的障碍。而“我才明白应当供献我诚实的勤劳生活的神象是在那里了”一句过长,读者不仔细读个几遍难以搞清主人公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其实主人公伊凡想说的是安娜就像他的女神,他愿意用一生来供奉她、忠于她。

例2 虽然别一面,他在战争上曾经显过很大的勇敢,也只好任他去。[15]322

这句话出自鲁迅所译契诃夫的小说《难解的性格》,鲁迅的译文显然也是“生硬的直译”。源文想表达的意思是“不过呢,也应该替他说句公道话,他当初是勇敢地作过战的”[16]91。由于鲁迅是从德文译本翻译而来,德文译本对源文本的“删减与错误已经不可避免”[17]50。但是除去德文本的漏译或误译这一客观因素外,鲁迅的译文显然也是“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的体现,使用了过于欧化的语言。“勇敢”是形容词,“很大”亦是形容词,二者叠加使用不符合汉语惯用表达法。换成“很大的勇气”或者“十分勇敢”既便于理解,又不损失源文的意思,还可以避免这样带有翻译腔的表达。

例3 当太阳还未赶散那残夜的清凉,从夜的花草上吸尽了露水的时候![18]247

例4 每一互相瞥视,互相微笑,便喜孜孜的时候。[18]247

例5 我们站住,刚要话别的时候……[18]249

例6 一清早,连翘怎样的香得非常呵,在太阳还未从连翘上吸尽了露水的时候,而且你才二十岁,一个温文美丽的少女和你并肩而立的时候![18]250

例3/4/5/6均出自鲁迅所译契诃夫的短文《连翘》。在这篇短文中,“……的时候”结构数次出现,这是由于鲁迅拘泥于源文而公式化翻译的结果。译文中有些地方加上“……的时候”结构后,反而使句子的逻辑显得有些突兀,不能与前文很好地衔接,为读者徒添障碍。在例6中,“连翘怎样的香得非常呵”也带有明显的翻译腔,完全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是对欧式文法的硬性照搬。

通过以上译例,我们可以看出,“硬译”法机械转换双语,对外文句法、结构生搬硬套,使得译文生硬晦涩,反而无法将源文的意思很好地传达给读者,违背译者想要忠实于源文的初衷。这些生硬的译文忽视“西语与汉语的形式对等根本就无法实践”[13]5的事实。后来的学者多是藉这些“硬译”之处大做文章,批评鲁迅的翻译工作,使得“硬译”成为鲁迅翻译作品和翻译方法的代名词,鲁迅本人也疲于应付这些质疑。

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问题。鲁迅所处的时代是汉语语言急求变革的时代,鲁迅某些生硬的翻译也是其过于急切输入欧式文法和文化的表现。鲁迅的目的是想借欧式语言逻辑严密的结构,来完善汉语语言,以便传播复杂的、革新的思想。这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必然结果。鲁迅本人后来也发现了这种充斥着翻译腔的译文根本达不到他所预期的效果。

除却这些“硬译”之处,笔者发现鲁迅的许多译文其实并不那么晦涩难懂,而是很好地实现了引进外国语言与文化的目的,是韦努蒂所倡异化翻译的典型代表。

(二)异化翻译:鲁迅对源语与目的语的调和

虽然鲁迅有一些过于欧化的翻译,这一点在鲁迅选择直译伊始和理论性翻译中尤为明显。但是,这样带有翻译腔的译文只占鲁迅译作的小部分。鲁迅的翻译目的在于改造汉语语言、革除中国文化之弊,在意识到生涩的译文无法为读者接受后,鲁迅主动调试了自己的翻译策略,在为读者带来异域的体验、保留源文异质性的基础上,也注意到译文可读性问题。鲁迅后期的译文实属异化翻译之典范。

1.翻译选材

鲁迅的翻译涉及英、法、德、日、俄等十几个国家的作品,他的翻译文本具有选择性,带有明显的主观意图。鲁迅选择翻译的大多是偏离主流诗学的文本,主动回避那些文学经典。例如,在当时的中国,俄国虚无党的作品就很流行:在1907年前的俄国文学翻译作品中,虚无党小说占到三分之二左右。俄国虚无党是由无政府主义者、民粹主义者组成的民意党。他们致力于推翻俄国沙皇的统治,不惜进行暴力革命、搞暗杀活动。“他们的民众核心思想、敢于牺牲的精神曾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界和知识界”[13]37。但是鲁迅却从未翻译过虚无党小说。再如,鲁迅所译最多的俄国作家是爱罗先珂,这位作家即使在本国文学中也是名不见经传,相反,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家的作品鲁迅则是“避而不译”。由此可见,鲁迅从文本选择上就已经符合异化翻译的标准。

2.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鲁迅的主要翻译策略是“直译”,直译也是异化翻译策略中的一种,能够达到异化的效果。鲁迅一直力求引进外来的语言、思想与文化,改造中国固有之落后语言与落后文化。所以,鲁迅的“直译”就是一种抵抗式翻译,抵抗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追求实现目的语语言和文化革新这一差异性伦理。

例7 他们的报章上登载德国的诗,而且法国的颓唐派与象征派之外,也崇奉淮尔德(Oscar Wilde)、惠德曼(Walt Whiteman)与超人尼采(Nietzsche)。[18]158

例8 生了普式庚(Pushkin)的俄国,生了托尔斯泰(Lev Tolstoi)的俄国,生了陀思妥夫斯基(Dostoevski)的俄国——那在俄国之前,横着伟大的命运。[18]285

例7出自鲁迅所译凯拉绥克的《近代捷克文学概观》一文,例8出自鲁迅所译卢那卡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一文。这两个译例不仅对外国人名进行音译,而且保留名字的西文写法。鲁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将汉语拉丁化,为中国的语言输入新式文法,取得了异质化的效果。读者一读便知这是由外国文本翻译而来,进而熟悉外国人名的写法,凸显了中文与西文之差异。

例9 他的周围忽然光辉灿烂,所谓一片人生的广野,童话样的仙海拉宰台*Sheherazade,《一千零一夜》(或称天方夜谭)里的市名。——译者的一种,您听明白了没有?[15]195

例10 ……或者,妈的,这么一条列退那耶街,这里的空中耸着这么的一座塔,那里又挂着几道桥,您知道,一点架子和柱子也没有,一句话,真正的什米拉米斯*Semiramis,见于童话中的古代阿希利亚的首都。——译者。[15]195

例9和例10均出自于鲁迅所译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戈贝金大尉的故事》一节。在对这两个地名音译后,为向读者引进相关的外国文化背景知识,便于读者理解,鲁迅在译文中进行加注,以对译文做补充说明。这样的加注现象在鲁迅的翻译中十分常见,尤其是涉及外国文化的部分。对这些内容进行加注说明,很好地传播了异域文化,为本国文化带来新的内容。

例11 那刚到的闺秀正在这里脱掉她的外套,显出最新式样,摩登颜色的衣服和一条绕着颈子的长蛇。[15]175

例12 她白的像石灰一样,简直像石灰。[15]181

例13 一位闺秀看作雪白,别一位闺秀却看作通红,红到像越橘一样。[15]181

例14 雪片团团的打着旋子,好像晨祷之前的魔鬼一样……[15]331

例11/12/13均出自于鲁迅译的《死魂灵》作品中。例11中的“一条绕着颈子的长蛇”比喻闺秀所戴的围巾,这一隐喻十分新颖,保留了外文中的隐喻意象,给读者以新的阅读体验。例12中的“白的像石灰一样”是比喻女子的脸色,鲁迅保留了源文的喻体,没有选择中文中常用的“肤白似雪”等比喻来替换,传递了源文的异质性。例13中的“红到像越橘一样”同样是比喻女子的脸色,更是具有异域风情。越橘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北半球从北极到热带高山地区的植物,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越橘进行引种驯化栽培,因此越橘对于当时的中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异域的意象。例14出自于鲁迅译的契诃夫短篇小说《那是她》一文。“晨祷之前的魔鬼”显然是带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喻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用这一喻体比喻飞舞的雪片,鲁迅的这篇译文恐怕是头一遭。以上四个译例都说明,鲁迅注重保留源文的文化意象,但是所使用的语言却符合汉语语言规范,既为读者带来“异”的体验,又没有使译文晦涩难懂,体现了异化翻译的本质。

六、结语

在分析鲁迅的译文后,笔者对本文最初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鲁迅的翻译有“硬译”之处,也有异化之处;其“硬译”之处只是一小部分,且由于鲁迅处在文言文向白话文变革的时期,急于革汉语语言与文化的命,所以选择“硬译”有时也是无奈之举;鲁迅后期的翻译完全称得上是异化翻译——既传递源文的异质性、挑战目的语语言和文化,又没有完全放弃通顺,开发出“异化的通顺策略”。因此,对于鲁迅的翻译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对其评述应该持正面、肯定的态度,但我们也不必讳言其中存在的问题。

[1]王瑶.论鲁迅作品与外国文学的关系[M]//王瑶.王瑶全集:6.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孙郁.鲁迅书影录[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

[3]鲁迅.书信·340515致杨霁云[M]//鲁迅.鲁迅全集:1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鲁迅.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译者附记[M]//鲁迅.鲁迅著译编年全集:1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Munday J.Translationstudies[J]. The Year's Work in 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2010,18(1).

[6]郭建中.韦努蒂访谈录[J].中国翻译,2008(3).

[7]鲁迅.译文序跋集·出了象牙之塔·后记[M]//鲁迅.鲁迅全集:10.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9]Venuti,L.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 New York: Routledge,1995.

[10]Venuti, L.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SecondEdi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8.

[11]李红宇,何高大.交汇合流貌合神离——归化与异化解读[J].社会科学家,2014(5).

[12]鲁迅.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M]//鲁迅.鲁迅全集: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3]冯玉文.鲁迅翻译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4]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鲁迅.鲁迅译文全集:7[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16]汝龙.契诃夫小说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7]冯玉文.鲁迅转译:两害相权的无奈选择[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6(6).

[18]鲁迅.鲁迅著译编年全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Abstract:Lu Xun has translated more than 200 foreign works from a dozen of countries. Well-known writers like Liang Shiqiu criticized Lu Xun’s translation as hard-to-understand literal translation. But Venuti, who proposed the theory of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regarded Lu’s translat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saying that his translated works aim at challeng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refore, how should Lu Xun’s translation be judged? Looking into Lu’s translated works completed after 1909, we could directly grasp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u Xun’s translation and find the answer: his transl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both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the former accounting for a small portion while the latter being the representative of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Keywords:Lu Xun; literal translation; Venuti;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责任编辑张玲玲)

LiteralTranslationorForeignizingTranslation:LuXun’sTranslationSince1909

Huang Ping Fan Linzhou

(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 Lanzhou University, Gansu, Lanzhou 730000)

H159

A

1008-293X(2017)04-0086-07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7.04.013

2017-04-30

黄 萍(1993- ),女,湖北武汉人,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樊林洲(1963- ),男,甘肃泾川人,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异化译文鲁迅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鲁迅,好可爱一爹
译文摘要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鲁迅《自嘲》句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I Like Thinking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