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宝玲(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0)
艺术类的高职学校,因其培养目标所定,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教学仍占相当重要的份量;因其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如何提高文化课教学的效果,一直是教师们绞尽脑汁、费神劳力的难题。笔者作为艺术类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就如何提高艺术类高职学校的教学效果,在这里谈几点粗浅认识。
艺术类高职学校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为扎实的艺术专业特长和能力的人。培养课程通常分两大类: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学因其目标明确,深受学生喜欢,效果也明显,而文化课教学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其实文化课教学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二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不可或缺的课程[1]。
为此,文化课教学必须针对艺术类高职学校的以下独特性而施教,方能提高文化课的教学效果。
艺术类高职学校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往往多达十几门或者几十门,而且所占用的教学时间多,并且周期长,周而复始、层递训练。为引起学生的训练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往往形式多样,任务多强度大,一堂专业课下来,学生们直喊累。接下来的文化课课堂教学可想而知,学生们身心疲惫、神精恍惚,有的瞌睡、有的心不在焉,文化课自然而然成了教师们的独角戏。合理安排专业课与文化课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协调两者的关系,是提高文化课教学效果必然要求。
当下处于文化艺术大繁荣大发展时代,作为艺术类高职学校的学生们自然是时代艺术的追寻者,他们对于当下的艺术热爱程度空前。学校对于学生们的这种热情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鼓励他们去追求艺术,寻找艺术的膜拜对象。但是过热甚至是盲目的追寻,往往导致学生失去辨别、失去自我,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加强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对接,是提升艺术类高职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2]。
艺术类高职学校的学生非常复杂,年龄阶段不一、学习层次不一、个体心智不一等等,有太多的个体特异性,精准施教难度非常大。
为此,文化课教学必须针对艺术类高职学生的以下特异性而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课堂教学的层次性与和谐性的统一、主动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艺术类高职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大约在10岁—14岁,教学班级的组合不是以年龄为依据,而是以专业为依据进行组合。教学班级的学生呈现出“三个不一”的特点:一是年龄不一,年纪最大的14岁,最小的学生年纪才10岁;二是文化层次不一,有的是来自小学五、六年级的,有的是来自初中一、二、三级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三是课堂自觉性不一,年龄差异和文化层次不一,学生课堂自觉性程度自然是不一致的。面对学生的层次性差异的实际,必须建立和谐的文化课教学体系,做到层次性与和谐性的统一。
就读艺术类高职学校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拥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全部聚集一起,负能量自然被放大,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也更加明显,导致文化课的常规化教学往往很难进行。文化课教学必须面对差异,承认差异,独辟蹊径,激发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实现文化课教学的差异性与主动性的统一。
国家教育部所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回归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平等参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拆除师生之间的距离之墙、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之墙。
面对艺术类高职学校的学校独特性和学生特异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和途径之一,就是结合专业性特点运用个性化教学语言,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其本质。
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戏剧艺术的唱、念、做、打、舞的语言形式,以个性化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阅读。推动学生在茅塞处,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演绎故事,表述情感。
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课文的阅读引导,可以借助唱的形式引入课文及分解课文。比如课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可以用王菲的经典唱腔,作为教学的气氛烘托。通过运用演唱会的视频,以舞台对该“词”设景所表现出来的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等等,让学生读出景与曲融为一体中,所直观表达的、超越一己的豁达胸襟与乐观情调,领略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当然,在这里不能小觑音乐的婉转流畅,通过它将意境表现得更加完美,播放这首《水调歌头》,更是让人欣赏其“心随境转”的博学!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对了解课文的背景,感情基调,整体结构和内容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和专业课程挂钩,活跃了课堂气氛,能使教学进度顺利完成。
念:与唱互相补充、配合,戏剧中的“念”也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在进行语文课文诗词教学的时候,有声语言几乎成了诗歌艺术教学的唯一载体。通过经典的诵读,可以得到一种入耳入心的效果。朗诵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朗诵者对文字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如何深刻,不论他对朗诵的整体设计如何精妙,最终都主要体现在有声语言表达上,进一步说,就是朗诵者的语言和声音上。学生通过朗诵者声情并茂的诵读,从而去模仿和了解诗词的内容。这样对于诗词的教学就容易多了。比如关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教学,首先采用浙江传媒大学经典的朗诵比赛,朗诵者的咬字清晰,声音浑厚,视频画面可以很好地对应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领略其绘画美与音乐美,接受文字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对语言艺术修养的认识、感受文字作品的艺术魅力的。
做: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员在创作角色时,通过手、眼、身、步所有的程式,灵活运用这程式化的舞蹈语汇,以突出人物性格、年龄、身份上的特点,并使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更成功,更为生动。“做”并不是纯技术性表演,而是各具特点的内涵与表象,一举手,一投足,既有内心的体验,又能通过外形加以表现,内外交融,得心应手,全为塑造形象服务。比如课文《雷雨》的教学,在课堂上,对于就读高职学校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特殊的时代背景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融入课文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去,于是,网络所提供的话剧视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是利用信息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将学生带入情境,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二是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舞台,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不能全员参与的弊端,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的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表现。有些课文的重点就在于动作的描写,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片段: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对于这种场面的描写要让学生领会动作的精彩性,就需运用戏剧中的“打”,借助于视觉感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打”的表现,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
舞:散文是一种“铿锵得像诗,雄壮得像军歌,生动曲折得像小说,活泼尖锐得像戏剧对话”的文学体裁。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我认为散文被誉为“美文”,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散文教学难点在于意境,学生往往在把握意境上有一定难度。为解决问题,我采用了舞蹈视频直接进行视觉冲击,再导入课文。如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教学,就采用2010虎年央视春晚舞蹈《荷塘月色》,唯美艳丽堪称视觉盛宴。这篇散文同名舞蹈《荷塘月色》散发着散文般的唯美气息。其背景音乐如此震撼,弦乐的编配以及舞蹈场景的变换,可谓淋漓尽致。舞台背景设计进行了LED多媒体设计,不仅舞台背景和两侧的LED能播放动画,连地板和大屏幕都能播放动画,舞台效果的展示是全方位的。这些手法将“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完全展现在学生眼里。舞蹈演员们穿着荧光衣服载歌载舞,大屏幕上变幻着让人心醉的荷塘美景,金色莲花在深蓝色的海水中绽放,效果相当出色。通过视频刺激,个性化语言教学,学生读到散文的当中诗境内涵。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