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探要

2017-04-13 03:48邸乘光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特色

邸乘光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本刊特稿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探要

邸乘光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全面”,包括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包括适应新常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内涵;基本定位;基本要求;基本任务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和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在发展目标上实现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跃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开拓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确立的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内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自然也就有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包括在目标具体实现时间上的设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定位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定位。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在具体实现时间上的设定

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就明确地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具体时间设定在了2020年。把2020年设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时间,从根本上说,是在科学地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现实(基础)与可能(条件)的基础上作出的。同时应该说,这种设定也是历史地形成的。

根据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首先提出、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是要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走两步,第一步(即第一个10年)达到温饱、第二步(即第二个10年)达到小康,第三步是在进入21世纪后,再用30年到50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进行了展望和谋划。正是在当时的展望和谋划中,进一步将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加以具体化,从而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同时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而再经过10年的努力,亦即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再用30年的时间,亦即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进入21世纪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把新世纪头20年(即到2020年、建党100年时)的奋斗目标明确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且认为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和确立了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内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

此外,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时间具体设定为2020年,与邓小平提出的“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科学构想也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目标,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目标,其中也包含了各方面制度、体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要求。1992年初,邓小平在其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2]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更加成熟、定型,这既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科学构想,也是他的一个重要期盼和嘱托。从那时起,“再有30年的时间”,大体上也就是到2020年前后。包括前面提到的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建党100年时使“各项制度更加完善”,以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的要求,从根本上说也都是由此而来的。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定位

伟大的事业不仅需要有伟大的理论引领,也需要有科学的战略支撑,确立正确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作出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和确立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要深刻认识每一个“全面”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3]习近平这段经典论述,既从总体上阐明了“四个全面”的基本构成,又具体揭示了“四个全面”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每一“全面”的战略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科学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布局。在这个由“一个战略目标”和“三大战略举措”构成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唯一的战略目标,既是党的十八大所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都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服务的。“三大战略举措”以各自所特有的功能服从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则发挥着目标引领的功能,并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定位

伟大的奋斗目标具有强大的引领、凝聚和激励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明确地确立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目标,同时也根据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阶段性奋斗目标。90多年来,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党始终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2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鲜明主题和根本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的、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曾形象地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喻为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书写的“一篇大文章”,强调“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11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更加有力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郑重提出和确立了在本世纪前半叶的奋斗目标,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也明确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

由此可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实际上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在提出和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作了深刻阐述,其中也包括对这一战略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定位。他不仅强调要根据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事业”,而且强调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之所以强调“总任务”,就“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4]11。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则只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是我们奋斗目标的第一步,当然也是关键一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从2016年到202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实施时间。由于“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即2020年,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之年,因此,“十三五”时期自然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2015年10月,以研究谋划“十三五”为核心议题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们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从“发展水平”和“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方面揭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他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3]830并进而从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方面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全面覆盖”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要全面”

“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既是“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明确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3]831所谓“五位一体”,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正式提出和使用了“总体布局”的概念,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5]此后,“总体布局”的概念一直沿用,只是其具体构成内容多次发生变化。除了这次的“一个中心、两项改革、一个加强”外,大体经历了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三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建设”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又到“四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的演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又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并作出具体部署,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又从“四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为“五位一体”。

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同时,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也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少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根本上说是部分与整体、阶段与全程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开创并正在持续奋力推进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这一伟大事业在本世纪头20年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它既是这一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这一发展阶段的根本任务。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性和总任务所决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全面的、“五位一体”的,作为这一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当然也必须是全面的、“五位一体”的。因此,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作为奋斗目标的“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当然也必须是各个领域全面覆盖、“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全面小康”。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人口要全面”

“覆盖的人口要全面”,也是“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明确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3]831强调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通过共建共享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事业,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必然要体现和反映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所要建成的全面小康,必须是全民共享的小康,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让所有人民都进入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所以习近平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3]720

全面建成覆盖人口全面、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关键是必须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共享发展的理念。“共享”也有个“覆盖面”问题。我们所倡导和主张的“共享”是“全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6]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早已达到小康水平,现在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迈进。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仍较突出,收入差距也还较大。这表明,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加以解决。为此,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全面建成覆盖人口全面、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必须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个最突出的短板。习近平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3]831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更是突出的短板,现在全国还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因此,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同时要针对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区域要全面”

“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同样是“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明确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3]831根据这一基本要求,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意味着全国的城市和乡村,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区,都将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而不是只有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进入了小康社会,农村和少数地区还处在贫困状态。如果不是这样,则意味着我们那时的小康社会仍是总体上的小康,而不是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覆盖区域全面、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既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的,同时也是针对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提出的。城乡区域不平衡是历史地形成和长期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从传统的落后农业社会进入了全面进步的现代社会,广大农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城乡区域不平衡仍然明显,城乡和不同地区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比如,2014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仍为2.92:1;东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超过8000美元,中西部最低的地方只有1000多美元;东部的上海、北京、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4万元大关,而西部的甘肃、西藏、新疆则刚超过2万元。此外,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方面的历史欠账还很多;城乡及不同地区公共服务也远没有达到均衡水平。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差距过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区域全面覆盖、城乡共同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189从现实出发,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中,不仅明确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党和国家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纳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且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任务,进一步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适应新常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重要的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要。没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就将失去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也就根本无法实现。现在,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实现富民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也还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努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现在则进入了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点的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3]245新常态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必须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面对经济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确保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之一。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首次正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时,即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明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此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时,也都有这方面的内容。习近平明确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5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了正确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政治方面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独特的优势,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并通过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重要保障,要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4]15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努力实现民富国强,也要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因此,必须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有力的文化支撑。

为此,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和主动权,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文艺工作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继续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7]。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任务。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1]79。一切为了人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必须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要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强化政策衔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医疗是民生之需,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同时,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既着眼于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又要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要高度重视和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面对国家安全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4]200-201。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做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增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五)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既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目前情况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目标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4]208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要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保护生态多样性。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和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最严密的法治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总之,要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紧紧围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深刻阐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为我们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艰巨任务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只要我们自觉坚持以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不断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48-249.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1.

[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2).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On Xi Jinping’s Thought of Building a M oderate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 ay Di Chengguang

(1.Research Center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huiAcademy ofSocialSciences,Hefei Anhui230051;2.CollegeofMarxism,AnhuiUniversity,HefeiAnhui230601)

Since the 18th Party Congress,for the sake of developmentof the Party and state,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strategic new ideas,concepts and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amoderate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way.Tobuild amoderate prosperoussociety in an all-roundway is the first“onehundred yeargoal”,which is crucial for realizing the greatdream of renewalofChinese nation.The idea of“All-round”is themost important in building a moderate prosperous society because it includes the coverage of areas,population and regions.The fundamental tasksare adapting to the new normaleconomy,guiding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with update concepts,perfecting socialistpoliticalsystem and constructing socialistpolitical civilization,building a culturally strong country,improving the national quality and social civilization,ensuring and improving the people’s wellbeing,maintaining national security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so as to build a beautiful country,providing favorable environmentofproduction and life for thepeople.

building amoderate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basic connotation;basic orientation;basic requirements;fundamental tasks

D616

A

1674-5450(2017)02-0001-08

【责任编辑:张立新 责任校对:赵 践】

2016-10-23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AHYZD2014-03)

邸乘光,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特色
我家的小康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中医的特色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