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中的谜性情绪

2017-04-13 03:00姚曼琳
三明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情绪

姚曼琳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贾平凹散文中的谜性情绪

姚曼琳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贾平凹是当代极具个性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是他散文的高产期,其散文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谜性情绪。语言的留白和“谜境”的设置是贾平凹表达谜性情绪的重要手段。产生谜性情绪的原因,除了贾平凹本人性格爱好、人生遭际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自身对散文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在不断的文学创作探索中,贾平凹散文从谜性情绪走向神秘主义,从而也失去了谜性情绪的美感。

贾平凹;散文;谜性情绪

贾平凹在20世纪80年代一跃成为知名作家。纵观贾平凹这一时期的散文,可以发现他的散文常常带着一些谜性情绪,令人捉摸不透,又发人深省。范培松先生曾认为,这样的谜性情绪内容复杂不成体系,不够成熟,是贾平凹认知世界的多极化的产物,是其散文创作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1](P8-13)本文通过分析贾平凹表达谜性情绪的艺术手法,追溯谜性情绪产生的来源,对谜性情绪做更清晰的阐释。

一、贾平凹散文中的谜性情绪

贾平凹初期散文平铺直叙,直截了当,明朗地表达整篇散文的意涵。他明白散文的题材要独特,思想要深刻,但散文中略显刻意的引入方式,使得文章多有生硬之处,卒章显志的一贯模式也显得陈旧。因这样的散文恰好迎合了时代,得到了群众的喜爱,使贾平凹一夜成名。然而,贾平凹不甘于定式,始终在突破散文写作的空间,很快便从这样的定式里跳了出来,发掘出属于他自己的“谜性情绪”。

(一)语言的留白

在中国画中,留白是以“空白”为载体,渲染出美的意境。画面的留白干净简洁,给人一种空旷悠远的感觉。贾平凹散文中的留白,则是通过简单质朴的语言,塑造出悠远的语境,传达出谜语一般的情绪,要读者去猜去深思。

贾平凹本身就是很注重语言的作家,他认为好的语言的标准:一是充分地表现情绪,二是和谐地搭配虚词,三是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在这样的标准下产生的语言风格,能够表现出强烈的美感,吸引人的眼球,但太过强调“语言美”,会弱化语言真正要表达的意涵,而使得语言产生刻意的雕琢感,破坏了文章的真实美。贾平凹发觉自己一心追求的语言,在深入到宇宙人生的时候是那般无力,他意识到,华丽语言背后的意涵才是散文的本质。

贾平凹已然发现,越是通俗、自然、质朴的语言,传达出来的意思就越是模糊。于是他坚持用朴素的语言文字营造“大美”的氛围,传达独特的思想情感。《冬景》中,贾平凹将文章分成五个小节,一二节绘制了冬日的早晨,简单的场景描绘,细腻的动作描写,让冬日美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三四节加入儿孙间的俏皮对话,空野一声枪,几个农民的相互问候,以及两个陌生人间的诗性对话,活泼灵动、充满生气的声音描写为静谧的冬景增添了情趣,将冬日的韵味徐徐道来。第五节则用一句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为了冬景里的奇景”[1](P21)作结,颇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味道,令人意犹未尽。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将通俗易懂的语句熔铸在一起,却能产生谜一样的效果。

(二)“谜境”的设置

贾平凹除了用语言的留白使文章的意涵变得模糊朦胧,还擅长在文中设置“谜境”。他深谙读者的好奇心理,在文章里设置各种各样有意味的谜团,将读者带到他创造的新环境里。读者为了寻找答案,不断循着他安排好的轨道继续下去,在新环境中打转,到最后才知中了他的“圈套”。

《大洼地一夜》写了作者和其他猎人冬季打猎的故事,其中包含着一系列“谜”:他们在秦岭深处明明打伤了一只狐狸,可追过山梁,狐狸突然不见了;赶不回去,众人采集干柴取暖,却迷了路,陷入怪圈;借助划着一根又一根的火柴来清醒自己,最后弃干柴,走出迷津;明明常常进山打猎,但这迷路的地方却从未见过……一连串的谜团,吸引读者的眼球。读者沿着贾平凹安排好的脉络,顺着他的谜境读到最后,才知标题所示“大洼地一夜”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什么也没有得到”的一夜,而这竟然被贾平凹写得津津有味。

贾平凹设置谜境的做法,与他惯用小说的写作方式结构散文有关。他的许多短小篇章,既可作散文也可作小说来欣赏,例如《石头沟里一位退伍军人》《屠夫刘川海》《一对恩爱夫妻》等。20世纪80年代初写作散文开始,贾平凹对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界限就表示了怀疑,他曾在《散文就是散文》中自问:“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笔调去写小说,为什么你不刻意以小说笔法去写散文?诚然,散文不是以塑造人物为目的,可有什么理由要将人拒在散文门外呢? ”[1](P292)于是,贾平凹大胆创新,突破散文的固有品质,使得文章构思巧妙、新奇有趣。例如《商州又录》的“3”中写一个女人在家惯于生活是 “转圈圈”的思考,“5”中对“人生人”的恐怖的渲染,尽管文中描述的生活实景是有限的,却透露谜一样的情绪,引人联想到人生哲理等,使散文小天地紧密联系着宇宙大人生,达到了加大内涵的目的。

二、成长经历对谜性情绪的影响

贾平凹在《使短篇小说短起来》写道:“目的就像一条绳索,捆住了读者想象的翅膀;当读者明白你的简单的目的后,他们嗤之一笑,便无情地将你抛弃了。 ”[1](P288)贾平凹散文中的谜性情绪,就是为了使大众始终关注他的散文,吸引读者探寻他的文章意图。

贾平凹一直在意外界对他的看法,想要始终吸引读者,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出生在商州的农村,幼年体弱多病,身材矮小,口舌木讷,更认为自己样貌丑陋。在贾平凹的认知里,他是不被人重视的,所以他满腔心事只能与大自然诉说:“每坐于我家堂屋那高高的石条台阶上,看着远远的疙瘩寨子山顶的白云,就止不住怦怦心跳,不知道那云是什么,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1](P279)上初中时,贾平凹更加真切感受到周遭的恶意:“班里的干部子弟皆高傲……用一种鄙夷的目光视我”,“农家的孩子愿意和我同行……他们因我孱弱,打篮球从不给我传球,拔河从不让我入伙,而冬天的课间休息在阳光斜照的墙根下‘摇铃’取暖,我是每一次少不了被作‘铃胡儿’的厄运”[1](P281)。“文革”时期,当中学教师的父亲回乡劳动改造,家庭在经济政治上都遭了难,贾平凹变得更加害怕见人。这段人生经历在贾平凹的生命中留下坚实的烙印,以致他在文章里反复提及,直到而立之年也不能忘记:“社会的反复无常的运动,家庭的反应连锁的遭遇,构成了我是是非非,灾灾难难的童年、少年生活,培养了一颗羞涩的、委屈的甚至孤独的灵魂。 ”[2](P212)

贾平凹孤独羞涩的内向性格,一方面对他的文学创作是有益的,他能更注重内心世界,也造就了他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因而他能很好地把握大自然带给他的独特感受,重视观察细节;另一方面,这样的性格使他更加在乎周围人们的眼光和看法,加之身体孱弱而受到欺辱,导致他有明显的自卑倾向,如农村出身使他在城市里抬不起头。但他的性格里又有不服输的一面,面对嘲弄和欺负,他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在贾平凹创作之初,每当稿子被退回,就有同学抢过退稿在空中摇来晃去地说:“看,贾平凹的作品发表了。”面对这种戏弄和嘲笑,贾平凹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但他不好发作,只有在心里说:“等着瞧吧!老子总有一天让你们看到贾平凹的小说集。”[3](P11)如果说,贾平凹的创作活动是典型的超越自卑的补偿性活动[4](P9),那么这种自卑感就是促进他不断写作、不断创新的动力。他通过文学创作活动寻找满足和自信,向社会证明他的价值,并且消解他心中的自卑感。因此,贾平凹想要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获得文坛的认可,就必须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让读者对他的作品感兴趣,他才有成功的可能。换句话说,贾平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大众保持关注,不断反思和研究自己的文学创作,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谜性情绪,并笔耕不辍,不断发扬它,使它成为自己散文的特性。

三、艺术探索是谜性情绪的根本原因

证明自己的价值和消除自卑感,是贾平凹创作初期的动力源泉,而他获得成功、收获自信之后,仍旧不断创新,找到自己得心应手的谜性情绪,有他个人自觉选择的内在动因。

随着改革开放,文坛也恢复了生机活力。大批作家开始摆脱“大我”的束缚,关注“小我”,注重自我感受,各类文体都积极变革,唯独散文发展缓慢。尽管此时的散文也开始注重内心世界,但其创作模式、抒情话语都与之前五六十年代的散文一脉相承,从贾平凹的初期创作也可看到“散文三大家”的影响之深。他在 1974年到1982年之间,发表了许多注重自我表达的散文作品,凸显自我个性,以自我内省精神启迪读者,但也可见贾平凹对古典散文和近现代散文的模仿。例如《游寺耳记》是完全仿照笔记小说所写,《画家轶事》运用半文言的叙述方法,《丑石》《月迹》之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笔法,是贾平凹最熟悉的一种创作方式。然而他并不满足。

贾平凹虽然生性内敛,沉默孤独,但在文学面前,他能够放下心中的芥蒂和敏感,虚心向学,积极钻研。贾平凹十分推崇孙犁和沈从文,他将沈从文的文集奉若神明,将孙犁敬为大师,并且主动写信给孙犁,还专程登门拜访,对于不善交际的贾平凹来说,足见他对孙犁的敬重。[5](P142-143)

除了名师指导,贾平凹也始终在进行文学思考,有自己独特见解,并不断进行创作实验。对于语言,他要求真、美,准确表达情绪,富有生活气息,又拒绝乱用高尚美丽的成语;对于素材,他要求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强调“妙微精深”;对于表现手法,他主张努力在中国古典艺术与西方现代派文学之间找到融合点;对于散文篇幅,他不拘一格,或是短小精悍不过四百字,或是长篇大论。在散文观念上,贾平凹淡化小说与散文间的区别,小说和散文相互借鉴,小说散文化,散文小说化,写出一批富有新意的散文和小说,给文坛带来一阵新奇的风。当贾平凹创新地使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即他所谓“以心情的淋漓传达为旨归,不受故事等的束缚”,创作了《晚唱》《好了歌》《二月杏》等小说作品,却因此受到了批判,认为他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轨道。心灰意冷的他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重新寻找自己文学创作的支点,不断思考文学问题。在1983年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他穿行于商洛山区,了解世俗生相,感受风土人情,最终完成《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再录》。在家乡山水的浸染下,贾平凹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他坚持了“小说笔法写散文”的方式,保持了“表现主义”的表达方式,寻找到属于他的谜性情绪,他打破了散文创作上长期以来形成的 “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律条,在文坛引起极大关注。这都是贾平凹自觉探索的结果。

贾平凹在《坐佛·序》中说:“回顾20年的创作历程感慨万千,我起步是很低的,而且路极不平坦,我唯一的好处是不安分,又有韧劲。”[6](P2)凭着他对文学的韧劲,贾平凹在文坛上走南闯北,开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四、谜性情绪的过度

谜性情绪是贾平凹散文中可贵的品质,经过积累、探索和打磨,他对谜性情绪的把握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然而,在贾平凹大病一场后,他的“谜性”情绪转化为神秘主义,过于刻意地设置谜团和陷阱,表达的情绪过于泛滥和牵强,丧失了原本谜性情绪的美感。

把握好谜性情绪的尺度,文章的美感就如涓涓细流渐渐从纸张里渗透出来。《摸鱼捉鳖的人》中贾平凹为读者留下了一个真实自然的悬念,到底摸鱼捉鳖的人能不能通过古老的求爱方式得到美娇妻;《静虚村记》里名为静虚的村子,却是颇有生气,不静不虚,给读者留下模糊的谜境。贾平凹时而实指谜,时而虚指谜,有时通篇皆谜,有时只透露小小的谜性,手法多样,令读者百读不厌。到了《太白山记》,贾平凹写下诸多荒诞离奇的故事,原本的“谜性”情绪过渡到神秘主义的范畴:《寡妇》中死去的爹夜里还魂与娘过性生活;《猎手》里的猎人与狼搏斗,共同坠落悬崖之时,猎人看到了狼的生平往事,在猎人坠崖醒来后,发现狼变成了一个四十余岁的男人;《丈夫》中的妻子愈美愈无用,丈夫的嫌恶导致妻子走向死亡,当丈夫因此后悔时,已逝妻子的前后心又生出十三个眼睛来……[7]从某种程度上说,原本不明确的谜性情绪在此时定型为神秘主义,它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文化的血脉,如《聊斋志异》《子不语》一类的志怪文学,如《挖参人》的魔镜、《饮者》里以手画圈唤人的道术等,都是古代志怪里提到过的。贾平凹据此写出了一些曲折离奇的故事,却丢失了原本谜性情绪的美感,《平凹携妇人游石林》中“大美不能言”的意境美、《黄土高原》中浑朴静穆的自然之美,在《太白山记》之后鲜见。

因此,贾平凹应该有度地传达谜性情绪,保持谜性情绪的美感,让读者享受其中,享受“猜谜”的乐趣,而不是制造一个虚假、迷幻的迷局陷阱。并且,单一的手法展现神秘离奇的故事,也容易令读者对文章失去阅读兴趣。

总之,贾平凹受到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凭借独有的韧劲不断追求文学创作上的突破,探索自己的创作艺术,从稚嫩的谜性情绪走向神秘主义。谜性情绪虽是不完美、不明确的,却通过故意留白与设置“谜境”的手法,使得散文充满朦胧的意境美与发人深省的哲理美。而当他步入神秘主义之后,离奇的故事,神秘的氛围,成为贾平凹创作的特性,读者可以尽享曲折的情节,看到中国民间各式各样的神秘文化,但原本富有美感的谜性情绪一去不复返,留下更多的是令人费解的“谜”。

[1]范培松.贾平凹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贾平凹,穆涛.平凹之路[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冯有源.平凹的佛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崔梅芳.贾平凹小说创作心理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贾平凹.五十大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6]贾平凹.坐佛[M].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

[7]贾平凹.太白山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建朝)

The Riddling Emotion of Jia Pingwa's Prose

YAO Manli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Jia Pingwa is a contemporary writer with a particularly individuality.It is the high-yield period of his proses in the 1980s,which present strong riddling emotion.Hisimportant means of expressing riddling emotion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blank of language and the setting of"riddling situation".The main reasons why produce riddling emotion are Jia Pingwa's personality and hobbies,the influence of the circumstances of his life,and most importantly,his pursuit and exploration for prose artistic.During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f literary creation,Jia Pingwa's proses tend to transfer from riddling emotion to mysticism,thus losing the aesthetic feeling of riddling emotion.

Jia Pingwa;prose;riddling emotion

I207.6

A

1673-4343(2017)03-0053-04

10.14098/j.cn35-1288/z.2017.03.009

2017-04-08

姚曼琳,女,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贾平凹散文情绪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西安这座城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