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拜师》写的是年轻而热爱写作的莫泊桑,因为觉得自己的文章不够生动而去请福楼拜指导。三次拜访福楼拜,莫泊桑得到了大师的悉心教导,文章表现了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成长的风范,以及莫泊桑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老师“善教”,学生“勤学”,真可谓是“名师出高徒”,两位都在文坛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福楼拜对莫泊桑的三次指导是课文的重点。三次求教主要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的,莫泊桑“问”,福楼拜“答”,指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第一次福楼拜要求他“肯吃苦,勤练习”;第二次福楼拜让他学习仔细观察;第三次福楼拜进一步提出“发现特点,写出特点”。就在这一问一答之中,人物性格跃然纸上。比如,莫泊桑第一次提出“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直爽干脆、直言不讳的老师形象。而在回答莫泊桑“马车没什么好写的”的时候,福楼拜更是一连串提了七个问题,指导莫泊桑如何观察,说明这是一位懂写作、水平高的老师。第三次,面对学生的进步,福楼拜则娓娓道来,一方面告诫学生不要骄傲,坚持写作,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写出特点,又让我们读到了福楼拜循循善诱的一面。
当然,重点内容只读出这些还是不够的。福楼拜的三次指导固然内容不同、指向不同,但彼此也是有所联系的,也就是围绕“观察”这个主线,从布置观察任务开始,再引导莫泊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观察,最后在观察中发现事物与众不同的特点。读着读着,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都是讲观察,福楼拜为什么不一起告诉莫泊桑呢?特别是第一次指导,只是简单地布置一项作业:“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福楼拜并没有具体指导怎样观察。而事实上莫泊桑确实没有领悟到什么,“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什么发现”。直到第二次,福楼拜才列举了观察的不同角度,让莫泊桑若有所悟。通常我们指导学生观察,总是要先指导一下观察的方法,再布置具体的观察任务。那么,不妨反过来想一想,按照我们指导的方法去观察,孩子就有收获了吗?绝大部分孩子还是不会观察,更谈不上按老师指导的方法去观察事物。其实,任何学习都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只有通过自己反复琢磨、练习,积累了学习的体验,老师的“教”才会起到最大的作用。莫泊桑三天的观察真的是“一无所获”吗?当然不是,起码他有了困惑,而又迫切想解决这个问题,这不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悱”的学习状态吗?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福楼拜的指导才会让他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同样,“发现事物的特点”更是建立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之上的,当然不能操之过急,一股脑儿教给学生。读懂了福楼拜分三次指导观察的用意,我们才能真正明白福楼拜是一位教学有方、善教会教的老师。
读懂内容,深入领悟人物特点,只是文本第一重的教学价值。我觉得编者在六年级下册安排这样一个文本,还应该另有用意。综观整个苏教版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写作家成长故事的并不多。除了本文,《师恩难忘》《小草和大树》可以算,而要讲到具体的学习写作方法的课文,《莫泊桑拜师》可谓绝无仅有。编者安排一则福楼拜教写作的故事,其实也是在让福楼拜教孩子们写作,也是用莫泊桑成才的故事给孩子们树立写作的榜样。对于即将小学毕业的孩子们来说,福楼拜讲的观察方法中,有的我们并不陌生,比如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请孩子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结合孩子们的习作,把福楼拜的观察方法与实际联系起来。而福楼拜所讲的“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不少孩子来说,则并不那么容易。福楼拜把这一内容放在最后来说,可见在他看来,“发现”基于观察,但也重于观察。观察强调眼耳等感官的参与,而发现则更强调内在的思考,要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才能在写作或文学之路上走得更远。虽然不一定要像莫泊桑一样成为世界大文豪,但爱上表达、学会写作无疑是一件受益终身的事。
我有一个习惯,每读完一篇课文,总要问问这篇课文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读完本文,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福楼拜指导观察的内容,而是他所说的“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正是坚持,莫泊桑才会请福楼拜指导写作;正是坚持,莫泊桑才会有后来的成就。可以说,即便没有大师的指导,莫泊桑也会取得后来的成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可惜的是,这样掷地有声的句子却淹没在福楼拜众多语言之中了。为了强调“坚持”的作用,更加突出这句话的分量,也是给读者一些启示,这句更适合放在福楼拜所有语言的结尾,作为指导的总结,给人以回味与思考。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方法补救。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习完指导观察内容后,再重点学习这句话,用莫泊桑以及其他作家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体会“坚持”的力量,这对引导他们走上写作之路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