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听课跨界思

2017-04-13 07:53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集体性学科数学

近日,听一位数学骨干教师执教一年级《分与合》的研究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能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角度去评价这节课的设计与实施。但是,站在学科之外,却又置身课堂之中,从“教”的角度看课,这位数学老师的几处“非学科教学行为”,却让我管窥出一些教学之道。教学是相通的,现撷取这位老师课堂中的三处师生互动的细节,试从“教”的角度加以解读。

“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上课伊始,教师呈现一张图片,让一年级的孩子观察图片并回答:你看到了什么?一年级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我看到了小白兔。我看到了一座房子。我看到了花蘑菇……

面对孩子们信马由缰的发挥,这位老师做了这样的引导:“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的回答被老师智慧地引入数学学习的轨道:一个学生回答“我发现左边有6个蘑菇,右边有5个蘑菇”;另一个学生回答“我发现花蘑菇有5个,蓝蘑菇有6个”;再一个学生说“我在图上发现了11个蘑菇”……

好一个“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呈现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寻常的环节,语文课堂更是如此。但是,同样是呈现图片,方式和效果常常相差甚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只要呈现图片,我们都会习惯性地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有顺序地表达”。似乎语文课堂中呈现的图片,目标任务都是“为了观察”,习作课如此,阅读课也是如此;低年级如此,高年级也是如此;甚至,许多的数学课堂、英语课堂等非语文课堂同样如此!

一张图片,似乎永远绕不开“有重点地观察”“有顺序地表达”这样的目标任务。殊不知,一切资源和教学行为都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同一张图片,置于不同年段,其作用大不一样;同一张图片,在不同的学科课堂,也应该承担不同的学科任务;同一张图片,即使在同属语文学科的阅读课与习作课中,承载的任务也不尽相同。一张图片如此,其他一切教学资源都应如此!

这位数学老师设问“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原先“语文化的回答”回到了“数学课堂”,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样的点拨和引导彰显了教者鲜明的学科意识。其实,不论任教什么学科,都必须树立强烈的学科意识,才有可能“站好自己的岗”,“种好自己的田”,才有可能落实学科任务和课时目标。

我们的课堂,需要引导学生“用学科的眼光去观察”!

“你们准备好倾听了吗?”

一个学生正准备发言,老师提醒学生:“你们准备好倾听了吗?”于是,一年级的孩子非常听话地“抱抱臂,坐坐好”。课堂迅速安静下来,然后,这位同学略显纤弱的声音开始在教室里清晰地传递。

多么美好的倾听境界!

我们的课堂,比“精彩的设计”更加重要的是“无梗阻的实施”。但我们常常发现,优秀的教案未必能产出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在“蓝图实施”中出现了障碍,特别是在“说”与“听”之间常常产生梗阻:说的,没说清晰,难以入心;听的,没听清楚,岂能走心!

好的教学过程,需要说得“字字清晰”。课堂之说,首先是“师说”。老师说,一为提问,要问得清楚而不模糊;二为点拨,要点在核心处以给其方向;三为评价,要评在关键点而不飘忽游离;四为梳理,要理出层次与高度,以便学生记忆与发展。

课堂之“说”,其次为“生说”。学生说,一要关注说的针对性,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说;二要关注说的条理性,引导学生言之有序地说;三要关注说的品质,要让每一个学生敢于自信大方地说,能够用适宜的音量、语调、语速去说。

好的教学过程,需要听得“声声入耳”。好的课堂,教师不仅关注“师说”与“生说”,更关注学生“听了没有”“听得怎么样”。只有把“师说”和同伴的“生说”入耳、入心,师生对话、生生互动才有发生的可能。这位数学老师一句“你们准备好倾听了吗”,彰显出教师强烈的学生意识,这样的意识打通了课堂“说”与“听”之间的壁垒,让课堂的学习真正发生。

其实,课堂不只是承载知识传递的任务,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课堂教学的任务,比知识传递更加重要的是能力提升,与能力提升同样重要的是学习品质的培育。倾听,是比提问、回答更加重要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不能缺位!

我们的课堂,教师需要适时提醒学生:你们准备好倾听了吗?

“只要等待,你就会听到精彩的发言!”

一个表达不畅的孩子正在努力地发言,另一个学生忍不住去打断。这位老师说:“让我们给他一点时间!”前一个孩子终于发言完毕。老师又说:“你看,只要等待,你就会听到精彩的发言!”

“只要等待,你就会听到精彩的发言”,这不仅是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更是在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集体性学习。

集体性学习,要关注每一个学习个体的存在。我们的课堂,常有“课霸”出现——表现欲高、表达力强的“极少数”,他们霸占了课堂话语权的“大部分”,遮蔽了课堂上一大批思维寻常甚至滞后者的存在。这样的课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性学习。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观照“课霸”的存在,更要观照课堂中“沉默的大多数”。这位老师一句“让我们给他一点时间”,努力让缺少话语权的“沉默的大多数”,有时间、有信心、有可能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场境中,多付出一点时间,未必一定能换得“精彩的发言”,却能召唤更多的沉默者走到集体学习中来。

集体性学习,要让生生之间成为彼此的“学习源”。课堂学习,学习源不只有教师与教材,更在每一个学生以及生生对话的过程之中。会学习的学生,不仅善于从教材与教师的话语中学习,更善于进行“伙伴学习”——向同伴直接学,让同伴帮助学,与同伴一起学,帮助同伴学。“只要等待,你就会听到精彩的发言”这一等待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帮助同伴学”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向上的生长。

其实,“只要等待,你就会听到精彩的发言”不仅在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集体性学习,更传递出一种课堂观:好的课堂,不是疲于奔命,而是能够等待。因为,有了等待,课堂的精彩才有可能在更多的学生身上绽放;有了等待,课堂才不会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认为,提高学习质量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追求符合学科本质的学习、构建互相聆听的关系、挑战伸展跳跃的学习。在这一节课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让学生经历了符合数学学科本质的学习;“你们准备好倾听了吗”,让学生在静悄悄的课堂境地中听得声声入耳;“只要等待,你就会听到精彩的发言”,让思维一般甚至滞后的孩子经历了一次伸展跳跃的学习过程。如此可以印证,这是一节“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学课例!

猜你喜欢
集体性学科数学
【学科新书导览】
表演式落实、集体性沉默 “失真干部”的六种表现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信息化教学在中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