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婉
摘要:特殊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缺陷,在学校生活中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很多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个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特殊儿童积极生活健康心理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189-02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一切。一个人如果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那么必然会受益终生。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加美好的人生。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特殊儿童的家长也不例外。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特殊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缺陷,在积极生活方式培养的道路上。和普通儿童相比,一定更加艰难。
一、特殊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儿童在家庭教育上的问题
特殊儿童先天的残疾对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让孩子的父母接受这个事实需要一个过程。有的父母在面对这样的打击时。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而这对于身心发展有缺陷的特殊儿童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1.情感失衡导致不良的家庭氛围
特殊儿童家庭几乎都不能理性地面对孩子的特殊性。或者过度溺爱、保护,过分干涉和包办,导致孩子社会生活技能低下,依赖性强。或者对孩子放任自流,甚至打骂厌弃,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使孩子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圈养”现象严重
有很多身心有缺陷的孩子,被父母关在家中不让外出,家长们或为孩子的安全考虑。或者出于自身的各种原因。让孩子避免接触外界。这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长和自我锻炼的机会,对外界充满了陌生和恐惧。
3.不能够积极、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特殊儿童虽然有别于正常儿童。但是不等于就可以放弃对他们的教育,有的家长对残疾孩子关爱有余,教育不足,导致一些原本可以走入社会的孩子毫无自理能力,一生离不开父母。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多种多样,残障程度不一。家长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教育,对一些经过学习和努力可以自立的孩子,家长应该持有积极的态度。
(二)特殊儿童的生理障碍和缺陷影响学校教育
1.特殊儿童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调控能力缺乏
许多重度障碍的特殊儿童,例如脑瘫儿、智障儿等脑损伤和功能发育不全的残疾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低下,缺少自我意识。情感调节和自主生活能力低下,因此在学校中对其进行积极生活方式的培养有一定的难度。
2.特殊兒童的生活适应能力明显低于普通儿童
特殊儿童社会生活常识缺乏,难以融入社会。在这种情况下,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应该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3.特殊儿童往往难以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
学校应该根据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设计课程和教材,采取个别化的教学方式。特殊儿童才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一)家长言传身教,促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
1.家长理性接纳孩子的特殊性,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让特殊儿童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的训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树立自信心,建立健全人格。
2.结合孩子身心特点,抓住关键期
家长要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慢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开始,使孩子建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抓住关键期,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发展,促进孩子自觉成长。
3.拓宽特殊儿童的活动空间。提高社交能力
在早期干预中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生活能力,鼓励孩子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养成良好的劳动能力。
(二)在学校教育中培养特殊儿童的积极生活方式
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尊重特殊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体验出发。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学校教育中培养积极生活方式的做法:
1.培养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注意学生饮食中营养的摄入。以保证学生在生长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充足营养。注意每日按时进餐,且要保证三餐的质量,即合理搭配营养,不让学生挑食、偏食,也不要暴饮暴食;杜绝学生吃垃圾食品及小商贩的三无食品。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要直观通俗地教给孩子卫生知识。特殊儿童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其直观意识较强,通过展示大量直观图片和播放有关卫生教育的视频,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观看中自主学习卫生知识。以传唱儿童歌谣传授个人卫生知识,孩子愿唱且易学易懂。如《洗手歌》:“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抹上肥皂搓呀搓,清清水里洗呀洗。再用毛巾擦一擦,我的小手真干净。”老师与学生一起边唱边做,学生学得快、做得好。帮助特殊儿童养成梳洗的习惯。将洗手、洗脸、刷牙、洗澡等当成生活作息的必需部分,经常练习,久而久之,孩子自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学生睡眠好了,学习才能集中精力,生活才能精神十足。
4.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有个健康的身体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特殊儿童,更需要适度的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孩子们就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增强信心,培养稳定的情绪,提高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性格和自我超越的品质。
(1)应针对不同缺陷的儿童制订不同的体育锻炼的计划。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多种多样,残障程度不一,学校不能在体育锻炼上对他们一视同仁。可以针对不同类型,详细制定有益于其健康的不同的锻炼方式。
(2)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条件。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对正常人来说也是有益的。更何况对于残障儿童。但是难度要相对增大,学校和家庭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特殊儿童的体育锻煉。不能因其特殊的身心健康原因就取消或忽视这一点。在人力、资金投入和场地支持上要加大力度,让残障学生有一个良好、安全的运动环境,因为他们毕竟不同于那些身心正常发育的孩子。学校也要有计划地培训教师和家长,在孩子锻炼时提供监督和保护。
5.加强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
特殊儿童在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困惑和适应障碍,极易遭受挫折与失败,并出现心理危机。因此,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与危机。从而能够积极生活。
(1)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接近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以及自主研究的校本课程正是符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问路,标志识别,去商场买东西,等等,我们应该竭力令其掌握。其次,对其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适度,不应有过低或过高的要求,一切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依据。第三,设计教学方法要适当,注重形象直观,可操作性,不可忽视必要的重复。第四,作业难度要适中,评分时要多鼓励,可以是写上几句鼓励的话,也可以是画上一个微笑符号,目的是提高其自信心。第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其在困难之处得到帮助,闪光点得以发挥。比如,多动手实践。培养其动手能力:多利用电教媒体及直观教具,培养其对事物的理解认知能力。
(2)在课堂教学外,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特殊儿童经常听到的是批评,遇到的是不信任、冷漠和歧视的眼光,往往有较重的自卑感。“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来温暖”,因此,我们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带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同时,我们不应该把他们当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来区别对待。而应让他们得到和其他学生同样的、公正的待遇,这就是对特殊儿童最好的信任和尊重。我们应该努力发掘孩子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对于残疾孩子更是如此。让他们重拾信心的最佳方法,有可能是一个温暖的微笑,一次轻柔的爱抚,一声关切的问候,一个赞赏的动作,这些发自内心的赏识,都会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鼓起自信的勇气,找到“我能行”的感觉,去不断地克服缺陷,争取进步。
(3)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班队会等活动。通过安全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多方面内容的活动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全面、具体的帮助。与此同时教师尽可能地将一些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抓住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6.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习惯的养成是一点一滴的,我们从身边的小事人手,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加强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管理,让学生能正确地对待成败,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不断地发挥自身的潜能,树立自强的精神。
每一个残疾儿童都是一个折翼的天使。他们的缺陷是天使翅膀留下的痕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对他们付出更多的爱与关怀。让他们用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命运对他们的不公平,帮助他们建立自强自立的乐观精神。通过对特殊儿童积极生活方式的培养,相信他们也能为社会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