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平+尚春宇
摘要:社会主义高校姓“社”的根本准则,对新时期下高校高层次知识分子信仰教育的培养机制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有关高校高层次知识分子,即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信仰教育同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兼容互渗,逐渐成为高校研究生信仰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担当。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 高校研究生信仰教育 契合性 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21-02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与基本特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并树立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五个发展分支要素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发展”要义的再创造与深入诠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思广益治国理政新思路的突破前沿与真实写照。通过理解体悟“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五大发展要素之间的相互构成关系,不仅有助于当下许多高校本、专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式进展,同时也为高校研究生的高层次信仰教育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有效行动指南。
(一)理论内涵
(1)“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是发展要义中的第一要素和主要内驱力。在高校研究生信仰教育过程中,创新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研究生信仰教育的创新发展主要集中在:工作理念的创新、组织体系的创新和工作模式的创新三个方面。其中,工作理念的创新是开展研究生信仰教育的先导,组织体系的创新是进行研究生信仰教育的保障,工作模式的创新则是推动研究生信仰教育的突破口。
(2)“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协调,是发展要义中的内部衡量准则,长期坚持可以由内而外地降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高校研究生信仰教育的协调发展主要反映在研究生信仰教育的执行群体上,在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开展信仰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干部、导师、研究生党员作为不同层面上的执行梯队,应相互秉承“协调配合促发展”的优势准则,以此确保研究生信仰教育的执行开展力度,弥补其中单独化、断档式、小群体范围等“短板”效应,拓宽研究生受教群体的覆盖面。
(3)“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是发展要义中保证可持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择优选取健康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模式,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最终以自然环境的和谐,促进对地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折射出高校研究生信仰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必要基础条件:即信仰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三方面需要在实体教育和虚拟网络中不断纯洁,在摒弃不良负面信息的同时,力图打造研究生信仰教育的绿色优质环境。
(4)“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开放,是发展要义中突破壁垒直奔繁荣的必经之路,一方面侧重坚持对内深化体制改革,消解垄断,树立开放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侧重对外完善开放理念,拓宽开放领域,促进人文交流,实现合作共赢。这种一体两面式的开放发展在拓宽研究生信仰教育的实施渠道,增添信仰教育的实践载体方面,均可起到润物无声的良好作用。
(5)“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是发展要义中增进人民福祉,搭建公正平台时的本质要求和途径归宿。让人民享有更多的发展成果,可有效抬升人民的生存认同感与成就荣誉感,以此反哺不同领域的社会建设发展力度。高校研究生信仰教育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几大发展理念的合力支撑下,最终稳固有序地搭建涵盖各类信仰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式平台,不仅能够提升研究生党员的信仰意识,同时可有效深化研究生整体的信仰底蕴。
(二)基本特征
(1)人本性。将“五大发展理念”广泛应用于高校研究生信仰教育,一方面可以调动研究生群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发挥研究生群体的专业才智与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打造共享式信仰教育平台为广大研究生群体提供丰富的信仰教育资源,确保发展成果由研究生群体共享,以此可以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群体的崇高信仰。
(2)整体性。“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校研究生信仰教育的各个组成条件、开展环节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短板”,合理运用“五大发展理念”,将有效消解研究生信仰教育中组织散漫、教育周期拖沓、受教群体相对分散等疑难问题。
(3)多样性。其一,应用领域多元,不但能促进信仰教育的理念机制、组织体系更迭,同时协调教育执行队伍的建设配合,既纯净信仰教育的理论内容,又进一步拓展信仰教育的载体渠道。其二,适用能效多样,针对信仰教育的不同层面,“五大发展理念”的借鉴也各有侧重;而信仰教育的渠道、载体层面,则更多运用“开放”理念。
(4)可持续性。“五大发展理念”的焦点在于发展,研究生信仰教育的关键也在于发展。这种整体性的发展并不仅仅“满足于”对过往研究生信仰教育中不足的弥补,同时着眼于当下对研究生信仰教育的突破与改造,而尤重未来研究生信仰教育稳定性与常态化的建构。通过一系列的理念借鉴,达到施教群体与受教群体、研究生与信仰教育资源之间的和谐共赢,这才是高校研究生信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当代研究生的时代特征与“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信仰教育的契合性
(一)理论互验的契合性
从高校信仰教育的实践初衷来看,研究生信仰教育与研究生学术发展自由并不矛盾。当代中国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源于高等教育学术领域强有力的支撑,这是客观事实。应当知晓高校学术贡献正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乃至高层次信仰教育的保驾护航下所取得的,将高校信仰教育与学术发展自由相对立,甚至将其表述为学术发展的制约因素,这种错误性不言而喻。学术发展自由的内涵绝不是学术放纵,而是学术创造后其影响能效的拓展。高校信仰教育并不以束缚或遏制学术发展的创造活动为前提,而是要引导学术发展的应用领域,激发学术创造的本体潜能,将学术发展的价值导向与归宿最大限度的合理化。
(二)实践研讨的契合性
当代研究生笃实审慎、睿智严谨的科研学术作风,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但并不能忽视研究生信仰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发散式的客观局面,这种多元性潜藏着忧患意识淡化、愤世嫉俗情绪浮动等问题。改革开放后,尽管我国创造出了大国崛起的发展成就,但随之而来的收入差距扩大、资源约束趋紧等问题,又为本就分散的研究生信仰意识埋下了多种不确定因素。而“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研究生信仰教育,将有效提振广大研究生改善社会环境的期望度,坚定研究生群体对党领导国家健康发展的信心;进一步弘扬研究生的宏伟志向,强化研究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担当;助力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成长与培育,从精神意识领域引领研究生群体实现其崇高的人生价值。
三、“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研究生信仰教育的实践途径与探索
(一)工作理念、组织体系、工作模式的创新发展
在开展研究生信仰教育时,结合“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要义,工作理念要转变为依靠抓“党建”带动研究生信仰教育的创新型教育理念;工作模式则应逐步尝试以学术科研为着眼点,将“党建”与学术科研相互结合,拓宽学术视野的同时,融入研究生信仰教育,开阔创新思路,提升创新能力;组织体系角度则应引导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以年级或相近专业纵向建立党支部,理工医学类研究生以实验室或项目组横向建立党支部,依据党组织凝聚研究生党员,研究生党员凝聚广大研究生的“梯度基础”,创新研究生信仰教育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以求最大程度上突破研究生信仰教育“散、慢、难”的尴尬局面,使之得以顺利开展。
(二)干部、导师、研究生党员三支队伍的协调发展
首先要建立完善专职研究生政工干部公开招聘、严格选拔、竞争上岗机制,尝试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评审机构,有效协调负责政工业务的教师与其他类型大学教师职称评聘的差异性;其次要强化导师责任,师德师风建设日趋常态化,研究生导师应在学术科研指导外,兼顾研究生的信仰指导,同时协调研究生政工干部,确保信仰教育干部、导师二者的穿插互动模式,双向抓好研究生的信仰意识教育;最后干部、导师还应协调好同研究生党员的关系,建立研究生党员协调联络网,启用责任意识强、群众威信度好的研究生党员以点带面,保证研究生信仰教育覆盖面广、联系畅通地有序执行。
(三)理论、内容、途径的绿色发展
为保障研究生信仰教育稳定有序地执行,除了信仰教育执行团队协调合作的主观条件外,还应务必重视信仰教育理论、内容、途径等纯净合法的客觀条件,这就要求将“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要义贯通其内。不但要在实体教育中筛选优质纯净的教育理论,减少甚至避免将消极、功利性、自由化等言论或思想传播给广大研究生,努力完善虚拟网络环境下信仰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法制约束网络空间内传播的负面舆论及其他不利于研究生健康成长的信息,加大追查惩处。
(四)渠道、载体的开放发展
为最终打造共享式信仰教育的实践平台,无论是学校的信仰教育专题培训,邀请名家组织的意识形态领域主题报告讲座,乃至其他形式的信仰教育活动,务必秉承互动、开放的原则,努力争取由呆板的知识灌输,进化为研究生群体信仰辨析力、是非判断力、科研创造力的能力提升。各施教群体也要开放化执教,解放三尺讲台,走入研究生群体。
(五)搭建平台、数据资源的共享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的发展,为搭建共享式研究生信仰教育平台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信仰教育的施教、受教群体务必时刻保持共享发展的清晰理念归宿,“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研究生党员与非党员信仰教育资源获取差别等情况,应结合“五大发展理念”的共享发展要义进最大限度消弭于无形。
四、结语
“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当下高校研究生信仰教育的内涵,拓展了其发展改革思路,尽管协调发展、开放发展不是首创,但将这五种发展要义有机统一,逐步应用于高校研究生信仰教育的开展与实践,则是研究生信仰教育被赋予新时代内涵的一种外化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人民网,2015-7-17.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网,2015-11-3.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