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凌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书籍设计的形式在不断变迁,在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相互影响中,在技术、文化、市场等因素影响下,我国书籍设计的理念和语言都在进行着飞速的变革,呈现出崭新的时代面貌。对我国书籍设计现状的研究,是书籍设计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重要途径,必然对我国书籍设计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和导向意义。
关键词:书籍设计;现状;变革
中图分类号:TS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150-01
西方辞典里广泛使用“book design”指称书籍设计(图书设计、书刊整体设计)。它包括三部分内容:bookbinding(书籍装订或封面装帧)、typography(排版设计)和editorial design(编辑创意设计)。1996年由宁成春、吕敬人、吴勇、朱虹编辑出版的《书籍设计四人说》中强调了“书籍设计”的整体观念:通过书籍整体设计过程,掌握信息传递的主导性认识,学会从装帧到排版设计的过程,在掌握信息编辑的控制能力,将书籍设计建立为一个独立的造型艺术门类或体系的观念,实乃时代和专业发展之需要。
书籍设计整体性的强调,对于推动书籍设计从单一的封面设计到从“皮肤”到“血肉”的有条理视觉再现的努力具有重要意义,整体设计理念对作者、出版者、编辑者、书籍经销商及读者的影响,势必会转变全社会对书籍艺术的欣赏视角和审美方式,势必会推动我国书籍设计和出版业的整体水平。
当前我国书籍设计不仅仅停留在书籍封面设计和简单的内文装饰层面上。由于读者对书籍功能和美感的更多要求,由于科技、经济的进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书籍销售方式、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出现,书籍设计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美观、大方、典雅和富有品味的审美趣味日渐成为书籍设计的主要导向。与之相呼应,书籍设计界对书籍整体感和创意性的要求愈加强烈,对高新科技与书籍设计相契合的实践也更加乐此不疲。
目前市场上,书籍的装帧形式大体有精装和平装两个发展方向。 以封面材料使用的不同,精装书常表现为两种样式:全精装、半精装。其中纸质精装书的市场流行范围较广。精装书的书脊设计样式十分丰富,常见的有圆形书籍的软背精装、方形书脊的硬背精装、圆形书脊的空背精装等。平装书封面与书芯尺寸相同,书籍一般较薄,成本较低,适用于普及性文本内容的图书。如学生用书、考试用書、普及推广的文学读物、生活类图书等多采用这种样式。
现在的一些平装书开始借鉴精装样式的某些形式,以增加审美和功能的需求而形成了“简精装”的混血样式。比如使用较厚的软料封面纸,封面封底两端加勒口,书芯前后加装环衬,封面靠书脊一侧有压沟线等。
目前,我国书籍设计的装订样式多样:对我国传统书籍装订样式的借鉴使线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被装、甚至是卷轴装也开始在书籍市场上露面。特别是线装的样式,更是一些书籍设计屡屡获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书籍市场上流行相对广泛的活页装和散装书样式,则更贴近广大读者的生活:活页装往往利用塑料、金属等坚韧材料把散页类印刷品穿连成册,其页间结构松散,便于单页的翻阅、取用。多用于挂历、相册、集邮册及活页类书本等。
当前我国书籍设计界对书籍信息传播效果的关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关注:(1)更加注重文本信息的采集环节。书籍作者亲自参与书籍设计,是设计与书籍文本内容建立最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最直接的文本信息采集方式。这种过程省掉了作为第三方的设计师对文本内容传播的中介环节,往往更有利于文本的贴切传播。我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像闻一多、巴金、卞之琳等作家都曾参与过书籍的封面设计;(2)调控文本信息更加主动和周密。吕敬人认为:为了使读者愉悦地获取资讯,设计师应该将书中繁杂或冗长的信息进行逻辑化、秩序化、趣味化的重新整合与创造,使读者能有效、快捷地把握书籍的主旨,完成信息明晰并准确的传递;(3)更加关注文本信息的接受环节。读者对书籍文本内容的接受在传播学上就属于信息译码的阶段,是指受传者把接受到的信号翻译为自己懂得的信号的过程,这是传播过程得以实现、提高传播效果的关键环节。 信息译码环节的重要性让我们注意到:设计书籍时,首先要考虑书籍文本信息的易读性,进一步说,就是要把对特定读者群的认真调查放在重要位置,要把不同读者群体与阅读有关的特点考虑到设计中。
书籍的审美性是其作为艺术品的本质属性,也是书籍设计艺术的重要观照范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审美这一精神方向的需求更加迫切,并将随着物质文化生产的进步愈加强劲。当前,我国书籍设计中对审美功能的进一步关注,也是对日渐富足的社会生活的应答,也必将成为影响设计效果和读者阅读品味的重要方面。(1)追求形态美;(2)追求意境美;(3)追求材质美;(4)追求体量美;(5)追求细节美。
书籍是文化的承载物,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积淀出了灿烂辉煌的书籍设计历史。在传统文化和世界潮流的影响下,我国当前的书籍设计表露出了富有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倾向。从总体上来说,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却也正在创新发展。我国书籍设计的发展做如下展望:第一,高低技术的共生推动书籍设计传承中的裂变。第二,推动书籍设计的个性化和品牌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3]司有和.信息传播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