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凤
摘 要: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和文化的重视程度更高了。在现代人的严重,进行旅游,了解各地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因此发展旅游文化也成为了各地的一种潮流。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而活动,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元江县因远镇的发展旅游文化的优势,以及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发展这种旅游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因远镇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53-01
文化旅游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广阔、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近处来,民族文化旅游似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突破当地传统产业,注入新的经济动力,创造新的经济格局的“龙头”产业。地处玉溪、红河、普洱三州市交界的元江县因远镇,是玉溪白族的初入地和主要聚居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以白族文化为特色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它们好好地挖掘整理出来,辅以一些现代元素,并以此为载体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既能展示、宣传和传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又可促进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良性互动,提升旅游产业的档次,发展当地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一、元江县因远镇民族文化旅游现状
(一)因远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优势
因远镇位于元江县西南部,距县城40公里,南与红河州红河县垤玛乡接壤,北与元江县咪哩乡同脉,西与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龙坝乡山水相连,东面与元江县羊街乡隔河相望,是玉溪的“南大门”。因远镇全镇共辖2个社区、7个村委会,总人口30157人。因远镇的哈尼族有21412人,主要聚居在清水河沿线的浦贵、都贵、伴坤、路同及卡腊、车垤6个村委会。白族5266人,集中居住在因远社区的因远、安仁、红安、奔干、补垤、马鹿村及北泽村委会的旧北泽村、安定社区的安定、沙浦等9个村子,是玉溪白族的聚居中心。因远镇自然景观奇特优美,气候温和宜人,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是休闲度假旅游理想的首选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具有很大优势。
(二)自然环境独具特色,气候温和,适宜居住
因远镇平均海拔1600米,属海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常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摄氏度,气候宜人。镇域四周群山起伏,中间盆地地势平坦,生态环境良好,水源较为丰富,是适宜居住的地方和休闲度假旅游、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三)物产丰富
因远镇属山坝结合的农业镇,粮食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茶叶为主。独特的土壤、气候及地理环境,成就了因远醇独特、品质优越的烟叶,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量达300多万公斤,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县的三分之一,成为元江县的烤烟种植大镇。因远镇矿产资源丰富,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金、银、镍、铁、石棉、蛇纹石等多种矿藏资源,其中,镍矿储量位居全国第二。因远地方特产众多,食品有自制菜籽油、米干、安定豆腐、白族皅萝卜、因远春茶等;手工艺品主要有白族服饰、木雕、根雕、石雕等;地方名优小吃主要有远近闻名米制凉粉、凉米线、凉米干、粑粑角及牛、羊、狗、毛驴内汤锅等。上述名特优产品,为旅游纪念品开发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旅游文化的措施
(一)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因远镇在发展旅游文化的时候,应该注意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因为民族文化就是因远镇的优势,而且作为一个文化旅游区,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更要注意。所谓民族文化,就是从以前到现在传承下来的旧的民族文化得分风俗,在保留了旧的风俗的时候,做到不破坏,不修改。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利用,就是对民族文化的最好的保护。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应该从很多的方面来进行,其中包括政府的指导,人民群众的加入,旅游局的宣传,当地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保护,这些都切实的关系到了民族的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对于饮食文化等软文化,也应该提起注意。
(二)打造民族特色
发展旅游业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因远镇发展旅游业,应该结合自己的环境、节日风俗、当地的民风民俗,将这些民族特色与旅游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对民族特色进行进一步的打造。充分发挥历史的优势,将历史悠久的优势发挥出来,开展文化底蕴深厚的宣传的活动。在打造的过程当中,在各景区和景点融入当地的白族文化。
(三)制定旅游发展的规划
在发展文化旅游之前,应该先对民族的发展进行一种规划。将当地的旅游的中心确定、文化的中心确定之后,就可以对整体的运行进行一个规划。规划也要有目的性,人情旅游业的优势,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规划。
三、结语
因远镇想要发扬自己的区位优势和环境的优势以及文化的优势,就要在发展旅游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对旅游文化的保护,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注意到一定的开拓和创新,对于各种文化的发扬,应该结合当地的具体的情况,然后制定合理的规划,同时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品牌,就可以提高该地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金瑞,王赛音.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5(04).
[2]周恩平,建设壮、瑶、苗、侗、回民族文化走廊,打造桂林民族文化大市品牌[J].广西经济,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