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娜
摘 要:长白民俗文化旅游的出现,不仅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展现地方民俗符号的窗口;地域性民俗产品的融入设计理念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有利于产品的个性化创新,使作品更具有地域文化内涵。
关键词: 地域文化;长白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商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41-02
一、地域符号
地域符号是能够代表某一城市或区域特色事物的称谓。这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展现出了事物存在的唯一性。地域符号是一个文化性的标记,记忆了这一地方千百年来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见证了文化形态的成因。但随着外来文化多年的介入,使原本洋溢着地域文化,手工“匠人”特色的旅游商品无声无息的沦落为品质拙劣,粗枝滥造的地摊货。研究长白地域符号对于吉林省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彰显地方文化的旅游产品设计都会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二、长白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如何提高吉林省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加快实现富民强省战略,要求我们深入发掘民俗旅游资源,把吉林省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融入到旅游产业开发中,优势互补,提高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和生命周期,这些都要经过我们不断地论证实践分析。旅游景点就像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名片,这张独特的名片反映了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的缩影, 寄托了旅行的情怀与满满的回忆。旅游纪念是商品中独特的产品形式并具有独占性。长白山景区的旅游产品以纷繁散乱的形式呈现,有体现长白特色、手工制作工艺的树皮贴画、木刻、山石盆景,有用木制、兽骨装饰的配饰、摆件等,更有全国各地旅游常见的玉器、玛瑙、贝壳类产品。纪念章、纪念邮票、名信片,背心、手帕都简单的印有长白山装饰图案。总体上来说,长白山旅游纪念品较比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比起很多南方重视文化内涵的地方,我们北方这边做的还是差一些,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大。从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角度出发,认真研究和开发长白山旅游商品,对开展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长白山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
蒙古族、满族、延边朝鲜族共同构成了长白的民俗风情,这三大民俗与其他分支文化兼具了东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包容性与开放性。
(一)满族文化
满族有着丰富文化内涵,与满族的信仰萨满文化一脉相乘,萨满教经历了波折而又漫长的岁月,萨满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称为人与神之间的传达者;既可以传达神的寓意,又可以将人类的期盼、心愿传达给诸神。而萨满在占卜、祈福、驱邪、祭神时都有相应的仪式,色彩、纹样、佩饰均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审美情趣,积淀着图腾崇拜、宗教观念和民俗意识。
(二)朝鲜族文化
朝鲜族主要居住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曼妙的民族舞蹈、独特的民族语言、绚丽的民族服饰、独特民族歌曲民族乐器、民族礼仪、民族建筑、民俗食品、民俗文化等都得到极大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也带动来了旅游业的契机与挑战。
(三)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人口散居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青海等地。蒙古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居住环境形成了“逐水草而迁移”的特有的游牧生活和热情奔放的性格。悠远低沉的长调、绚丽多彩的服饰、热情奔放的舞蹈、都为蒙古族审美和长白山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四、长白山民俗文化的商品再设计
依山而居的长白人因适宜的环境和特有的地理位置,为发展特色旅游的深入开发创造了坚实富有的条件。而蒙、满、朝这三大民俗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是文化东北文化特色游的源泉与保证;只有沿着民俗文化的根走下去,才能够为旅游文化可持续性的再发展中、再创造提供良好的保证。能够看见一片蓝天、脚踏一块绿土、喝到一汪清池的泉水、呼吸到一口清新的空气,渐渐成为渴望不可及的奢侈品。长白旅游的开发正迎合了这一时期的旅游发展,旅游区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等,共同营造的特殊的文化氛围,让游者在旅行中感受自然风光,感受民风民俗的地域体验,感受原生态旅游带来的别样体验。
旅游商品的再設计要切实可行的与体验游、探险游、生态游相互协同,共同促进发展。长白游要置身于游者的亲身感受、亲身生活中,这离不开衣、食、住、行、购、五大要素相结合;产品雷同、单一、创新性、文化性长白旅游商品较少,产品呈现出了小、差、弱、零散的样式;对游者毫无吸引力激不起游客的购买欲望。如结合当地蒙、满、朝的民俗文化风情,切合适宜的融合商品会形成独有的特色文化中的品牌形象。衍生品文化的创意与创新的加盟是纪念品个性化、原创化所产生、形成、发展、推广的一大特色。我们去海边购买到贝壳类用品、到北京就应购买到“京味”用品,到上海这个现代大都市,更应让我们回味到“老上海”的味道。长白旅游纪念品有它特定俗成的文化内涵,这类商品应该,也只能够在特定的地域中购买到。旅游产品要增加新奇感,吸引力不强就不能激发旅游热情,如采用分区的形式感受体验游;在蒙古族村内体验吃文化中的烤全羊、马奶酒;在篝火旁感受蒙古族人民热情的舞蹈、住在别具特色的蒙古包里感受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朝鲜族被冠有东方礼仪民族的美誉,来到朝鲜族村内,感受礼节文化的传承;在舌尖上感受饮食文化的重要地位,感受对食物对餐具的尊重,朝鲜族人民对长幼身份的身份及其讲究,对于年长者都有尊敬有理的风俗;居住在榻榻米的大炕上,“似跪而坐,似坐而跪”等等,礼节文化感受其身。而满族村更多的要以活动祭拜的仪式出现;满族家祭、祭祖、祭神等形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价值。只有置身其中的经历和感悟才能满足游客不断探寻、发现探奇的心理,通过调查问卷形式、沟通交流不断完善提高“回头率”和满意度,加大宣传力度和范围。商品要不断随着体验地改变与发展渗入文化形式中,如在体验中品尝的是在售的蒙古族的马奶酒、牛肉干,朝鲜族特有的打糕、高丽咸菜、石锅酱汤等,用着特有销售的刀叉餐具、用着地域民族风情的衍生品(挂件、水杯、背包、抱枕、床上用品)等,特别针对大型节假日设定特有的民俗文化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针对这三大民俗的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只有节庆才能购买到的特有的设计产品将会为固定的旅游产品注入全新活力。这些商品的置入让游者在体验中感受产品带来的丰富情感体验。
在旅游文化盛行的今天,纪念品的开发在融入吉林省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文化的同时,融入东北古老的民俗文化也是一项特色旅游文化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爱梅.http://www.doc88.com/p-73148525912.html.世界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2]张丽梅.黑龙江省旅游形象建设实施对策研究[J].吉林省学:人论丛,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