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韬+周光保
摘 要: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凸显,节约型包装设计已成为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研究对当代包装设计的生态伦理失范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儒家生态伦理之于当代包装设计的价值进行了阐释,并从“知天畏命”、“取之有度”、“仁民爱物”三个角度探讨了儒家生态伦理带给节约型包装设计的启示,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节约型包装;儒家生态伦理;资源节约;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B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131-03
今天,由包装引起的资源浪费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这使得现代包装设计迫切需要得到生态伦理的合理引导。而蕴含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儒家生态伦理不仅能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精神养料,也能成为我们推动节约型包装设计的合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拟对儒家生态伦理的当代价值展开探讨,并阐明其之于节约型包装设计的指导与启示。
一、当代包装设计的生态伦理困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促使设计的市场评价标准随之发生改变。
一方面,随着购买力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转型,消费者的注意力已不再仅聚焦于保护、便利等包装基本功能,人们开始更多渴望藉由精美奢华的设计和新颖时尚的装潢来满足自己对档次、气派、身份炫耀的符号性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商家的本性是“经济人”,市场效益和可观的经济回报始终是形成其经营观念与行为的内生动力。为了迎合市场购买心理,也为了实现销售利润的最大化,商家往往借助华而不实的包装来刺激物欲,提升产品附加值。设计师则沦为商业主义的附庸,为浪费型消费推波助澜。
此外,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的欠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的不健全、行业标准的缺乏可操作性以及政府监管力度的有限都为非法商家保留了生存牟利空间。
由此我们看到,设计行为失去约束的结果便是过度包装、一次性包装的严重泛滥,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也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负面影响。
二、儒家生态伦理之于当代包装设计的价值
尽管生态伦理学诞生于20世纪的西方,但早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的儒家先哲就已孕育出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这些思想不仅构成了人们赖以处理自身与环境关系的道德基础,也沉淀为当代生态伦理学得以蓬勃发展的历史养分。
实际上,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儒家生态伦理也随着农耕文明的延续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增删补益,形成生态智慧的汇集体。和西方生态伦理相比,它从本质上更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體性,主张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从而催生出“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
如孔子主张的“知天畏命”,荀子提倡的“序四时,载万物”,以及孟子的“数罟不入洿池”等均强调遵循自然法是人类开展生产实践的重要先决,同时也将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相互依赖、共荣共损的有机整体,认为只有通过“知天”、“知常”、“仁民爱物”才能实现“赞天地之化育”,以致“人与天地相参”。这虽然是一种基于直观经验所获得的对自然系统的朴素认识,但却可以为我们今天实施节约型设计提供思维方法上的参考借鉴。
诚如国内学者李砚祖所说:“设计艺术从功利迈向伦理的境界之路,实质上是设计艺术的哲学之道。”①对儒家生态伦理进行价值发掘、提炼和批判的继承,并用于指导当代设计,无疑能促使设计师为良善人生而设计、用良善设计服务于大众人生。在此基础上,儒家生态伦理是我们开展节约型包装设计实践值得深入挖掘的珍贵宝藏。
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节约型包装设计的启示
节约型包装设计是指在满足包装对产品保护、方便储运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从包装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入手合理调配所涉及的各方面资源,以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资源投入节约化为目的的包装设计理念。从儒家生态伦理出发,节约型包装设计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知畏天命的造物意识
孔子有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第十六》)即君子敬畏天命,敬畏德高望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在此,“天命”指的是自然规律,敬畏天命就是要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继孔子之后,荀子同样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但与之不同的是,荀子并主张盲目的屈从天命,而是认为人应当在尊重和了解天命的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合理利用。他提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下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换言之,与其盲目屈从自然,不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的量尺裁度及充分制用,这体现了儒家思想积极入世一面。
就设计实践而言,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也需要因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并基于对这种规定性的掌握使作品与生态环境建立起的和谐共存关系。
如设计师Alien和Monkey创作的细砂礼盒包装(如图1所示),采用自然风化的岩沙研磨烧制而成,当礼物取出后,整个包装又回归到自然的尘土状态。这种材料选择不仅天然环保,同时也允许设计师对包装造型进行任意塑造,细砂的肌理质感还能赋予产品一份特殊的真诚浪漫。
可以说,设计师正是充分通晓材料物性的基础上做到了“知畏天命”,才成就了这款环保又别致的优秀包装。
(二)取之有度的节约观念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将节俭看作是与勤勉、诚信、爱人同等重要的道德规范,并认为审慎的使用财富,爱惜的使用人力是统治者实现以德治国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
与此同时,孔子主张“君子惠而不费”(《论语·尧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告诫人们应该更多注重修养人格的塑造,而不必过分追求奢华享乐的物质生活。在生产力欠发达且战乱频繁的时代,孔子的节用思想对于缓解百姓疾苦,稳固封建统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而今天,当攀比挥霍和铺张浪费已成为造成生态压力的一项重要原因,鼓励人们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对于生态实践的发展和生态危机的解决同样能带来有利启示。
设计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手段,但如果摆脱了伦理道德的约束,设计就会成为助长人类掠夺自然的帮凶。今天,各种过度包装、不合理包装的泛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设计师仅从商业动机和功利目的来驭使设计。这种设计非但没有让人们过上幸福生活,反倒是加剧了资源消耗和生态危机。
因此,只有将节约、节用的意识贯彻到创作实践中,才能使其克服自身局限性,因循于道德之法,自然之法。如设计师Audrey Blouin设计的灯泡包装(如图2所示),采用最常见的瓦楞纸板为材料,结构处理一纸成型,视觉设计简洁明了,无论是选材用料还是加工生产都最大限度的杜绝了资源浪费。这种物尽其用的设计手法可谓是“惠而不费”、“取之有度”绝佳写照。
(三)仁民爱物的博爱精神
“子钓而不纲,戈而不射宿”(《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无论是钓鱼还是狩獵,都不应滥捕滥杀,不应破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孟子则对孔子的仁爱精神进行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认为通过仁爱百姓才能保障亲人的幸福,而珍爱自然万物则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前提。此后,北宋张载又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将儒家的博爱情怀推衍至世间万物。意思是不仅要像对待兄弟手足一样对待所有人,看待自然万物也要抱以一颗恻隐之心。这实际上都反应了儒家伦理观念中的泛人文关怀理想。
如果将“仁爱”作为评价标准引入设计领域,它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一种“向善”的设计取向。换句话说,它要求设计师将行善、至善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能是唯利是图或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同样,好的包装设计不仅应是利销的设计、实用的设计、美观的设计,更应该是合理的设计、正直的设计和心存善意的设计。如设计师Sheau Shiuan Lin创作的自带吸管牛奶包装盒(如图3所示),通过对包装结构的创新在包装盒封口处增加了一个隐藏吸管,这样不仅能遮挡住不想被弄脏的吸管部分,还省掉了塑料吸管的使用,既满足了消费者对安全卫生的需要,又十分绿色环保。
四、结语
推进节约型包装的发展不能简单移植他国经验,而是应立足本土语境,在把握实际需求和融入传统文脉的基础上开创富有本土化特色的节约型包装设计模式。本研究主要围绕“知畏天命”、“取之有度”、“仁民爱物”三个维度探讨了儒家生态伦理之于节约型包装设计的启示,后续研究可扩大对儒家生态伦理体系的考察范围,以求得使研究结论更为全面、深入。笔者相信,针对相关问题开展的研究方兴未艾。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生态伦理设计观的本土节约型包装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4YBA134)。
注释:
①李砚祖.从功利到伦理——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05(10):100-109.
参考文献:
[1]李砚祖.从功利到伦理——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05(10).
[2]罗顺元.儒家生态思想的特点及价值[J].社会科学家,2009(05).
[3]王安霞,王晰.传承至今的传统生态包装研究[J].包装工程,2007(12).
[4]熊兴福,康俊,黄婉春.儒家“仁”的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J].包装工程,2008(09).
[5]万长林.儒家生态理念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体现[J].设计艺术研究,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