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陶瓷带把杯的发现和类型

2017-04-13 08:47强晓凤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唐代类型陶瓷

强晓凤

摘 要:唐代陶瓷带把杯,是中国陶瓷器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器形。因杯把部分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目前搜集到的陶瓷带将近五十件,就把杯部分指垫和指鋬的造型特点对其进行分类讨论,但又因这些带把杯多数为馆藏和传世品,所以其时间问题目前还没有办法解决。

关键词:唐代;陶瓷;带把杯;类型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27-03

唐代陶瓷器可谓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在众多陶瓷器中不得不提带把杯。带把杯在已有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也将其称为扳指杯,其造型特点为把手多呈环形,有的上有指垫,有的下有指鋬。关于唐代陶瓷带把杯的研究还不是很多,齐东方提到唐代陶瓷带把杯是由吸收了粟特带把杯特点的唐代金银带把杯而来的①李梅田在《唐代陶瓷器中的外来文化因素》中提到“江西丰城洪州窑生产的一种褐釉把杯则完全模仿了粟特银把杯的造型”②;赵德云的文章通过对24件唐代扳指杯(包括11件金银杯和13件陶瓷杯)进行分型,主要就唐代扳指杯的造型渊源问题展开探讨③;“罗湖窑Ⅴ和Ⅵ式把杯与西安唐开元十九窖藏掐丝团花金杯(图1)④极其相似,是唐代瓷器生产仿金、银、漆器的实物例证”⑤吉林大学张浩的《唐代陶瓷中的外来文化因素》只是简单提及⑥;张馨芳的《唐、五代陶瓷器中的外来文化因素》就27件陶瓷带把杯分型,然后与齐东方先生所做的唐代金银带把杯的几个分组对比讨论其渊源⑦。都简单的提到了外来文化因素对唐代陶瓷带把杯产生的影响,但是他们所提到的这种影响主要也是从唐代金银带把杯上模仿而来的。

以上的研究中虽都谈到到唐代的陶瓷带把杯,但是所涉及带把杯的资料还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就目前所能收集到的的总共有47件唐代陶瓷带把杯(其中江西丰城罗湖窑发掘简报中Ⅴ和Ⅵ共有13件),主要就其发现和类型做一简单总结。

一、唐代陶瓷带把杯的发现

目前共发现有47件唐代陶瓷带把杯,具体是:江西丰城罗湖窑 (乙T1)遗址发现的青瓷黄褐釉把杯(3件),形制特点为喇叭口、束腰、折腹、矮圈足,侧附“6”形把手;江西丰城罗湖窑 (乙T3)遗址发现青瓷黄褐釉把杯(10件)圜底碗状杯体,环形杯把指垫微微上翘,无指鋬;江西洪州窑1件,喇叭口、束腰、折腹、矮圈足,侧附“6”形把手酱釉把杯;广东新会官冲古窑址青瓷把杯7件其中2件为圜底碗状杯体,环形杯把扁平指垫,无指鋬,3件为圜底碗状杯体,环形杯把指垫呈卷曲状,无指鋬,还有2件是圜底碗状杯体,环形杯把指垫上翘,无指鋬;印尼勿里洞岛黑石号沉船2件白釉绿彩陶把杯,浙江临安水邱氏墓白瓷把杯1件,圜底碗状杯体,环形杯把上有宽平指垫,下有指鋬;浙江临安水邱氏墓、江苏徐州奎山唐墓与河南陕县滨湖区白瓷把杯各1件;水邱氏墓杯形为圜底碗状杯体,环形杯把上有宽平指垫,下有指鋬,其它2件都为喇叭口、束腰、矮圈足杯体,侧附重条状“6”字形杯把;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2件,形制为敞口、鼓腹、矮圈足杯体,环形杯把,1件杯把上有指垫下有指鋬,另一件杯把部分上有指垫,无指鋬;上海市博物馆馆藏1件,为敞口、鼓腹、矮圈足杯体,环形杯把上有指垫,无指鋬造型;河南偃师杏园袁氏墓白瓷把杯1件,形制为敞口、鼓腹、矮圈足杯体,双环状杯把,上有指垫,无指鋬;河南巩义二电厂唐墓M13三彩单把杯1件,圆唇、侈口、深腹、高圈足杯体,环形杯把无指垫亦无指鋬;陕西西安国棉五厂唐墓白瓷把杯1件,圆唇、侈口、深腹、高圈足杯体,环形杯把无指垫亦无指鋬;西安潘家乡新村白瓷把杯1件,圆唇、侈口、深腹、高圈足杯体,环形杯把(有贴塑花纹)无指垫亦无指鋬;邢窑白瓷把杯5件,;黄冶窑酱釉把杯1件,圆唇、鼓腹、矮圈足杯体,环形杯把无指垫亦无指鋬;湖南长沙窑绿釉把杯1件,方口圆底杯体,环形杯把无指垫亦无指鋬;河南洛阳张沟唐墓白釉把杯1件,敞口、浅腹、平底杯体,环形杯把无指垫亦无指鋬;三彩把杯3件分别收藏在台北林柏寿藏、大英博物馆和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

二、唐代陶瓷带把杯的类型

带把杯这种器形在早期的陶瓷器中也有一些类似的造型如既无指垫也无指鋬的简单的环形杯把在山东临沂墓葬出土的黑陶单把杯⑧、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商代的夔纹灰陶单把杯⑨、还有有指垫或指鋬的杯把也在早期的陶瓷器中有发现如福建闽侯黄土仑遗址墓葬出土的商代回纹硬陶单把杯⑩、和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釉弦纹把杯等。虽然早期的陶器中有带把杯的造型,但因所发现的器物时代均较早且数量较少,所以只能简单的判断其与唐代的陶瓷带把杯在外形上有相似之处,而关于继承和发展关系目前还无法考证。

陶瓷把杯最有特征的部位无疑是杯把部分,下面根据杯把部分的不同将它们划分为四型。

A型,杯把既有指垫又有指鋬。此类型共有7件,根据指垫的形制,又可分为两个亚型:

Aa型,指垫略呈扁圆形。此类型杯体为圜底碗状,主要有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3件和河南偃师杏园袁氏墓出土的1件。(见图2)

Ab型,指垫呈宽平状。此类杯形杯体为侈口束腰圜底形,主要有印尼勿里洞黑石号沉船出土2件和浙江临安水邱氏墓出土1件。(见图3)

B型,杯把有指垫,无指鋬。这个类型一共有24件,同样根据指垫形制的差异,又分为三个亚型:

Ba型,指垫向外上翘与环状杯把组成“6”字形。共7件包括洪州窑1件、洪州窑寺前山T1遗址 3件、徐州奎山唐墓1件、河南陕县滨湖区1件和上海博物馆馆藏1件。(见图4a)

Bb型:指墊呈卷曲状。此类有3件都出土广东新会官冲古窑址。(见图4b)

Bc型:指垫向内上翘。这种类型的带把杯数量较多共有14件,其中广东新会官冲古窑址出土4件,洪州窑寺前山T3 出土10件。(见图4c)

C型:环形杯把。这一类型共有15件。河南巩义二电厂唐墓M13 1件、山西西安国棉五厂1件、邢窑4件、西安潘家乡新村1件、黄冶窑3件、湖南长沙窑1件、河南洛阳张沟唐墓1件、台湾林柏寿藏1件、大英博物馆藏1件、瑞典古物博物馆藏1件。(见图5)

D型:杯把呈勾状。此类型目前仅发现1件邢窑白瓷杯。(见图6)

虽然目前已经收集到近50件唐代陶瓷带把杯,但由于这些标本基本上都是收藏品,没有准确的出土信息从而无法判断他们的年代,所以只能暂时对其分类,而具体的发展演变过程还没办法进行研究。目前已知的有明确纪年的有:

(1)浙江临安水邱氏墓把杯 唐天复元年(901年)

(2)河南洛阳张沟唐墓把杯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

(3)印尼勿里洞岛黑石号沉船把杯 唐宝历二年(826年)

(4)河南偃师杏园袁氏墓把杯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

上海博物馆馆藏把杯,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把杯(3件)与之相同。

三、陶瓷带把杯的造型来源

关于唐代陶瓷带把杯的造型来源,主要有三种观点:观点一为,唐代金银带把杯为萨珊因素影响下的产物,夏鼐先生在《近年中国出土的萨珊朝文物》一文中提到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三件鎏金八棱杯“除各面的人像和衣服有的具有中国风之外,其余都是萨珊式特征”;11观点二为,源自对粟特器物的吸收和借鉴,早在1977年日本学者桑山正进就提到过,之后齐东方先生又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12观点三是,受到罗马金银器造型的影响。这一观点早期由谭前学先生提出,但是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研究13。此后,四川大学的赵云德就此观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一个论述。14

陶瓷带把杯的杯把部分特色鲜明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杯身的特点却被大家忽视,它不像唐代金银带把杯那样杯身变化很小,就目前发现的四十多见陶瓷带把杯来其杯身部分看不仅有和金银带把杯很相似的喇叭口、束腰的筒形杯身,还有侈口、鼓腹、矮圈足侈口、直壁、矮圈足敛口、鼓腹、矮圈足及圜底碗状等各种形制的杯身,这么多形制的杯身又是,有一部分形制是在金银带把杯中完全看不到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所以就考虑到陶瓷带把杯的模仿过程是一开始就对整个杯子进行模仿还是有选择性的先模仿在当时他们看来比较奇特的杯把部分保留原有的杯身部分。

目前已发现的陶瓷带把杯中江西丰城罗湖窑遗址就有这样的例证Ⅱ式杯(15)与ⅴ式杯除杯把部分,杯身基本是相同的;广州新会官冲古窑址中有单耳杯的Ⅱ型1式)与无耳杯的Ⅱ型1式、单耳杯的Ⅰ型1式与无耳杯的Ⅱ型2式(16)也是只从在有无杯把的差别。在湖南岳阳桃花山唐墓(17)和湖南长沙咸嘉湖唐墓(18)也有类似这种杯体的无耳杯发现,这两座墓葬都属于唐代初年。如果说唐代早期确实已有杯体,那么陶瓷带把杯对金银带把杯的模仿就有可能是从杯把开始的,而唐代金银带把杯的发现主要集中在西安何家村窖藏,而这批金银器的下限应在盛唐晚期(约八世纪末),所以唐代金银带把杯的时间在盛唐的可能性很大,这样从时间上陶瓷带把杯的造型就可能直接模仿粟特金银带把杯而来的。

唐代陶瓷带把杯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器物形制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反映出当时文化交流的一个过程,所以它是中外文化交流最直接的应证。虽然目前还不能明确其发展变化过程,但这种器形的发现还是给文化交流反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注释:

①齐东方.输入·模仿·改造·创新——粟特器物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②张志清.从萨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31-32.

③李梅田.唐代陶瓷器中的外来文化因素[J].中原考古,1999(02).

④赵德云.唐代扳指杯渊源考[J].华夏考古,2006(04).

⑤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⑥江西省博物馆,丰城县文物陈列室.江西丰城罗湖窑发掘简报[J].江西历史文物,1981(01).

⑦张浩.唐代陶瓷中的外来文化因素——以中国出土瓷器全集为中心[D].长春:吉林大学,2010.

⑧张馨芳.唐、五代陶瓷器中的外来文化因素[D].长春:吉林大学,2013.

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23.

⑩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60.

1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70.

12夏鼐.近年中国出土的萨珊朝文物[J].考古,1978(02).转引自赵云德.唐代扳指杯渊源考[J].华夏考古,2006(04).

13谭前学.西安白庙村唐代金银杯及有关问题[J].文博,2002(03).

14赵云德.唐代扳指杯渊源考[J].华夏考古,2006(04).

15江西省历史博物馆.江西丰城罗湖窑发掘简报[C].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1984:73-93.

16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具会、广东师范学院历史系《广东新会官冲古代窑址[J].考古,1963(04).

17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岳阳桃花山唐墓[J].文物,2006(11).

18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成嘉湖唐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0(06).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2]江西省历史博物馆.江西丰城罗湖窑发掘简报[C].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1984.

[3]张文江.洪州窑[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2 .

[4]赵庆钢,张志忠.千年邢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5]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具会,广东师范学院历史系.广东新会官冲古代窑址[J].考古,1963(04).

[6]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会市博物馆.广东新会官冲古窑址[J].文物,2000(06).

[7]谢明良.记黑石号(Batu Hitam)沉船中的中国陶瓷器[J].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002(13).

[8]明堂山考古队.临安县水邱氏墓发掘报告[J].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9]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唐三彩与唐青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张柏主.中國出土瓷器全集·陕西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1]谭旦冏.中国陶瓷-汉唐陶瓷[M].北京:光复书局,1980 .

[12]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J].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唐三彩(下),1984(01).

[12]张松林,廖永民.河南唐代白釉瓷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3]河南省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黄冶唐三彩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杏园唐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唐代类型陶瓷
趣图
陶瓷艺术作品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