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宗满
在近年的品德课教学中,我一直在摸索让课程“目标”活起来的路子,形成了立体化“目标”的思路,即形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教师指导、鼓励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演绎和归纳过程,并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一形成目标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立体化“目标”体系的构建
课程标准是国家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特点提出的分学生阶段学习知识的能力要求,具有指导教学的作用,这是基础目标。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目标。而在课堂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把它作为最高层次的目标,这是构建立体化“目标”体系的灵魂和中心。那么,如何让学生提出“目标”呢?
1. 每堂课的开课给学生以新鲜感。前已提到构建立体化“目标”体系需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这就要求课堂要给人以新鲜感,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求知识美的迫切心态下进入到学习之中。
2. 抛出总目标和老师的预设目标,让学生初步明确本课要学习的中心内容,使教与学做到有的放矢。
3. 学生可联系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课内与课外,联系历史与现实,联系今天与明天,联系教师的思维方式与自己的思维习惯,联系同学与自己,去领悟、推敲、模仿、整理、质疑,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4. 學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自读后提出问题,是思考后的产物,实际上已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梳理,把整理出来的知识框架告诉大家。教师在选择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选择面的广度和深度:有男生,也要有女生;有前排的学生,也要有中间、后排的学生;有爱提问学生,也要有不常提问的学生;有个性张扬的学生,也要有个性退缩的学生;有快捷提问的学生,也要有深思熟虑后提问的学生。
5. 师生共同质疑问难,形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归纳出的目标要能代表前已提及的各种选择面的学生,这样的“目标”更能立体化。在归结过程中,一定要民主讨论,可相互回答印证,最后依据最优化原理优化组合。
6. 依据学生构建的学习目标深入探讨,精讲细练。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目标”来灵活构建教学内容,这便是整堂课的精华,它是学生劳动的成果,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价值。
二、立体化“目标”体系的教学模式
立体化“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依据传统的分节内容进行教学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有一个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用整体组合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的实践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形成了整体组合教学模式的思路。传统的品德课是以一课的一框作为一教学单元,我们把它认为一整课为一教学单元,分四个步骤来完成:
1. 抛出整堂课的总目标和教师目标,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在自读中要明确学习的中心内容,概括整堂课知识提纲,提出整堂课的重难点和疑点,理清知识的前因后果,收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展望知识的未来发展,对知识的体会和感受等。这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加上学生课外自己安排的时间,有教室里的集体探讨,有课外的交流合作,可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的。并要求学生形成简略的书面文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
2. 展示学生自读成果,学生提出、探索问题,在师生共同协作的基础上形成整堂课的学习目标。
3. 教师点拨概略讲解,主要讲解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
4. 检测反馈,深化主题,学生自我达成自己提出的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试行中,我们还引入评价机制,实行政治课程学分制,将学生活动情况及对立体化“目标”的贡献率引入到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