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芳�オオ�
[摘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与社会现实之间架起桥梁,既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认识,又能提高学生认识与思考社会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设立思想政治课论坛,分征集热点论题、组织评论、教师引导与指点三个步骤组织实施,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社会热点政治论坛论题评论指点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56
如果你留心中学生的课余谈话,就会发现,社会已经悄悄影响课堂。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已使中学生忧心忡忡,社会腐败现象又会使他们扼腕叹息……社会不再遥远,现实撞击着理想,就像阵阵风雨,敲打着学生的心灵,不免让学生被动、盲目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色调,使学生产生一些零碎的、片面的、肤浅的看法。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这些年轻的心很容易迷失。而现实中很多家长谈论更多的往往是赚钱、生意、中奖、赌博等,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生活在这种氛围里,潜移默化,便抵消了思想政治课的正面教育。一些学生说:“政治老师上课讲的很有道理,但往往是课堂上听的一套,社会上见的另一套。遇到实际问题这些道理就好像行不通了。”这种思想政治课与学生看到的社会现象相违背的情况,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根本原因之一。如何在课堂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引入社会热点来设立思想品德课论坛的手段,并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组织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征集论题
开展这一活动首先要征集热点论题。所谓“热点”,是指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像中学生与智能手机、“减负”等。热点论题的征集可以以一个电视新闻评说栏目(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时空报道》等)为核心,向身边的生活辐射。确立核心,把视角投向广阔的背景,既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吸收更多的信息,又能使学生了解其中评论的视角和基本观点。而关心身边的生活,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有更直接的体验和发言权。征集论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走向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征集论题的发动面要广,但进入评论的论题要集中。教师要对征集的论题进行删选,选取那些适合中学生讨论而又有争论价值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并从中得到启发。如近期備受社会关注的两则“救女”事
被网络舆论炒得沸沸扬扬的房祖名、柯震东、毛宁等明星吸毒的新闻事件。学生对这些新闻,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或多或少已有了一些了解,他们看到似曾相识的素材,顿时倍感亲切和新鲜,情绪高涨,封闭的思维被激活。通过积极的交流、探讨,学生很快明白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是高官、名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违法犯罪,必受法律惩罚,即违法必究的道理。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四、把握价值导向,彰显“正面性”
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会看到、听到、感受到很多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不乏正面积极、健康向上的感人事迹,也有反映当下社会消极冷漠、丑恶阴暗的人和事。而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容易对社会产生悲观消极乃至极端的看法和做法。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坚持以正面为主,反面为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品德课堂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正面、积极、健康的信息。教师选用素材应把握价值导向,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比如,选取“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感动中国人物”这类素材,让道德的力量浸润学生青春的灵魂,充分运用榜样示范的力量,去激励、感化学生,有利于教学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更好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思想品德教学中,如若缺乏良好的教学素材,就如汤中无盐,食之无味,思想品德教学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好的教学素材,是一堂好课的媒介和载体。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素材成千上万,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于每时每刻,这就对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遴选教学素材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炼就一双“慧眼”,学会捕捉各类素材,并对素材进行精挑细选。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素材遴选得当,引导有方,定能点燃学生的思考热情,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定能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灵性”光芒!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