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军�オ�
[摘要]阅读教学不是以独立形态存在的课程,而应随机、无痕地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整体,实现对学生阅读指导的潜移默化。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领航员,既要深入阅读教材文本,精心组织拓展阅读内容,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广泛涉猎,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阅读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厚积薄发内外兼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01
近年来,阅读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景象,可谓名家众多,旗子多面,如窦桂梅老师的“主题语文”、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语文”、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面对名师们各自的语文主張以及所树起的流派大旗,着实让身处一线的“草根”语文教师们有一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但细细反思自己多年的阅读教学后,再深刻品味名家们的教学主张,也许你就会有一种“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变化。一线的“草根”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之法确实需要去“颇思量”了。
一、阅读教学的“厚”与“薄”
客观地说,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很容易成功,或者说很容易上好一节课,尤其是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更给语文课堂增加了亮丽色彩。现在的网络资源这么丰富、便捷,语文教师都可以自豪地说给我一个网络资源,我就可以上好每一节课,甚至是全国最优秀的公开课。细想一下,多媒体真的能有如此功效吗?人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比重如何?也由于现在是张扬个性的时代,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效果,故而一堂好课的标准就被冠以各种“浮躁”的附加值在上面,我们也常常自诩我上的课就是好课,很有“个性”,有时还很委屈地认为别人不识玉。
是的,语文提倡个性化教学,它是根据自身气质秉性、知识视野、学术根基等的特点,认真研究个性化教学的方略、规律,积极追求教学的艺术化、教学风格的多样化。杨再隋教授曾指出:“教学风格乃是教师个人的心、性在教学中的投影,是教师的个性心理、教学特长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教师个人对学科的独特感悟、体验之后,采用独特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特有概括,也是教师的文化视野、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所以课堂是外在的表象,教师的语文素养、教学风格才是内在的,阅读教学的“厚”与“薄”不在课内而在课外。
我们不妨来看看“主题语文”代表人物窦桂梅老师的一些做法,自然就能体会出如何让阅读教学“厚”起来。窦桂梅老师主张用广泛的阅读滋养课堂。如她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前,进行了针对这篇文本的“力透纸背”的细读尝试。细读中,她把这篇经典的文章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论安徒生童话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学方法谈》……同时她还读了《儿童文学教程》《小说语言美学》《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然后再把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和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
教师读的书多了,阅读教学才会站得高,才会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学生在你的引领下,就会读得深入看得深远,自然也就有了激情下的思想深度,即所谓的主题教学的广度和厚度。如果没有教师丰厚的阅读,就很难有对教材理解的深度,所追求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摆设,更无从谈起所谓的艺术化的阅读教学效果。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把读书缩减为看教辅资料和快餐读物,把精神的价值缩减为实用价值。这样一种浮躁、功利的读书必然导致阅读教学变成花拳绣腿表演。“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此乃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根基。
二、阅读教学的“内”与“外”
阅读教学确实需要内外兼修。这里的“内”,笔者把它定义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从近年来各大市的中考试卷来看,似乎课外阅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比如江苏宿迁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就把“名著阅读”单列一项,然而就其考查内容看,考到的也仅是书本上的“名著阅读”中浅显的内容,还有更多的初中生必读的篇目根本就不敢命题,原因是降低试卷难度,让学生考出高分,让学生、教师、家长其乐融融。试想:“指挥棒”如此引导,重视课外阅读岂不要成为“空话”?笔者在江苏省规划办十二五立项课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初中生必读的书目是哪些吗?”调查结果:能准确写出相关书目的比率几乎为零。书目尚且不清不楚,何谈课外阅读指导?面对学生家长的咨询又如何有的放矢?“考什么,教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试问:为什么不能硬性规定初中生必读篇目都作为中考和平时考试的内容呢?为什么不能提高初中生推荐篇目的考试分值比重呢?只有考了,教师才能教,学生也才能学;只有增加了分值比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才能重视起来,这样一切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相对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内”而言,教师的阅读教学就是“外”了,不过这个“外”,却起着极其重要的美丽的西子湖畔,看到了早春时节的“浅草”“乱花”生机,听到了“早莺”“新燕”的欢歌……
2.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意象,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
想象的基础是表象,想象的结果是新形象。这正如贵重的合金需要有各种贵重金属作为原料一样,表象越多,想象的内容也就越丰富、越正确;反之,缺乏丰富的表象积累,想象力就失去了雄厚的基础,想象就无从谈起。古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意象,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自己展开想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六个意象就勾画出一幅冷寂萧条的画面,表现出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漂泊之感。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意象摹写出拂晓时分山路的清冷,离人的惆怅。有些意象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已经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李白望月思乡,王维折柳送别……柳永的残月,李商隐的夕阳……古诗词中的各种意象无不可成为当今学生想象的表象材料。
3.古诗词中强烈的感情,为学生积蓄了想象的动力
情感是启动和激活想象的动力,是想象的活跃因素,情感在想象中的作用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炼钢炉没有燃料和炉火,就不会有高温,因而也就熔炼不出优质的合金。没有情感体验,学生的想象难以展开、飞腾和深化。因此,要充分培养想象力,必须培养丰富的情感。然而,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的局限,情感比较单纯,思想比较肤浅。借助古诗词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因为古诗词是抒情言志的产物,与其他文体相比,感情更强烈更集中更具有跳跃性。古诗词往往一两句或三四句就集中地创造出一个鲜明的形象,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像杜甫在《石壕吏》中唱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幅对比鲜明的生活图景,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官吏的穷凶极恶,老妇的悲苦无助,蕴含着作者对凶悍官吏作恶的极度愤怒和对贫苦百姓无助的深切同情。学生读到这样的诗句,自然会内心震撼,进而体察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引发出对那个阶级矛盾激烈,战乱兵祸连连的社会现实的想象。
4.古诗词中比喻夸张的写法,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范例
古典诗词,尤其是浪漫主义作品,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雁门太守行》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渲染战前的紧张气氛,极写敌兵围城之凶猛。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奇景象。及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借助梦境描写军营生活,抒写建功立业的壮怀。学生从这些范例中必然会探究出想象的一般方法,为自己的想象打开一扇窗。
5.古诗词隽永含蓄的特点,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古诗词隽永含蓄、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为学生展开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从有限的语言文字的建构中引出无限的想象。如学习《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文字极其简省,然而学生读到此处,头脑中定会浮现出女英雄木兰虽满面征尘却难掩飒爽英姿,一路跋山涉水、快马加鞭、奔赴战场的画面。再如《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寥寥几个字便道出了禅院小径屈曲、花木葱茏的幽静之美。学生读到这里,必然会调动有关“幽静”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从而大大丰富字面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声像刺激,诱发想象
(1)教学时可让学生大声朗读,反复吟诵。因为学生在诵读时必然调动全身多种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古诗词中的形象和意境。学生朗读前,亦可先由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察诗人的情感,诱发学生想象的欲望。
(2)教学时也可配以插图或运用多媒体,为学生相对简单的想象再提供一些信息,丰富学生的表象材料。直观清晰的电教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想象力。
(3)教学时可鼓励学生为古诗词配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而绘画这门艺术极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绘画虽是“非语文”的,但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诗词的内容去画画,让非语文的东西为语文教学服务。特别是学习写景诗,为诗配画不失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2.具象化训练,挖掘想象
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极言一字传神之功效。所以我们教学古诗词可重点理解某些字眼,把诗词中抽象的概念、思想、情感,用直接的、具体的、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从“字眼”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深”字含义深远,运用反衬手法,于诗意翻跌中显示出真挚的爱国之情。教学时可要求学生结合诗作的主题对“深”字所写之景进行具体描绘,在具象化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复述改写,振奋想象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学叙事性作品,可要求学生对故事进行复述或改写,通过人称的更换、顺序的调整、题材的改变等方式,调动学生的表象储存,使复述改写的过程成为振奋想象的过程。在改写时提醒学生:(1)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2)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3)把省略的过程连接起来;(4)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5)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
好的想象,常常是在学生精力非常旺盛,思维非常活跃的状态下进行的。刘勰《文心雕龙》中说:“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一种积极、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方可“思接千載,视通万里”,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知识和阅历,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