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诗孟
张娜:设计师,品牌FAKE NATOO创始人,拥有独立项目再造衣银行(Reclothing Bank)
窦唯完成《束河乐记》前期录制那一年,“黑豹”时期就开始“追随”窦唯音乐的北京姑娘张娜从一堆旧衣里发现了创作的兴趣,于是在其原有时装品牌FAKE NATOO之外创立了一个新的服装品牌,希望以此来影响传统消费观念。
“银行是存储、流通汇兑的空间,这个品牌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旧物的存储汇兑,新的流通的平台,所以用了一个通感的方式,取名‘再造衣银行。”
张娜收到的第一批旧衣品质极好,由姐夫的母亲相赠。老人是曾国藩的孙女,从小受着良好的教育,与宋庆龄念的是同一所基督教学校。“那个时候,三十年代的中国,像上海、北京都是非常时髦的,有大量好看的定制旗袍,包括她先生的西装,这些东西都保留下来了。”
张娜满心欢喜,那可是一个贵族小姐的衣橱啊,款式、种类琳琅满目,很多都具有保留或再造价值。“像她先生剩下来的领带,可以做发箍之类的。”越是研究,她对之进行改造的乐趣越深,并暗下决定,在即将于奥地利举行的品牌秀上让这批再造旧衣做主角。
循着设计的探索性,她开始了另一种设计思路和体系的构建。“旧衣服身上有非常多的情感,通过这些衣服可以了解一个时代,包括人的共性,人和物之间的关系。”
再造衣银行和FAKE NATOO均秉承了张娜想要表达的理念—温暖,只不过表达形式有所不同。FAKE NATOO做时装,强调有人情味的设计和循序渐进的力量;再造衣银行是把现有的东西做成新的,将已知转变为未知,形成一个新的美学体系。
再造衣对张娜的影响不小,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对生活的态度,变得更加“去伪存真”了。
张娜喜欢在不同的时期听窦唯,也喜欢听不同时期的窦唯,她从他的音乐里仿佛看得到一个与自己相似的成长阶段。“我在十几岁很燥的时候听黑豹,后来上美院,生命中有了一些小探寻,窦唯也退出黑豹开始做《艳阳天》这些专辑,再之后他在心理音乐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不再发出唱腔,其实是种回归,同时用非常当代的手法体现。”张娜觉得,自己的整个心理变化历程跟窦唯的音乐非常契合。
她认为,时尚在当下不得不承受“快速时代”之重,消费群体多是价格导向,随之而来的是防不胜防的盗版和偷工减料。
“或者是不注重知识产权,比如一个抄袭的品牌,明着说我就是抄了某大牌的衣服,但是换了比它更便宜更舒适的面料,很多人就会去购买,这就是个完全不正向的价值观,大家对衣物真的是不再珍惜了,所有东西都变得廉价,这是非常不好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可持续性对现在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再造衣银行,张娜想要倡导“珍惜”的生活态度,她曾在不同的采访中强调,再造衣银行不是反消费而是反浪费。如果通过设计能够将旧物的魅力以再造的形式展示,让人们对旧衣、旧物有所改观,那将是“很酷且更时髦”的事情。
2016年11月30日,张娜在上海举办了再造衣银行的国内首秀,地点选在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张园。“这个建筑的所有方属于政府相关机构,他们都很愿意支持跟文化有关的事情,大家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
秀开始前,所有人都被笼在张园上方的云层搅得忐忑不已,正是雨水充沛的时节,天空已连着阴了好几天。张娜嘱咐工作人员做好准备,一旦下雨,就是搭棚子也要完成。
当阳光猝不及防地透过云缝照亮T台时,张娜仿佛听到了它发出的声音。“‘哗的一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好似看到了命运之手,“就在我们走秀的那一天那15分钟里居然出了太阳,我们结束后太阳又躲回到乌云后头,好像大家都对这个怀有善意的品牌充满了善意。”
人们愿意“买单”的善意并非只针对旧物改造。再造衣不仅突破了很多技术问题,“基本上可以做到可持续性和零废弃”,张娜还将再造衣销售利润的10%在“1%地球税”(注:总部设在美国的全球性组织 One Percent for the Planet,2001年由户外服装品牌Patagonia创始人发起,参加的企业自愿将销售额的1%捐赠给草根环保组织,用于世界各地的环境保护项目)的监管下捐给国内NGO。
早在2010年,张娜就与北京同心互惠公益商店(注:由北京工友之家、新工人艺术团于2006年发起创办)合作,为其资助的下岗女工捐助了3万元购买生产工具,而这只是合作的开始。之后,再造衣的旧衣拆解、清洗部分皆尽数交由这些女性来完成,且付给高于市场的薪酬。
在这一过程中,张娜接触到社会企业这一概念,觉得与再造衣银行很是匹配。她动了念,想为再造衣申请社会企业的资格,但最终不得不放弃。“国家工商部门好像都没有一个社会企业的标准,你都不能去申请。”
退而求其次,张娜希望能找到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监督和指导再造衣银行的公益行为,她查了很多资料,最终锁定 “1%地球税”。这个平台为中国环保类NGO做了一份综合评比,张娜在平台上选择适合的NGO进行点对点直接捐助,“1%地球税”仅作第三方监督,每年会要求NGO公开数据,公示捐款的流向。
但是张娜仍没有放弃对“社会企业”的执着,她并非想要“标签化”再造衣银行,而是认为再造衣银行从最初就自带了公益属性。
中国的旧衣回收包括非纺面料再造的整个循环体系正在慢慢形成,这背后的推力正来自于庞大的布料库存堆积。据了解,中国每年有近千亿米布料(2015年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为892.58亿米)产生,其中約有一半最终会并入库存。此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服装库存,无论新衣或旧衣。很多NGO每年会向社会、工厂回收旧衣,将其捐给边远地区需要帮助的群体。即便如此,仍会剩下大量旧衣堆积在库。
作为设计师,张娜希望用设计的力量去改变人们对旧衣的看法,让旧衣不只停留在过去,更活在当代。不仅如此,在她更大的设想中,倡导消费方式的改变还可以带动产业链的改变。
再造衣银行不仅可以帮助服装企业解决库存问题,还与很多生产先进环保面料的工厂合作,推动纺织业非纺再生、落料再生等零废弃再生面料技术的探索。“我们希望我们做的东西更有科技感,这些做废旧衣物再造面料的工厂,也为我们提供了支持。”
6年前创办再造衣银行时,张娜孤立无援,前路漫漫,只能用FAKE NATOO的利润来补贴,当时她的希冀无非是,再造衣银行可以带来哪怕能够自给自足的盈利。去年上海时装周,张娜做了一个再造衣银行的showroom(注:源自欧美时尚行业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市场运作方式,通过一个空间来展示产品、进行销售,是设计师与买手之间最重要的桥梁),此外没做任何推广,仅仅是当有买手来采购时,跟对方提及再造衣银行可以接订单了。但出乎她意料的是,市场反应却极好,“第一次就下了50万左右的订单,很多买手店都非常支持。”惊喜之外,张娜也很谨慎,“不想一下子把它特别商业地扩展很大,这是一条很长的路,希望能够走得稳健一些。”
现在,再造衣建立了从旧衣回收、再设计到销售相对完整的模式和架构,买手进货量持续递增,款式亦不断丰富。在即将于下个月举行的上海时装周上,张娜将举办再造衣银行的第二季showroom,她视其为再造衣银行新的开始。
对张娜而言,她更希望再造衣吸引消费者的是设计本身,而不是其背后的公益性。在制作再造衣系列的时候,她和工作室的伙伴们都经历过被旧衣、旧布料震撼的时刻,时代的设计感扑面而来。“一个有品牌灵魂和精神的设计, 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关注。如果再造衣银行的产品很普通,价格又非常不合理,不停地宣传说自己是环保的,拥有好的价值观,也是白搭,我自己是消费者,也不会买账。”
从消费者的反馈上,张娜渐渐看到快消时代带来的很多反思—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购买批量化生产的没有情感的东西,对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高。
“比如再造衣对环境的关心和担忧,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以前北京的霧霾不严重,河北很严重,北京不觉得怎样,现在北京也变得很严重了,然后上海人还不觉得怎么样,结果上海也开始有雾霾了。另一方面,大家也意识到从自身做起,去做环保这类事情,是对每个人自身有好处的。”
张娜相信,当消费者的目光被再造衣自身的设计感吸引过来,会对它的价值进行二次评估,“我觉得这就是消费升级应该做的事情,在一次购买中,满足自己的多重需求,包括对设计的肯定,对社会责任的实施,包括情感的链接等等。这是一个好的方式,所以我觉得商业还是具有很大的推动力的,就看你怎么好好利用商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