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华�オ�
[摘要]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不能仅仅是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更关键的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从立足课本和跳出课本两个层面阐述了如何去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气质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阅读教学综合训练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21
所谓人文素养,一般认为,是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手段,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特质,深厚的人文底蕴,高雅的气质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体验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成尚荣先生认为,所有的课堂都应当是道德课堂,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是道德教师,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过一种高雅的精神生活,让人文素养在课堂里流淌,让高尚情操在学生心灵里萌芽。洪宗礼强调语文学科的地位在于立国之本和强国之本,超越时代,不可忽视,语文教育就是文化育人。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挖掘文本文化与人文内涵,使优美的课文成为初中生重塑“中国精神”和“中国魂”的桥梁与纽带,提升学生“中国梦”的经典人文内涵,让学生时时刻刻知道我们必须坚守的根和坚守的魂。
二、人文素养的提升关键在于加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基本的做法,就是想方设法挖掘文本的文化和人文资源。教授每一单元前,先熟悉本单元主要是讲哪一类专题,这一专题在人文性方面有什么值得挖掘的空间,同时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以及本土的文化资源,综合考量之后,制作幻灯片,搜集视频素材,构思语文课中的育人活动内容和方法。简单易寻的素材则布置给学生分组去搜集,分类整理,并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写下对自己所集素材的道德判断和价值澄清。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与大师的交流中,在与作品主人公的互动中,摩擦出情感的火花,学会感恩,懂得尊重,完善自我,奉献社会……有时也组织学生共同设计一些语文综合活动,开展经典诵读、演讲活动、情景剧表演以及课后的走访调查等活动,并把其中具有美学价值的素材打印张贴在教室内,放在班级QQ群空间中,或上传到班级语文学科记事网页上,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进生活,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三、人文素养提升的重点是挖掘教材中的营养要素
就拿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来说,七(上)教材中的“民俗风情”单元,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继承传统教育;“多彩四季”单元,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关注科学”单元,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这些教育不仅仅是在文本学习的最后总结一下主题思想才体现出来的,而是把它们贯穿在整个课堂学习的始终。在教学《端午日》时,课前,笔者先用幻灯片向学生呈现端午的来历,端午的民俗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热情;课中播放赛龙舟和湘西民俗风情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课尾呈现我们本地的端午习俗,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中赛龙舟和抓鸭子的两个盛大的场面,笔者把海安著名的北凌农民运动会隆重召开的图片和视频也一并展示出来,两相比照,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祖辈骄傲、为家乡自豪的情感写在每一张喜悦的笑脸上。学生将来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记得家乡的农民运动会,并在家乡体育精神的激励下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文本中的德育资源在语文教师的挖掘下,在整个文章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渗透,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渲染,生命容量得以丰展,生命质量得以提升,生命潜能得以开发。
四、培养人文素养还需要源头活水,拓展阅读也是一个好方法
在解读课外阅读作品《米粽之忆》(作者雷抒雁)时,笔者注意把文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仔细讲述奶奶是如何裹粽子的,裹的是哪些种类的粽子,味道怎样,从而在具体的品读中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在欣赏老舍的《老北京的春节》时,把我们海安传统的文化元素海安花鼓、海安龙舞等,把我校所在的大公镇的各种节日传统庙会、本土社戏、大公梨花节等与文本阅读结合起来。在探讨关于除夕的民俗时,笔者问:“同学们除夕这一天都在做什么呢?”有的说这一天我与爷爷一起贴春联,有的说与奶奶一起忙年夜饭,有的说与家人一起烧香,一起磕头祭祀先辈……这样简单的互动,展示出其乐融融的亲情,让学生对“家”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從而引导学生感恩亲情,珍惜人生,珍惜美好的生活。
好的语文教学能播种学生自信,影响学生成长,成就学生人生。语文课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切实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当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自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时,其人文素养就能真正形成了。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