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国资》记者 金 琳
措手汇率波动
文‖《上海国资》记者 金 琳
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将会是常态,需要企业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1月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6.9307,较前一交易日大幅升值219个基点。此外,离岸人民币隔夜存款利率一度飙升16.5个百分点,至2016年1月以来的高点30%。
人民币兑美元出现大幅升值,主要原因是央行对于近期的资金外逃采取了有效的监管措施。
事实上,新年伊始,中国监管层向市场传递的信息是相对偏紧的货币政策、资本外流控制以及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容忍性更高。
有鉴于此,2017年人民币兑美元可能会有更多的波动。市场认为,受美元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等因素影响,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兑美元仍然面临一定贬值压力。
对于企业的影响是,美元、英镑出现大幅波动,导致企业境外还款利息成本上升。按照目前境外债务规模计算,2016—2017年由于汇率波动引起的偿债成本大幅增加。
管理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需求会日趋紧迫。
那么,作为企业,如何应对和控制汇率风险?
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合伙人郑昊告诉《上海国资》,未来境外发债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一个渠道,但是比较理想的结构是当地融资、当地投资、当地产生偿债的现金流,这样的结构能最大程度上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郑昊表示,前几年国内企业境外发债的主要驱动力包括:融资成本低以及国内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实施并购和投资所需资金。由于人民币前几年始终处于升值通道,企业境外融资汇率一般并不是首要考虑的风险因素,而主要考虑的是利率(即融资成本)是否合适。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量化宽松政策刺激下美元流动性过剩,资金价格非常低,而人民币则进入升值通道。相比国内较高的贷款利率和发债成本,海外市场举债的优势明显。2014年中资企业在境外发债总规模曾达到创历史的1380亿美元,其中发行的美元债1044亿美元、欧元债29亿美元、中资企业点心债176亿美元。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进行调整,这一外汇管理机制变化对中资发行人境外发债产生了重大影响。汇改之后,境外发债的汇率风险突然加大,对融资成本的影响较大。根据彭博汇总,中资企业2015年境外发债总规模为1338亿美元,其中发行的美元债825亿美元,欧元债117亿美元,点心债51亿美元。总发债规模较上年下降3%,其中美元债较上年下降20.98%,欧元债较上年增长近4倍。”
郑昊认为,如果仅考虑融资成本因素,欧元债仍然是一个可以融资的渠道。但是如果考虑到欧元未来的不确定性,欧元区发债的综合风险仍然存在。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魏陆对《上海国资》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预期使得跨境资本流出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较快,央行在稳汇率和保储备之间面临两难选择。但是应该看到,当前人民币呈现的是“非对称性贬值”格局,虽然对美元有贬值压力,但是对篮子货币(CFETS、BIS与SDR)保持稳定,近期对日元、欧元和英镑甚至是升值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仍是较好的,在开放经济下,汇率波动是正常现象,因此不必过于紧张。
企业防范汇率不确定性有哪些技术手段?郑昊表示,目前大部分的外贸出口以及对外投融资都是以美元计价。前期不少企业考虑海外融资的成本较低(尤其是美元),在海外募集了不少资金,实际企业在海外的业务并不能产生匹配的偿债现金流,需要企业通过境内购汇等方式完成对于到期债务的偿还,这客观上就在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保留一个外汇的风险敞口。这样,企业必须面对人民币和美元(或者其他外币)的汇率转换问题,汇率的波动会给这些企业带来收益或损失,而企业如果不做任何对冲的话,会因为汇率的波动而带来较大的汇兑损益风险。面临外汇风险敞口,该有一定的应对方式,其中合理使用外汇风险对冲工具,是企业降低汇率波动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
为了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外贸企业需要通过一些外汇衍生工具,比如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到外汇期权等锁定汇率风险。申万宏源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表示,“企业可以通过银行用少量保证金锁定汇率价格,降低外汇风险,这就是外汇掉期”。不过,掉期业务也同样考验着企业对于外汇走势判断的能力,如果一旦预测失误,就会造成亏损。“所以有些企业不愿意涉足。这需要管理体制的调整,通过金融创新,来化解风险。应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外汇掉期业务,而不是选择硬扛。”
郑昊认为,人民币在2016年10月1日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特别提款权中的第五种货币。如果企业有较多的海外业务往来,可以尝试在业务往来中与业务对手约定使用人民币为结算货币,这样国内企业就不用背负换汇的压力以及汇率波动的压力。
桂浩明也认为,选择合适的货币可以避免对于美元的过度依赖。“购买空客飞机,用欧元结算就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做法。”
相关调查指出,个别企业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汇率波动影响时,也存在风险。对此,郑昊表示,金融衍生工具的主要风险包括:交易中对手违约,没有履行所作承诺造成损失的信用风险;因资产价格不利变动可能带来损失的市场风险;因市场缺乏交易对手而导致不能平仓或变现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因交易对手无法按时付款或交割可能带来的结算风险;因交易或管理人员的人为错误或系统故障、控制失灵而造成的运作风险;因合约不符合所在国法律,无法履行或合约条款遗漏及模糊导致的法律风险。
“以市场风险为例,常见的用来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掉期以及期权。” 郑昊说,企业在接触金融衍生工具前首先要在企业内部构建专业的团队,确保能够在决策环节、交易环节、持有期间以及到期交割的各关键点提供专业的评价和建议,并提示相关的风险及对策。目前国内企业这部分的能力建设是较为滞后的。
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少企业已经觅得各类妙招。有外贸企业和中资行交易员表示,类似“区间宝”等期权对冲工具可以适度控制汇率风险。对此,郑昊表示,“区间宝”是一种期权组合,通过外汇看跌和外汇看涨两类风险逆转期权组合使企业将远期结汇或购汇成本锁定在预先设置的区间内。通过‘区间宝’,确实能够帮助企业锁定最差换汇成本,减低汇率波动的风险。但是企业也应该评价各家银行给出的类似产品的报价区间,以确定相关产品的适用性以及定价是否合理。
郑昊认为,2017年人民币汇率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针对强势美元和美联储2017年继续升息的背景下,市场上对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仍存在一定的贬值预期。
“总体而言,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定价基础会越来越市场化,央行也会及时调整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权重以反映真实的人民币的汇率情况。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将会是常态,需要企业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魏陆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持续贬值对一些外向型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对于外贸型企业,企业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加大,有利于扩大出口。如通信设备、电子制造、电机、家电等行业,中国企业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人民币汇率贬值会提升这些行业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产品出口。对进口企业来说正好相反,会使得进口商品价格更高,抑制进口。但是人民币汇率变化除了对企业的直接影响外,还要看对企业的间接影响,出口产生获得的外币货币或者应收账款总归要兑换成人民币,在贬值区间内将会产生汇兑收益。相反,进口原材料比例较高的细分行业,进口产生的应付票据或者应付账款,在贬值区间内将会产生汇兑损失。对于从事融资型活动的企业,当人民币整体贬值时,外币负债和资产以本币计价都会更高,外币负债高于外币资产的企业会产生汇兑损失。如航空企业,如果航空公司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从国外租入一架飞机用于运营,人民币贬值将使得其偿债压力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