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 范晓兰
接班之前,有人向我介绍:自由散漫是他的一大特点,捉弄别人是他的拿手好戏,好吃懒做是他的天性。
带班之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做“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身沾满油腻的衣服总伴随着他,黏稠的鼻涕时常堵满鼻孔,他真可谓人见人厌。
可是理智告诉我:“接班之前看缺点,带班之后找优点。”于是,我忍着难闻的气味,耐着暴躁的情绪,带着慈母的胸怀,尝试与他接触。在与他多次接触后,我发现他除了学习成绩差、个人卫生差以外,还经常逃学去网吧。怎么办?
我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改变之旅。
谈心,能洞察学生的内心,摸清他们行为表现的内在原因。所以,每天与他谈心成了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相互交流中,在耐心听他的倾诉中,我渐渐发现外形高大的他原来是那么脆弱,家境贫寒的他居然是那么懂事。
记得有一次,当我问及他是否羡慕其他同学的家庭时,他的回答令我不由对他产生敬佩。“我有时也会羡慕其他同学的父母,但每一次产生这种想法时又马上会被打消。我就把自己比作一个山区更穷的放羊孩子,这时我觉得还是挺幸福的。”这充满人生哲理的话出自一个11岁男孩的口中,怎能不深深打动我的心?我们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慢慢地开始进行心灵的沟通。
随着对他了解的增多,我发现他有很多优点,比如爱画画、喜欢动手制作、关心班级等。我也意识到,在内心深处,他依然是个追求上进的好学生。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与其他学科教师加强沟通,努力使他感受到公正、公平,感受到他老师的关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让他认识到,当今社会一个人外表的洁净与心灵的美丽同等重要。我让他每天衣着整洁,干干净净地走进校园;让他每晚桌斗干净,开开心心地回到家中。在平日的谈心中,我告诉他:“我的人生字典里没有‘烂泥糊不上墙’‘朽木不可雕’这些语句,有的只是‘你能行’这句话。”我时常告诉他:“一个人如果懂得恰如其分地热爱自己的名声,他一定能更好地做好其他一切事情。”
在我积极的期望下,一种强烈的自尊心已经在他心中悄然萌生:他不仅卫生状况有所改变,学习上也焕发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活力。
为了使他充满自信地走进集体的怀抱,我着实下了一番工夫。
1.创造成功机会。我知道他爱航模,喜欢动手拼各种图形、赛车,所以我就与其他学科教师加强联系,为他创造成功的机会:推荐他参加航模组、微机组,将他的美术作品报送学校参加校内比赛。
2.安排班级竞选。为了发挥他书法、绘画的特长,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一次班级竞选。我鼓励他走到台前,向大家展示自我。当他被大家推选为班级宣传委员时,他激动万分,流着泪对同学们说:“真没想到大家会选我,我今后一定好好学习。”虽然生性顽劣的他总是不断闯祸,作为班主任可以说是成天焦头烂额地在“审理”他的“案件”,但我知道,越是这样的孩子越是需要给他适合的舞台,这样一是避免了他上课捣乱,二是给了他一个小小的舞台让他有所作为。果然,那段时间,他充满了自信,为班级承办了三期黑板报,令大家赞不绝口。
3.寻找友谊之花。友谊能使生命更加坚强。因此,我为他寻找了几位好朋友,有的成为他学习上的朋友,有的成为他生活中的玩伴。在关爱与被爱中,他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渐渐地,他融入了这个集体。在同学们不断地喝彩与加油声中,在老师热情地褒奖与鼓励声中,他的内心点燃了希望的火种,激发了强烈的内驱力。
为了使他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我专门组织同学通过作文、日记的形式赞扬他、鼓励他。记得一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这学期,我发现他并不像以前那样一无是处。现在,他衣着干净,头发齐整,鼻子也十分干净……让人不由得说声‘这孩子多精神!’。他的艺术方面也很棒,连我都惊叹三分。他更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遇上哪个被欺负的小同学,他经常会把打人者教训一番。他的进步是我们班的骄傲。说实在的,我还真怕他超过我了呢!”还有些同学记录了他热情帮助他人的很多事例。
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客观的评价、真情的呼唤,都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使他受到强烈震撼。从那时开始,他真的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学习上争强好胜,课堂上积极主动,与人相处也宽宏大量……
在争取他转变的过程中,也曾有过反复:他曾经两次逃学去网吧,一次竟然夜不归宿悄悄地住在教室。当我进一步与他谈心后,了解到原来他的这一系列举动和其父母动辄对他实施打骂有关。他告诉我:“我知道爸爸妈妈是望子成龙,可是学习一定要打要骂吗,打是最好的方法吗?我不想听他们的话,我想借玩电脑把父母的责骂统统忘掉。”注意到孩子这样强烈的逆反心理,我多次与其父母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父母认识到自己教育的失误,及时改变他们的教育方法。逐渐地,孩子也消除了与父母的隔阂,步入了正轨。
他的转变启迪了我:
“因材施教”对于“特殊学生”的意义尤其重大:
只有装满“爱”的阳光雨露,才能滋润这些学生干涸的心田;
只有像寻找黄金的探宝人一样,发现他们的独特价值,才能探寻到他们蕴藏的力量和美德;
只有多一把尺子评价他们,才会多一批好学生,力争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要坚信: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
人无全才看长处,因“材”施教定成才。
点评
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我在范晓兰老师的描述下看到了一个曾经自由散漫、不讲卫生、动辄出入网吧的问题孩子成长为一个自尊自信、活泼有爱、乐于为集体服务的阳光少年。范老师坚信“爱”可以让所有的教育手段增值,在孩子的转变上,她肯于花心思。范老师是位懂教育的好老师,她深知: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每个人都要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我常想:老师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其实就是你期待着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度过怎样的人生。作为老师,你所给予学生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对于生命的理解体现。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觉得人最宝贵的是什么,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期待你的学生得到。恰如范老师知道自尊是重要的,所以她从不责骂批评,而是通过谈话走进学生的内心;范老师知道自信是重要的,所以她创造种种机会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范老师知道友情是重要的,所以她有意为孩子安排玩伴,让他在安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成长。
教育是一个人格感染人格、智慧孕育智慧、激情点燃激情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相互成就、相互辉映的过程。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孩子成长了,教师也成长了。孩子的成长在于转变,教师的成长在于转化——把先进的理念转化成了教育行为。爱孩子绝不是一句“高大上”的口号,爱首先是行动,是充满善良、美好愿望的行动,是富有思想和教育艺术的行动。
范老师做到了!
——王文丽(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首届名师工程培养对象,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培训中心特邀讲师,著有《语文让我如此美丽》《课堂飘香是茉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