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功惠(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浅谈语用角度的现代汉语交际口语规范
游功惠(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我国高度重视,从新中国建立到新世纪近70年间,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但仍然遗留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口语,作为标准语的一个子系统,其历史比书面语悠久,因在交际中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语言学家们开始重点研究的时间较晚,所以尚未攻破对口语的语用分析这个难点和重点,进而造成了现代汉语口语规范的滞后。本文将从语用角度出发,探讨交际口语中的规范问题,即规范与交际口语的关系,以及交际口语中哪些语用方面的语误需要规范。
规范 现代汉语 交际口语语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我国高度重视,从新中国建立到新世纪近70年间,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但仍然遗留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口语,作为标准语的一个子系统,其历史比书面语悠久,但研究的时间却比较晚,因在交际中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口语的语用分析这个难点和重点尚未攻破,进而造成了现代汉语口语规范的滞后。本文将从语用角度出发,探讨交际口语中的规范问题,即规范与交际口语的关系,以及交际口语中哪些语用方面的语误需要规范。
简单回顾解放以来的现代汉语规范化历史,既可以看到每个阶段所取得的成果,也能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正确的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指出应建立正确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1955年10月25日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罗常培、吕叔湘的主题报告《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现代汉语规范工作的意义,深入探讨了一系列原则性问题。
这一阶段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的特点是具体化,且以语言学知识(其中又以语法、词汇知识为主)在语言实践、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主,语言规范化本身的理论探讨没有展开。
《语文建设》开展了关于规范化的原则和方法、规范的本质和规范观、文学语言规范问题三次比较集中的讨论。200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强调语言文字工作“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开展工作。”
这一阶段语言生活比以前要大大丰富,语言学界和非语言学界对一些热点语言现象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这个时期语言学知识在语言实践、规范实践过程中得到调整,语言规范化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趋于互动,对应用语言学自身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而2005年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仅为1.11亿。这充分说明,我国已步入了信息社会,在网络社会中的网络交际受到非正式性、快速性和自由性的影响,语言的规范化要求被大大削弱,影响语言健康发展的不良现象越发频繁。这个时期的现代汉语规范工作明确了要从语言是否适应本民族语言特点的角度和社会作用的角度出发,考虑语言是否能真正满足社会交际需要,用新的规范和原则引导所有的应用语言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用规则限制语言的发展。
可以看出,解放以来的现代汉语规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长足的进步,但遗留的问题也说明我们要善于发现、有效保护、积极引导新的语言现象,重视对新的语言现象进行动态的多层次描写和分析。
总的来说,现代汉语规范化经历了从规则本位到语用本位的发展变化。细观建国以来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中的问题会发现,规范化的立脚点常常是既有的规则,而且这种以规则为本位的意识在很长时间里主导了我们的规范观念和规范方式,基于这种状况后来发展出了提倡建立在语用值基础上的语用本位。
规则本位实际上指的是将现有的语言学论著,教材中的规则作为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将规则等同于规范。规则本位在面对那些需要以刚性方法为主的规范化现象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出现与规范化相悖的问题:将规范化简化为语用批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我们的规范化工作是以批评为主的,这必然容易导致对新现象、外来用法、多样化的批评,其次是造成语言运用的惰性,长期的静态研究会使语言研究、语言运用、语言规范观形成思维定势、操作定势,可能会造成语言使用的贵族化,语言发展的封闭保守趋向。
语言不但有它保守稳定的一面,更有他开放,活跃的一面,而后者正是语言生命力的所在,是语言存在、发展的条件。随着功能语法的出现,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将视野扩大到语言的交际上来,注意到交际的方式和原则,注意到语言使用的复杂化和多样性。动态研究的强化冲击了规则本位的规范观,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语言规范化原则的讨论,将动态作为语言的本质使“语用本位”意识逐渐深入到规范研究领域,从根本上说语言是在交际中表现出规则的,而不是为完善现实的规则而存在的。交际的动因和目的都要求我们在现代汉语规范化中树立语用本位的意识。
综上,语用本位提出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对规范化的深入认识,以及语言评议工作者的重新定位。
我们可以从根本原则和一般性原则入手。
语言规范化的根本原则要能合乎确立语言规范化的基本思想。它要能最充分的体现动态的、发展的语言观。
现实同一性就是指语言现象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处于同一个层面。换句话说,就是语言现象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特定关系中的特定的表达效果,也可以看做语境上的同一性,在特定交际场合上的现实同一性。
与交际密切相关的两个原则是动态性原则和人文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流动和场合的变异,语言现象语言要素及其关系发生变化,因而具有动态性。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存在、发展和规范,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交际,人又是运用语言的主体,所以语言规范化必须以人为本。
总来说,就是语言在交际中规范,规范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交际。语言交际中如果不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那么语言发展的步子也将变慢。
无论是从规范工作的本质还是原则来说,规范都是在交际中实现的,在人们的口头交际中,语误出现的频率、严重程度,是衡量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交际口语,就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所运用的口头语言(它具有自己一套完备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交际口语是一个系统,拥有自己的规范,所以对口语的研究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展开。
从语用层面分析,违反了语用规范的交际口语需要规范。语用平面的语误是处理语言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不合规范而形成的语误,也就是违反了交际中的得体性原则。就掌握的有限材料,结合目前语用层面和研究探索可初步将语用语误分为“敬谦”“授受”“已知与未知”“言内义与言外义”等。
1. 敬谦
汉语有尊敬与自谦的表达形式,在使用表谦、表敬的词语时,经常因不了解、不注意细微差别而出现问题,因此有表示尊敬或自谦时需要根据交际口语所涉及各方面的不同关系,不同的表达对象,选用不同的表达形式。
(1)称谓
语言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在称谓中体现得最为直接,最为明显,所以,称谓语使用不准确,不得体属于语用语误的一个重要类型。例如:
(谈话节目中嘉宾对主持人说)“我从小喜欢唱歌跳舞,幸得XX老师赏识,收为‘入室弟子’,所承技艺受益一生。”“入室弟子”是对他人表达赞誉的词语,这里误用为己称。
(一位妇女对自己的媳妇说)“X教授身体不好,令夫人多年有病……”。“令夫人”是对谈话对方的夫人的敬称,误将它用在说听者之外的第三者的夫人身上,属于对称用语误为他称用语。
(综艺节目中,某演员被主持人要求表演节目时说)“我是嘉宾,没准备节目。”“嘉宾”类似于“贵宾”,是对别人的敬称,可用于对称或他称,这里用在自己身上不合适的。
(2)其他词语
在称谓之外,也有许多词语带有表谦或表敬的色彩,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语用上的失误。如:
(待客时)客人:“您墙上这幅对联颇为精妙,是出自谁手呢?”主人:“那是我迁居,李老先生特赠为我补壁的一副对联。”“补壁”本是一个谦词,是作品作者本人向别人介绍作品时用的示谦词,主人向客人介绍别人赠送的作品时使用不合适。
(一位老人在谈教育青年人时说)“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谆谆教导他……”。“谆谆教导”有敬意,用在自己身上不妥。
“我们是上个月才乔迁的。”“乔迁”应用在他人身上,具有表敬意味,用在自己身上不合语用规则。
“您怎么称呼?”“免贵姓李。”若提问者不是问“贵姓”,自己凭空说“免贵”是没来由的。
总而言之,自谦语不能用在他人身上,表敬语不能用在自己身上,另外,使用表谦表敬词语还必须符合交际双方特定的关系。
2. 授受
这里“授受”关系含义较宽泛,它包括一般的明显的“付出”与“得到”的关系,也包括“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授受关系,在语言表达中常常有所反映,然而,如果颠倒了授受关系,或者不适当地夸大、缩小了某种授受关系,或者过分强调某一种一般行为的授受意味,都可能造成口语表达中的失误。例如:
(某单位欲请人做报告,对被邀请的人说)“请您来讲一次,想来您也会觉得荣幸的。”请人做报告是己方获益,说对方“荣幸”这里颠倒了授受关系。
(请人来本单位做过报告后对报告的人说)“您的报告对我们有一定帮助,非常感谢。”这里受方不适当地缩小自己的受益程度,也是不得体的。
(广告)“为答谢广大客户对本公司的厚爱……”,“厚爱”这个词通常蕴含着“付出爱心一方“和”承蒙关爱一方“的授受关系,这里夸大了顾客或用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3. 已知与未知
在交际口语表达中涉及受话人已知的信息与未知的信息常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错用或混用都会形成语用的语误。例如:
(某电台一位儿童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时说)“小朋友好!我叫xx姐姐!”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假定对方知道自己,可以说“我是xx姐姐”,称为已知表达式;如果假定对方不知道自己则可以说“我叫xx”,称之为未知表达式,上例把两种表达式混用在一起,形成了语误。
(综艺节目主持人说)“今天我们要去的是美国的第四大州,叫做弗罗里达州。”虽然美国各个州的大小排序,但大多数人对“弗罗里达州”并不陌生,主持人“叫做……”的说法,似乎讲的是大家都不知道的东西,有小看人之嫌,去掉“叫做”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某教授临时被告知需作为评委出席硕士生试讲现场,但通知人未讲明时间地点,情急之下他与另一位老师通话)“XX硕士生的试讲在哪里进行?什么时间?”后来该教授上述打听试讲时间和地点的问话误认为其有心干涉试讲,是对引进硕士生的做法表示不满。可见,因未完整表述话语的信息量导致理解的偏差和错误,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4. 言内义与言外义
交际中的话语,除了直接表达出来的字面意义(或称之为言内义)之外,还常常包含着某种言外义,这种言外义主要反映在语句的预设和蕴含上。有的表达方式表面上没有问题,而其的言外义包含着对交际对象的贬低、疏远或不吉利等因素,也是语用的错误。例如:
(剧团负责人问戏曲评论家)“刚才您看了我们的戏,请问您有没有高见呢?”这里“有没有高见”的预设是“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这种说法会让人产生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感受,不如说“有什么高见”好。
(学生试讲后问指导教师)“怎么样?”这个“怎么样”暗含自己的课可能有问题,也可能没有,还可能受到夸奖。这种方式让人感到缺乏诚意,最好问“有哪些问题?”。
(青年学生向97岁的老教授祝寿)“祝您长命百岁!”老教授一听便觉得不对味儿,故意戏谑:“怎么,你只让我再活三年啊?”一般情况下“祝您长命百岁”意义与“祝您身体健康长寿”一致,是一种美好吉祥的祝福。但此例情形不同,对97岁的老人说“长命百岁”,暗含“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的言外义,显然是很不得体的。所以,祝福语、吉祥话也不能不分场合、对象,随意信手拈来,也应根据具体情境来推敲选择。
从交际口语中的语用语误来看,语言规范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还相当多。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研究工作,积极促使研究成果为语文教学(包括独立的语言教学)改革服务,为相关法律、规章的制度施行服务,还要努力搞好语言文字知识普及工作及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语言文字应用观念,切实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工作的水平,从而使全社会的语言文字素养实现较大的提高。
[1]施春宏.语言在交际中规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黎洪波,利来友.公共汉语规范应用手册[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
[3]陈一.现代汉语语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黛庆夏.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岑运强.言语交际语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李建国.汉语规范史略[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8]李万杰.现代汉语标准口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9]崔梅,周芸.话语交际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刘艳春.语言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H109.4
A
1008-8784(2017)03-19-4
2017-4-1
游功惠(1987—),女,文学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颜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