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段视阈下的唐宋变革
——从隋代对唐宋的直接影响说起*

2017-04-12 19:59魏明孔
史学集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变革历史

魏明孔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836)

长时段视阈下的唐宋变革
——从隋代对唐宋的直接影响说起*

魏明孔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836)

在对我国传统社会的学术研究中,唐宋变革无疑是一个自20世纪前期至今方兴未艾的话题之一,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参见李华瑞:《“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河北学刊》,2010年第4、5期。笔者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唐宋变革论”作了一些肤浅思考,荒谬之处,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一、唐宋变革:一个常识还是真正的变革规律

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卷四 《公孙丑下》, 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96页。五百年只是个概数,意味着历史进入到一定的时段,即500年左右的时间,会出现社会变革或高潮,并且以其中的重要人物作为节点。这是孟子对其所处的历史以及以前历史规律的一个总结。应该说,孟子的这一说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而深远,即使今天也不例外。

唐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时间是600余年,属于孟子所言之范畴内。在我国史书记载及当下学术界的论述中,已经将唐宋连称成为一个事实。

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则突破了这一窠臼:“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中,始于杨炎,三代井田之良法坏于鞅,唐租庸调之良法坏于炎。二人之事,君子所羞称,而后之为国者莫不一遵其法,一或变之,则反至于烦扰无稽,而国与民俱受其病,则以古今异宜故也”。*(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页。

马端临总结了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到唐代杨炎的变化,一是立足于土地及其变化——经济基础;二是传统社会的两个巨变节点;三是突破了500年一变的窠臼——千年一变——更长时段、更大背景下对我国社会历史的总结。马端临对我国历史上两个关键人物商鞅和杨炎的重视,正说明他们所代表的时代的重要性。商鞅变法的结果是导致了秦国对战国局面的终结并形成了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而杨炎在唐德宗支持下于建中元年(780)所主持实施的两税法,则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进入后期的里程碑。或者说,马端临关注的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以及封建社会由前期进入后期这样两个关键点,这是真正看出了历史的本质,反映了历史的规律。

唐宋变革,似乎只是反映一个历史时段的基本变化,而非变革规律。从马端临之说到陈寅恪、金宝祥等先生坚持的“中唐变革论”,则更能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

二、唐宋,渐变的历史还是突变的历史?

我国历史从整体上看是一个渐变为主且有一定突变的历史,如果我们任意裁断我国历史上的500年,均有比较大的变化,几乎没有例外。不管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还是明清时期,都与唐宋时期一样,可以找出其变革的事件以及标志性人物。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先生提出唐宋变革,*[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历史与地理》,第 9卷第 5号,1922年。确实是一个学术发现,而要将其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特例,则显得理由不充分。如果说唐宋变革是一个伪命题可能有失于苛刻,系老生常谈或常识却是史实。而这样的一个常识性问题,为何在国内学术界影响巨大?新中国成立后与外界的长期隔离,改革开放后开始对于国外学术观点的新鲜感,不能不说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隋代对唐宋的直接和深远影响

如果唐宋变革存在的话,对其产生直接而深远影响的莫过于只有38年历史的隋代,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从下面几点便能说明问题:

隋代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张掖互市。大业五年(609),在张掖(今属甘肃河西地区)举行了由27国的国王及使节参加的互市,将隋代的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使隋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以张掖为中心的对外开放的窗口被确立,意味着陆路丝绸之路第二次高潮的到来,也显示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正因为如此,隋炀帝被少数民族及一些外国首领、使节尊称为“圣人可汗”,*《隋书》卷八四《西突厥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79页。而后来唐太宗被称之为“天可汗”,*(宋)王溥:《唐会要》卷一○○《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4页。实际上是对隋炀帝时期“圣人可汗”的认同,或者说是另外一种表达形式而已。与此同时,如日本的“遣唐使”,只不过是“遣隋使”的追随者而已。隋代派遣重臣裴矩多年在河西地区深入访问、调研后写成的《西域图记》,*《隋书》卷六七《裴矩传》,第1578-1580页。后来也成为唐代治理西域地区的重要文献资料依据。

隋炀帝多次巡视扬州,客观上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同时也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唐代“扬一益二”,其开端当始于隋代。“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资治通鉴》卷一八三,炀帝大业十二年(616)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705页。只是作为具有诗人气质的隋炀帝的一种文学表述,并非实际的写照。全汉昇先生强调,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将军事政治重心的北方与经济重心的南方联系起来,“以便因内在的坚强凝结而生出力量”。他进一步指出,“运河自隋代开凿后,与唐宋帝国势运的盛衰消长,着实是非常密切的”。*全汉昇:《中国经济史研究》上册《唐宋帝国与运河》,新亚研究所1976年版,第393-394页。唐代中后期完成的经济重心的转移,无疑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件,南宋能够在南方立国多年,当与此不无关系。*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应1957年版,第4页。

隋代在政治制度上确定了三省六部的雏形,这种制度设计直接影响了唐宋社会。隋初即实行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制,三省长官同为宰相,这种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对皇权也有一定的限制。《隋书》卷七五《刘炫传》:“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隋书》卷七五《刘炫传》,第1721 页。旨在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隋代三省之间既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同时也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三署合之为一,分之为三。隋代的中央机构的制度设计,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显得更加成熟和完善,唐宋继承隋制,使得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同时弱化了地方势力。隋代结束了魏晋以来的战乱兵燹局面,建立统一的国度,为以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历史上自东汉末年出现战乱以来,国家长期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虽然期间出现过西晋这样的统一王朝,但是由于出现分裂割据的基础没有改变,实际上这种统一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而隋代建立之初,即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权力、防止地方分裂割据的举措。其中隋代对于地方行政的设置及官吏的任用,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对唐宋乃至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清代学者顾炎武指出的“隋以后之刺史,犹今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九《隋以后刺史》,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323页。

隋代确定了唐宋及其以后文官制度的内核——科举取士(进士科),持续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隋代采取设置进士科等措施,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九品官人法的否定,从此“选举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唐)杜佑:《通典》卷一七《选举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6页。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对官吏的选举与任命权。隋代设立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在于科举考试具有扩大人才来源,给考生尤其社会下层考生以相对公平的机会,激励了社会竞争机制,促使国家政权的开放,促使文化下移等。宋真宗所言“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胡澹庵:《绘图解人颐》卷一《劝学诗》,上洋海左书局民国三年(1914)版。反映的正是唐宋时期士子对于科举考试的热衷。与此同时,隋代重视文化建设是不争之史实,其中如隋炀帝从作为王直至当上皇帝后,修撰包括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等书籍,“无不精洽”,共31部、17 000余卷。不仅如此,炀帝还将传统书籍进行校勘整理,抄写五十副本,分别置于西京、东都的宫殿及各部门。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唐宋以文立国,发展文化教育,均与此一脉相承。*《资治通鉴》卷一八二,炀帝大业十一年(615)正月条,第5694-5695页。

隋代实行的“轻税之法”,为唐宋税收政策所继承。隋代统一全国后,在高颎的主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轻税之法,史称“高颎设轻税之法,浮客悉自归于编户”。*(唐)杜佑:《通典》卷七《食货典七 》,第42页。唐宋的两税法基本内容和方向与此相一致。前面所讲的唐德宗建中元年(780)由杨炎主持进行的两税法,实际上是隋代开皇十八年(598)“计户征税”*(唐)杜佑:《通典》卷五《食货典五》,第31页。的继续与深化,或者说是与唐代实行的两税法一脉相承。*参见金宝祥等:《隋史新探》第一章《隋史总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2页。与此同时,这种情况对于宋代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第一章《宋元明总叙》,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11页。

隋代大修运河,奠定了中国经济重心格局,同时也确立了中国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之态势。隋代在历史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开凿南北运河,其中包括隋文帝时所开通的广通渠,隋炀帝时开凿的通济渠、永济渠等。关于隋代运河对后代的影响,唐代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写道:“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辀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页。隋代的运河、仓储,成为唐代的经济遗产,对于宋代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我国经济重心的转移及其完成,运河所起的作用无论如何是不能低估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运河自隋代形成网络后,便成为我国历史上南北物资运输的主要途径和经济生命线,唐宋的经济发展与此密不可分。

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多次攻打高句丽,具有深刻的原因,并对唐宋社会影响深远。隋文帝、隋炀帝父子接二连三地攻打高句丽,以至于国力受到严重影响,即是说隋代短命而亡也与此不无关系。唐太宗、唐高宗同样多次攻打高句丽。以千古明君著称的唐太宗,却与其继承人唐高宗同样多次攻打高句丽,其中的缘由到底为何?金宝祥先生通过研究认为,北方游牧民族鉴于中原王朝军事势力的不断扩充,处心积虑地形成一个东西呼应笼罩北边的强大弧形包围圈。若不打破这个弧线包围圈,便难能有中原王朝的北方安定。*金宝祥等:《隋史新探·序言》,第2-3页。尽管唐太宗君臣“以隋为鉴”为既定方略,不汲取隋代的前车之鉴,可见对于隋代攻打高句丽意义的认同。

四、简单结论

通过上面的简略叙述与分析,我们认为对唐宋变革论的评价,无疑涉及对历史上社会变革的长时段视角、对一般规律与特殊现象的认知以及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吸收与消化等诸多问题。李剑农先生强调,“隋之统一,实为由中古前期转入后期之枢纽”,*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第八章《隋唐总叙》,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72页。诚哉是言!通过对唐宋变革论的简单梳理,尤其对隋代对唐宋社会的诸多影响,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隋代对于唐宋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习俗乃至制度各个方面。

2.唐宋变革,只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已,难能成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标志性事件。相对而言,隋代对于唐宋的影响是深远和直接的。在这一方面,“中唐革命论”较“唐宋变革”论更能反映社会变化的实质。

3.就唐宋变革概念的提出,似乎有就唐宋讨论唐宋之嫌,没有将其纳入长时段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实际上没有逃脱“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窠臼。

责任编辑:孙久龙

编者按:冷战结束后,世界终于从“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恐怖”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人们都希望在即将来临的世纪,迎来人类发展历史上最好的阶段。西方学者更是把冷战结束视为自己的胜利,对此做了很多关于21世纪的预测。其中,亨廷顿的民主新潮流和文明的冲突最为流行。而福山甚至提出了“历史的终结”,更是十分形象地体现了当时西方意得志满的心态。不过,尽管西方大力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很多国家的政体和国体也在发生改变,但进入21世纪以来,形势似乎并不乐观。不仅在发展中国家“政绩”不理想,就是原有的长期向西方学习的国家,比如土耳其,也发生了某种令人不安的转向。甚至发达国家本身,包括英国和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也在经历着一种“民主”的困境。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民主作为一个美好的愿望和“一种最不坏”的政治设计,应该对21世纪的人类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目前出现的各种混乱,却使人们产生了困惑:这究竟是文明的冲突,抑或是民主本质的体现?由此产生的21世纪的民主困惑,值得人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而不是从任何意识形态的角度加以重新认识和思考。正因如此,我们选编了一组文章,涉及21世纪国际形势的一些新特点,包括总体分析、个案研究和公投形式的利弊得失等等,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激发方家和同好的兴趣,以便继续深入地从学理上探讨这一现象。毕竟,很多古老的原则和历史经验,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是一般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我们对此的研究,也就具有了某种特殊的意蕴。

2016-07-26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欧洲社会福利制度建构的历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6ZDA141)

陈晓律,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周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平台平台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国史、世界近现代史、现代化问题。

猜你喜欢
变革历史
以变革迎接新时代
变革开始了
新历史
海尔变革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