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二中学(233500)
刘 渊● 韩劲松●
初中数学教学中类比法对解题思维的促进作用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二中学(233500)
刘 渊● 韩劲松●
初中数学相对于学生来说,难度的逐渐加大使得在教学中,如何将科学的类比法方式让学生对其掌握,这种跟据两种近似的个体进行合理分析总结出来的一致模式的判定方法,在数学解答疑难问题的时候可以有很好的效果.本文就初中数学当中,教育工作者对于数学类比教学在学生解答难题,对知识的巩固以及思维的养成起到的促进作用给予了充分的分析和说明.
初中数学教学;类比法;解题思维
数学的解题思维是初中生数学提高的关键,正确的导向思维可以使数学这门学科不但在学生学习领域里得心应手,养成自主的学习兴趣,即使未来毕业走向社会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也能从提高生存能力生活质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领域对于类比法应用的创新也是值得教师们努力探究的.
1.培养兴趣自主学习
数学解题是一个培养学生思路的过程,初中数学已经开始展现其难点众多的特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地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的兴趣感调动出来,通过生动的举例说明达到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效果.当然只有课堂氛围也是不行的,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专注于数学的学习,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之下,初中教师要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初中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跟据他们的年纪特点和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创建一些能够让他们自由发挥的解题环境,对新鲜大胆的解题方式给予表扬,会让初中学生这个年龄时期更有自信,也更爱学习数学.
2.强调复习的重要性
光有强大的学习兴趣对于数学是不够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在《初中数学同步数学与辅导》当中对于类比方法在复习知识点当中的有效作用,在平时基础知识都掌握的情况下,有目的地进行复习也非常的重要.不管考前还是平时复习都是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完成的,数学老师有针对性地将每天、每周、每月以及每学期的知识点汇总起来,留给学生们需要巩固练习的数学学习中难点,从陌生变得熟练,学生通过教师有计划的复习监督,可以很好地优化自身的学习思维能力.当然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教师也应该结合不同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制定不同的复习模式,从而让学生们的数学水平慢慢提高.
1.用类比来结合新旧知识
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或新的知识点的传授之时,会为学生构设一个可以与之前学生非常熟悉的旧内容非常相似的知识环境,新的知识在接受力不是非常理想的情况下,这种环境就显得更容易接受抽象性的内容.当学生特别熟悉的题型与全新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学生慢慢会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和解题思维,形成像条件反射一样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使得今后的大量新知识汲取中,更游刃有余而不费吹灰之力.
2.要点、难点的突出类比
在获得了触类旁通的类比学习方法后,学生在完成老师留给的学习任务后,可以对数学知识中的要点总结成自己的理解方式,这个方式如果是可行有效的,也可以用它来类比更多的知识难点,这样用自己更为熟悉的类比方法对数学题目更具有突出性.这个过程教师可以跟学生保持互动,增强学生解题思维研究的动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师在数学解题教学上的效率.
1.思维的构建有助知识的巩固
有了类比法不但对全新知识的学习不会恐惧,还能使学过的一些比较零散的知识点联接起来,这种类比的思维方法就像在脑海中无形地织起了一张大网,每一个联接处就是一个数学点,大大小小各有不同的数学点也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学生学会自己构筑这张大网之后,对于要点和普通点之间的不同也能自己总结出来,从而达到解题思维的全新层次.类比法虽然没办法以严谨的角度去进行理解,它利用思维的理解将脑海中的内容相结合,对知识的有效重组和加固还是非常容易促进学习的.
2,类比思维过程更深的意义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数学中很多的公式和定理都能靠类比来完成,类比只是在数学解题当中有着很明显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现实生活当中,类比可以应用的各种领域,教师可以带领自己的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以数学解题思维的类比方法做举例,在现实的生活中展现更好的示范性作用,使得类比思维过程在学生心智成长方面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们通过类比的普及,也可以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大胆的尝试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国内的教育模式缺少这种革命性的改变,这是教育工作者们值得去探究的领域.
在初中数学当中熟练地运用类比的方法,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找到乐趣,对学生思想认知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理解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再因新难题型总是无法让学生掌握而困扰,很好地促进了数学教学的进度和质量.学生对于除了数学以外的其它学科的学习也可以更好地领悟和提高,类比思维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1] 盛保和.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06): 23-25
[2] 吴传发. 按照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探索[J]. 课程.教材.教法, 2000(11): 13-15
G632
B
1008-0333(2017)14-0004-01